通過曆史上的借鑒,孟九成看清了改革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那便是不必急於求治,不必追求盡善盡美,隻要使社會各階層、各類身份的人大多數都能獲得實際利益,便能贏得最廣泛的支持。


    也就是說,痛苦的根源不可能消除,但卻隻能集中在盡可能少的一部分人頭上。


    說白了,爭取大多數,孤立少數,這便是孟九成最簡單的手段。


    他要在強權失去控製能力之前必須收到改革的成果,才能取得改革得利者的擁護以加強和繼續自己的事業。


    所以,有反對,有批評,但掀不起大風浪。幾隻蒼蠅叫,又豈能阻擋孟九成邊改革邊前進的步伐?


    沒錯,在廝殺的血浴中,在遍地的狼煙裏,一個偉大的帝國正在混亂的大地深處孕育、成長、壯大,使勁地掙紮,誰也無法壓抑住這股越來越強大的力量。


    它在黑暗裏一腳又一腳狠狠地踹著堅硬的時空之壁,石屑簌簌而下,地麵開始龜裂,山林開始顫抖,海水開始沸騰??????


    嗯?嗯!現在還隻是孟九成的意淫而已,到底是夢想成真,還是折戟沉沙,也隻有老天才知道。


    在海州呆了數天後,孟九成和楊妙真開始折返迴家。所謂的家,便是設在密州的府宅。


    地盤在變化,孟九成作為最高決策者,所住何處也就要照顧到方方麵麵。


    離北麵的防線近一些,更方便指揮調度;離青島商港近一些,隨著商人的增多,一些措施的調整也能很快得到迴應。


    而作為最為穩固的根據地核心——莒州,便是朱明在坐鎮。在這裏建校立院,也是最為安全。


    於是,返迴密州的途中,孟九成又到莒州去了一趟,與朱明商議要推出的諸項政策。


    到了莒州,孟九成在朱明那裏竟然見到了一個熟人,也是一個意外的人——方琛南。


    方琛南本是完顏伯德的幕僚,被孟九成的假歸降所騙,在孟九成所派人員的“保護”下,在根據地內行走觀看。


    萬萬沒有想到,剛剛過了幾天,完顏伯德便兵敗身死,方琛南也立刻沒了原來的待遇。


    “保護”還是有的,卻沒有了自由。方琛南雖然沒被關進大牢,也形同羈押軟禁。


    好在朱明曾任金國官職,與方琛南有過一麵之交,覺得他也算是個人才,便召來在自己手下聽用。


    方琛南也沒辦法,便這樣混了下去。但隨著紅巾軍的屢番獲勝,以及根據地治理的日見成效,他原來不情不願的心思,卻也有了不小的改變。


    其實,培養地方政務官員的事情,朱明一直在做,也有過開書院的想法。隻是財政不寬裕,並沒有馬上實施。


    而孟九成這次提出來的,卻比開書院更宏大。村村設書塾,適齡兒童人人要念書。光這個設想,就足夠驚世駭俗了。


    要知道,曆朝曆代,讀書人都是一種尊榮的稱唿,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獲得的,更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負擔得起的。


    而且,女子不能入學,商賈、部曲、奴婢等人群不能入試。古代教育普及率低下,也與社會製度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在北宋時,社會階層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古而有之的良賤製度已經完全動搖而不能夠成立了。


    到了南宋時期,剛性的良賤製度已經基本消亡,剩下的則是人們在長期的觀念中形成的良賤之分而已。


    “不問良賤,考試合格則可入書院學習?”朱明捋著胡子,表情並不驚訝。


    孟九成便出身微賤,以後還要招攬吸納很多的義軍,也多是社會底層出身,從事百業。這樣一來,良賤自然要淡化處理。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九成坦然答道:“孔夫子亦曰:有教無類。”


    朱明笑了笑,說道:“既是先賢所雲,倒也無可厚菲。崇儒術、興學校,亦是安定民心之善法。”


    安定民心的善法?孟九成倒是有些想不通,盡管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


    比如應純之,到任楚州之後,麵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局麵,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親自帶領屬員把一座破敗的廟宇整修成儒學校舍,通過此舉來安定民心。


    隻是孟九成不明白,建學校與安定民心到底有多大關係呢?當然,朱明既然給提高到這個層次,他也樂得接受。


    “至於村村設書塾,恐怕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朱明轉而說道:“首先是師資力量,上哪去找那麽多的老師?既便人員數量夠了,可他們是否願意在村中教學呢?”


    沒有功名,隻能賺到不愁吃喝的錢財,這確實不是一個讀書人的理想。


    當然,這隻是暫時的困難。等到教育普及了,有資格教孩子的還能少了?


    “我覺得可以考慮給予功名,或者是一段時間後能有做官的機會。”孟九成對此也有想法,不過是錢財或其他方麵的鼓勵罷了。


    “不可,不可。”沒等朱明說話,在旁聽著的方琛南忍不住出言反對,“既有功名,就有俸祿,哪怕是隻夠吃飽肚子的。如此,豈能滿足,豈能安心任教?”


    孟九成笑了笑,說道:“既要他們教書育人,又哪能虧待了他們?功名、俸祿可算是酬功,算是衣食無憂、安心教書的基礎。至於以後的個人發展,如果有本事,我倒還真希望他們能不斷進取。”


    朱明點了點頭,說道:“我看功名、俸祿可以暫時不提,隻用錢糧來招募,若是事情不順遂,再加碼也不遲。”


    “朱大人此言正是老成之見。”方琛南立刻表示讚同,說道:“功名是寒窗苦讀得來的,豈能輕易給予?”


    孟九成想了想,點頭答應下來。


    這就象孟九成實施的惠民之政,總有些餘地留待日後,而不是一步到位,再無施恩的空間。


    人哪,就沒有滿足的時候。由低向高、由壞向好發展,自然是一片讚聲;而一旦削減待遇,便立刻產生憤懣和怨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英豪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樣樣稀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樣樣稀鬆並收藏南宋英豪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