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作家助手裏給我的信息,說是小說完結已審核完畢,給予通過。看到這條消息,我都有淚奔的感覺。


    假如說每天的更新,把頭腦裏的設想轉變為文字的過程是陣痛和分娩的話,那麽這一刻,這個孩子就是離開我去上學了。


    秋日離別愁更甚,遙眺默禱化淚盈。


    沒有寫過小說,沒有連續一年寫過小說,每天都在小說的情景中,每天在構思,每天在想象,每天在書寫,每天事無巨細,都要一一過目,一一經手,忽然它離開我了,一下子真的很空虛。


    整個上午,我都在玩遊戲,或者聽音樂,沒有看書,更不想去動筆。


    就讓我靜靜地和哀傷的情緒待一會兒吧。


    有時候我是不喜歡外界的節奏,覺得太快了。


    其實中醫也好,心理學也好,都是這麽認為的,人的氣吸進來時,需要頓一頓,在體內震蕩一下,然後再唿出去。


    而心理學也說,當有了情緒,哪怕是想哭,那麽靜靜地待一會兒,然後想哭就哭,這時候不要去打擾,讓情緒自然流露,這樣是健康的。


    可是很多時候,在外界不一定會顧及到這一麵,節奏太快了,太以人為的好惡為主,認為哭就意味著不好,然後打斷,希望不要哭。


    可誰的人生沒有經曆過哭泣,如果沒有哭泣,是不是也意味著這是不完整的人生呢?


    估計也沒什麽人會去這麽想,也沒什麽人會想到這一點。


    而且乍然放下,我在抽離中,還是覺得有牽扯,估計這幾天,有得要在抽離和牽扯中徘徊了。


    這是自然的。


    要放下,大腦的程序會認為再也見不到,這時候所有的前塵往事都會一一浮上心頭,舍不得的情緒會占一點空間,這一點,大腦和電腦是不同的。


    電腦可以是直線的,可以看程序。


    可是人腦,怎麽可能不經過情緒呢?


    到了這一刻,我才方始明白過來,還記得以前看《倚天屠龍記》書尾的後記,金庸寫到,他覺得沒有把張三豐和張翠山生離死別的感情寫出來,也沒有確切地表達謝遜聽到張無忌死的情緒。一直到他自己有了生活體驗,這才明白過來。


    以前我看這段話,也是看過就算,沒什麽體會的。


    可是到了小說完結,而且是平台宣布完結時,這時候金庸的這段話開始浮現在我眼前,我也開始感知到那種情緒。


    而且我也有很多應該的表達的情感沒有表達出來。


    比如說,當我哀傷迷茫的時候,突然想聽越劇《家》裏的《兩地洞房》唱段,那段唱是說覺新在洞房時,和兩位新娘,一位是家裏為他娶的瑞玨,她是充滿了喜氣的。一位是遠嫁的梅表妹,她本來就是悲慟地出嫁,跟心上人遠離,沒想到嫁過去還是衝喜,新郎病得快要死了,這時候心裏簡直就是絕望。


    而覺新呢,愛的人不能團聚,不愛的人近在眼前,要抗爭,根本無力,想接受,情感上又無能為力,他的矛盾糾結也是欲哭無淚。


    在今年,也就是2020年初,我寫《白發魔女傳》書評的時候,引用了越劇的唱詞,結果在論壇上有一位叫春水煎茶的網友起了共鳴,原來她也喜歡越劇,於是我們聊了起來。


    我早就感覺到越劇的唱詞很適合表達梁羽生的作品,比如說《五女拜壽》中的《奉湯》一折,活生生就是一個卓一航的形象。就跟卓一航在黃龍洞內,為練霓裳蓋衣服如出一轍。


    結果人家也是讚同的。


    在我寫小說,有時候是放鬆心情,有時候就是純粹的消閑時,就會想聽越劇。


    今天想聽《家》裏的《兩地洞房》,聽的時候忽然想到於承珠成婚,張丹楓一定很開心,而於承珠心裏有兩個自己。


    這是把構思代入到了越劇的場景和唱段中去了,我知道我還沒有完全停歇。


    而且,越是到了完結時,我就越覺得,假如可以再寫一遍就好了。


    我想我的心靈和大腦是認可這個想法的,所以產生了這樣的感覺。


    在抽離的過程中免不了迴旋,現在知道女人為什麽會那麽愛傷春悲秋,生命中的離別的確是太多了,心若細膩,是難以釋懷的。


    現在才知道,盡管流行說什麽要積極正麵地去對待,要多說積極的話,要有正能量,正麵的情緒。


    可是感傷一來,很自然的情緒就會上來,這時候要硬磕也沒這個必要。


    還不如順其自然,讓情緒自然流淌。


    當然這麽哭的話,要是哭幹淨了,還得有些時日,假如和別人共用時間的話,那麽是無法協容的。


    所以很多人就不喜歡有人哭。


    可這隻是出於利益,而不是真實的需求,試問有誰可以沒有憂傷的情緒呢?隻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麵對,願意承認的罷了。既然如此,那麽何必當真呢?


    有時候是覺得靜靜的一個人,更容易看出真相。


    然後今天家人要看《五女拜壽》,聽到那一句著名的唱“女兒我夜夜千針與萬針,為爹娘壽鞋兩雙早繡成”,在2019年的初夏,那時候剛接觸抖音,我看到有很多人在抖音上播出這一句,然後我也試著去弄弄看。


    而這一句也被我用到了小說中,於承珠繡好了兩雙鞋,準備給張丹楓夫婦,可是張丹楓的女兒張翕不喜歡於承珠,在說她壞話,被於承珠躲在窗外聽到了,她傷心而去,留下了兩雙鞋。


    後來這兩雙鞋就沒提到了,今天再聽到這一句唱,忽然在想,我是不是要交代一下這兩雙鞋的下落呢?可是又一想,不交代也行。


    難道說到了結尾,張丹楓還穿著於承珠繡的鞋不成?


    一旦發生了於承珠弑殺師母的事情,叫張丹楓再去麵對這雙鞋,他也很難麵對的。


    完結了,總覺得空落落的,好像有什麽還沒做,然後投射出去,就像是有什麽沒寫好似的。


    看來要準備寫新書了,我感覺除非是有了新的寫作衝動,要不然的話,這份愁思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會離開。


    那麽一邊抽離,一邊就準備尋找新的寫作目標吧。


    我覺得下一部的話,還是以同人風為主,照著寫,去複原還是不錯的,而且一邊寫,等於是在臨摹,很多細節上的東西,都可以顯示出來,這是很好的學習。


    當然,這時候我就需要有一個像莫向晚那樣的經紀人,告訴我下一步該怎麽去走。


    莫向晚之所以吸引人,也因為這個,看到她的工作狀態,真的會有移不開眼睛的感覺,會追著看下去的。


    看看她是怎麽安排演員的前程,然後怎麽協調各種利益,接著行業的發展是什麽了。


    雖然說,我自己可以去學著做,我是有這個想法的,假如說遇不到像莫向晚這樣的人,那麽我就嚐試著自己做做看。


    目前我感覺到,讀者需要的是輕鬆,每天的壓力夠大了,有一點開心的,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容易的。


    當然有的讀者還是有上進心的,以前也有很多人一邊看武俠,一邊在求學,人家也協調得很好的。


    所以我想做的是,在輕鬆之餘,能夠帶來正能量的,給人益處的東西,這當然要費心思的,可是做出來的話,還是有功德的,最起碼不會有那麽多的麻煩。


    這一點我倒是佩服以前的肥皂劇《成長的煩惱》,我第一次知道有心理醫生這迴事的,就是從這個劇集裏看到的。


    然後一個肥皂劇,是做得很生活化的。比如說有一集說的是大兒子邁克在學校裏表演話劇,得到了大家的讚賞,結果他頭腦發熱要去百老匯麵試。


    他還是翹課去的,到了百老匯發現高手如雲,他根本沒有競爭力,差一點打退堂鼓。


    這裏,一個小孩的心態是刻畫得很到位的,小孩子是這麽迴事,一被鼓勵,馬上覺得自己是宇宙之主,什麽都聽他的。


    按照上綱上線的說法,這是驕傲自滿,是不怎麽道德的舉止,可對小孩來說,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小孩就是如此的。


    然後生活本身可不是寵溺孩子的父母,當然不會對他那麽客氣,而且越是小時候出了成績,大了就未必好,不是有一句成語,叫做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嗎?


    在《羅輯思維》裏有一檔節目說的好像是莫紮特吧,他是音樂神童,很小的時候就展露才華,暫露頭角,大家都當他是小孩,寵著他,也哄著他,等他長大了,大家都當他是大人了,小孩那一套就不管用了。這時候他也失落過一陣子。


    接著說到家裏的大人傑生和麥琪,麥琪聽說兒子翹課去百老匯參加麵試,她認為這是不務正業,要關他緊閉。


    可是心理醫生傑生說,如果孩子是為了這個而翹課的話,那麽應該請他下館子。


    這裏兩人說的都沒錯,是兩種價值觀折射出來的教育理念。


    麥琪覺得不務正業是很正常的,現在社會上都有人認為演藝行業不算是正經行業,按照這種思路來看,好好地書不讀,去不務正業,是不應該。


    可是傑生認為那是邁克勇於嚐試,是好事,倒不是一定要成功與否,可是走出去看看,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需要的,而且是為了自己拿手的事情去放手一搏,更是值得鼓勵。


    這兩種想法一種是保守的,也不能說是錯,確實好好地讀書有它的好處,假如就應該是好好讀書的,那麽到了演藝圈裏,未必就一定好。問題是,誰知道邁克的天賦在哪裏呢?不嚐試怎麽知道行不行呢?


    而且邁克那麽活潑好動,不讓他去嚐試,反而不是好事,天曉得他還會闖什麽禍出來。


    另一種是開放式的心態,走一走,也許沒什麽結果,可是嚐試了就是好事,值得慶賀,這就是長大了的象征,孩子長大了,開始獨立了,當然是好事。


    而兩種觀念的交織,加上邁克這個活潑搗蛋的孩子,就湊成了別出心裁的樂趣,看著會哈哈一笑,覺得特別像是生活本身。


    而且,這裏的觀念是超越生活的,的確符合那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因為在現實中得不到,所以跑到劇集裏尋求補償,這是很多人看劇的緣由。


    同時這個劇裏還有人性的顯露,以及價值的展現,是可以學到東西的。


    盡管現在也知道,小說也好,劇集也好,到底不是教科書,不可能很密集的把知識點都講到的,可是有一點就不一樣了。


    我是傾向於走這種路線的,當然也知道不會太容易的。


    也看到過有些小說,故事性很好,可是看完了也就看完了,沒什麽可以留得下來的東西。


    包括有些故事還被拍成了影視劇,但好像沒什麽印象就沒什麽印象。


    所以有時候被拍成影視劇也不是萬能的,也要看劇本本身的。


    這時候就不能太迷信市場,還是要靠自身的功力。


    寫到這裏,心情是好很多了,畢竟現在擁有的心情都可以說是過去的產物,一旦看到了將來,這些就不是問題了。


    接下來休息時,我還是寫,看劇的心得,這也是學習的過程。


    然後這幾天看書也有點看不進去,還在寫作的節奏中呢,就想著我該怎麽寫,看的時候甚至出現了跳節,看書有點心不在焉。


    我想過兩天再看看吧,是在不行的話,那麽這兩天,暫時不了,等心情平複了,再慢慢地看幾頁。


    這兩天還是以放鬆和休閑為主,慢下來,等到十一假期,這時候再看情形,再草擬計劃。


    也沒幾天了。


    然後,我還要在抖音裏看圍棋,圍棋是很有樂趣的,我看了一點,覺得有興趣,然後有一搭沒一搭的去看,這是自己自發的在學習,還不成係統,也沒想過要走專業的路子,隻是知道一點即可。


    好了,暫時就寫到這裏吧。晚安!


    2020年9月27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流年擷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丹湜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丹湜意並收藏流年擷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