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最怕“失嫁”
記者
現在再談婚姻問題吧。目前上海女人的結婚方式是怎樣的?
蘇青
目前結婚的方式還是不一律,有的新式,有的舊式,有的半新半舊。大多數是先經介紹,後交朋友然後再訂婚。
記者
本期《雜誌》裏有篇文章,叫《女大不嫁》,說到現在女性擇配困難,以前總是中學女生想嫁大學生,大學生想嫁留學生,現在戰事發生,沒有了留學生的來源,於是大學女生就難有對象,譬如一家做生意人家,要娶個大學畢業的女生做媳婦,總覺得不妥。
蘇青
在十年前,革命空氣濃厚,大家心理上總以為娶新式老婆好,現在是停滯退cháo時候,以為娶個舊式老婆反而實惠,新式女子隻能找個把來做做情人,所以知識女子更吃虧了。
記者
假使你有個妹妹,要你替她擇配,你會提出什麽條件呢?
蘇青
女人以“失嫁”為最可怕。過時不嫁有起生理變態的危機。不過知識淺的還容易嫁人,知識高的一時找不到正式配偶,無可奈何的補救方法,說出來恐怕要挨罵,我以為還是找個把情人來補救吧,總較做人家的正式的姨太太好。丈夫是寧缺勿濫,得到無價值的一個(整個),不如有價值的半個甚至僅三分之一。不過這樣一來,社會對私生子應該承認他的地位。這樣說來,似乎太便宜了男人,不過照目前(希望僅限於目前)實際情形而論,男人也有他的困難,因為在習慣和人情上,不能犧牲他的第一個妻子(假定她是不能自立的,也無法改嫁的)。而知識婦女自有其生活能力,不妨僅侵占別人感情而不剝奪別人之生活權利。
自然能夠絕對不侵占更好,不過現代男人多數早婚,而職業婦女常常遲嫁。這是過渡時代的無可奈何的辦法。原是不足為訓的,而且每人的結婚倘僅限一次實在太危險,因為年青人觀察力差,而年老了又要色衰。我的主張是盡自己能力觀察,觀察停當(自以為停當)就結婚,雖然總想天長地久,不過就不久長也罷,多嫁幾次隻不過是自己的不幸,既非危害民國的事,亦無什麽風化可傷也。
記者
現在的婚姻製度恐怕不能說合理吧?離婚在事實上又很困難……
蘇青
離婚不成問題,至於小孩,依我說最好由父親出錢,歸母親撫養。假如男的不出錢,不妨就帶他們去做“拖油瓶”,據說範文正公便是做拖油瓶出身,他的繼父姓朱,似乎後世也並不因此就看輕他。做繼父的與孩子接觸不多,實在沒有討厭他們的理由……
張愛玲
一半,男人也是為了麵子關係。
蘇青
但是慢慢兒就會好的。我總覺得孩子與女人關係來得密切,並未礙著男人什麽事。而後母管養前妻子女便不行,因為他們是時時接觸的,容易發生衝突。
張愛玲
離婚後的小孩也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麽痛苦。
記者
一夫一妻製到底是否合理?
蘇青
比較合理,但不能嚴格執行,其間應該有伸縮餘地。譬如說,這次戰後我恐怕又要盛行多妻了(法律雖不允許,亦不忍嚴禁)。原因倒不一定是戰死的人太多,而是有許多男人活著也討不起老婆。將來無生活能力的女人必定求著去當人家姨太太,有生活力的女人隻好非正式的向別人分潤些愛情。這話又該給人家罵為無誌氣,但希望有誌氣的女人們速速自去繼絕生殖機能吧。
記者
在現社會,早婚還是相當流行的……
張愛玲
早婚我不一定反對,要看情形的。有些女人,沒有什麽長處,年紀再大些也不會增加她的才能見識的,而且也並不美,不過年青的時候也有她的一種新鮮可愛,那樣的女人還是趕早嫁了的好。因為年青,她有較多的機會適應環境,跟著她丈夫的生活情形而發展。至於男人,可是不宜於早婚,沒有例外。一來年青人容易感情衝動,沒有選擇的眼光,即使當時兩個人是非常相配的,男的以後繼續發展,女的卻停滯了,漸漸就有距離隔膜。而且年青人很少能夠經濟獨立,早婚,妻子一定是由父母贍養,養成依賴的心理,於將來的前途有礙。
大家庭與小家庭
記者
關於家庭製度,兩位看,還是所謂小家庭製度好呢,還是舊式的大家庭好?
蘇青
小家庭也苦,孤零零的,依我說頂好是跟嶽父母同居,嶽母與女婿,一定相處得很好,而婆婆和媳婦因為婆婆感到做母親的太淒涼,所以會嫉妒媳婦的。
張愛玲
這方法真好。我從沒有想到,可是聽了實在感到好。
記者
倘使老夫婦隻養幾個男孩子不是太寂寞了麽?
蘇青
這當然也要看情況來決定。
同居問題
蘇青
還有,夫妻有同居的義務一條,我認為不妨自由些,想起這樣長時期的同居生活,實在也是很可怕的。或同居或不同居,一方感到需要時隻可向對方提出要求,倒不必因法律規定是義務而要求強製執行也。像外國人般分床分寢室還比較好一些。但最好還是像朋友一樣,大家往返,不至於每個人在婚便沒有一刻的私生活可過。我說女人再嫁比初嫁難,就是因為一迴想到從前任在籠裏的生活也就有些怕起來了。再有社會的輿論不要對男女問題太感興趣,夫妻是否日日同居或夜夜同床盡可由他們自己去決定,分居並不礙著眾人什麽事,同居亦不見得肯分惠什麽繪眾人也。
記者
男女結了婚的人省,還是未結婚的省呢?
張愛玲
從前英文有句話說“two can live as cheaply asone”1從前是結婚比較省錢,現在似乎情形兩樣了。獨身的人生活簡單,大家都這樣想,所以不留人吃飯也投人見怪,結了婚的人,就有許多不能夠避免的應酬。1 這句英文意思是,兩個人過日子不比獨身費錢。
誰是標準丈夫
記者
依照女人的見解,標準丈夫的條件怎樣?
蘇青
第一,本性忠厚,第二,學識財產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等更好。第三,體格強壯,有男性的氣魄,麵目不要可憎,也不要像小旦。第四,有生活情趣,不要言語無味。第五,年齡應比女方大五歲至十歲。
張愛玲
常常聽見人家說要嫁怎樣的一個人,可是後來嫁到的,從來沒有一個是像她的理想,或是與理想相近的。看她們有些也很滿意似的。所以我決定不要有許多理論。像蘇青提出的條件,當然全是在情理之中,任何女人都聽得進去的。不過我一直想著,男子的年齡應當大十步或是十歲以上,我總覺得女人應當天真一點,男人應當有經驗一點。
記者
今天真是“暢聆高論”了,這次對談就到這裏結束吧,真是謝謝你們兩位!
(原刊1945年3月《雜誌》月刊第14卷第6號)
------------------
</br>
記者
現在再談婚姻問題吧。目前上海女人的結婚方式是怎樣的?
蘇青
目前結婚的方式還是不一律,有的新式,有的舊式,有的半新半舊。大多數是先經介紹,後交朋友然後再訂婚。
記者
本期《雜誌》裏有篇文章,叫《女大不嫁》,說到現在女性擇配困難,以前總是中學女生想嫁大學生,大學生想嫁留學生,現在戰事發生,沒有了留學生的來源,於是大學女生就難有對象,譬如一家做生意人家,要娶個大學畢業的女生做媳婦,總覺得不妥。
蘇青
在十年前,革命空氣濃厚,大家心理上總以為娶新式老婆好,現在是停滯退cháo時候,以為娶個舊式老婆反而實惠,新式女子隻能找個把來做做情人,所以知識女子更吃虧了。
記者
假使你有個妹妹,要你替她擇配,你會提出什麽條件呢?
蘇青
女人以“失嫁”為最可怕。過時不嫁有起生理變態的危機。不過知識淺的還容易嫁人,知識高的一時找不到正式配偶,無可奈何的補救方法,說出來恐怕要挨罵,我以為還是找個把情人來補救吧,總較做人家的正式的姨太太好。丈夫是寧缺勿濫,得到無價值的一個(整個),不如有價值的半個甚至僅三分之一。不過這樣一來,社會對私生子應該承認他的地位。這樣說來,似乎太便宜了男人,不過照目前(希望僅限於目前)實際情形而論,男人也有他的困難,因為在習慣和人情上,不能犧牲他的第一個妻子(假定她是不能自立的,也無法改嫁的)。而知識婦女自有其生活能力,不妨僅侵占別人感情而不剝奪別人之生活權利。
自然能夠絕對不侵占更好,不過現代男人多數早婚,而職業婦女常常遲嫁。這是過渡時代的無可奈何的辦法。原是不足為訓的,而且每人的結婚倘僅限一次實在太危險,因為年青人觀察力差,而年老了又要色衰。我的主張是盡自己能力觀察,觀察停當(自以為停當)就結婚,雖然總想天長地久,不過就不久長也罷,多嫁幾次隻不過是自己的不幸,既非危害民國的事,亦無什麽風化可傷也。
記者
現在的婚姻製度恐怕不能說合理吧?離婚在事實上又很困難……
蘇青
離婚不成問題,至於小孩,依我說最好由父親出錢,歸母親撫養。假如男的不出錢,不妨就帶他們去做“拖油瓶”,據說範文正公便是做拖油瓶出身,他的繼父姓朱,似乎後世也並不因此就看輕他。做繼父的與孩子接觸不多,實在沒有討厭他們的理由……
張愛玲
一半,男人也是為了麵子關係。
蘇青
但是慢慢兒就會好的。我總覺得孩子與女人關係來得密切,並未礙著男人什麽事。而後母管養前妻子女便不行,因為他們是時時接觸的,容易發生衝突。
張愛玲
離婚後的小孩也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麽痛苦。
記者
一夫一妻製到底是否合理?
蘇青
比較合理,但不能嚴格執行,其間應該有伸縮餘地。譬如說,這次戰後我恐怕又要盛行多妻了(法律雖不允許,亦不忍嚴禁)。原因倒不一定是戰死的人太多,而是有許多男人活著也討不起老婆。將來無生活能力的女人必定求著去當人家姨太太,有生活力的女人隻好非正式的向別人分潤些愛情。這話又該給人家罵為無誌氣,但希望有誌氣的女人們速速自去繼絕生殖機能吧。
記者
在現社會,早婚還是相當流行的……
張愛玲
早婚我不一定反對,要看情形的。有些女人,沒有什麽長處,年紀再大些也不會增加她的才能見識的,而且也並不美,不過年青的時候也有她的一種新鮮可愛,那樣的女人還是趕早嫁了的好。因為年青,她有較多的機會適應環境,跟著她丈夫的生活情形而發展。至於男人,可是不宜於早婚,沒有例外。一來年青人容易感情衝動,沒有選擇的眼光,即使當時兩個人是非常相配的,男的以後繼續發展,女的卻停滯了,漸漸就有距離隔膜。而且年青人很少能夠經濟獨立,早婚,妻子一定是由父母贍養,養成依賴的心理,於將來的前途有礙。
大家庭與小家庭
記者
關於家庭製度,兩位看,還是所謂小家庭製度好呢,還是舊式的大家庭好?
蘇青
小家庭也苦,孤零零的,依我說頂好是跟嶽父母同居,嶽母與女婿,一定相處得很好,而婆婆和媳婦因為婆婆感到做母親的太淒涼,所以會嫉妒媳婦的。
張愛玲
這方法真好。我從沒有想到,可是聽了實在感到好。
記者
倘使老夫婦隻養幾個男孩子不是太寂寞了麽?
蘇青
這當然也要看情況來決定。
同居問題
蘇青
還有,夫妻有同居的義務一條,我認為不妨自由些,想起這樣長時期的同居生活,實在也是很可怕的。或同居或不同居,一方感到需要時隻可向對方提出要求,倒不必因法律規定是義務而要求強製執行也。像外國人般分床分寢室還比較好一些。但最好還是像朋友一樣,大家往返,不至於每個人在婚便沒有一刻的私生活可過。我說女人再嫁比初嫁難,就是因為一迴想到從前任在籠裏的生活也就有些怕起來了。再有社會的輿論不要對男女問題太感興趣,夫妻是否日日同居或夜夜同床盡可由他們自己去決定,分居並不礙著眾人什麽事,同居亦不見得肯分惠什麽繪眾人也。
記者
男女結了婚的人省,還是未結婚的省呢?
張愛玲
從前英文有句話說“two can live as cheaply asone”1從前是結婚比較省錢,現在似乎情形兩樣了。獨身的人生活簡單,大家都這樣想,所以不留人吃飯也投人見怪,結了婚的人,就有許多不能夠避免的應酬。1 這句英文意思是,兩個人過日子不比獨身費錢。
誰是標準丈夫
記者
依照女人的見解,標準丈夫的條件怎樣?
蘇青
第一,本性忠厚,第二,學識財產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等更好。第三,體格強壯,有男性的氣魄,麵目不要可憎,也不要像小旦。第四,有生活情趣,不要言語無味。第五,年齡應比女方大五歲至十歲。
張愛玲
常常聽見人家說要嫁怎樣的一個人,可是後來嫁到的,從來沒有一個是像她的理想,或是與理想相近的。看她們有些也很滿意似的。所以我決定不要有許多理論。像蘇青提出的條件,當然全是在情理之中,任何女人都聽得進去的。不過我一直想著,男子的年齡應當大十步或是十歲以上,我總覺得女人應當天真一點,男人應當有經驗一點。
記者
今天真是“暢聆高論”了,這次對談就到這裏結束吧,真是謝謝你們兩位!
(原刊1945年3月《雜誌》月刊第14卷第6號)
------------------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