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正式公映,依然是不改大魔王本色,同檔期幾乎被橫掃。
當然大家其實也習慣了,自從點映的時候,《黃飛鴻》的口碑就已經可以看到了,之後更是話題不斷,你可以說劇情略顯單薄,但是卻不能說,這部電影不夠好。
而想到《黃飛鴻》係列有三部曲,很多同行就是一陣牙酸。
眾所周知,能拍續集的電影,基本上有第一部打底,第二部基本上都不會差,甚至隻會更強。
《黃飛鴻之壯誌淩雲》上映了,李易和劇組這邊也歇夠了,所以自然不能繼續耽擱下去。
休息了這麽久劇組重新開工,雖然肯定會顯得有些生疏,但是卻比之前壓抑了那麽久,緊繃著一根弦要好不少。
至少《黃飛鴻之壯誌淩雲》上映之後,很多人也鬆了口氣,畢竟,雖然是李易的電影業,可依然是武俠片。
好在《黃飛鴻之壯誌淩雲》上映之後表現的超出大家的預期,所以工作起來自然也是倍感有勁,雖然說,出名的是李易和劇組的演員們,可是這些幕後工作人員也同樣的在自己的履曆上添上了無比濃重的一筆。
重新開拍,李易又調整了拍攝計劃,剛開始肯定不可能一上來就上難度,所以重新開拍的是,參加醫學會議,被白蓮教襲擊之後迴到客棧的那一場大群戲。
這場戲,說簡單也簡單,雖然是群戲,但是並沒有太多的特寫鏡頭,而這一場戲,主要的鏡頭給到的是兩個,一個是黃飛鴻。
這場戲說簡單,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特寫鏡頭,對表演,演技的要求沒有那麽苛刻。
但是要說難,其實主要還是難在群戲上麵。
畢竟,參演的人一多,稍微出一點差錯就要重拍。
當然主要還是因為這場戲涉及到的人太多,而且還有狗。
“各部門各就各位!”在經過幾遍反複地彩排之後,終於正式要開拍了。
這種戲,首先要演員們就位,在定好的位置,然後如何動作,如何移動,等等,在事先都要熟練。
“《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第二十八場,第一鏡,第一次,action!”
伴隨著打板聲落下,這一場戲正式開拍。
和電影上映的時候的成片不同的是,這場戲,其實同時啟動了多個鏡頭多個場景拍攝,電影成片的時候是剪輯之後的畫麵。
唱戲的是特別請過來的老戲骨嚴東,這位雖然名聲不顯,但是卻是粵籍的老戲骨,為了唱好這段戲,他可是提前去拜訪了多位民間老藝人。
雖然說這場戲這唱的肯定要後續配音,但是現場也是要真唱的。
“飄零去,莫問前因,隻見半山殘照......”
這一段拍的是客棧一樓的人們,在喝酒的喝酒,玩牌九的玩牌九,一片熱鬧非凡。
這一段沒有出問題,李易看著監視器點了點頭。
雖然都是群演,但是群演和群演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李易的電影,工資開的高,當然要求也更高,所以這些個群演,放在其他的戲裏麵多少都能混個特約。
當然一分錢一分貨,拍出來的效果也的確讓李易滿意。
特別是那幾個玩牌九的,在這之前,他們可是應了副導演的要求,提前玩了有一會兒了,所以翻牌的動作什麽的也是相對比較熟練。
很快地鏡頭開始移動。
當唱到“照住一個愁人......”的時候,鏡頭拉了出來,給到了站在陽台上的黃飛鴻的身上。
此時此刻鏡頭給到了趙千飾演的黃飛鴻的臉上一個特寫。
趙千這一段演的也很不錯,他的眉頭微蹙,向著遠處眺望。
此時鏡頭廣角拉開,周邊西洋建築與傳統建築交錯,鏡頭又開始慢慢拉遠,西洋戰艦和中國船隻並列,鏡頭再迴來,再俯瞰下去,蕭瑟秋風,紙屑垃圾四處飄零,破爛的街頭,昏暗的燈火,有人在打砸西洋建築,有官兵在追捕反動分子,有奔跑的人們,有打架鬥毆的地痞,有乞討的流浪者,有混亂不堪的夜市,有西洋的馬車,有華國的轎子......
當然了,這些鏡頭是通過另外的鏡頭拍攝的,並不是李易這邊的場景。
其實主要也是為了追求一個感覺,所以拍攝的時候,是幾邊同時拍攝的。
鏡頭再次拉迴了客棧內,那個唱戲的瞎子這裏:
“去路茫茫,不禁悲懷陣陣
前塵惘惘,惹得我淚落紛紛
想學投筆,投筆從戎,圖發奮,
卻被儒冠誤了,使我有誌難伸......”
“好!這條過了!很好!”李易忍不住暢快地叫好。
他也沒想到,這重新開拍的第一條居然這麽的順利。
其實《黃飛鴻》三部曲,各有各的內容和主題,雖然說是一脈相承,但是卻也有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的。
相對來說,第一部《壯誌淩雲》在情節上基本還是延續懲惡揚善的傳統模式,黃飛鴻的形象,仍然定位行俠仗義的層麵上。隻是麵對紛亂動蕩的時局,他內心生出許多的迷惘和困惑:金山如果真有,為什麽洋人、洋船,會來我們這裏?也許,我們已經站在金山上了。
而到了《男兒當自強》這部,就不再僅僅是懲惡揚善了,黃飛鴻已經參與到反封建帝製的革命運動中去---孫文陸皓東領導的未遂的粵州起義,並對西方先進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醫術和教育,但在曆史的洪流中,他仍然隻是配角或者是見證者。
第一部裏麵是通過社會底層人士的麵貌來展現晚清的粵東的社會,而第二部又進一步和曆史結合。
白蓮教出現在這部裏麵,而且占據了不小的戲份。
有人說第二部的《黃飛鴻》真正的精彩其實是在功夫之外的,李易也這麽認為,從劇本上來說,其實他也更喜歡第二部,但是第一部卻也必不可少,不可或缺。
因為第一部是黃飛鴻剛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衝擊,還在迷茫之中,而第二部,他開始參與到一些曆史的事件當中,可是此時此刻的他,雖然對這個時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是卻依然還是看不破。
一直到第三部,黃飛鴻才真正的可以說完全覺醒,成就真正的一代俠義宗師。
而轉變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西裝,第一部裏十三姨給黃飛鴻做西裝;第二部裏黃飛鴻給十三姨換唐裝,這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轉變。
電影的拍攝其實依然並沒有那麽的順利,比起第一部來,第二部其實角色更多,劇情也更加複雜一些,出場的人物也更多,單單白蓮教的戲,九宮真人,白蓮教聖女等等,以及關鍵的吳軍飾演的納蘭元述,都有不少戲份。
而且更多的還是打鬥戲,比起第一部來,第二部的打鬥戲更加精彩。
但是拍攝起來難度也更大,因為涉及到的風格也越發地不同。
時光荏苒,《黃飛鴻》三部曲的後兩部曲,在艱難地推進著。
雖然有了第一部的經驗,拍起來正常來說要順暢不少,但是實際上,劇組也在拍攝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意外,受傷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麽樣,電影還是在推進著進度條。
這也讓李易越發地明白,為什麽現在的功夫片,武俠片,打鬥風格一直在變,變得越發地飄忽起來,占比也越來越少,就因為,這類的戲,真的不好拍。
就算導演願意拍,可是演員也未必願意演,畢竟,明星演員們,能當的上主角的,哪個不是身家億萬金貴的很,又有幾個願意冒著可能受傷的風險去拍這樣的戲?
其他的輕鬆的戲拍了照樣能紅,能賺錢,為什麽要去受這份苦?
為什麽習武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麽傳統的一些技藝斷層越來越嚴重?
同樣的也是因為如此,過去的梨園的角兒,哪一個不是打小培養,哪裏像現在都是批量生產的。
言歸正傳。
對於納蘭元述這個角色,吳軍其實挺茫然的。
這不,他又來找李易聊角色的事情。
“怎麽還搞不明白?”李易笑著問道。
“是啊,頭都快想炸了,就是還是有點不太能夠理解這個角色。”吳軍苦笑著道。
“你說說,你都是怎麽理解的?”李易笑著問道。
“首先我知道他在電影裏麵是一個悲情人物,但是我有些不理解他的想法,在我看來衙門牆上的‘忠勇剛毅’這四個字形容納蘭元述是最適合不過的,雖然論武功可能納蘭元述比黃飛鴻差一點點,但論思維深度,納蘭元述比黃飛鴻高很多,黃飛鴻雖然是主角,但他隻是曆史中的過客,他武功好頂多隻能是一個武將,我看過劇本,黃飛鴻三部曲之中,黃飛鴻始終都沒搞清楚什麽事革命,他就像一個舊時代到新時代的曆史過客,他代表的是華國的普通百姓……
是下場決戰前,納蘭元述是拿著火槍出場的,證明他也是維新派,他不但懂外語了解外國新事物,更會懂得洋為中用,如果沒有納蘭這姓身份已定,納蘭元述這人物就不會那麽悲情了……
我想他應該是忠誠於清廷的,但是他又殺了鷹國領事參讚,這又好像有點......
你說納蘭元述,他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
有人說演員想要演一個角色,通常有三種層次。
第一種也是最淺顯的一種,那就是根據劇本走,每一場他這個角色需要什麽樣的情緒,就表現出什麽樣的情緒,不需要多想,也不需要去明白角色到底在想什麽。
第二種是了解角色的背景,代入到角色之中去演,每一場戲,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跟隨著劇情發展的。
第三種卻是不止要了解角色的背景設定,同時也要知道他的成長經曆,把這個人“真實化”,理解他的想法,思想,他會在遇到什麽樣的事情的時候做出什麽樣的反應,決斷。
顯然吳軍在追求的是最後一種。
所以他才會糾結,因為他有些不明白,納蘭元述在電影裏麵到底是怎麽想的。
李易想了想說道:“他和第一部裏麵的積善是有所不同的,積善是那個時代最普遍的朝廷官員,他們有著官僚的一切的特點。
可是納蘭元述是不同的。
我們隻看到了納蘭元述在鎮壓白蓮教的時候,囑咐手下小心,不要打傷平民;看到了納蘭元述對外國以華製華的行為的深刻認識;看到了納蘭元述身為一方地方長官鎮壓起義暴亂的勇武。
納蘭元述在白蓮教的事情上,立場有錯誤,但也不是完全錯誤。白蓮教作為邪教早該被徹底鎮壓,但是納蘭元述卻對白蓮教心存仁慈。他沒有放任白蓮教胡作非為,卻也沒有把白蓮教規整鎮壓。一方麵出於對同胞的愛,一方麵出於對外國侵略者的恨。但白蓮教所作的一切,可比外國人侵略,還具破壞力了。納蘭元述在這裏的立場是不完全正確的,但卻是可以理解的。
從這些方麵來說,納蘭元述仍是一個守土安民的優秀地方官員。至少在當時那個時代,納蘭元述本身比起很多同時代的官僚來,要正麵的多。
但是,這個角色,從劇情的設定來說,他就是一個反派,站在官員的立場上,他有著時代的局限性,這一點無可厚非。
但是後續的劇情裏麵你應該看到了,他本該更加積極的去營救同文館的孩子。從職責上來說,納蘭元述身為粵東陸路提督,清廷從一品大員,為粵東省綠營清軍最高長官。白蓮教徒作亂,他理應維持一省的社會治安,更何況同文館還是清廷的官辦學堂。從能力上來說,他節製七鎮總兵,自身又武藝高強,又屬封疆大吏朝廷命官。比陸皓東、黃飛鴻等人的條件不知好了多少。可是他不僅沒有搭救同文館學童,最後反而勾結白蓮教襲擊鷹國領事館濫殺無辜,讓已經脫險的孩子們幾乎再度身陷險境。
是不是有些難以理解,他同情白蓮教,所以沒有一開始並沒有對白蓮教進行絕對武力上的鎮壓,後麵更是和白蓮教勾連。”
吳軍點了點頭道:“對啊,所以我有些不能理解,這個人物是不是有些太矛盾了?”
李易搖頭道:“我們需要知道,縱觀納蘭元述的所有決策,無一例外是以維護清王朝政權穩固為最優先考慮。
為了保衛政權,雖然他嘴上說”百姓是他的衣食父母“,可他依然可以不顧百姓死活,拒絕對學童們伸出援手。為了保衛政權,他可以砍掉粵州至關重要的電報線,讓粵州成為”死城“。為了保衛政權,他可以勾結白蓮教徒襲擊領事館,甚至殺死英國參讚。他對英國參讚說”this is china, not britain“,可是他心中的china,不過是清王朝的china,與國人已經無關了。
所以他的忠臣,他的一切所作所為,其實隻為了一個,那就是他心中的國,是清廷!所以,他所做的一切就不存在所謂的矛盾了!”
當然大家其實也習慣了,自從點映的時候,《黃飛鴻》的口碑就已經可以看到了,之後更是話題不斷,你可以說劇情略顯單薄,但是卻不能說,這部電影不夠好。
而想到《黃飛鴻》係列有三部曲,很多同行就是一陣牙酸。
眾所周知,能拍續集的電影,基本上有第一部打底,第二部基本上都不會差,甚至隻會更強。
《黃飛鴻之壯誌淩雲》上映了,李易和劇組這邊也歇夠了,所以自然不能繼續耽擱下去。
休息了這麽久劇組重新開工,雖然肯定會顯得有些生疏,但是卻比之前壓抑了那麽久,緊繃著一根弦要好不少。
至少《黃飛鴻之壯誌淩雲》上映之後,很多人也鬆了口氣,畢竟,雖然是李易的電影業,可依然是武俠片。
好在《黃飛鴻之壯誌淩雲》上映之後表現的超出大家的預期,所以工作起來自然也是倍感有勁,雖然說,出名的是李易和劇組的演員們,可是這些幕後工作人員也同樣的在自己的履曆上添上了無比濃重的一筆。
重新開拍,李易又調整了拍攝計劃,剛開始肯定不可能一上來就上難度,所以重新開拍的是,參加醫學會議,被白蓮教襲擊之後迴到客棧的那一場大群戲。
這場戲,說簡單也簡單,雖然是群戲,但是並沒有太多的特寫鏡頭,而這一場戲,主要的鏡頭給到的是兩個,一個是黃飛鴻。
這場戲說簡單,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特寫鏡頭,對表演,演技的要求沒有那麽苛刻。
但是要說難,其實主要還是難在群戲上麵。
畢竟,參演的人一多,稍微出一點差錯就要重拍。
當然主要還是因為這場戲涉及到的人太多,而且還有狗。
“各部門各就各位!”在經過幾遍反複地彩排之後,終於正式要開拍了。
這種戲,首先要演員們就位,在定好的位置,然後如何動作,如何移動,等等,在事先都要熟練。
“《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第二十八場,第一鏡,第一次,action!”
伴隨著打板聲落下,這一場戲正式開拍。
和電影上映的時候的成片不同的是,這場戲,其實同時啟動了多個鏡頭多個場景拍攝,電影成片的時候是剪輯之後的畫麵。
唱戲的是特別請過來的老戲骨嚴東,這位雖然名聲不顯,但是卻是粵籍的老戲骨,為了唱好這段戲,他可是提前去拜訪了多位民間老藝人。
雖然說這場戲這唱的肯定要後續配音,但是現場也是要真唱的。
“飄零去,莫問前因,隻見半山殘照......”
這一段拍的是客棧一樓的人們,在喝酒的喝酒,玩牌九的玩牌九,一片熱鬧非凡。
這一段沒有出問題,李易看著監視器點了點頭。
雖然都是群演,但是群演和群演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李易的電影,工資開的高,當然要求也更高,所以這些個群演,放在其他的戲裏麵多少都能混個特約。
當然一分錢一分貨,拍出來的效果也的確讓李易滿意。
特別是那幾個玩牌九的,在這之前,他們可是應了副導演的要求,提前玩了有一會兒了,所以翻牌的動作什麽的也是相對比較熟練。
很快地鏡頭開始移動。
當唱到“照住一個愁人......”的時候,鏡頭拉了出來,給到了站在陽台上的黃飛鴻的身上。
此時此刻鏡頭給到了趙千飾演的黃飛鴻的臉上一個特寫。
趙千這一段演的也很不錯,他的眉頭微蹙,向著遠處眺望。
此時鏡頭廣角拉開,周邊西洋建築與傳統建築交錯,鏡頭又開始慢慢拉遠,西洋戰艦和中國船隻並列,鏡頭再迴來,再俯瞰下去,蕭瑟秋風,紙屑垃圾四處飄零,破爛的街頭,昏暗的燈火,有人在打砸西洋建築,有官兵在追捕反動分子,有奔跑的人們,有打架鬥毆的地痞,有乞討的流浪者,有混亂不堪的夜市,有西洋的馬車,有華國的轎子......
當然了,這些鏡頭是通過另外的鏡頭拍攝的,並不是李易這邊的場景。
其實主要也是為了追求一個感覺,所以拍攝的時候,是幾邊同時拍攝的。
鏡頭再次拉迴了客棧內,那個唱戲的瞎子這裏:
“去路茫茫,不禁悲懷陣陣
前塵惘惘,惹得我淚落紛紛
想學投筆,投筆從戎,圖發奮,
卻被儒冠誤了,使我有誌難伸......”
“好!這條過了!很好!”李易忍不住暢快地叫好。
他也沒想到,這重新開拍的第一條居然這麽的順利。
其實《黃飛鴻》三部曲,各有各的內容和主題,雖然說是一脈相承,但是卻也有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的。
相對來說,第一部《壯誌淩雲》在情節上基本還是延續懲惡揚善的傳統模式,黃飛鴻的形象,仍然定位行俠仗義的層麵上。隻是麵對紛亂動蕩的時局,他內心生出許多的迷惘和困惑:金山如果真有,為什麽洋人、洋船,會來我們這裏?也許,我們已經站在金山上了。
而到了《男兒當自強》這部,就不再僅僅是懲惡揚善了,黃飛鴻已經參與到反封建帝製的革命運動中去---孫文陸皓東領導的未遂的粵州起義,並對西方先進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醫術和教育,但在曆史的洪流中,他仍然隻是配角或者是見證者。
第一部裏麵是通過社會底層人士的麵貌來展現晚清的粵東的社會,而第二部又進一步和曆史結合。
白蓮教出現在這部裏麵,而且占據了不小的戲份。
有人說第二部的《黃飛鴻》真正的精彩其實是在功夫之外的,李易也這麽認為,從劇本上來說,其實他也更喜歡第二部,但是第一部卻也必不可少,不可或缺。
因為第一部是黃飛鴻剛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衝擊,還在迷茫之中,而第二部,他開始參與到一些曆史的事件當中,可是此時此刻的他,雖然對這個時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是卻依然還是看不破。
一直到第三部,黃飛鴻才真正的可以說完全覺醒,成就真正的一代俠義宗師。
而轉變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西裝,第一部裏十三姨給黃飛鴻做西裝;第二部裏黃飛鴻給十三姨換唐裝,這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轉變。
電影的拍攝其實依然並沒有那麽的順利,比起第一部來,第二部其實角色更多,劇情也更加複雜一些,出場的人物也更多,單單白蓮教的戲,九宮真人,白蓮教聖女等等,以及關鍵的吳軍飾演的納蘭元述,都有不少戲份。
而且更多的還是打鬥戲,比起第一部來,第二部的打鬥戲更加精彩。
但是拍攝起來難度也更大,因為涉及到的風格也越發地不同。
時光荏苒,《黃飛鴻》三部曲的後兩部曲,在艱難地推進著。
雖然有了第一部的經驗,拍起來正常來說要順暢不少,但是實際上,劇組也在拍攝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意外,受傷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麽樣,電影還是在推進著進度條。
這也讓李易越發地明白,為什麽現在的功夫片,武俠片,打鬥風格一直在變,變得越發地飄忽起來,占比也越來越少,就因為,這類的戲,真的不好拍。
就算導演願意拍,可是演員也未必願意演,畢竟,明星演員們,能當的上主角的,哪個不是身家億萬金貴的很,又有幾個願意冒著可能受傷的風險去拍這樣的戲?
其他的輕鬆的戲拍了照樣能紅,能賺錢,為什麽要去受這份苦?
為什麽習武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麽傳統的一些技藝斷層越來越嚴重?
同樣的也是因為如此,過去的梨園的角兒,哪一個不是打小培養,哪裏像現在都是批量生產的。
言歸正傳。
對於納蘭元述這個角色,吳軍其實挺茫然的。
這不,他又來找李易聊角色的事情。
“怎麽還搞不明白?”李易笑著問道。
“是啊,頭都快想炸了,就是還是有點不太能夠理解這個角色。”吳軍苦笑著道。
“你說說,你都是怎麽理解的?”李易笑著問道。
“首先我知道他在電影裏麵是一個悲情人物,但是我有些不理解他的想法,在我看來衙門牆上的‘忠勇剛毅’這四個字形容納蘭元述是最適合不過的,雖然論武功可能納蘭元述比黃飛鴻差一點點,但論思維深度,納蘭元述比黃飛鴻高很多,黃飛鴻雖然是主角,但他隻是曆史中的過客,他武功好頂多隻能是一個武將,我看過劇本,黃飛鴻三部曲之中,黃飛鴻始終都沒搞清楚什麽事革命,他就像一個舊時代到新時代的曆史過客,他代表的是華國的普通百姓……
是下場決戰前,納蘭元述是拿著火槍出場的,證明他也是維新派,他不但懂外語了解外國新事物,更會懂得洋為中用,如果沒有納蘭這姓身份已定,納蘭元述這人物就不會那麽悲情了……
我想他應該是忠誠於清廷的,但是他又殺了鷹國領事參讚,這又好像有點......
你說納蘭元述,他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
有人說演員想要演一個角色,通常有三種層次。
第一種也是最淺顯的一種,那就是根據劇本走,每一場他這個角色需要什麽樣的情緒,就表現出什麽樣的情緒,不需要多想,也不需要去明白角色到底在想什麽。
第二種是了解角色的背景,代入到角色之中去演,每一場戲,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跟隨著劇情發展的。
第三種卻是不止要了解角色的背景設定,同時也要知道他的成長經曆,把這個人“真實化”,理解他的想法,思想,他會在遇到什麽樣的事情的時候做出什麽樣的反應,決斷。
顯然吳軍在追求的是最後一種。
所以他才會糾結,因為他有些不明白,納蘭元述在電影裏麵到底是怎麽想的。
李易想了想說道:“他和第一部裏麵的積善是有所不同的,積善是那個時代最普遍的朝廷官員,他們有著官僚的一切的特點。
可是納蘭元述是不同的。
我們隻看到了納蘭元述在鎮壓白蓮教的時候,囑咐手下小心,不要打傷平民;看到了納蘭元述對外國以華製華的行為的深刻認識;看到了納蘭元述身為一方地方長官鎮壓起義暴亂的勇武。
納蘭元述在白蓮教的事情上,立場有錯誤,但也不是完全錯誤。白蓮教作為邪教早該被徹底鎮壓,但是納蘭元述卻對白蓮教心存仁慈。他沒有放任白蓮教胡作非為,卻也沒有把白蓮教規整鎮壓。一方麵出於對同胞的愛,一方麵出於對外國侵略者的恨。但白蓮教所作的一切,可比外國人侵略,還具破壞力了。納蘭元述在這裏的立場是不完全正確的,但卻是可以理解的。
從這些方麵來說,納蘭元述仍是一個守土安民的優秀地方官員。至少在當時那個時代,納蘭元述本身比起很多同時代的官僚來,要正麵的多。
但是,這個角色,從劇情的設定來說,他就是一個反派,站在官員的立場上,他有著時代的局限性,這一點無可厚非。
但是後續的劇情裏麵你應該看到了,他本該更加積極的去營救同文館的孩子。從職責上來說,納蘭元述身為粵東陸路提督,清廷從一品大員,為粵東省綠營清軍最高長官。白蓮教徒作亂,他理應維持一省的社會治安,更何況同文館還是清廷的官辦學堂。從能力上來說,他節製七鎮總兵,自身又武藝高強,又屬封疆大吏朝廷命官。比陸皓東、黃飛鴻等人的條件不知好了多少。可是他不僅沒有搭救同文館學童,最後反而勾結白蓮教襲擊鷹國領事館濫殺無辜,讓已經脫險的孩子們幾乎再度身陷險境。
是不是有些難以理解,他同情白蓮教,所以沒有一開始並沒有對白蓮教進行絕對武力上的鎮壓,後麵更是和白蓮教勾連。”
吳軍點了點頭道:“對啊,所以我有些不能理解,這個人物是不是有些太矛盾了?”
李易搖頭道:“我們需要知道,縱觀納蘭元述的所有決策,無一例外是以維護清王朝政權穩固為最優先考慮。
為了保衛政權,雖然他嘴上說”百姓是他的衣食父母“,可他依然可以不顧百姓死活,拒絕對學童們伸出援手。為了保衛政權,他可以砍掉粵州至關重要的電報線,讓粵州成為”死城“。為了保衛政權,他可以勾結白蓮教徒襲擊領事館,甚至殺死英國參讚。他對英國參讚說”this is china, not britain“,可是他心中的china,不過是清王朝的china,與國人已經無關了。
所以他的忠臣,他的一切所作所為,其實隻為了一個,那就是他心中的國,是清廷!所以,他所做的一切就不存在所謂的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