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人們喜歡一部電影,必然是有原因的,或許是因為,電影裏麵的愛情,亦或者是因為裏麵的演員,亦或者其他。


    當然,一部電影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但是喜歡一部電影的人,卻必然是有原因的。


    《本傑明·巴頓奇事》也是如此。


    但是一部好的電影,有可能是在某個方麵,做到極致,令人喜歡,比如《忠犬八公的故事》,可以說是把煽情做到了極致,所以讓很多人喜歡,但是同樣的也有一些人不喜歡。


    而《本傑明·巴頓奇事》,並不是某個方麵,而是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喜歡的理由五花八門。


    有人喜歡這部電影裏麵,那些台詞:“我們注定要失去所愛的人,不然我們怎麽知道,他們在我們生命之中有多麽重要呢?”


    “不順心的時候,你可以像瘋狗一樣發狂,可以破口大罵,詛咒命運,但到頭來,還是得放手!”


    也有人喜歡電影裏麵的那形形色色的角色,不一定是主角,也可能是一個小配角。


    “我喜歡那個被雷劈了七次的男人,太有趣了!”


    “我喜歡那個猴子先生!”


    “我喜歡鋼琴夫人!”


    “我喜歡電影裏麵那些沒有名字的人!”


    等等等等。


    於是有更多的人開始對電影進行了自己的解讀。


    “這是一部很特別很特別的電影,起初看宣傳片,以為這是一部奇幻愛情片,為此第一次觀影的時候,雖有感觸但無法細細品味。之後再次重溫後發現這部影片是以一個特殊的角度來講述人生,其中包含甚廣。


    對於人事物我無法用好壞或各種形容詞去做任何評價,隻能去感受其中的局限性。而這部影片無疑是一部包容性很強,沒有太多局限性的影片。它不針對某一類人,某一個時代,某一種情懷。而是針對各個年齡各個層麵各個時代,向人們講述了一些深刻的內容。而編導也在細節處理的很巧妙,人物刻畫得非常真實。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一千個人心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的解讀,或許未必如你所願,僅僅隻是個人的一些看法。


    之所以說,這是一部沒有局限性的電影,是因為,這部電影,如果細細品味,會發現其中有著太多太多的元素了。


    影片開始交代了時代背景,並引發人們對戰爭的思考。


    首先,這當然不是一部戰爭片。


    但導演僅以幾個畫麵和一些情節帶入,便讓人們發人深思。


    我生於和平年代,沒親曆過戰爭,有一些片麵的了解。在影片中讓人感同身受的是那些走上戰場的人們,他們很多人生才剛剛開始,開始真正認識這個世界。並且大部分人都根本不知道什麽是戰爭,不知道為了什麽而戰。有的因為某種狂熱信念引導,有的因為某種情懷,有的因為某種故事或榮譽,有的因為保護愛人,家園,有的因為仇恨,有的從小被洗腦,心裏暗示。人們就這樣上了戰場一去不迴。縱觀人類曆史,總是伴隨戰爭,而戰爭,是沒有勝者的。人性很容易被利用引導,我曾在資料裏看過關於二戰時期高層如何煽動,洗腦,心裏暗示士兵,各種方式操控士兵。也設身處地思考過,若我處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或許我也會變得盲目,成為一個戰爭狂熱份子。或被仇恨充斥,一心想複仇。


    之後本傑明便出生了。


    而他生來便早衰,母親也因難產而死,父親在慌亂中把他遺棄。看到這我第一反應便開始批判:從人道主義,從道德,從愛,各個方麵。認為他冷漠無情,滅絕人性,沒有擔當。當我拋開這些從小被灌輸的概念後細細去品味。發現這一角色刻畫的相當真實,首先我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不了解,那個年代也沒有那麽多道德標杆,更多是信仰和傳統約束人們。生出這樣一個孩子會不會和他的信仰衝突,會不會被視為異端。其次從人性角度看待,他從未做過父親,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而這個怪異的孩子,奪走了他最愛的人。


    影片後麵交代了他對妻子的愛,對托馬斯來說,她就是他的全世界。在他的世界裏,別人都不是不重要的,而隻有她是真實的。雖然片中一帶而過,但隻有深刻體會過才能理解。看過電影《楚門的世界》或許更好理解。平心而論,當我麵對同樣的情況,若我不夠堅強,我或許會隨妻子離去;若我夠堅強,我會在絕望和悲痛中掙紮著繼續,同時也完成妻子的遺願。片中他一直在關注本傑明,並且一直是蕭索頹唐的形象。並未再成家生別的孩子,最後把遺產留給本傑明,我無法用對錯或任何標準評論,這一角色用了很少的篇幅但刻畫的真實生動。


    這樣的一個父親,我們很難單純地從所謂的人道主義,道德,愛這些方麵去考慮,就認為,他是什麽樣的人。


    而且,片中後半部也用了一個細節,通過他的自嘲引發對戰爭的思考。同時展現了他的涵養,他不是一個冷漠無情,盲目自大的人。這樣的人,他或許不是好父親,但是你不能說他就是個壞人,或者一個冷漠無情的人!而這真的很真實,現實之中,我們很多時候從網絡上,獲得一些信息,然後就開始主觀的根據我們了解到的片麵的信息,去批判或者去誇讚某個人,可我們真的了解他們嗎?


    之後男主被奎妮收養。他的養母,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我們習慣稱她們為最可愛的人。


    她們或許沒有太好的家庭條件背景,受過很多教育,各種離奇的人生經曆,各種故事各種感悟。這就是一個平凡簡單的普通人,但她們隨時散發人性的光輝,無論生活如何艱難都無法阻擋她們的樂觀積極。是那麽的真實不做作,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沒有什麽城府,用她們自己的方式對所愛的人,一舉一動都充滿“簡單”不一般的智慧。也正是這樣一個養母培養了良好的人格,各種品質。


    鋼琴夫人!這個角色,真的很有魅力,盡管本傑明甚至記不住她的名字,但是有鋼琴夫人這個稱謂就足夠了。


    電影裏麵雖然僅僅隻有兩個片段,但和本片要傳達的重點息息相關。她教會他的不隻是彈琴,還有更深的東西。


    記得她在教本傑明彈奏鋼琴的時候說:“無所謂你彈奏的怎麽樣,重要的是你彈鋼琴的時候的感受。”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沒什麽,也或許是我多想了,重要的是彈琴時的感受。我想她是在告訴本傑明,你不用把彈鋼琴當成一件什麽特別的事情,你隻要讓手指自由在琴鍵上跳舞,不局限於任何格調任何彈奏方式,抒發你的感受,跟著心走。可以一個指頭輕敲,可以一巴掌糊亂砸下去,一樣可以奏出自己的音樂,也不局限於什麽樂器。也可以貫穿到其它領域,這教會伱如何用心。


    人們總是常說:“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這話就和很多誰都知道的“廢話”一樣傳來傳去。我曾經也認為好像是這樣。後來我才發現珍惜這個詞和好壞一樣,沒有什麽實質的。就像隻有更好沒有最好,隻有更珍惜沒有最珍惜。


    或每個人心中的最好有一個標準,但也不是恆定的,迴顧我們的一生,不也總是伴隨著各種失去,分離。而我們又總是在努力,不停追逐,尋找,想抓住什麽。也一次比次更珍惜,直到我遇到我們心裏的最好。並自以為得到之後,欣喜若狂,同時又很慌張,反而不知道該如何珍惜了。


    我們隻能更加壓迫自己,逼自己努力,變得更強大。然而我們還是失去了,那之後我們便不願再繼續找尋了,當我們停下來,直麵痛苦,靜靜感受,傾聽自己之後,會發現,失去似乎是必然的,原因正是因為太珍惜,太想抓住,太怕失去,最終先失去了自己,再失去所珍愛的。


    而影片中“我們命中注定要失去所愛之人,不然我們怎麽知道,他們在我們生命中有多重要”對我觸動很深。包括兩次描述的“但到頭來,你還是得放手”,雖然讓人很難接受,但卻是必經的。而不是人們常帶著自我欺騙式的“無論怎樣,生活還得繼續”“還有更好的,繼續追逐更加努力吧”。然後不願麵對痛苦麻痹自己,或追逐新的東西。


    隻有直麵失去才能知道他們在我們生命中有多重要。當學會放手,放下,不再想去抓住什麽後,我似乎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一切變寬闊了,而我其實什麽都不曾擁有過,都隻是我自以為擁有,並且更知道如何與人事物相處,找到其中的平衡,如何去珍惜,珍重,同時把握其中分寸,也不需要偽裝欺騙去抓住什麽。


    包括片中對男主角的刻畫,雖然他也有他的情緒,也有他的個性,喜好。會難過,會無奈,會吃醋,會落寞,也在不停成長。但從始至終似乎都是一個樣子,不會有太大的情緒波動,表現出狂喜或狂怒。


    仿佛導演在通過對男主角的刻畫展現一種態度,他生命開始就被告知要結束,每多一天都是一種幸運。從小就知道他隨時會失去一切結束,所以他似乎一直在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人生對待生活,不停的嚐試,一直在學習。在對待各種關係時很能把握其中的平衡,而因為不執著於想要抓住某種人事物,所以他不需要謊言,偽裝,或各種手段達到某個目的。


    這也是為什麽電影裏麵,沒有什麽煽情的畫麵,總是一晃而過,包括死亡,包括新生。


    然後是很多人喜歡的這位猴子先生。


    這位猴子先生給本傑明講述了外麵的世界,他就像一個吟遊詩人,探險家,背包客。


    有各種故事,各種各樣的見聞,他禮貌,幽默,風趣,風流倜儻,好像遊戲人生一般。


    但他是孤獨的,比常人要孤獨。相信不少人也曾想像這樣:幻想環遊世界,當個背包客一樣流浪,我16歲起也獨自去過很多地方旅行,用心去感受,在旅途中有很多奇遇,和各種各樣的人交談,同行,分享。記得有一個遊曆多年的朋友和我說過,他走了這麽多地方,其實最想迴家,最想要一個家。而這個家不局限於某個地方,某個屋子,旅行的地方多了之後,再去新的地方,我慢慢沒那麽多新鮮感了,甚至有一些抵觸。


    當我看到特別美的風景,特別震撼的時候,我也越發感到孤獨,多想有個人陪伴,多想把這樣的感受分享給愛人。那之後旅行對我來說似乎沒那麽重要了,也不太願意一個人去特別美的地方,留一片空白,再之後狀態好的時候不出門也能旅行了。


    接著是邁克船長,這位性感的藝術家帶本傑明跨出男人第一次,也給了他一份工作。而對這個角色的刻畫也是對現實的映照,他想當一個藝術家,卻是世襲拖船船長,然而他又確實是一個真實的藝術家。


    雖然他不出名,沒人認可他,沒有太多作品,但這不重要。他並沒有說想當名人,想當讓人們認可的人,想當紋身師或畫家,他想當的是藝術家,人們總是習慣認為藝術家是某一類人,從事於某些特定的文藝工作,或各種奇奇怪怪的。而真正的藝術家並不是某一種職業,某一類職業,某一類人。而應該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或態度,就像片中如何彈琴那樣。他哪怕是死亡也死的很藝術。


    本傑明第一次和女人有感情交流是伊麗莎白夫人。對此做一個簡短主觀的解讀:中年女性的各方麵感受容易受到忽視,不論年齡怎麽增長有的東西是不會變的,偷情需謹慎,遵守規矩,人在夜晚容易變得感性脆弱。


    所以,如果一個人喜歡在夜晚出沒,那麽或許你就會明白,他\/她或許就是獵物或者獵人!


    影片後半部分都是講述本傑明和黛茜之間的故事。其主旨大概是“什麽是愛,如何去愛”!


    關於黛西和本傑明的愛情,有太多人寫過了,這裏就不多贅述,隻想說,有時候,真正的愛是沒有局限性的。


    那麽你覺得自己生活中,都有著哪些可愛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催淚係導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小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小黑並收藏催淚係導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