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情感簡單而又複雜,但是不妨礙在某種時候彼此共情。闌
《八佰》之於很多人而言,就是如此。
生在這個時代的人,很多時候是很難理解那個時代的人的想法。
但是不妨礙大家嚐試著去理解。
《八佰》在商業上也好,在口碑上也罷,都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當然,宣傳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於《八佰》的其他的演員需要全國上上下下地跑路演,李易更輕鬆一點,但是也不可能什麽都不做。
所以,他還是接受了六公主頻道的記者的專訪。闌
專訪的主題就是關於《八佰》這部電影的創作曆程。
“李導,你好!”
“陳緯,你好!”
互相打招唿之後,六公主頻道的記者陳緯就開始拿出準備好的問題本和李易聊了起來。
“為什麽會想拍《八佰》?我的意思是,抗戰曆史上有很多比《八佰》更慘烈的戰役,為什麽最後卻選擇了這場戰役?”
第一個問題,也是比較萬金油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李易此前也曾經迴答過,當然了,都是比較簡略。闌
“怎麽說呢?我記得當時是在電視上看到關於這場戰役的紀錄片,頓時就對這場堪稱最獨特,最特別的戰役給驚訝到了,一場直播式戰爭,市民從看客到投入其中,這種戰役,很特別。
之後,我特意去收集了大量的關於這場戰役的資料,越看,越覺得,我應該把這段曆史拍出來,很多人可能聽說過四行倉庫保衛戰,聽說過謝團長的大名,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孤軍們,在打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時候,或許並沒有電影展現的那麽慘烈,但是在過橋之後,才是真正的慘烈的開始。”
“而且“八佰壯士”的曆史從創作的角度來說,本身也是特別適合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去展現的,它有點像今天的直播。當年那種直播就是,各國軍事觀察家、記者、南岸老百姓,隔著幾十米看真槍實彈打仗。”
“謝團長作為八佰壯士裏麵的最高領導人,可是整部影片,關於他的戲卻並不算多,為什麽?”陳緯又問道。
“怎麽說呢?如果從謝團長的視角出發來講述這段曆史,那麽其實就和過去很多英雄片沒什麽區別了,而調查資料的時候,我了解到,當初的八佰壯士的兵源構成很複雜,他們有百戰老兵,有德械師精銳,也有逃兵,潰兵,他們來自不同的番號,不同的地方,這個構成是很複雜的。
電影不是以謝團長命名,而是以《八佰》命名,那麽我更希望地是拍出整體感。
為了更貼近普通人的視角,讓觀眾更深切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所以在“八佰壯士”中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逃兵,作為故事的線索人物。闌
因為當時是大潰敗,各部全都散的不行了。從逃兵的角度進入,我覺得更像我們想要的,就是貼近最普通的人,給觀眾最好的代入。
比如逃兵為何成為逃兵?逃兵又如何摘下“逃兵”的帽子?逃兵又是如何成為“八佰壯士”的一員?我覺得可能比單純講英雄事跡更能幫助觀眾了解那段曆史。
當然,也不都是逃兵,比如朱勝忠,他是88師的一名班長。這個角色不是逃兵,甚至稱得上“毫不畏死”。而在他看來,“畏懼”可能是我們大多數人麵對戰爭的真實反應。
現在是一個比較和平的年代,大家都會想打仗的時候我一定不能當逃兵,我一定不會慫,但當你真的麵對戰爭的時候,你一定會懼怕的,每個人都會有求生欲。
這是這個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跟我最開始想象的熱血故事完全不一樣,特別是越是了解的多,越是覺得我那樣想太簡單了。”
“有網友說,四行倉庫保衛戰在倉庫裏麵的戲,和曆史不符,那麽倉庫裏的故事都是創作的嗎?”陳緯問了一個相對比較敏感的問題。
李易沉吟了一下道:“我也想要真實地呈現當初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真實的內容,可是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但是倉庫裏發生了什麽,卻都沒有找到確切的曆史記錄。其實包括咱們現在看到的倉庫,它也是經過多年的變化了。甚至於關於當初的那場戰役,八佰到底有多少人?殲敵多少?犧牲多少?這些都沒有一份稱得上是完全明確的資料記載。闌
留存下來的是一些照片,可是真實的情況很難有一張照片告訴你。那怎麽辦呢?那隻能創造。
比如是否有小日子的飛機來襲,為了這個劇情,我同樣的查閱了許多資料,可惜的是,都同樣的沒有得出一個確切地結論,所以,出於電影創作的需要,創造了那一場戲。”
“有人說,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場戰役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戰損不大,殲敵不多,而且對整個大局並沒有什麽意義,你怎麽看?”陳緯繼續問道。
“這個問題我也仔細思考過,最後我個人的看法是,雖然這場戰役,規模不大,戰果不多,但是意義卻是非凡的!
首先看尚海要被占了,這場戰役輸贏都改變不了整體的戰略,這麽一看好似戰略上毫無意義,一幫炮灰,幾個人在那待著。這個有啥意義呢?是演給洋人看的嗎?
或許當時的背景,造成這場戰役的的確是出於這樣的目的,但是結果卻並非如此。
我們必須要知道,當時的情況是什麽樣的,當時果軍幾十萬人馬在淞滬會戰被打退了,整個尚海淪陷。闌
這讓很多人都覺得,我們放棄抵抗了,特別是當時的尚海的難民和尚海市民們,我相信很多人估計都是這麽看的。
畢竟,那麽多軍隊,居然全部撤離了,整個尚海,竟然沒有一麵屬於我們的旗幟,這對於抗戰的信心來說,絕對是個巨大的打擊。
而四行倉庫保衛戰,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這個地方,卻是很特別,讓所有人都能夠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
目睹軍人們還在抵抗,我們並沒有放棄。這是很重要的!
而那四天的戰鬥,在輿論上,同樣的很重要,一個小小的四行倉庫,讓小日子寸步難行,擋住了他們那麽久,對方三個月結束戰爭的囂張言論也自然站不住腳了。
而從士兵的層麵上來說,我們很多人想當然地覺得,士兵們都該有覺悟,可是事實是,那個年月,很多士兵都並沒有接受過太多的教育。
每一個士兵他不知道,他隻知道我是在保家衛國,我在奮勇爭先。但謝團長知道,九國公約會議,他們得看到,華國人還在這站著,還在撐著。他們在猶豫是否支持華國,譴責小日子。沒有華國人,尚海完全被占了,這就基本上不支持了。謝團長會知道,可士兵不知道。士兵知道什麽啊?隻知道再往後退,我們家人就要被殺了。闌
這是普通士兵的最簡單純樸的想法。
他們不會去考慮這場戰役是為什麽而打,那是軍官們需要考慮的事情,他們隻知道,他們在保家衛國。
而他們也會讓老百姓們看到,我們是有希望的!”
“影片裏麵有很多角色,是否是為了盡量照顧到了各階層的視角?”陳緯又問。
“怎麽說呢?一部電影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照顧到所有的階層,我們也是根據曆史出發,其實電影裏麵的那些非戰鬥人員,在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曆史資料裏麵,都的確可以找到原型。
所以我們的初衷並沒有說特意地去采取什麽視角,而是這個故事的體量和真實度它要求營造出一個社會階層、社會結構。當年的,下至販夫走卒,上至賭場老板,有錢人、知識分子,不同的社會階層,構成這麽一個大的時空,他們都是親曆者,那麽他們自然有著他們的反應和表現,他們在這場戰役之中做了什麽,做出了什麽樣的反應,等等,等等。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八佰壯士的戰場,但是實際上參與者並不止有他們,軍和民的關係,不是割裂的。闌
如果沒有尚海的援助,缺衣少食的他們根本無法堅持那麽久。
所以,他們也是這場戰役的間接參與者。
我們希望每一個階層都有一個相對能讓觀眾記得住的人。這個其實是需要一點功夫的,然而再加上北岸的倉庫,構成了整個這個世界,它濃縮在這個小小的四行倉庫周圍了。
它實際上是一個大的國人的故事,做這麽一個小的濃縮,主要是想告訴所有人如果沒有這個體量,沒有各階層,那麽這場戰役才是真的沒有意義。”
“所以,電影塑造的人物特別強調真實性?”陳緯接著上個問題問道。
李易搖了搖頭道:“其實很多曆史上發生在這些人的身上的事情,真實與否本身就無法界定,就好比,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謝團長,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八佰壯士的其他人具體到個人,是很少人能一下子被人叫出來的。
更不用說是當時的河對岸的人了。闌
我在寫劇本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順著一個普通人的真實去走,“塑造”這倆字在這個戲裏好像不太適用。塑造就是努著給安排一個什麽東西,我的想法是,具體到某個人,他這個人在這樣的時候,會有什麽樣的反應?基於的是人性的真實,我認為也應該尊重這種真實。
首先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全部被叫醒……
世界上也沒這種事,有的人微微感動,有的人奮勇向前,每個人不同的變化,從麻木一直到今天。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每個人的心態都是在變化的。
比如那幾個逃兵,身上布滿了當時人的缺點,怯弱、貪生、貪婪,因為這個倉庫的特殊環境,四天絕境煉獄似的曆練,這些毛病在那一瞬間全都沒有了,骨子裏原來塵封已久的一些東西給逼出來了。”
“很多影迷說,《八佰》拍的並不熱血,相反還很屈辱,是的,有不少網友用上了這個詞。你是怎麽看的?”陳緯繼續問道。
“怎麽說呢?闌
最早想拍這故事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少年熱血、英雄夢想,那種男孩子的戰鬥欲、保家衛國的精神會吸引我,現在更多是冷靜理智和審視的態度,我們那些年那麽受人欺負,我們自己的問題在哪裏?得有勇氣麵對一些我們的不好。趨利避害、比較貪生的人在我們族群當中不少,必須承認。
而且四行倉庫保衛戰,從來都不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仗,因為這場戰役,於戰略層麵上來說,的確對尚海被占領這個大局影響不大。
同時,也因為曆史上這些英雄們,並沒有獲得英雄該有的待遇,相反他們憋屈地明明沒有打敗仗,卻被繳械,被幽禁,他們明明能突圍,可是卻因為所謂的顧全大局,而畫地為牢,其實電影沒有拍出來的更加屈辱,更加讓人意難平。
其實在這個戲裏麵,我個人認為戰爭反而並不重要,它是普通人的故事,拍這個人怎麽去變化的,市民怎麽從看客,變成了投入其中;怯弱的士兵,怎麽變成了我們嘴裏的英雄人物。
當然,還有老算盤,雖然知道很多觀眾怕是不會喜歡這樣的角色,但是我們卻必須承認,這樣的人是存在的。他從頭到尾,或許有過些許的變化,些許的感動,但是僅此而已!”
“很多人說,電影的結局有些潦草,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拍出來,為什麽?”陳緯看著李易好奇地問道。
這個是電影上映之後,很多人都會發現的問題。闌
比如在孤軍的後續,李易同樣的沒有給出太多的篇幅。
“最初的時候,其實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內容隻占據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比例,我更想拍的其實是過橋之後發生的事情,但是首先,我問了問自己,拍這部電影的初衷是什麽?
我一方麵是希望能通過電影,讓人們知道有這麽一段曆史,有這麽一群人,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可是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後續的那些劇情,太過壓抑了,如果真的按照初版的劇本來拍的話,可能電影不會有現在那麽多人去看。
於是就成了一個矛盾,既想要還原,又希望能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最終選擇了後者,曆史資料感興趣的觀眾可以自己私底下去查,而如果電影不夠吸引人,那麽他們很難對這提起興趣,自然也就不會自發地去找尋這些東西。”
《八佰》之於很多人而言,就是如此。
生在這個時代的人,很多時候是很難理解那個時代的人的想法。
但是不妨礙大家嚐試著去理解。
《八佰》在商業上也好,在口碑上也罷,都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當然,宣傳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於《八佰》的其他的演員需要全國上上下下地跑路演,李易更輕鬆一點,但是也不可能什麽都不做。
所以,他還是接受了六公主頻道的記者的專訪。闌
專訪的主題就是關於《八佰》這部電影的創作曆程。
“李導,你好!”
“陳緯,你好!”
互相打招唿之後,六公主頻道的記者陳緯就開始拿出準備好的問題本和李易聊了起來。
“為什麽會想拍《八佰》?我的意思是,抗戰曆史上有很多比《八佰》更慘烈的戰役,為什麽最後卻選擇了這場戰役?”
第一個問題,也是比較萬金油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李易此前也曾經迴答過,當然了,都是比較簡略。闌
“怎麽說呢?我記得當時是在電視上看到關於這場戰役的紀錄片,頓時就對這場堪稱最獨特,最特別的戰役給驚訝到了,一場直播式戰爭,市民從看客到投入其中,這種戰役,很特別。
之後,我特意去收集了大量的關於這場戰役的資料,越看,越覺得,我應該把這段曆史拍出來,很多人可能聽說過四行倉庫保衛戰,聽說過謝團長的大名,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孤軍們,在打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時候,或許並沒有電影展現的那麽慘烈,但是在過橋之後,才是真正的慘烈的開始。”
“而且“八佰壯士”的曆史從創作的角度來說,本身也是特別適合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去展現的,它有點像今天的直播。當年那種直播就是,各國軍事觀察家、記者、南岸老百姓,隔著幾十米看真槍實彈打仗。”
“謝團長作為八佰壯士裏麵的最高領導人,可是整部影片,關於他的戲卻並不算多,為什麽?”陳緯又問道。
“怎麽說呢?如果從謝團長的視角出發來講述這段曆史,那麽其實就和過去很多英雄片沒什麽區別了,而調查資料的時候,我了解到,當初的八佰壯士的兵源構成很複雜,他們有百戰老兵,有德械師精銳,也有逃兵,潰兵,他們來自不同的番號,不同的地方,這個構成是很複雜的。
電影不是以謝團長命名,而是以《八佰》命名,那麽我更希望地是拍出整體感。
為了更貼近普通人的視角,讓觀眾更深切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所以在“八佰壯士”中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逃兵,作為故事的線索人物。闌
因為當時是大潰敗,各部全都散的不行了。從逃兵的角度進入,我覺得更像我們想要的,就是貼近最普通的人,給觀眾最好的代入。
比如逃兵為何成為逃兵?逃兵又如何摘下“逃兵”的帽子?逃兵又是如何成為“八佰壯士”的一員?我覺得可能比單純講英雄事跡更能幫助觀眾了解那段曆史。
當然,也不都是逃兵,比如朱勝忠,他是88師的一名班長。這個角色不是逃兵,甚至稱得上“毫不畏死”。而在他看來,“畏懼”可能是我們大多數人麵對戰爭的真實反應。
現在是一個比較和平的年代,大家都會想打仗的時候我一定不能當逃兵,我一定不會慫,但當你真的麵對戰爭的時候,你一定會懼怕的,每個人都會有求生欲。
這是這個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跟我最開始想象的熱血故事完全不一樣,特別是越是了解的多,越是覺得我那樣想太簡單了。”
“有網友說,四行倉庫保衛戰在倉庫裏麵的戲,和曆史不符,那麽倉庫裏的故事都是創作的嗎?”陳緯問了一個相對比較敏感的問題。
李易沉吟了一下道:“我也想要真實地呈現當初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真實的內容,可是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但是倉庫裏發生了什麽,卻都沒有找到確切的曆史記錄。其實包括咱們現在看到的倉庫,它也是經過多年的變化了。甚至於關於當初的那場戰役,八佰到底有多少人?殲敵多少?犧牲多少?這些都沒有一份稱得上是完全明確的資料記載。闌
留存下來的是一些照片,可是真實的情況很難有一張照片告訴你。那怎麽辦呢?那隻能創造。
比如是否有小日子的飛機來襲,為了這個劇情,我同樣的查閱了許多資料,可惜的是,都同樣的沒有得出一個確切地結論,所以,出於電影創作的需要,創造了那一場戲。”
“有人說,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場戰役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戰損不大,殲敵不多,而且對整個大局並沒有什麽意義,你怎麽看?”陳緯繼續問道。
“這個問題我也仔細思考過,最後我個人的看法是,雖然這場戰役,規模不大,戰果不多,但是意義卻是非凡的!
首先看尚海要被占了,這場戰役輸贏都改變不了整體的戰略,這麽一看好似戰略上毫無意義,一幫炮灰,幾個人在那待著。這個有啥意義呢?是演給洋人看的嗎?
或許當時的背景,造成這場戰役的的確是出於這樣的目的,但是結果卻並非如此。
我們必須要知道,當時的情況是什麽樣的,當時果軍幾十萬人馬在淞滬會戰被打退了,整個尚海淪陷。闌
這讓很多人都覺得,我們放棄抵抗了,特別是當時的尚海的難民和尚海市民們,我相信很多人估計都是這麽看的。
畢竟,那麽多軍隊,居然全部撤離了,整個尚海,竟然沒有一麵屬於我們的旗幟,這對於抗戰的信心來說,絕對是個巨大的打擊。
而四行倉庫保衛戰,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這個地方,卻是很特別,讓所有人都能夠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
目睹軍人們還在抵抗,我們並沒有放棄。這是很重要的!
而那四天的戰鬥,在輿論上,同樣的很重要,一個小小的四行倉庫,讓小日子寸步難行,擋住了他們那麽久,對方三個月結束戰爭的囂張言論也自然站不住腳了。
而從士兵的層麵上來說,我們很多人想當然地覺得,士兵們都該有覺悟,可是事實是,那個年月,很多士兵都並沒有接受過太多的教育。
每一個士兵他不知道,他隻知道我是在保家衛國,我在奮勇爭先。但謝團長知道,九國公約會議,他們得看到,華國人還在這站著,還在撐著。他們在猶豫是否支持華國,譴責小日子。沒有華國人,尚海完全被占了,這就基本上不支持了。謝團長會知道,可士兵不知道。士兵知道什麽啊?隻知道再往後退,我們家人就要被殺了。闌
這是普通士兵的最簡單純樸的想法。
他們不會去考慮這場戰役是為什麽而打,那是軍官們需要考慮的事情,他們隻知道,他們在保家衛國。
而他們也會讓老百姓們看到,我們是有希望的!”
“影片裏麵有很多角色,是否是為了盡量照顧到了各階層的視角?”陳緯又問。
“怎麽說呢?一部電影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照顧到所有的階層,我們也是根據曆史出發,其實電影裏麵的那些非戰鬥人員,在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曆史資料裏麵,都的確可以找到原型。
所以我們的初衷並沒有說特意地去采取什麽視角,而是這個故事的體量和真實度它要求營造出一個社會階層、社會結構。當年的,下至販夫走卒,上至賭場老板,有錢人、知識分子,不同的社會階層,構成這麽一個大的時空,他們都是親曆者,那麽他們自然有著他們的反應和表現,他們在這場戰役之中做了什麽,做出了什麽樣的反應,等等,等等。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八佰壯士的戰場,但是實際上參與者並不止有他們,軍和民的關係,不是割裂的。闌
如果沒有尚海的援助,缺衣少食的他們根本無法堅持那麽久。
所以,他們也是這場戰役的間接參與者。
我們希望每一個階層都有一個相對能讓觀眾記得住的人。這個其實是需要一點功夫的,然而再加上北岸的倉庫,構成了整個這個世界,它濃縮在這個小小的四行倉庫周圍了。
它實際上是一個大的國人的故事,做這麽一個小的濃縮,主要是想告訴所有人如果沒有這個體量,沒有各階層,那麽這場戰役才是真的沒有意義。”
“所以,電影塑造的人物特別強調真實性?”陳緯接著上個問題問道。
李易搖了搖頭道:“其實很多曆史上發生在這些人的身上的事情,真實與否本身就無法界定,就好比,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謝團長,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八佰壯士的其他人具體到個人,是很少人能一下子被人叫出來的。
更不用說是當時的河對岸的人了。闌
我在寫劇本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順著一個普通人的真實去走,“塑造”這倆字在這個戲裏好像不太適用。塑造就是努著給安排一個什麽東西,我的想法是,具體到某個人,他這個人在這樣的時候,會有什麽樣的反應?基於的是人性的真實,我認為也應該尊重這種真實。
首先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全部被叫醒……
世界上也沒這種事,有的人微微感動,有的人奮勇向前,每個人不同的變化,從麻木一直到今天。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每個人的心態都是在變化的。
比如那幾個逃兵,身上布滿了當時人的缺點,怯弱、貪生、貪婪,因為這個倉庫的特殊環境,四天絕境煉獄似的曆練,這些毛病在那一瞬間全都沒有了,骨子裏原來塵封已久的一些東西給逼出來了。”
“很多影迷說,《八佰》拍的並不熱血,相反還很屈辱,是的,有不少網友用上了這個詞。你是怎麽看的?”陳緯繼續問道。
“怎麽說呢?闌
最早想拍這故事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少年熱血、英雄夢想,那種男孩子的戰鬥欲、保家衛國的精神會吸引我,現在更多是冷靜理智和審視的態度,我們那些年那麽受人欺負,我們自己的問題在哪裏?得有勇氣麵對一些我們的不好。趨利避害、比較貪生的人在我們族群當中不少,必須承認。
而且四行倉庫保衛戰,從來都不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仗,因為這場戰役,於戰略層麵上來說,的確對尚海被占領這個大局影響不大。
同時,也因為曆史上這些英雄們,並沒有獲得英雄該有的待遇,相反他們憋屈地明明沒有打敗仗,卻被繳械,被幽禁,他們明明能突圍,可是卻因為所謂的顧全大局,而畫地為牢,其實電影沒有拍出來的更加屈辱,更加讓人意難平。
其實在這個戲裏麵,我個人認為戰爭反而並不重要,它是普通人的故事,拍這個人怎麽去變化的,市民怎麽從看客,變成了投入其中;怯弱的士兵,怎麽變成了我們嘴裏的英雄人物。
當然,還有老算盤,雖然知道很多觀眾怕是不會喜歡這樣的角色,但是我們卻必須承認,這樣的人是存在的。他從頭到尾,或許有過些許的變化,些許的感動,但是僅此而已!”
“很多人說,電影的結局有些潦草,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拍出來,為什麽?”陳緯看著李易好奇地問道。
這個是電影上映之後,很多人都會發現的問題。闌
比如在孤軍的後續,李易同樣的沒有給出太多的篇幅。
“最初的時候,其實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內容隻占據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比例,我更想拍的其實是過橋之後發生的事情,但是首先,我問了問自己,拍這部電影的初衷是什麽?
我一方麵是希望能通過電影,讓人們知道有這麽一段曆史,有這麽一群人,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可是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後續的那些劇情,太過壓抑了,如果真的按照初版的劇本來拍的話,可能電影不會有現在那麽多人去看。
於是就成了一個矛盾,既想要還原,又希望能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最終選擇了後者,曆史資料感興趣的觀眾可以自己私底下去查,而如果電影不夠吸引人,那麽他們很難對這提起興趣,自然也就不會自發地去找尋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