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是大將軍,亦是大司馬。
孝武皇帝皇元狩四年,置大司馬,無狩六年,正式罷太尉,以大司馬主兵。
大司馬自初置便內朝官職,又是冠於將軍號之上,因此,大司馬並未單獨開府,而是在宮中理事,相應府員屬吏則置於將軍幕府。
大司馬主兵事,事務繁雜,又是國之大事,因此,屬吏的分工也十分細致。置長史一人,秩比千石,署諸曹事。設十二曹,西曹主府史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史遷除及軍吏;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穀事,另有黃閣主簿錄省從事。掾史屬共二十四人,其中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餘掾比三百石,掾屬比二百石。令史及禦屬二十三人,禦屬主為公卿。閣下令史主閣下威儀事。記室令史主上章表報書記。門令史主府門。其餘令史,各典曹文書,秩皆百石。(注1)
邊塞發奔命書(注2)馳傳,自是上報朝廷,當報於大司馬,不過,因為大司馬與大將軍乃是同一人,大司馬的屬吏本就都在將軍幕府,因此,自衛青開始,這種邊事急郵便直送大將軍府的。
——當然,無人任大司馬時,相關急報自然是直送北闕。
掾史的奏報讓堂上四人同時變了臉色。不等霍光發話,公孫遺便幾乎是從漆秤上跳起來,疾步下堂,連絲履都沒有穿便直接走到院中,從掾史手中接過尚未拆封檢的赤白囊(注3),檢查之後,一邊轉身上堂,一邊對奏報的掾史吩咐:“傳東曹、兵曹主吏掾史來此候命。”
“諾。”那名掾史應聲,再抬頭,已經不見長史的身影了。
公孫遺自然是顧不上掾史,話沒說完,已經登階上堂,匆忙將手中的赤白囊遞給霍光。
霍光扯開封繩,取出簡冊,展開一看,原本就不好看的臉色頓時更加難看。
“公孫遺,發急書驛傳,令趙充國三日內抵京至幕府。”霍光沉聲下令。
公孫遺應唯即出,下了堂,東曹與兵曹主吏掾史也剛剛到,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公孫遺便命東曹按霍光之命立刻傳書。東曹主吏立刻指派了一個掾史離開。
“稍候待命。”公孫遺留下四個字,便重新上堂,片刻之後,又出來,令兩曹主吏與掾史上堂。
堂上隻有霍光一人,諸人見禮之後,霍光便直接吩咐兵曹:“三日之內,調齊五千騎。”
兵曹應諾,命掾史展開輿地圖,請示:“大將軍,兵馬屯於何地?”
京師重地,諸將與校尉的屯兵處皆有規定,從各屯兵征調發兵,隻能是選一個地方集齊兵馬。
霍光在地輿圖上審視了一番,沒有立刻做決定,而是擺手道:“君先調齊,等兵符、璽書頒下,自有說法。”
兵曹主吏雖然有奇怪,但是,長久以來的習慣讓他立即領命:“諾。”
霍光又命東曹:“令軍吏有告休(注4)者皆歸營。”
聽到這兩件事,兩曹掾史都變了臉色。
之前驛驛持赤白囊進府的消息早已傳開,府中屬吏都在議論,是何處邊塞出事,如今,見大將軍如此鄭重,連軍吏已有告休的都要歸營待命,眾人不由緊張起來。
要知道,與後世不同,漢朝邊塞、邊郡,皆有重兵,京師諸屯兵,雖然是精銳,但是,除了拱衛京師之外,並不會輕動,更何況是發兵。
自孝武皇帝開始,對外用兵或者往邊塞增兵,多是用七科謫(注5)與刑徒、罪人,良家子多是充作軍吏。畢竟,一來,軍功可以得爵,可以抵罪,那些身份微賤之人與刑徒、罪人為了改變自己與家人的身份地位,自然比一般人更加求戰心切;二來,那些身份低賤,供給自然不必太好,錢糧上便可儉省一些。
不過,孝武皇帝也很清楚這些人畢竟不是精銳,戰力有限,一般來說,這些人多是在邊塞服役,最多也就是出征西域、西南夷之類的地方。
對於戰力最強、威脅最大的敵人——匈奴,漢朝曆來都是出動精銳的士卒予以打擊。
僅此一條,諸人便明白——匈奴有動作了。
明白過來,兵曹主吏立刻請示:“大將軍,五千騎是否不足?是否要多備一些?”
霍光搖頭:“此書隻是告警,並無請兵之意,備五千騎也隻是以防萬一。”
“大將軍,調齊五千騎,何人主之?”東曹主吏也關心了一下自己的分內事。
霍光沒有說明,隻是道:“我已有人選,爾等先將文書準備好。”說著又看向公孫遺,吩咐道:“長史立刻準備,我要入宮。”
“諾。”公孫遺立刻下去準備霍光入宮的事宜,東曹與兵曹的主吏掾史見狀,覺得自己也無事可稟,便一起請退了。
待諸屬吏都離開了,杜延年與劉病已才從內室出來。劉病已年少,對征伐之事格外熱心,兩眼都有些閃閃發亮的感覺,杜延年卻是憂心忡忡。
“大將軍,匈奴有出兵的意思?”
霍光點頭,隨即笑道:“不是匈奴,應該說是匈奴左右部。”
杜延年一愣,隨即反應過來:“不會是匈奴的左賢王與右穀蠡王,看單於一再向我示好,決定自己出兵,以示不服單於?”
霍光點頭,眼中的笑意更濃了。
始元二年狐鹿姑單於死,遺命立弟左穀蠡王,衛律等與顓渠閼氏卻合謀更立單於之子左穀蠡王,即如今的壺衍e96f單於。左賢王也是狐鹿姑單於之子,自然不服,右穀蠡王更是不服,與單於數次衝突,早已連會蘢城都不肯參加了。再加上,狐鹿姑單於在世時,閼氏私使人殺單於異母弟左大都尉,左大都尉的同母兄怨之,也不肯定再與單於會。可以說,匈奴左右兩方與單於王廷早已離心。
單於年少初立,母閼氏不正,國內乖離,單於王廷對漢兵的恐懼自然不是以往單於能比的,壺衍e96f單於自從得立,便不斷向漢廷示好,一再放言,意欲與漢和親,雖然也有備戰的舉動,但是,在去年,匈奴單於將被扣留的漢使中一直不肯投降的蘇武、馬宏等人放歸,實實在在地向漢表示極大的善意。
單於王廷的意向,匈奴左右兩方哪裏讚同——現在,雙方的矛盾已經到了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地步了。
這麽一想,杜延年不由奇怪:“既然如此,大將軍方才為何不肯決定屯兵之處?”
劉病已瞪大了眼睛望著杜延年——他一點都沒懂,諫大夫為什麽對這一點如此奇怪。
霍光見了,微微挑眉:“曾孫還記得匈奴製度如何嗎?”
劉病已點頭,答得相當流利:“單於姓攣e96f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於’。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於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於然也。單於以下置左右賢王,左右穀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諸大臣皆世官。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穀蠡王最為大,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霍光點頭,還沒有來得及說話,杜延年便因為擔憂,而直接開口:“相較匈奴左方兵,匈奴右方兵有右賢王約束,右穀蠡王縱然有心,也未必能如臂指使。如果匈奴左右兩方用兵,真正有威脅的當是左賢王所部。”
——元封六年,匈奴烏維單於死,其子得立,年少,號兒單於,不過三年即死,兒單於雖有子,卻太過年少,於是匈奴諸貴人共立烏維單於弟右賢王呴犁湖為單於,兒單於之子即改為右賢王,父子相襲,現在的右賢王乃是烏維單於耳孫,與單於的血緣已遠,無意涉入單於之位的爭奪,對單於的更迭自然沒有太多的想法。這種情況下,右賢王未必肯為了這種理由與漢軍死戰。
——當然,出兵劫掠一番,得些財物、人口總不是壞事。畢竟,漠北苦寒,冬季漫長又難熬,漢朝富庶,若是劫掠成功,總能讓族人活得更好。
當然,即使是從劫掠的角度考慮,匈奴左方兵的劫掠*也更強——匈奴右方聯通西域諸國,總是能交換到一些所需,左方相接的卻是東胡舊地,如今興起的烏桓也是虎視眈眈,匈奴左方想過得舒坦,要麽與漢交好,要麽就是出兵劫掠。
這些,霍光都很清楚,因此,他沒有反駁杜延年的話,而是示意他繼續說。
杜延年咬了咬牙,半晌才下定決心,道:“大將軍,此時南下入邊,是不是太巧了?”
霍光的眼神一黯,沒有出聲,杜延年看了他一會兒,還是說出自己的擔憂:“大將軍,匈奴左方離燕不遠……”
注1:大司馬屬吏的內容出自《百官誌》,是東漢時的具體配置,但是,《百官誌》對兩漢官職的變化大多有說明,關於大司馬這一段卻沒有說明是後漢新置的,因此,我就引用了。《漢書》對官員屬吏的記錄不詳,明確為大司馬所屬的,隻有長史與護軍都尉。特此說明。
注2:奔命書,緊急公文。
注3:赤白囊,邊塞報緊急軍務的專用信囊。赤表白裏。見於《漢書.丙吉傳》
注4:告,休假。告與休是一迴事,但是,告有請假之意,多為請告、取告,休則有定例的意思,多是休沐、休吏之類的詞。
注5:七科謫,又稱七科適,指西漢戰時征派到邊疆去服兵役的七種人,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張守節《正義》引張晏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壻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未完待續。)
孝武皇帝皇元狩四年,置大司馬,無狩六年,正式罷太尉,以大司馬主兵。
大司馬自初置便內朝官職,又是冠於將軍號之上,因此,大司馬並未單獨開府,而是在宮中理事,相應府員屬吏則置於將軍幕府。
大司馬主兵事,事務繁雜,又是國之大事,因此,屬吏的分工也十分細致。置長史一人,秩比千石,署諸曹事。設十二曹,西曹主府史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史遷除及軍吏;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穀事,另有黃閣主簿錄省從事。掾史屬共二十四人,其中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餘掾比三百石,掾屬比二百石。令史及禦屬二十三人,禦屬主為公卿。閣下令史主閣下威儀事。記室令史主上章表報書記。門令史主府門。其餘令史,各典曹文書,秩皆百石。(注1)
邊塞發奔命書(注2)馳傳,自是上報朝廷,當報於大司馬,不過,因為大司馬與大將軍乃是同一人,大司馬的屬吏本就都在將軍幕府,因此,自衛青開始,這種邊事急郵便直送大將軍府的。
——當然,無人任大司馬時,相關急報自然是直送北闕。
掾史的奏報讓堂上四人同時變了臉色。不等霍光發話,公孫遺便幾乎是從漆秤上跳起來,疾步下堂,連絲履都沒有穿便直接走到院中,從掾史手中接過尚未拆封檢的赤白囊(注3),檢查之後,一邊轉身上堂,一邊對奏報的掾史吩咐:“傳東曹、兵曹主吏掾史來此候命。”
“諾。”那名掾史應聲,再抬頭,已經不見長史的身影了。
公孫遺自然是顧不上掾史,話沒說完,已經登階上堂,匆忙將手中的赤白囊遞給霍光。
霍光扯開封繩,取出簡冊,展開一看,原本就不好看的臉色頓時更加難看。
“公孫遺,發急書驛傳,令趙充國三日內抵京至幕府。”霍光沉聲下令。
公孫遺應唯即出,下了堂,東曹與兵曹主吏掾史也剛剛到,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公孫遺便命東曹按霍光之命立刻傳書。東曹主吏立刻指派了一個掾史離開。
“稍候待命。”公孫遺留下四個字,便重新上堂,片刻之後,又出來,令兩曹主吏與掾史上堂。
堂上隻有霍光一人,諸人見禮之後,霍光便直接吩咐兵曹:“三日之內,調齊五千騎。”
兵曹應諾,命掾史展開輿地圖,請示:“大將軍,兵馬屯於何地?”
京師重地,諸將與校尉的屯兵處皆有規定,從各屯兵征調發兵,隻能是選一個地方集齊兵馬。
霍光在地輿圖上審視了一番,沒有立刻做決定,而是擺手道:“君先調齊,等兵符、璽書頒下,自有說法。”
兵曹主吏雖然有奇怪,但是,長久以來的習慣讓他立即領命:“諾。”
霍光又命東曹:“令軍吏有告休(注4)者皆歸營。”
聽到這兩件事,兩曹掾史都變了臉色。
之前驛驛持赤白囊進府的消息早已傳開,府中屬吏都在議論,是何處邊塞出事,如今,見大將軍如此鄭重,連軍吏已有告休的都要歸營待命,眾人不由緊張起來。
要知道,與後世不同,漢朝邊塞、邊郡,皆有重兵,京師諸屯兵,雖然是精銳,但是,除了拱衛京師之外,並不會輕動,更何況是發兵。
自孝武皇帝開始,對外用兵或者往邊塞增兵,多是用七科謫(注5)與刑徒、罪人,良家子多是充作軍吏。畢竟,一來,軍功可以得爵,可以抵罪,那些身份微賤之人與刑徒、罪人為了改變自己與家人的身份地位,自然比一般人更加求戰心切;二來,那些身份低賤,供給自然不必太好,錢糧上便可儉省一些。
不過,孝武皇帝也很清楚這些人畢竟不是精銳,戰力有限,一般來說,這些人多是在邊塞服役,最多也就是出征西域、西南夷之類的地方。
對於戰力最強、威脅最大的敵人——匈奴,漢朝曆來都是出動精銳的士卒予以打擊。
僅此一條,諸人便明白——匈奴有動作了。
明白過來,兵曹主吏立刻請示:“大將軍,五千騎是否不足?是否要多備一些?”
霍光搖頭:“此書隻是告警,並無請兵之意,備五千騎也隻是以防萬一。”
“大將軍,調齊五千騎,何人主之?”東曹主吏也關心了一下自己的分內事。
霍光沒有說明,隻是道:“我已有人選,爾等先將文書準備好。”說著又看向公孫遺,吩咐道:“長史立刻準備,我要入宮。”
“諾。”公孫遺立刻下去準備霍光入宮的事宜,東曹與兵曹的主吏掾史見狀,覺得自己也無事可稟,便一起請退了。
待諸屬吏都離開了,杜延年與劉病已才從內室出來。劉病已年少,對征伐之事格外熱心,兩眼都有些閃閃發亮的感覺,杜延年卻是憂心忡忡。
“大將軍,匈奴有出兵的意思?”
霍光點頭,隨即笑道:“不是匈奴,應該說是匈奴左右部。”
杜延年一愣,隨即反應過來:“不會是匈奴的左賢王與右穀蠡王,看單於一再向我示好,決定自己出兵,以示不服單於?”
霍光點頭,眼中的笑意更濃了。
始元二年狐鹿姑單於死,遺命立弟左穀蠡王,衛律等與顓渠閼氏卻合謀更立單於之子左穀蠡王,即如今的壺衍e96f單於。左賢王也是狐鹿姑單於之子,自然不服,右穀蠡王更是不服,與單於數次衝突,早已連會蘢城都不肯參加了。再加上,狐鹿姑單於在世時,閼氏私使人殺單於異母弟左大都尉,左大都尉的同母兄怨之,也不肯定再與單於會。可以說,匈奴左右兩方與單於王廷早已離心。
單於年少初立,母閼氏不正,國內乖離,單於王廷對漢兵的恐懼自然不是以往單於能比的,壺衍e96f單於自從得立,便不斷向漢廷示好,一再放言,意欲與漢和親,雖然也有備戰的舉動,但是,在去年,匈奴單於將被扣留的漢使中一直不肯投降的蘇武、馬宏等人放歸,實實在在地向漢表示極大的善意。
單於王廷的意向,匈奴左右兩方哪裏讚同——現在,雙方的矛盾已經到了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地步了。
這麽一想,杜延年不由奇怪:“既然如此,大將軍方才為何不肯決定屯兵之處?”
劉病已瞪大了眼睛望著杜延年——他一點都沒懂,諫大夫為什麽對這一點如此奇怪。
霍光見了,微微挑眉:“曾孫還記得匈奴製度如何嗎?”
劉病已點頭,答得相當流利:“單於姓攣e96f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於’。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於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於然也。單於以下置左右賢王,左右穀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諸大臣皆世官。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穀蠡王最為大,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霍光點頭,還沒有來得及說話,杜延年便因為擔憂,而直接開口:“相較匈奴左方兵,匈奴右方兵有右賢王約束,右穀蠡王縱然有心,也未必能如臂指使。如果匈奴左右兩方用兵,真正有威脅的當是左賢王所部。”
——元封六年,匈奴烏維單於死,其子得立,年少,號兒單於,不過三年即死,兒單於雖有子,卻太過年少,於是匈奴諸貴人共立烏維單於弟右賢王呴犁湖為單於,兒單於之子即改為右賢王,父子相襲,現在的右賢王乃是烏維單於耳孫,與單於的血緣已遠,無意涉入單於之位的爭奪,對單於的更迭自然沒有太多的想法。這種情況下,右賢王未必肯為了這種理由與漢軍死戰。
——當然,出兵劫掠一番,得些財物、人口總不是壞事。畢竟,漠北苦寒,冬季漫長又難熬,漢朝富庶,若是劫掠成功,總能讓族人活得更好。
當然,即使是從劫掠的角度考慮,匈奴左方兵的劫掠*也更強——匈奴右方聯通西域諸國,總是能交換到一些所需,左方相接的卻是東胡舊地,如今興起的烏桓也是虎視眈眈,匈奴左方想過得舒坦,要麽與漢交好,要麽就是出兵劫掠。
這些,霍光都很清楚,因此,他沒有反駁杜延年的話,而是示意他繼續說。
杜延年咬了咬牙,半晌才下定決心,道:“大將軍,此時南下入邊,是不是太巧了?”
霍光的眼神一黯,沒有出聲,杜延年看了他一會兒,還是說出自己的擔憂:“大將軍,匈奴左方離燕不遠……”
注1:大司馬屬吏的內容出自《百官誌》,是東漢時的具體配置,但是,《百官誌》對兩漢官職的變化大多有說明,關於大司馬這一段卻沒有說明是後漢新置的,因此,我就引用了。《漢書》對官員屬吏的記錄不詳,明確為大司馬所屬的,隻有長史與護軍都尉。特此說明。
注2:奔命書,緊急公文。
注3:赤白囊,邊塞報緊急軍務的專用信囊。赤表白裏。見於《漢書.丙吉傳》
注4:告,休假。告與休是一迴事,但是,告有請假之意,多為請告、取告,休則有定例的意思,多是休沐、休吏之類的詞。
注5:七科謫,又稱七科適,指西漢戰時征派到邊疆去服兵役的七種人,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張守節《正義》引張晏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壻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