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什麽?”
霍光輕描淡寫似的詢問卻仿若平地一聲驚雷,上官桀隻覺得腦中一炸,眼前頓時發黑,手重重地拍上麵前的卷足漆幾,出口的質問更是聲色俱厲。
對上官桀的厲聲斥問,霍光的神色沒有絲毫變化,微微垂眼,目光落在被自己的手壓在幾上的銅簽上。
澄黃的銅簽是平日常用,通體發亮,隻有較細的一頭因為經常被灼燒而顯得晦黯。
發覺霍光緊盯著銅簽,上官桀不由一顫,盡管那銅簽沒有絲毫尖銳之處,但是,上官桀仍有著被利刃近身的感覺。
在那種無法言喻的緊張中,霍光忽然重新執起銅簽。
“霍子孟!”上官桀的聲音有些發顫。
“直到方才,我都在期待,少叔會對我的疑問大加嘲諷……”霍光捏著並不長的銅簽,一字一字地慢慢言道。
上官桀驀然變色。
——他已經給了霍光答案!
上官家也是隴西世家,子弟世習騎射,多有從軍立功得爵的,對於衛、霍兩家人,上官桀不敢說毫不了解。
少年兒郎多意氣,求的是逐寇千裏立功還,求的是天子明堂親拜爵,上官家諸人也不是沒有人追隨那位十八封侯號冠軍的驃騎將軍,那些年,大漢諸軍沒有軍功勝其麾下者——連大將軍衛青都不能。
少年顯貴,戰無不勝,那個仿佛傳說的人物是所有兒郎的夢想。
上官桀少時也曾無數次要家中長者講述那些故事。
即使那些口耳相傳的事跡多被誇大了,仍然可以看出那位大司馬的心性。
——那是一個被寵壞的天才……
——那是一個凡事隻隨己心的人。
說白了,霍去病是由孝武皇帝從小調教的。荀子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不喜言語的冠軍侯其實與武帝的性子很像。
——驕傲,自負,對認定的事情決無更改。
——對於細微之事,他們沒有關注的興趣。
——對於自己的底限,他們有明確的認識。
因為他們的目光很少落於細枝末節,旁人很難察覺他們的底限,但是,一旦碰觸到他們的底限,他們的反應是不計任何後果的,自然也不擇任何手段的。
比如建元四年,衛青被綁,明知祖母對自己很是不滿,孝武皇帝仍然毫不猶豫地顯貴衛氏,狠狠地落了大長公主與皇後的麵子;比如元狩五年,衛青被擊傷,明知律令森嚴,殺人者死,霍去病仍然敢當眾射殺李敢,事後更是毫無悔意。
——孝武皇帝如此。
——霍去病如此。
——與霍去病血脈相連,同樣被孝武皇帝帶在身邊教了近三十年的霍光……會如何?
上官桀知道——今夜這種情形,在他的設想中,已是最壞的一種了……
他從不敢想像,霍光知道自己父子在征和二年時的作為之後,會做出什麽來……
——孝武皇帝的底限是大漢社稷,一手為他建期門之軍的衛青在他的江山之局中不能少的一子,因此,他不允許有人擅動!
——霍去病的底限是家人,自出生便由衛青撫養的他,與衛青名為舅甥,實則與父子無異,傷衛青與傷他無異,更何況還是出自他屬下之人,因此,李敢非死不可。
——霍光的底限是什麽?
上官桀握緊了拳頭。
他們是兒女親家,交情深厚,上官桀豈會不知霍光的底限?
——皇太子!
——在霍去病、衛青相繼薨逝之後,衛氏所出的皇太子劉據,在霍光心中的地位至珍至重!
“衛太子的事情與我無關!”上官桀咬牙,“我當時與你一樣,在甘泉……”
啪!
這一次是霍光的手狠狠地拍上漆幾,夾在指間的銅簽被光滑的漆麵彈開,直飛撞上一旁的立柱,隨即彈落地麵。
鐺鐺嗆……
銅簽擊在地磚上,跳躍數下才終於靜靜地躺在地上。
上官桀狠狠地攥緊拳頭,勉強製止驚駭之色竄上眉目之間,卻無法止住激烈的心跳。
“上官桀,你以為我愚笨不堪?”霍光冷笑連連,“此時此刻,還在狡辯!”
上官桀的反應已經將霍光徹底激怒了。
——直至方才,他都想對上官家留一分餘地!
——若非如此,他何必將那個問題問出口?
——畢竟,他嫡親的長女葬在上官家的墓園。
——畢竟,他的長女僅遺的一點血脈姓上官氏!
……在這之前,霍光告訴自己,無論上官桀是辯解、推諉、故作不知……哪怕是用已逝的長女、宮中的外孫女……與他談判……他都可以接受……
可是……上官桀選擇了完全的否認……
——欺人太甚!
——他容得下私心,卻斷不容不得這般欺哄!
——上官桀當他是什麽?
“子孟……”上官桀恍然大悟,急切地開口,卻已太遲了。
霍光扶幾起身:“念著皇後,少叔,你與令郎上書歸列侯與將軍二印吧!”
上官桀頓時煞白了臉色:“子孟,你當真念著皇後,就不要如此!沒有宗族護恃……”
沒有說完的話因霍光驟然轉身的動作而止住,燈光下,一直神色淡漠的霍光終於顯出冰冷的憤怒之色。
“護恃?上官家當真是皇後的護恃?”霍光冷冷地質問。
“皇後姓上官!”上官桀咬牙堅持。
這句話讓霍光不由失笑,笑過之後,他無所謂地轉身,以更加無所謂的語氣,宣告:“姓上官?左將軍,沒關係的,我不介意外孫女從母姓!相信陛下也不會介意的!改姓而已,容易得很!”
——誰規定非從父姓了?
——天下改姓的人多了,從母姓的人更多,多他外孫女一個算什麽?更別說,兮君幼時撫於霍家,從舅氏之姓是再正常不過的!
想到這兒,霍光倒是真的覺得,為外孫女改姓也是個不錯的主意了,可以把兮君從上官家摘出,也徹底了斷他與上官家的聯係……
——的確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方法了。(注)
出了書房,霍光一路沉吟,將進正院北堂時,他腳步一頓,轉而進了正旁的西院正室,同時吩咐隨侍的奴婢:“將光祿勳與諫大夫請過來。”
******
駘蕩宮最美的是春景,仲秋白露之後,萬物蕭殺,天子寢殿在一片荒涼落木的包圍下,顯得格外清冷。
一入駘蕩宮,兮君便忍不住皺眉,待輦車停下,扶著長禦的手腕步下車輦,沒走兩步,看到隨侍天子的黃門令迎了上來,九歲的皇後終是忍不住輕聲薄責:“乘輿所在豈能如此?爾等太不經心了。”
——條磚露道上還算幹淨,可是,除此之外,到處可見枯枝落木。
黃門令順著皇後的目光看過去,隨即苦笑:“中宮不知,這是陛下之意。”
聽到是天子的主意,兮君有些驚訝,卻沒有再說什麽,點了點頭,便往殿室行去。
中宮侍禦侍奉著皇後在殿門前脫履,隻著錦襪步入殿內,侍禦等人也脫履徒跣入殿。
穿過重重殿室,順著廊道來到後殿帝寢,見侍奉天子的黃門宦者都侍立於殿外,中宮侍禦便也隻能止步了。
帝寢外的眾人見皇後到來,都低頭長跪,參拜叩首:“中宮長樂未央。”
兮君沒有止步,對眾人的參拜隻是輕輕頜首,待她走到殿門前,兩名宦者連忙上前,推開闔起的殿門。
皇後入殿,柏木刻雕的兩扇門重又闔上,皇後侍禦間相互看了幾眼,便有幾個稍長的走過去,與天子侍者中的熟識者低聲問好,輕聲攀談了一會兒,才徐徐詢問天子宣召的原因。
皇後年幼,自入宮以來,除了節慶,隻有每五日按製上食之時才會來帝寢,四年來從無例外,今日卻既非節慶,也非上食之日,少年天子卻遣宦者令宣召皇後前來,皇後不能不奉詔,中宮上下也無法不驚疑難安。
尤其是今日行祠太社之禮,眾臣皆有家祭,皇後能用的助力甚少……這種特殊的日子,中宮上下不能懷疑少年天子是否意欲發難了。
劉弗陵年少,身邊侍奉的人,除了鄂邑長公主安排的,便是霍光與上官家安排的,能中宮侍禦熟識的自然也不會一問搖頭三不知。
不過,這一次,少年天子似乎的確是臨時起意,一幹侍臣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隻能以少帝的態度揣測——宣召皇後並無惡意。
——無惡意?
中宮侍禦皆不以為然。
注:根據學者研究,上古唯貴族有姓,庶民無姓。自春秋中葉開始,庶民開始有姓,到西漢末,平民才基本都有“姓氏”,而且,平民有“姓”之初,血緣色彩並不濃,更未固定為“父子相傳”,一直到東漢末年,改姓易氏都是很正常的,或從母姓、或為避災而改、或避仇,甚至還有根據五行而改的,在當時,改姓並不會被人非議,估計就跟現在改名差不多。再加上,當時母族的地位很高,喪母的子女多由舅家養育,用母姓,或者直接出嗣舅家,都是司空見慣的,連冒姓都不算,甚至還有“出嗣舅氏,婚於本族”的情況,因此,霍光有此說法、想法,都是正常的。(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什麽?”
霍光輕描淡寫似的詢問卻仿若平地一聲驚雷,上官桀隻覺得腦中一炸,眼前頓時發黑,手重重地拍上麵前的卷足漆幾,出口的質問更是聲色俱厲。
對上官桀的厲聲斥問,霍光的神色沒有絲毫變化,微微垂眼,目光落在被自己的手壓在幾上的銅簽上。
澄黃的銅簽是平日常用,通體發亮,隻有較細的一頭因為經常被灼燒而顯得晦黯。
發覺霍光緊盯著銅簽,上官桀不由一顫,盡管那銅簽沒有絲毫尖銳之處,但是,上官桀仍有著被利刃近身的感覺。
在那種無法言喻的緊張中,霍光忽然重新執起銅簽。
“霍子孟!”上官桀的聲音有些發顫。
“直到方才,我都在期待,少叔會對我的疑問大加嘲諷……”霍光捏著並不長的銅簽,一字一字地慢慢言道。
上官桀驀然變色。
——他已經給了霍光答案!
上官家也是隴西世家,子弟世習騎射,多有從軍立功得爵的,對於衛、霍兩家人,上官桀不敢說毫不了解。
少年兒郎多意氣,求的是逐寇千裏立功還,求的是天子明堂親拜爵,上官家諸人也不是沒有人追隨那位十八封侯號冠軍的驃騎將軍,那些年,大漢諸軍沒有軍功勝其麾下者——連大將軍衛青都不能。
少年顯貴,戰無不勝,那個仿佛傳說的人物是所有兒郎的夢想。
上官桀少時也曾無數次要家中長者講述那些故事。
即使那些口耳相傳的事跡多被誇大了,仍然可以看出那位大司馬的心性。
——那是一個被寵壞的天才……
——那是一個凡事隻隨己心的人。
說白了,霍去病是由孝武皇帝從小調教的。荀子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不喜言語的冠軍侯其實與武帝的性子很像。
——驕傲,自負,對認定的事情決無更改。
——對於細微之事,他們沒有關注的興趣。
——對於自己的底限,他們有明確的認識。
因為他們的目光很少落於細枝末節,旁人很難察覺他們的底限,但是,一旦碰觸到他們的底限,他們的反應是不計任何後果的,自然也不擇任何手段的。
比如建元四年,衛青被綁,明知祖母對自己很是不滿,孝武皇帝仍然毫不猶豫地顯貴衛氏,狠狠地落了大長公主與皇後的麵子;比如元狩五年,衛青被擊傷,明知律令森嚴,殺人者死,霍去病仍然敢當眾射殺李敢,事後更是毫無悔意。
——孝武皇帝如此。
——霍去病如此。
——與霍去病血脈相連,同樣被孝武皇帝帶在身邊教了近三十年的霍光……會如何?
上官桀知道——今夜這種情形,在他的設想中,已是最壞的一種了……
他從不敢想像,霍光知道自己父子在征和二年時的作為之後,會做出什麽來……
——孝武皇帝的底限是大漢社稷,一手為他建期門之軍的衛青在他的江山之局中不能少的一子,因此,他不允許有人擅動!
——霍去病的底限是家人,自出生便由衛青撫養的他,與衛青名為舅甥,實則與父子無異,傷衛青與傷他無異,更何況還是出自他屬下之人,因此,李敢非死不可。
——霍光的底限是什麽?
上官桀握緊了拳頭。
他們是兒女親家,交情深厚,上官桀豈會不知霍光的底限?
——皇太子!
——在霍去病、衛青相繼薨逝之後,衛氏所出的皇太子劉據,在霍光心中的地位至珍至重!
“衛太子的事情與我無關!”上官桀咬牙,“我當時與你一樣,在甘泉……”
啪!
這一次是霍光的手狠狠地拍上漆幾,夾在指間的銅簽被光滑的漆麵彈開,直飛撞上一旁的立柱,隨即彈落地麵。
鐺鐺嗆……
銅簽擊在地磚上,跳躍數下才終於靜靜地躺在地上。
上官桀狠狠地攥緊拳頭,勉強製止驚駭之色竄上眉目之間,卻無法止住激烈的心跳。
“上官桀,你以為我愚笨不堪?”霍光冷笑連連,“此時此刻,還在狡辯!”
上官桀的反應已經將霍光徹底激怒了。
——直至方才,他都想對上官家留一分餘地!
——若非如此,他何必將那個問題問出口?
——畢竟,他嫡親的長女葬在上官家的墓園。
——畢竟,他的長女僅遺的一點血脈姓上官氏!
……在這之前,霍光告訴自己,無論上官桀是辯解、推諉、故作不知……哪怕是用已逝的長女、宮中的外孫女……與他談判……他都可以接受……
可是……上官桀選擇了完全的否認……
——欺人太甚!
——他容得下私心,卻斷不容不得這般欺哄!
——上官桀當他是什麽?
“子孟……”上官桀恍然大悟,急切地開口,卻已太遲了。
霍光扶幾起身:“念著皇後,少叔,你與令郎上書歸列侯與將軍二印吧!”
上官桀頓時煞白了臉色:“子孟,你當真念著皇後,就不要如此!沒有宗族護恃……”
沒有說完的話因霍光驟然轉身的動作而止住,燈光下,一直神色淡漠的霍光終於顯出冰冷的憤怒之色。
“護恃?上官家當真是皇後的護恃?”霍光冷冷地質問。
“皇後姓上官!”上官桀咬牙堅持。
這句話讓霍光不由失笑,笑過之後,他無所謂地轉身,以更加無所謂的語氣,宣告:“姓上官?左將軍,沒關係的,我不介意外孫女從母姓!相信陛下也不會介意的!改姓而已,容易得很!”
——誰規定非從父姓了?
——天下改姓的人多了,從母姓的人更多,多他外孫女一個算什麽?更別說,兮君幼時撫於霍家,從舅氏之姓是再正常不過的!
想到這兒,霍光倒是真的覺得,為外孫女改姓也是個不錯的主意了,可以把兮君從上官家摘出,也徹底了斷他與上官家的聯係……
——的確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方法了。(注)
出了書房,霍光一路沉吟,將進正院北堂時,他腳步一頓,轉而進了正旁的西院正室,同時吩咐隨侍的奴婢:“將光祿勳與諫大夫請過來。”
******
駘蕩宮最美的是春景,仲秋白露之後,萬物蕭殺,天子寢殿在一片荒涼落木的包圍下,顯得格外清冷。
一入駘蕩宮,兮君便忍不住皺眉,待輦車停下,扶著長禦的手腕步下車輦,沒走兩步,看到隨侍天子的黃門令迎了上來,九歲的皇後終是忍不住輕聲薄責:“乘輿所在豈能如此?爾等太不經心了。”
——條磚露道上還算幹淨,可是,除此之外,到處可見枯枝落木。
黃門令順著皇後的目光看過去,隨即苦笑:“中宮不知,這是陛下之意。”
聽到是天子的主意,兮君有些驚訝,卻沒有再說什麽,點了點頭,便往殿室行去。
中宮侍禦侍奉著皇後在殿門前脫履,隻著錦襪步入殿內,侍禦等人也脫履徒跣入殿。
穿過重重殿室,順著廊道來到後殿帝寢,見侍奉天子的黃門宦者都侍立於殿外,中宮侍禦便也隻能止步了。
帝寢外的眾人見皇後到來,都低頭長跪,參拜叩首:“中宮長樂未央。”
兮君沒有止步,對眾人的參拜隻是輕輕頜首,待她走到殿門前,兩名宦者連忙上前,推開闔起的殿門。
皇後入殿,柏木刻雕的兩扇門重又闔上,皇後侍禦間相互看了幾眼,便有幾個稍長的走過去,與天子侍者中的熟識者低聲問好,輕聲攀談了一會兒,才徐徐詢問天子宣召的原因。
皇後年幼,自入宮以來,除了節慶,隻有每五日按製上食之時才會來帝寢,四年來從無例外,今日卻既非節慶,也非上食之日,少年天子卻遣宦者令宣召皇後前來,皇後不能不奉詔,中宮上下也無法不驚疑難安。
尤其是今日行祠太社之禮,眾臣皆有家祭,皇後能用的助力甚少……這種特殊的日子,中宮上下不能懷疑少年天子是否意欲發難了。
劉弗陵年少,身邊侍奉的人,除了鄂邑長公主安排的,便是霍光與上官家安排的,能中宮侍禦熟識的自然也不會一問搖頭三不知。
不過,這一次,少年天子似乎的確是臨時起意,一幹侍臣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隻能以少帝的態度揣測——宣召皇後並無惡意。
——無惡意?
中宮侍禦皆不以為然。
注:根據學者研究,上古唯貴族有姓,庶民無姓。自春秋中葉開始,庶民開始有姓,到西漢末,平民才基本都有“姓氏”,而且,平民有“姓”之初,血緣色彩並不濃,更未固定為“父子相傳”,一直到東漢末年,改姓易氏都是很正常的,或從母姓、或為避災而改、或避仇,甚至還有根據五行而改的,在當時,改姓並不會被人非議,估計就跟現在改名差不多。再加上,當時母族的地位很高,喪母的子女多由舅家養育,用母姓,或者直接出嗣舅家,都是司空見慣的,連冒姓都不算,甚至還有“出嗣舅氏,婚於本族”的情況,因此,霍光有此說法、想法,都是正常的。(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