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汗……前一章忘了寫注了……在這裏補上,那個雙生子的說法出自《西京雜記》,原文是“霍將軍妻。一產二子。疑所為兄弟。或曰前生為兄。後生者為弟。今雖俱日。亦宜以先生為兄或曰居上者宜為兄。居下宜為弟。居下者前生。今宜以前生為弟。時霍光聞之。曰昔殷王祖甲一產二子。曰嚚曰良。以卯日生嚚。以巳日生良。則以嚚為兄。以良為弟。若以在上者為兄。嚚亦當為弟。昔許厘莊公一產二女。曰妖曰茂。楚大夫唐勒一產二子。一男一女。男曰貞夫。女曰瓊華。皆以先生為長。近代鄭昌時文長蒨幷生二男。滕公一生二女。李黎生一男一女。幷以前生者為長。霍氏亦以前生為兄焉。”其實這個“霍將軍”指代並不明確,我就拿來當是指霍去病吧!)
漢製,八月算人,案戶比民,不論婦孺皆需書年案比,因此,每年八月,少府會派出官吏至各地參與案戶比民,從中挑選年紀在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貌合法相的良家童女,帶迴後宮。
這些女子選入宮中後,便是掖庭中等級最低的家人子,依家賃不同又分為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與下家人子,皆視有秩鬥食,待詔掖庭之中。
家人子還算不得真正的後宮嬪禦,若是不能得到天子青眼,未蒙寵幸,年滿三十,她們便會被遣送出宮,若是幸得聖心眷顧,得到後宮等級號位,她們才算成了天子妃嬪,除非天子特詔,否則,不論生死皆不能離開宮廷。
當然,在入宮後,宮中貴人還會再進行一次閱選,以免有臣工魚目混珠,將不合適進幸的女子選入後宮。
上官皇後年幼,去年的閱選是鄂邑長公主操辦的,今年,年幼的皇後與中宮屬吏都沒有過問的意思,但是,鄂邑長公主主動派人請皇後前去,皇後雖然沒有興趣,但是中宮上下都認為不應當放過這個機會,於是,便慫恿著皇後去了。
閱選其實沒有什麽意思,一般來說,也就是讓女子到貴人麵前走一趟,說兩句場麵話,隨後就結束了。
今上尚未元服,自即位以來,每一年少府都沒有大範圍地挑選良家子,隻往三輔各縣派人,走過場似地挑幾個願意入宮的良家子。
始元三年,因為天子將滿十二歲,在鄂邑長公主的要求下,少府才真正按照舊例選了準備進幸天子的良家子,一共有三十餘位,然而真正蒙得禦幸的除了周陽氏之外,隻有五人。去年立後,又逢西南夷反,少府派出的屬吏便隻選了不到十人入宮,今年西南平定,又是難得的好年景,少府遣派的官吏似乎想顯示一下自己的眼力,依然是三輔各縣,居然選將近百人。
鄂邑長公主派了家令將自己的意思轉告皇後:“先帝起建章,選燕趙佳人千餘人充實其中,上春秋正富,雖不應沉迷色相,卻更不應使掖庭空虛,皇後正位中宮,擇視閱選理當親力親為。”
中宮諸吏侍禦的意思則是——閱選本就是皇後之權,雖然皇後年幼,爭寵之類的事情尚言之過早,但是,權責就是權責,既然長公主主動說了,皇後便是再懵懂無知,也必須到場。
把區區一個家人子閱選抬到權責大義的位置,兮君便是再覺得無趣,也不能不同意。其實,她多少也明白,中宮上下這般一致的鼓勵態度倒有大半是為了讓她從喪弟之痛中分心。
事實上,前幾天讓劉病已硬著頭皮答應下那樁事後,她的心情已經好多了。見上下一幹人都這般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打算,她也不好拒絕,順水推舟地應允了。
自從年初遷居建章宮,兮君還是第一次迴到未央宮,進了椒房殿都感覺有些有陌生,更別說之前就很少來的長秋殿。
秋主肅殺,掌刑。長秋殿其實是中宮處分事務的地方,因此,景帝將職掌奉宣中宮命的將行改稱大長秋。與少府、詹事一樣,大長秋秩二千石,可以說是宮中官吏的最高級。
按照慣例規矩,良家子入宮的最後一次閱選應是在長秋殿進行,其中不無警告那些出身民家的良家子恪守宮規的意味,不過,皇後卻未必到場,再說,後位虛懸的時候也是有的。
前兩年,良家子的人數不多,天子起居又都在建章宮,也就沒有按照規矩行事,閱選都是放在上林苑的儲元宮,如今放到長秋殿,卻也有一種大勢抵定的肅然之氣。
兮君到長秋殿時,鄂邑長公主已經在等候了。看著在殿廡下迎候的長公主,兮君不無歉意:“勞長主久候。”
對這個隻算天子養母的長公主,兮君不無戒懼之意,素來都務求禮儀備至,對這種狀況,她還真的有些不安。
“沒等多久。”鄂邑長公主輕笑,上前攜了皇後的手,與她一同進殿。
看到長公主的動作,中宮諸侍禦幾乎是同時皺眉,但是,看著殿內並無官吏,各人相視一眼後都沒有開口,低頭斂衽跟著皇後進了殿門。
殿內的帷幔全部卷起,係著隨珠璧的羽帶絲絛安靜地垂下,合香恰到好處,殿中正前方的地屏上,已張了朱底黑花的繡幄,翠羽角飾,環珩琳琅。
牽著皇後走到幄帳前,皇後卻忽然停步,鄂邑長公主不由皺眉,隨即低頭,笑問皇後:“中宮怎麽了?是對陳設不滿意?”
兮君默默搖頭,將手從長公主的手中抽出,仰頭對長公主道:“我自己登階。”
不過三重階,但是,既張朱幄,便是皇後的主位。
鄂邑長公主臉色立變,方要開口卻見皇後已經登階,不由再度變了臉色。
——究竟是天真,還是故意提醒她……皇後才是中宮女主?
長公主的臉色變化自然瞞不過殿中諸人的眼睛,事實上,年幼的皇後那句音量並不高的話,所有人也聽得很清楚,與長公主一樣,不少人都在揣度皇後的心思,但是,看到落坐的皇後平靜地望著前方,一臉清冷淡漠的神色,似乎什麽都沒有察覺,所有人又不確定,這位喪弟之後便沒有出過寢殿的皇後是否還在神思恍惚的狀態……
別人還能揣度一番,心思飛轉,鄂邑長公主卻隻能按捺所有不悅,在階下右首的席位上坐下,自有宮人將各色湯飲小食擺到兩人麵前的漆幾上。
過了一會兒,鄂邑長公主總算是平靜了心情,才道:“中宮若是覺得可以,我們便開始吧!”
兮君看了身邊的長禦一眼,輕輕點頭:“依長主的意思。”
“開始吧!”長公主轉頭吩咐自己的隨侍宮人,那宮人立刻出去傳話,不過片刻,掖庭丞領著幾個抬著一案簡牘的宦者上殿,行禮後,將書案交由中宮謁者放到朱幄旁,自己則畢恭畢敬地稟報:“本次共選適齡良家子九十三人,皆係司隸民戶,謹呈中宮。”
兮君點了點頭,卻沒有說話,自有長禦上前答禮,隨後,入宮的家人子五人一行,入殿參禮。
未央宮從來不乏傳奇,孝惠皇後之後,大漢皇後幾乎全是出身平凡的女子,隻因機緣恩寵便得以母儀天下。
雖然如今中宮已定,但是,看著繡幄之中一身稚氣的皇後,誰又知道那些看起來謙恭謹慎的家人子們心中是如何想的?
中宮上下看著姿色端麗的少女,心中都有些沉重,尤其是負責詢問的長禦與謁者,眉目間的凝重之色越發明顯。
看起來隻有不到百人,但是,這次閱選仍然一直持續到日暮時分,最後三個少女踏進長秋殿時,所有人都不由長籲了一口氣。
端坐的姿勢並不好受,兮君揉了揉眉心,示意長禦快點結束,卻忽然聽到一直沒有出聲的長公主厲聲質問:“這三人是誰選的?”
意外陡生,兮君不由一愣,轉頭看向長公主,卻見她一臉冰霜,眼中滿是怒意,不由皺眉,將目光投向已走到殿中的三個家人子。
家人子新入宮都是一樣的衣裳,並看不出本來的出身、教養,再加上相同的妝容、佩飾,連容貌的差異也不明顯,但是,即便如此,兮君還是覺得這三位與之前的家人子相比,形容神態的確差了很多。
見皇後也微微皺眉,眼中顯出不解的神色,內謁者令立即將那三個的案冊找了出來,呈到皇後的麵前,同時低聲稟報了一句:“這三人都是掖庭丞選中,據說相工言此三女有宜男之相。”
說完,謁者令看了皇後一眼,有些擔心年幼的皇後是否能理解自己的說辭,卻不料皇後根本沒有看自己,順著皇後的視線看過去,正好看到掖庭丞在長公主的席前低頭解釋,很明顯,聽著他的解釋,長公主的臉色已經好多了。
內謁者令轉過頭,準備對皇後進言,卻正好與皇後的目光對上,他不由心虛地低頭,隨即便聽到皇後很認真地道:“既然長公主不滿意,便將這三位家人子遣出宮!”
幄帳旁侍立的大長秋立即應諾,中宮諸人不由相視而笑。
——皇後這樣做著實是再好不過了。
“不是的!”被皇後的說法驚嚇到的鄂邑長公主,迴過神立刻反對,“我沒有不滿意!”
年幼的皇後一臉困惑地望著長公主:“方才長主不是質問嗎?難道不是不滿意?”
鄂邑長公主語塞,隨即斷然答道:“我不是不滿意,我是想獎賞將這三人選進宮的人!——這三人選得再好不過了。”
兮君點頭,看了看那三名女子,片刻之後,皺眉道:“可是我覺得這三人與之前的家人子不太一樣……”
“人與人本就不一樣!”鄂邑長公主斬釘截鐵地打斷了皇後的話。
“是嗎?”兮君還是一臉不豫地看著三名良家子,過了好一會兒,眾人隻見年幼的皇後兩手相拍,恍然大悟地道:“是了!她們長得……與後宮諸姬差別很大!”
幾個宮人低頭竊笑——皇後用了含糊的說辭形容三人太過平凡的容貌……平凡還在其次,問題是,三人膚色黝黑,還不如年老的宮婢!
“陛下會看中她們嗎?”年幼的皇後天真地詢問長公主,雖然在長公主的默然中再次開口:“還是讓她們迴家吧!”
不等鄂邑長公主開口,三名家人子中身量最高的一位便跪下叩首疾言:“如果讓婢子迴家,婢子寧願在這裏一頭撞死!”
“婢子也是!”
“婢子也是!”
另外兩位也跟著跪下,稽首叩頭,大聲而言。
漢製,八月算人,案戶比民,不論婦孺皆需書年案比,因此,每年八月,少府會派出官吏至各地參與案戶比民,從中挑選年紀在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貌合法相的良家童女,帶迴後宮。
這些女子選入宮中後,便是掖庭中等級最低的家人子,依家賃不同又分為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與下家人子,皆視有秩鬥食,待詔掖庭之中。
家人子還算不得真正的後宮嬪禦,若是不能得到天子青眼,未蒙寵幸,年滿三十,她們便會被遣送出宮,若是幸得聖心眷顧,得到後宮等級號位,她們才算成了天子妃嬪,除非天子特詔,否則,不論生死皆不能離開宮廷。
當然,在入宮後,宮中貴人還會再進行一次閱選,以免有臣工魚目混珠,將不合適進幸的女子選入後宮。
上官皇後年幼,去年的閱選是鄂邑長公主操辦的,今年,年幼的皇後與中宮屬吏都沒有過問的意思,但是,鄂邑長公主主動派人請皇後前去,皇後雖然沒有興趣,但是中宮上下都認為不應當放過這個機會,於是,便慫恿著皇後去了。
閱選其實沒有什麽意思,一般來說,也就是讓女子到貴人麵前走一趟,說兩句場麵話,隨後就結束了。
今上尚未元服,自即位以來,每一年少府都沒有大範圍地挑選良家子,隻往三輔各縣派人,走過場似地挑幾個願意入宮的良家子。
始元三年,因為天子將滿十二歲,在鄂邑長公主的要求下,少府才真正按照舊例選了準備進幸天子的良家子,一共有三十餘位,然而真正蒙得禦幸的除了周陽氏之外,隻有五人。去年立後,又逢西南夷反,少府派出的屬吏便隻選了不到十人入宮,今年西南平定,又是難得的好年景,少府遣派的官吏似乎想顯示一下自己的眼力,依然是三輔各縣,居然選將近百人。
鄂邑長公主派了家令將自己的意思轉告皇後:“先帝起建章,選燕趙佳人千餘人充實其中,上春秋正富,雖不應沉迷色相,卻更不應使掖庭空虛,皇後正位中宮,擇視閱選理當親力親為。”
中宮諸吏侍禦的意思則是——閱選本就是皇後之權,雖然皇後年幼,爭寵之類的事情尚言之過早,但是,權責就是權責,既然長公主主動說了,皇後便是再懵懂無知,也必須到場。
把區區一個家人子閱選抬到權責大義的位置,兮君便是再覺得無趣,也不能不同意。其實,她多少也明白,中宮上下這般一致的鼓勵態度倒有大半是為了讓她從喪弟之痛中分心。
事實上,前幾天讓劉病已硬著頭皮答應下那樁事後,她的心情已經好多了。見上下一幹人都這般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打算,她也不好拒絕,順水推舟地應允了。
自從年初遷居建章宮,兮君還是第一次迴到未央宮,進了椒房殿都感覺有些有陌生,更別說之前就很少來的長秋殿。
秋主肅殺,掌刑。長秋殿其實是中宮處分事務的地方,因此,景帝將職掌奉宣中宮命的將行改稱大長秋。與少府、詹事一樣,大長秋秩二千石,可以說是宮中官吏的最高級。
按照慣例規矩,良家子入宮的最後一次閱選應是在長秋殿進行,其中不無警告那些出身民家的良家子恪守宮規的意味,不過,皇後卻未必到場,再說,後位虛懸的時候也是有的。
前兩年,良家子的人數不多,天子起居又都在建章宮,也就沒有按照規矩行事,閱選都是放在上林苑的儲元宮,如今放到長秋殿,卻也有一種大勢抵定的肅然之氣。
兮君到長秋殿時,鄂邑長公主已經在等候了。看著在殿廡下迎候的長公主,兮君不無歉意:“勞長主久候。”
對這個隻算天子養母的長公主,兮君不無戒懼之意,素來都務求禮儀備至,對這種狀況,她還真的有些不安。
“沒等多久。”鄂邑長公主輕笑,上前攜了皇後的手,與她一同進殿。
看到長公主的動作,中宮諸侍禦幾乎是同時皺眉,但是,看著殿內並無官吏,各人相視一眼後都沒有開口,低頭斂衽跟著皇後進了殿門。
殿內的帷幔全部卷起,係著隨珠璧的羽帶絲絛安靜地垂下,合香恰到好處,殿中正前方的地屏上,已張了朱底黑花的繡幄,翠羽角飾,環珩琳琅。
牽著皇後走到幄帳前,皇後卻忽然停步,鄂邑長公主不由皺眉,隨即低頭,笑問皇後:“中宮怎麽了?是對陳設不滿意?”
兮君默默搖頭,將手從長公主的手中抽出,仰頭對長公主道:“我自己登階。”
不過三重階,但是,既張朱幄,便是皇後的主位。
鄂邑長公主臉色立變,方要開口卻見皇後已經登階,不由再度變了臉色。
——究竟是天真,還是故意提醒她……皇後才是中宮女主?
長公主的臉色變化自然瞞不過殿中諸人的眼睛,事實上,年幼的皇後那句音量並不高的話,所有人也聽得很清楚,與長公主一樣,不少人都在揣度皇後的心思,但是,看到落坐的皇後平靜地望著前方,一臉清冷淡漠的神色,似乎什麽都沒有察覺,所有人又不確定,這位喪弟之後便沒有出過寢殿的皇後是否還在神思恍惚的狀態……
別人還能揣度一番,心思飛轉,鄂邑長公主卻隻能按捺所有不悅,在階下右首的席位上坐下,自有宮人將各色湯飲小食擺到兩人麵前的漆幾上。
過了一會兒,鄂邑長公主總算是平靜了心情,才道:“中宮若是覺得可以,我們便開始吧!”
兮君看了身邊的長禦一眼,輕輕點頭:“依長主的意思。”
“開始吧!”長公主轉頭吩咐自己的隨侍宮人,那宮人立刻出去傳話,不過片刻,掖庭丞領著幾個抬著一案簡牘的宦者上殿,行禮後,將書案交由中宮謁者放到朱幄旁,自己則畢恭畢敬地稟報:“本次共選適齡良家子九十三人,皆係司隸民戶,謹呈中宮。”
兮君點了點頭,卻沒有說話,自有長禦上前答禮,隨後,入宮的家人子五人一行,入殿參禮。
未央宮從來不乏傳奇,孝惠皇後之後,大漢皇後幾乎全是出身平凡的女子,隻因機緣恩寵便得以母儀天下。
雖然如今中宮已定,但是,看著繡幄之中一身稚氣的皇後,誰又知道那些看起來謙恭謹慎的家人子們心中是如何想的?
中宮上下看著姿色端麗的少女,心中都有些沉重,尤其是負責詢問的長禦與謁者,眉目間的凝重之色越發明顯。
看起來隻有不到百人,但是,這次閱選仍然一直持續到日暮時分,最後三個少女踏進長秋殿時,所有人都不由長籲了一口氣。
端坐的姿勢並不好受,兮君揉了揉眉心,示意長禦快點結束,卻忽然聽到一直沒有出聲的長公主厲聲質問:“這三人是誰選的?”
意外陡生,兮君不由一愣,轉頭看向長公主,卻見她一臉冰霜,眼中滿是怒意,不由皺眉,將目光投向已走到殿中的三個家人子。
家人子新入宮都是一樣的衣裳,並看不出本來的出身、教養,再加上相同的妝容、佩飾,連容貌的差異也不明顯,但是,即便如此,兮君還是覺得這三位與之前的家人子相比,形容神態的確差了很多。
見皇後也微微皺眉,眼中顯出不解的神色,內謁者令立即將那三個的案冊找了出來,呈到皇後的麵前,同時低聲稟報了一句:“這三人都是掖庭丞選中,據說相工言此三女有宜男之相。”
說完,謁者令看了皇後一眼,有些擔心年幼的皇後是否能理解自己的說辭,卻不料皇後根本沒有看自己,順著皇後的視線看過去,正好看到掖庭丞在長公主的席前低頭解釋,很明顯,聽著他的解釋,長公主的臉色已經好多了。
內謁者令轉過頭,準備對皇後進言,卻正好與皇後的目光對上,他不由心虛地低頭,隨即便聽到皇後很認真地道:“既然長公主不滿意,便將這三位家人子遣出宮!”
幄帳旁侍立的大長秋立即應諾,中宮諸人不由相視而笑。
——皇後這樣做著實是再好不過了。
“不是的!”被皇後的說法驚嚇到的鄂邑長公主,迴過神立刻反對,“我沒有不滿意!”
年幼的皇後一臉困惑地望著長公主:“方才長主不是質問嗎?難道不是不滿意?”
鄂邑長公主語塞,隨即斷然答道:“我不是不滿意,我是想獎賞將這三人選進宮的人!——這三人選得再好不過了。”
兮君點頭,看了看那三名女子,片刻之後,皺眉道:“可是我覺得這三人與之前的家人子不太一樣……”
“人與人本就不一樣!”鄂邑長公主斬釘截鐵地打斷了皇後的話。
“是嗎?”兮君還是一臉不豫地看著三名良家子,過了好一會兒,眾人隻見年幼的皇後兩手相拍,恍然大悟地道:“是了!她們長得……與後宮諸姬差別很大!”
幾個宮人低頭竊笑——皇後用了含糊的說辭形容三人太過平凡的容貌……平凡還在其次,問題是,三人膚色黝黑,還不如年老的宮婢!
“陛下會看中她們嗎?”年幼的皇後天真地詢問長公主,雖然在長公主的默然中再次開口:“還是讓她們迴家吧!”
不等鄂邑長公主開口,三名家人子中身量最高的一位便跪下叩首疾言:“如果讓婢子迴家,婢子寧願在這裏一頭撞死!”
“婢子也是!”
“婢子也是!”
另外兩位也跟著跪下,稽首叩頭,大聲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