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花漫村田》更多支持!
李海哥仨迴家後,迴複到忙碌的學習中。
李諸將被濱濱命名為匆忘我的草給駱安及駱全,讓他們倆種上、看護,即去看他昨日買迴來的羊駝。
濱濱對昨日馬奇施說的羊毛一事甚為在意,她忙向馬奇施問具體的細節,如市場反映如何等。
馬奇施很訝異這裏的人不會剪羊毛一事,他詳細地將剪羊不會傷羊身及羊毛的作用當著李諸的麵與濱濱說了一遍。
李諸立即將幾位正在勞作的人叫了迴來,讓大家一起學剪羊毛及養羊。他不是看到商機,他是覺得這羊毛給閨女做襖子剛好不過了。
馬奇施對於到李諸家心裏是十分高興的,原因就是,這裏有眾多牲畜,甚至有鳥馬(鴕鳥)及彩雀(孔雀)。
養著這兩樣牲畜的人對於馬奇施的到來也極為歡迎,他不隻教他們正確的飼養方法,還教他們怎麽將這些牲畜換取銀錢,這對於淳樸的人們來說,從一直以來以為自己隻是養逗趣玩藝的到自己是養著賺錢的牲畜,是一件更值得驕傲的事。
李諸對此樂得整天跟在馬奇施的後麵。他對這些奇巧的東西也是極為之喜歡的。
第三日,秦倪則提出要時間教李海哥仨學醫,秦倪這一石激起了千層浪。
不說梅堇及秦俏俏的大反應,這次連鄧氏都提起反對了。
鄧氏對李諸道:“諸,孩子們現在天天學這學那,比大人還要忙,這學醫緩緩?”
李諸想了想,搖頭道:“病來如山倒,萬一突然病了可咋整,讓他們學吧。不需要太多時間,就吃飯前一個時辰。學多學少就看幾人的造化了。”
李海哥仨皺了皺眉,沒有說什麽。他們已經習慣聽自家爹的安排,他們小小年紀,學東西之雜都有點學得麻木了。
濱濱在旁邊想了想,也提出自己也要一起學。
李諸聽後點點頭,向秦倪問道:“秦大夫,有沒有專門適合女子學的東西,如學了之後會漂亮一點的?”
秦倪聽後抽了抽嘴角,觀音座下一樣的女童閨女還要漂亮點,他到底還想不想其他女孩子活了。
秦俏俏及鄧氏聽後一臉期盼地看著秦倪,秦倪想了想隻得道:“有一些宮中娘娘養顏的方子,可以教濱濱,但是濱濱必須保證不泄露出去。至於倆位夫人要用,讓濱濱調配好直接使用就是了,方子不可以透露出來。”
濱濱聽後忙點頭應下。宮庭密方,這可以明晃晃的金子。
這一次談話,眾人都皆大歡喜,除了可憐的李海哥仨。
馬奇施用了五日,將李諸家遊看了一遍,包括山洞後的湖。他本就會奇巧術,對自己以後長住的地方當然要徹查清楚。且他認為他現在已簽了死契入李諸家,就已經當自己是李諸家的人了,完全沒有避嫌一說。
馬奇施將李諸家的布置畫了個輪廓,找到李諸要求改變一些東西,這樣可以形成幻陣,普通人就不可以隨隨便便進來了。
李諸聽後不以為意,笑著道:“你有沒有東西是改變之後,別人在大門處敲門,咱們在屋裏都可以聽到的,這樣咱們就可以關門。不然天天敞著門也不是事。”
馬奇施想了想道:“有,這樣的東西也有,過道的景色還可以不讓人看,我的這些奇幻陣要一起改,咱們什麽時候改改。”
李諸聽後新奇,想著現在非農忙,造紙處有戚九在,改變一下院落裏的東西也花不了多大的時間,遂與馬奇施一起忙活了起來。
馬奇施確實有些本領,他可以用石頭製石鍾,不知道他連了什麽,擺了什麽陣,與李諸搗鼓一番後,在大門處拉繩,即可以聽到在廚房邊的石鍾響。
濱濱最樂嗬,這相當現代的門鈴的功效。
馬奇施與李諸搗鼓了三個月,其他人不知道他們在搞什麽,從家裏向外看隻看到他們搬動了些樹或花甚至石子,沒有看出什麽明堂。但是從李諸興奮及高興的笑臉可以看出,是件令人高興地有所改變的事。
濱濱現在身子開始長個兒,身子骨在羊奶的滋潤下也天天長好。
秦倪一直沒有忘記李諸說的那句變漂亮,且他有閑,他現在天天守著濱濱膳食,什麽可以吃,什麽時候隻能吃什麽,都被秦倪做了嚴格的控製,而這引起來了大小一群人的無比同情。美食當前,不可吃,這真的是折磨人的事。
李諸想讓秦倪改變主意,秦倪即用調整、藥膳等一切為濱濱好的原因打發李諸。
鄧氏看著濱濱紅撲撲的臉蛋以及終於長的身量,心裏說不出的歡喜,又怎會阻止秦倪的做事。
李諸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一直在忙活,以至於眾人在不知不覺中差點樂得忘了中秋節。
中秋節即團圓節。李諸家一如既往的迴李老爺子處與李家人一起過,其餘人則一起在院子裏過。村上家裏的吃食按慣例即可,但是小吃店裏的吃食,在濱濱三天兩頭拿出一張食譜下,推陳出新。
今年中秋節,李諸家的“天天吃”鋪子除了有玫瑰餅外,還有蟹黃湯包。這是濱濱寫好食譜,讓鄧氏試做,眾人吃得好吃方至鋪子賣的一項吃點。這蟹黃湯包一做成,即成為秦俏俏最為之喜愛的美食之一。
蟹黃湯包,餡為蟹黃和蟹肉,湯為原味雞湯,做法講究,其製作絕,形態美,吃法奇,是一道應節的美味。
此湯包作法分三步,第一步,將活螃蟹刷洗幹淨,上籠大火蒸至熟,放涼,去殼取蟹肉、蟹黃。與熟豬油一起下鍋,燒至三成熱,入蔥末、薑末炒香,燜出香,入蟹肉和蟹黃,翻炒至出蟹油,加酒、鹽、白胡椒粉調味,打去浮沫,淋上醋,起鍋裝盤。
第二步,將去內髒的母雞氽去血水,將豬肉皮洗淨,冷水下鍋,大火燒開,至肉皮斷生,待肉皮卷曲時撈出。然後單獨用鹽洗肉皮,洗掉油脂後,衝洗掉皮上的鹽,去掉豬毛和油脂,漂洗幹淨。將剛剛的母雞及肉皮一同放入鍋中,放入蔥、薑,大火燒開,用小火燜製,兩個時辰後將其剁成豬皮蓉,即盡可能的剁碎。
第三步,將剛成的豬皮蓉與蟹黃向一個方向拌勻,製成蟹黃餡。將麵粉放在案板上,逐次倒入水,揉和成麵團,搓成粗條,放在案板上,用幹淨的濕毛巾蓋好,待發酵一個時辰。然後包包子。
做法如此繁雜,吃也是項技術活。用中空的竹管吸完包內的鮮美湯汁之後,然後將薄皮蘸醋食之。當然,也可用牙齒將薄皮咬下缺口,然後吸幹湯汁食用。切不可抓而食之,不然則湯撒一身。
上包時,薑、醋是一定要配著一起的。這樣食之不止對筋斷骨碎、瘀血腫痛等有醫效,對孕婦、產婦、不吃飯的小兒也有好處的。
蟹黃湯包雖然材料要求不高,來料也便宜,但是做法繁複,故以“天天吃”這樣的大眾小吃店,起價也是二兩銀子。
令人高興的是,就算是二兩銀子的高價,每日也能賣出幾十接近一百個的量的。
蟹黃湯包的出現,令“天天吃”鋪子又迎來了新一輪的客流激增量。
這時,濱濱又提供了出了各色月餅的食譜,如五仁、紅豆沙、綠豆沙、桂花,還有薯皮月餅以及酥皮月餅。加上去年的點心,“天天吃”鋪子裏的中秋點心,湊全了與現代的大酒店可以相媲美的中秋點心大全了。
濱濱讓自家爹打了幾百個木籃子,一個籃子隻裝七個月餅、一個蟹黃湯包,意喻豬籠進水,發發發的意思。每籃子要價兩百三十兩銀子,讓人提到海岸邊賣。
李諸想起至岸邊買羊駝時人山人海的情景,同意了自家閨女的主意。他認為要價偏高了,濱濱說頭三天賣不出去再降,遂沒有攔著兩百三十兩銀子的月餅盒被推至海岸叫賣。
不需要一天,一早一艘船將這些高價的月餅盒都包圓了,幾百個木籃子都一搶而空。
且後來還有人找到鋪子裏買。
李諸被這個消息驚訝得話都說得不利索了。
濱濱不想自家爹爹忙壞了,提議讓木師傅幫著打造木盒子,李諸立即趕到木師傅處與自家師傅談此事,有錢就應大家一起賺,且木師傅是李諸認定的親人。
而就算李諸不做木盒子,李諸還是忙得暈頭轉向。
因為濱濱自釀的米酒開售了。
榮師傅早在收到消息時就提了十壇走了。
幸好米酒釀得多,共五十壇,李諸在鋪子裏賣了兩天,聞酒香而來買的人多,但是賣得價不高,李諸圖省事,留下十壇在自家的雅間出售,餘下的二十多壇都交給李權及李慕幫著待售。他實在是忙不過來了,因為據馬奇施說家裏的羊駝到了要剪毛的時候,他迴村幫著準備一係列的事務。
李權及李慕得了消息後,倆人為自家兄弟高興的同時,也暗暗裏定了一個他們倆以後驕傲地對子孫炫耀的決定。
李諸家的“天天吃”鋪子天天人滿為患,都是為了搶各種各樣新鮮的吃食的。
濱濱似乎嫌日子不夠忙似的,提議將蟹黃包送至鄧舉人的書院,請全書院的人吃。
鄧氏對此建議極為之同意,心下是滿心歡喜的,覺得自家的吃食如果受到書院的人的認可,就是給自家爹(鄧舉人)長臉。
其實濱濱根本沒有考慮長不長臉,臉麵這東西對於濱濱來說,還沒有銅錢重。濱濱這樣做就是為了宣傳,書院裏的都是有錢、有閑的上層人士,再不濟,經過讀書人的口說好吃的東西,也是種口碑宣傳。且蟹黃湯包不論是看起來、吃起來,都美倫美奐,要征服書院裏的人,肯定是小事一樁。
送了蟹黃湯包後,“天天吃”鋪子生意更旺火了,眾人的日子更忙了,每個人都想變成兩個人來用。
這時濱濱提出對表現好的人月底追發獎金,雖然這些人都是已簽定了死契的,但是仍有自個兒的日子要過,且錢是沒有人會嫌多的。
現翡藍已以他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天天吃”鋪子掌櫃的職務。“天天吃”裏的事務,都由翡藍管理了。
翡藍將鋪子裏的點心為了幾個禮品包裝。分為雕刻有圖的精致木盒、由布偶包裝的布包盒、普通的木盒子及木筒子。不同包裝不同價格,區分不同的檔次,滿足人們不同的要求。
他將整層樓的區間也重新分配了,一樓為點心購買處、布偶展**,兩處不同的地方,用竹子隔開,互不影響。二樓為品茶間、吃東西處、新品點心展示處;三樓為雅間,隻招待預定的人。
一樓之前設立給人坐著吃東西的桌椅已被撤離,因為買東西等候的人多,坐在那裏吃東西也吃不好,且為了那幾個位置,常常會出現打鬥事件,撤了反而更好。
二樓設置了品茶處,這茶葉雖然加大了成本,但是茶水也是要收錢的不是。
說到茶,不得不提翡藍神乎奇神的茶技及聞茶葉的鼻子,他隻要聞上一聞,即可知道茶葉衝泡出來的去到的好壞程度。不論衝泡技藝多好,也不會超過他估算的最好結果。這使得李諸家都是低價買好茶。這對成本的節約是一大幫助。
翡藍確實是位會做生意的,他將茶葉分了六等,六種茶六種價錢,當然還有白開水,白開水隻收一個銅板的價錢。
這種混雜的價位,濱濱起初以為會影響生意,因為人性都是喜歡分檔次的。但她忘了,當一樣東西被人追捧時,追到亦是最好,已不再計較什麽檔次之分了。
“天天吃”鋪子設立了一條從後院直接上雅座的樓梯,這樣可以令貴客們與前麵的人避開,保持了人的私密性。這一消息傳出後,吸引了許多待字閨中的大家小姐。同時也變成了貴夫人們相看女婿、媳婦的秘處。
李權及李慕參照以前,采用與以前一樣的拍賣方法,將二十壇酒賣得了一萬兩銀子,其餘的則讓李諸在“天天吃”的雅間賣。
至此,“天天吃”的雅間因著幾樣名點,成為了方圓百裏的名處。“天天吃”三樓的雅座有單獨的樓梯、價值萬兩的酒、蟹黃湯包、“天下第二雞”、玫瑰餅及小孩子愛吃的奶酪,還有溫泉水滾泡的火鍋,總之,“天天吃”的雅間成了人們口中稀奇的,上檔次的去處。
但雅間隻有五間,翡藍沒有想過加設,隻是價格翻了又翻。令人高興的是,不論翡藍如何升價,仍是天天客滿。
當然,這些李諸都是不知道的。與“天天吃”的生意相比,李諸更看重家裏的幾隻羊。畢竟李諸骨子裏還是覺得自己是農民。且這裏農民地位比商人高,就算賺錢多,大家對從商骨子裏還是略有抗拒的。不是人人都像濱濱一樣,金錢至上的。
隨著事務的增加,李諸家買人的事又提上了日程。
這次是榮師傅帶著弟子過來的,榮師傅打的主意就是,要潤物細無聲地將“雕武閣”的人滲透進李諸家,讓濱濱提早培養心腹,為以後進入“雕武閣”的內閣鋪路。
榮師傅帶過來的四位弟子,身子骨都是極好的,一看就是練家子,名字簡單,趙一、孫二、王三、錢四。榮師傅的介紹更是簡短,趙一,拳頭不錯;孫二,就一跑路的;王三,腳不錯;錢四,爪還行。
濱濱是聽明白了,李諸聽後暈頭。幸好“雕武閣”裏的弟子原是貧苦人家,地裏的活一手抓,還有一把子的力氣,都是幹活的好人選。
四人被李諸安排到地裏及“天天吃”鋪子裏,兩邊才堪堪保持平衡。
李諸現與李權簽定了定期提供紙給李權的約定,為了不厚此薄彼,與李慕簽定了定期提供便宜布給李慕的約定。
這要求在製紙及製布方麵,增加人手。李諸為了更好地管理,在家裏增設了製紙作坊及染布作坊。
榮師傅聽後又送了十個隻有十五歲左右的男孩子過來。
李諸看到這些孩子的第一眼,連魂都涼了。濱濱前世是大戶人家培養的繼承人,這樣的人也是略有接觸的,這些就是死士,就是特殊培養的殺手。
榮師傅不屑地對李諸說道:“這些都是孤兒,剛剛出師,你也知道學武的辛苦,這些都未緩過勁來,你別一臉驚恐的樣子,你那什麽膽子。你讓他們在作坊幫忙,絕對的忠誠。他們的賣身契我連著趙一、孫二、王三、錢四那四人的一起給濱濱。作坊的製作方法是我徒兒想出來的,這作坊就是我徒兒的。我作師傅的給不了濱濱什麽,但是這些該濱濱的,還是可以為她掙一掙的。”
李諸緩過神,拍了拍胸脯道:“本來就是濱濱的嫁妝,我之前與海兒哥幾個說好,地是他們的,但是其他生意都是濱濱。榮師傅,你疼濱濱我高興,但是你不能將不三不四的人介紹給濱濱。我家孩子是嬌養,這個嬌養是女子那個,可不是驕傲那個。那種眼比天高的人,我李家可不需要。”
榮師傅點點頭,道:“你放心,他們隻是做作坊裏的事,還有保護濱濱,不會出什麽岔子的。他們話也不會太多的。”
李諸聽到這點點頭。
因著這次來的人多,李諸家的房子就顯得擁擠了。剛好現在李諸手裏有餘銀,他計劃在建立三間新房子,以便眾人居住。
這個好消息將大家夥都樂壞了。按著李諸的設想,每人都可以分得一間單獨的房子。馬奇施對此表現了三百分的興趣。他最喜歡整這些東西了。
濱濱這次沒有參與進這個新三房的設計,她聽過馬奇施的設想之後,覺得這就是位人才,建築學的人才。
他的計劃是在靠山處建立一排大樹,每間房子都建立在樹杈間,房子下分別深插四根大柱子,房子用繩索與樹捆綁一起,從而固定。而五十棵隻能建三十間房。三十間房間之間建立互通的過道。樹下種滿鮮花,樹上養鳥。從小溪處引一個水源橫川五棵樹,好一個空中樹屋群。不說這樣的建築群是這裏的獨一份,就其美景更是難以為言語所表。
之前說過,濱濱家有各種各樣的花草,這裏都種上了。想象一下,柱子爬著的牽牛花,溪岸兩的竹子、柳樹、梅樹、桃樹,樹下的玫瑰及蘭花,溪上飄浮的荷葉,不說花開時節,隻是這綠油油的一片,已令人心情莫名的喜悅三分。
這樣的房子一建好,梅堇及秦俏俏也搬了過去。而舊房子這邊,隻餘李諸一家人及駱安與駱全。
李諸家的作坊建立在樹房群的前麵,大門的左邊。迴房與迴李諸家原房子還有至作坊都不在同一條路上,避免別人偷窺。建立在大門邊是為了方便搬東西出入。
榮師傅看到如何的房子,對馬奇施高看一眼,這人能有這樣的巧思,又怎會是普通,連著向他套了幾次話,都沒有得出什麽有用的價值。
濱濱可不怕這個,自己家本就是白手起家,有什麽值得別人如此費盡思量的。她完全忘了她家現在也算是小有家業了。
今年的中秋節,李老爺處沾上李諸家的光,吃**美,酒還管夠,大家都是吃得盡興。李家老宅這邊的人,日子過得比以前是不可同日而語。
李漁看著李諸,樂嗬地直笑道:“我就知道你會有出息的,我就知道你日子會越過越好的。看看我弟家裏,使喚的人都比正經的主子多。”
李諸笑著對李漁道:“大哥,其實你們家也是可以的。”
李漁擺擺手,大嫂李氏笑著將一碟下酒菜擺上桌,接口道:“諸,你不要笑話你大哥,咱們家沒有這樣腦子,命裏沒有這些東西。咱們就指望你指點李田、李薯、李求女,期望他們以後能像你一樣得個秀才,家裏有餘銀有餘田有些小名聲,我與你大哥也心足了。”
鄧氏聽後笑著對李氏道:“大嫂子,咱們家你就別笑話了。李田、李薯、李求女還小,待他們讀多兩年書,肯定是一考即中的。李家一脈相承,都沒有蠢笨的人的。”
李氏笑著應下:“承你吉言了。”
李老宅這邊的情況,在李諸的影響下,大家的日子都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邁進。其中變化最大,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當屬李翠巧。
李漁家的田地掛在李諸名下,每年無需另外繳交稅金,李諸也不需要自家大哥交租金。這幾年李漁學著李諸家請人在稻裏養魚,李氏與李老爺子、李翠巧、李翠花一起在家養豬,李家的女人們閑時打紅結賣,家裏花費不多,還養著幾隻下蛋雞,這幾年不止備下了孩子們的束修,翻整了老房子,手裏還小有餘銀。
李翠花加入了李諸家的布偶生意,每年得分紅利,比她的鋪租及田租賺得還多。且李翠花現已分家,張然是位老實的,本來在自家娘親麵前不怎麽拎得清的,經過張老夫人一次又一次的打磨那薄的親情,現一心隻顧自己的小家,一家人想如何過即如何過,日子過得舒心且滿足。他們家計劃過了中秋節即買地蓋房,搬離老宅子。本來李翠花是不想搬的,經不住家裏添丁,無法隻得另尋大房,沒得有錢還虐著自家,受著窄巴的罪。
李老爺子賣豬手裏有餘銀,地裏種的有餘糧,他的餘糧都搭了給李翠巧,故他現在都是與李翠巧倆母子一起吃。
李翠巧除了打紅結賣外,逢墟跟著別人上鎮上賣吳深的字,有時還可以攬到幫人代寫書信的活。李翠巧這賣字並未得人提點,是她自己在街上逛一圈後的想法。別說,她這一折騰,每月給家裏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濱濱聽了二姑李翠巧的賣東西事跡後,為此認真觀察過李翠巧,覺得這位二姑雖是一婦女,但還是有一定的經濟頭腦的。
二姑賣紅結,除了托給權伯及慕伯外,她自己將一些小巧的紅結裝籃提著到大戶人家的後院兜賣。雖然賣得的量不多,但是經不住價高。一個小拇指大小的紅結一兩銀子,她逛一圈即可賣十個,即十兩銀子。
濱濱還發現李翠巧說話很有藝術,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很有眼力見,是銷售的好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知是不是她現在日子過得去,心情好起來,對以前的日子也不遮擋,有人問起即說,別人都覺得她為人真、可信。就拿賣紅結來說,她與人聊後末了加一句,我現在日子還過得去,都是靠這個帶好運的紅結,這位漂亮的小姑你買一個,別身上,願紅結佑你找到如意郎君或得個壯元兒。得,說到這裏別人也不好意思不買不是。
因著李翠巧走街竄巷多了,一些丫寰小姐都喜歡托李翠巧幫著代買些吃食。而李翠巧當然是至“天天吃”買,而這間接給“天天吃”帶來了些銷量。
最令濱濱驚訝的是,李翠巧從自家低價買入一些白布,賣給大戶人家做擦桌布,一塊普通的比手帕大一倍,但肯定沒有一米的白布,白的布,李翠巧竟賣二十文錢一塊。遇著節日,如中秋,還供不應求。
濱濱心裏暗下暗想多觀察自家二姑,如可以,一定要將她納入自己的發展內。
李翠花經常笑李翠巧,現在開了竅,前半輩子吃了虧,現在是個走路都要撿石子的不肯吃虧的主。
李翠巧一聽此,都搖頭對李翠花道:“大姐,我就是吃了莫名的虧,我現在是想著讓更多的人別吃我吃過的虧,我都是真心幫她們的。”
李翠花笑著道:“你真心幫她們不假,你想賺錢肯定也是不假。”
眾人聽到,都是樂得東倒西歪。
家裏人都高興了,李老爺子卻有些不自在。秦倪給李老爺子把過脈,不止限製了李老爺子喝酒限製了肥肉,還限製了李老爺子吃湯圓。本來限製前麵兩樣李老爺子沒啥意見,但是湯圓,他就好這口,這限製還就如要他老命般。
李老爺子本不當事,家裏人不煮,他手裏有錢,自個兒上集上吃。但自從被李諸鋪子裏的人看到且告密後,李老爺子就被勒令不能獨自一人上鎮上。
可人越老越似孩子,你不讓他吃,他還偏要與你對上。然後李家就是一輪的不讓李老爺子吃湯圓的鬥智鬥勇,眾人都是樂矢不疲。
現在的李家老宅舒心了,李諸在李家老宅這邊呆的時間比以前長了,來迴走動勤了。吃飯也是常有的事,這迴過節反而沒有什麽特別要說的,眾人鬧騰了會兒,即離席迴家。畢竟人人都不是閑的。
李諸家從李家老宅出來,至大伯李洪深家叨叨。
孫大娘拿出自己做的南瓜餅招唿李諸一家,孫大娘笑著道:“你家的月餅還有吃點,大娘就不拿出來招唿你們了,你們試試大娘的手藝。”
眾人剛吃飽,隻得推脫。濱濱不客氣地道:“大伯娘,我現在飽飽,你裝起來,我明早吃。”
眾人聽得可樂,孫大娘二話不說裝了一大碗,笑著道:“好,給濱濱裝上。”
李洪深看看李諸,看看孫大娘,一臉愁黜。
李諸奇怪地問道:“大伯,是不是有什麽不順心的,你這是怎麽了?”
孫大娘看著李洪深的樣子,哈哈大笑,笑過一陣後,笑著道:“你大伯他看了你家的樹屋,迴來就是這個樣子了。我估計,他就是想住那裏去,又好麵子,不好與你說開。”
李諸一家聽後都笑眯了眼,李諸忙對李洪深道:“大伯,這是啥子事。你是我親大伯,你要住,說一聲,我一定給你整一間。”
李洪深一聽這話,對著孫大娘一拍桌子,道:“我說不能對諸說,你怎麽要說出來。你說出來他肯定是讓咱們去住,但這房子,咱們怎麽能去住?”(小說《花漫村田》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r1152
李海哥仨迴家後,迴複到忙碌的學習中。
李諸將被濱濱命名為匆忘我的草給駱安及駱全,讓他們倆種上、看護,即去看他昨日買迴來的羊駝。
濱濱對昨日馬奇施說的羊毛一事甚為在意,她忙向馬奇施問具體的細節,如市場反映如何等。
馬奇施很訝異這裏的人不會剪羊毛一事,他詳細地將剪羊不會傷羊身及羊毛的作用當著李諸的麵與濱濱說了一遍。
李諸立即將幾位正在勞作的人叫了迴來,讓大家一起學剪羊毛及養羊。他不是看到商機,他是覺得這羊毛給閨女做襖子剛好不過了。
馬奇施對於到李諸家心裏是十分高興的,原因就是,這裏有眾多牲畜,甚至有鳥馬(鴕鳥)及彩雀(孔雀)。
養著這兩樣牲畜的人對於馬奇施的到來也極為歡迎,他不隻教他們正確的飼養方法,還教他們怎麽將這些牲畜換取銀錢,這對於淳樸的人們來說,從一直以來以為自己隻是養逗趣玩藝的到自己是養著賺錢的牲畜,是一件更值得驕傲的事。
李諸對此樂得整天跟在馬奇施的後麵。他對這些奇巧的東西也是極為之喜歡的。
第三日,秦倪則提出要時間教李海哥仨學醫,秦倪這一石激起了千層浪。
不說梅堇及秦俏俏的大反應,這次連鄧氏都提起反對了。
鄧氏對李諸道:“諸,孩子們現在天天學這學那,比大人還要忙,這學醫緩緩?”
李諸想了想,搖頭道:“病來如山倒,萬一突然病了可咋整,讓他們學吧。不需要太多時間,就吃飯前一個時辰。學多學少就看幾人的造化了。”
李海哥仨皺了皺眉,沒有說什麽。他們已經習慣聽自家爹的安排,他們小小年紀,學東西之雜都有點學得麻木了。
濱濱在旁邊想了想,也提出自己也要一起學。
李諸聽後點點頭,向秦倪問道:“秦大夫,有沒有專門適合女子學的東西,如學了之後會漂亮一點的?”
秦倪聽後抽了抽嘴角,觀音座下一樣的女童閨女還要漂亮點,他到底還想不想其他女孩子活了。
秦俏俏及鄧氏聽後一臉期盼地看著秦倪,秦倪想了想隻得道:“有一些宮中娘娘養顏的方子,可以教濱濱,但是濱濱必須保證不泄露出去。至於倆位夫人要用,讓濱濱調配好直接使用就是了,方子不可以透露出來。”
濱濱聽後忙點頭應下。宮庭密方,這可以明晃晃的金子。
這一次談話,眾人都皆大歡喜,除了可憐的李海哥仨。
馬奇施用了五日,將李諸家遊看了一遍,包括山洞後的湖。他本就會奇巧術,對自己以後長住的地方當然要徹查清楚。且他認為他現在已簽了死契入李諸家,就已經當自己是李諸家的人了,完全沒有避嫌一說。
馬奇施將李諸家的布置畫了個輪廓,找到李諸要求改變一些東西,這樣可以形成幻陣,普通人就不可以隨隨便便進來了。
李諸聽後不以為意,笑著道:“你有沒有東西是改變之後,別人在大門處敲門,咱們在屋裏都可以聽到的,這樣咱們就可以關門。不然天天敞著門也不是事。”
馬奇施想了想道:“有,這樣的東西也有,過道的景色還可以不讓人看,我的這些奇幻陣要一起改,咱們什麽時候改改。”
李諸聽後新奇,想著現在非農忙,造紙處有戚九在,改變一下院落裏的東西也花不了多大的時間,遂與馬奇施一起忙活了起來。
馬奇施確實有些本領,他可以用石頭製石鍾,不知道他連了什麽,擺了什麽陣,與李諸搗鼓一番後,在大門處拉繩,即可以聽到在廚房邊的石鍾響。
濱濱最樂嗬,這相當現代的門鈴的功效。
馬奇施與李諸搗鼓了三個月,其他人不知道他們在搞什麽,從家裏向外看隻看到他們搬動了些樹或花甚至石子,沒有看出什麽明堂。但是從李諸興奮及高興的笑臉可以看出,是件令人高興地有所改變的事。
濱濱現在身子開始長個兒,身子骨在羊奶的滋潤下也天天長好。
秦倪一直沒有忘記李諸說的那句變漂亮,且他有閑,他現在天天守著濱濱膳食,什麽可以吃,什麽時候隻能吃什麽,都被秦倪做了嚴格的控製,而這引起來了大小一群人的無比同情。美食當前,不可吃,這真的是折磨人的事。
李諸想讓秦倪改變主意,秦倪即用調整、藥膳等一切為濱濱好的原因打發李諸。
鄧氏看著濱濱紅撲撲的臉蛋以及終於長的身量,心裏說不出的歡喜,又怎會阻止秦倪的做事。
李諸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一直在忙活,以至於眾人在不知不覺中差點樂得忘了中秋節。
中秋節即團圓節。李諸家一如既往的迴李老爺子處與李家人一起過,其餘人則一起在院子裏過。村上家裏的吃食按慣例即可,但是小吃店裏的吃食,在濱濱三天兩頭拿出一張食譜下,推陳出新。
今年中秋節,李諸家的“天天吃”鋪子除了有玫瑰餅外,還有蟹黃湯包。這是濱濱寫好食譜,讓鄧氏試做,眾人吃得好吃方至鋪子賣的一項吃點。這蟹黃湯包一做成,即成為秦俏俏最為之喜愛的美食之一。
蟹黃湯包,餡為蟹黃和蟹肉,湯為原味雞湯,做法講究,其製作絕,形態美,吃法奇,是一道應節的美味。
此湯包作法分三步,第一步,將活螃蟹刷洗幹淨,上籠大火蒸至熟,放涼,去殼取蟹肉、蟹黃。與熟豬油一起下鍋,燒至三成熱,入蔥末、薑末炒香,燜出香,入蟹肉和蟹黃,翻炒至出蟹油,加酒、鹽、白胡椒粉調味,打去浮沫,淋上醋,起鍋裝盤。
第二步,將去內髒的母雞氽去血水,將豬肉皮洗淨,冷水下鍋,大火燒開,至肉皮斷生,待肉皮卷曲時撈出。然後單獨用鹽洗肉皮,洗掉油脂後,衝洗掉皮上的鹽,去掉豬毛和油脂,漂洗幹淨。將剛剛的母雞及肉皮一同放入鍋中,放入蔥、薑,大火燒開,用小火燜製,兩個時辰後將其剁成豬皮蓉,即盡可能的剁碎。
第三步,將剛成的豬皮蓉與蟹黃向一個方向拌勻,製成蟹黃餡。將麵粉放在案板上,逐次倒入水,揉和成麵團,搓成粗條,放在案板上,用幹淨的濕毛巾蓋好,待發酵一個時辰。然後包包子。
做法如此繁雜,吃也是項技術活。用中空的竹管吸完包內的鮮美湯汁之後,然後將薄皮蘸醋食之。當然,也可用牙齒將薄皮咬下缺口,然後吸幹湯汁食用。切不可抓而食之,不然則湯撒一身。
上包時,薑、醋是一定要配著一起的。這樣食之不止對筋斷骨碎、瘀血腫痛等有醫效,對孕婦、產婦、不吃飯的小兒也有好處的。
蟹黃湯包雖然材料要求不高,來料也便宜,但是做法繁複,故以“天天吃”這樣的大眾小吃店,起價也是二兩銀子。
令人高興的是,就算是二兩銀子的高價,每日也能賣出幾十接近一百個的量的。
蟹黃湯包的出現,令“天天吃”鋪子又迎來了新一輪的客流激增量。
這時,濱濱又提供了出了各色月餅的食譜,如五仁、紅豆沙、綠豆沙、桂花,還有薯皮月餅以及酥皮月餅。加上去年的點心,“天天吃”鋪子裏的中秋點心,湊全了與現代的大酒店可以相媲美的中秋點心大全了。
濱濱讓自家爹打了幾百個木籃子,一個籃子隻裝七個月餅、一個蟹黃湯包,意喻豬籠進水,發發發的意思。每籃子要價兩百三十兩銀子,讓人提到海岸邊賣。
李諸想起至岸邊買羊駝時人山人海的情景,同意了自家閨女的主意。他認為要價偏高了,濱濱說頭三天賣不出去再降,遂沒有攔著兩百三十兩銀子的月餅盒被推至海岸叫賣。
不需要一天,一早一艘船將這些高價的月餅盒都包圓了,幾百個木籃子都一搶而空。
且後來還有人找到鋪子裏買。
李諸被這個消息驚訝得話都說得不利索了。
濱濱不想自家爹爹忙壞了,提議讓木師傅幫著打造木盒子,李諸立即趕到木師傅處與自家師傅談此事,有錢就應大家一起賺,且木師傅是李諸認定的親人。
而就算李諸不做木盒子,李諸還是忙得暈頭轉向。
因為濱濱自釀的米酒開售了。
榮師傅早在收到消息時就提了十壇走了。
幸好米酒釀得多,共五十壇,李諸在鋪子裏賣了兩天,聞酒香而來買的人多,但是賣得價不高,李諸圖省事,留下十壇在自家的雅間出售,餘下的二十多壇都交給李權及李慕幫著待售。他實在是忙不過來了,因為據馬奇施說家裏的羊駝到了要剪毛的時候,他迴村幫著準備一係列的事務。
李權及李慕得了消息後,倆人為自家兄弟高興的同時,也暗暗裏定了一個他們倆以後驕傲地對子孫炫耀的決定。
李諸家的“天天吃”鋪子天天人滿為患,都是為了搶各種各樣新鮮的吃食的。
濱濱似乎嫌日子不夠忙似的,提議將蟹黃包送至鄧舉人的書院,請全書院的人吃。
鄧氏對此建議極為之同意,心下是滿心歡喜的,覺得自家的吃食如果受到書院的人的認可,就是給自家爹(鄧舉人)長臉。
其實濱濱根本沒有考慮長不長臉,臉麵這東西對於濱濱來說,還沒有銅錢重。濱濱這樣做就是為了宣傳,書院裏的都是有錢、有閑的上層人士,再不濟,經過讀書人的口說好吃的東西,也是種口碑宣傳。且蟹黃湯包不論是看起來、吃起來,都美倫美奐,要征服書院裏的人,肯定是小事一樁。
送了蟹黃湯包後,“天天吃”鋪子生意更旺火了,眾人的日子更忙了,每個人都想變成兩個人來用。
這時濱濱提出對表現好的人月底追發獎金,雖然這些人都是已簽定了死契的,但是仍有自個兒的日子要過,且錢是沒有人會嫌多的。
現翡藍已以他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天天吃”鋪子掌櫃的職務。“天天吃”裏的事務,都由翡藍管理了。
翡藍將鋪子裏的點心為了幾個禮品包裝。分為雕刻有圖的精致木盒、由布偶包裝的布包盒、普通的木盒子及木筒子。不同包裝不同價格,區分不同的檔次,滿足人們不同的要求。
他將整層樓的區間也重新分配了,一樓為點心購買處、布偶展**,兩處不同的地方,用竹子隔開,互不影響。二樓為品茶間、吃東西處、新品點心展示處;三樓為雅間,隻招待預定的人。
一樓之前設立給人坐著吃東西的桌椅已被撤離,因為買東西等候的人多,坐在那裏吃東西也吃不好,且為了那幾個位置,常常會出現打鬥事件,撤了反而更好。
二樓設置了品茶處,這茶葉雖然加大了成本,但是茶水也是要收錢的不是。
說到茶,不得不提翡藍神乎奇神的茶技及聞茶葉的鼻子,他隻要聞上一聞,即可知道茶葉衝泡出來的去到的好壞程度。不論衝泡技藝多好,也不會超過他估算的最好結果。這使得李諸家都是低價買好茶。這對成本的節約是一大幫助。
翡藍確實是位會做生意的,他將茶葉分了六等,六種茶六種價錢,當然還有白開水,白開水隻收一個銅板的價錢。
這種混雜的價位,濱濱起初以為會影響生意,因為人性都是喜歡分檔次的。但她忘了,當一樣東西被人追捧時,追到亦是最好,已不再計較什麽檔次之分了。
“天天吃”鋪子設立了一條從後院直接上雅座的樓梯,這樣可以令貴客們與前麵的人避開,保持了人的私密性。這一消息傳出後,吸引了許多待字閨中的大家小姐。同時也變成了貴夫人們相看女婿、媳婦的秘處。
李權及李慕參照以前,采用與以前一樣的拍賣方法,將二十壇酒賣得了一萬兩銀子,其餘的則讓李諸在“天天吃”的雅間賣。
至此,“天天吃”的雅間因著幾樣名點,成為了方圓百裏的名處。“天天吃”三樓的雅座有單獨的樓梯、價值萬兩的酒、蟹黃湯包、“天下第二雞”、玫瑰餅及小孩子愛吃的奶酪,還有溫泉水滾泡的火鍋,總之,“天天吃”的雅間成了人們口中稀奇的,上檔次的去處。
但雅間隻有五間,翡藍沒有想過加設,隻是價格翻了又翻。令人高興的是,不論翡藍如何升價,仍是天天客滿。
當然,這些李諸都是不知道的。與“天天吃”的生意相比,李諸更看重家裏的幾隻羊。畢竟李諸骨子裏還是覺得自己是農民。且這裏農民地位比商人高,就算賺錢多,大家對從商骨子裏還是略有抗拒的。不是人人都像濱濱一樣,金錢至上的。
隨著事務的增加,李諸家買人的事又提上了日程。
這次是榮師傅帶著弟子過來的,榮師傅打的主意就是,要潤物細無聲地將“雕武閣”的人滲透進李諸家,讓濱濱提早培養心腹,為以後進入“雕武閣”的內閣鋪路。
榮師傅帶過來的四位弟子,身子骨都是極好的,一看就是練家子,名字簡單,趙一、孫二、王三、錢四。榮師傅的介紹更是簡短,趙一,拳頭不錯;孫二,就一跑路的;王三,腳不錯;錢四,爪還行。
濱濱是聽明白了,李諸聽後暈頭。幸好“雕武閣”裏的弟子原是貧苦人家,地裏的活一手抓,還有一把子的力氣,都是幹活的好人選。
四人被李諸安排到地裏及“天天吃”鋪子裏,兩邊才堪堪保持平衡。
李諸現與李權簽定了定期提供紙給李權的約定,為了不厚此薄彼,與李慕簽定了定期提供便宜布給李慕的約定。
這要求在製紙及製布方麵,增加人手。李諸為了更好地管理,在家裏增設了製紙作坊及染布作坊。
榮師傅聽後又送了十個隻有十五歲左右的男孩子過來。
李諸看到這些孩子的第一眼,連魂都涼了。濱濱前世是大戶人家培養的繼承人,這樣的人也是略有接觸的,這些就是死士,就是特殊培養的殺手。
榮師傅不屑地對李諸說道:“這些都是孤兒,剛剛出師,你也知道學武的辛苦,這些都未緩過勁來,你別一臉驚恐的樣子,你那什麽膽子。你讓他們在作坊幫忙,絕對的忠誠。他們的賣身契我連著趙一、孫二、王三、錢四那四人的一起給濱濱。作坊的製作方法是我徒兒想出來的,這作坊就是我徒兒的。我作師傅的給不了濱濱什麽,但是這些該濱濱的,還是可以為她掙一掙的。”
李諸緩過神,拍了拍胸脯道:“本來就是濱濱的嫁妝,我之前與海兒哥幾個說好,地是他們的,但是其他生意都是濱濱。榮師傅,你疼濱濱我高興,但是你不能將不三不四的人介紹給濱濱。我家孩子是嬌養,這個嬌養是女子那個,可不是驕傲那個。那種眼比天高的人,我李家可不需要。”
榮師傅點點頭,道:“你放心,他們隻是做作坊裏的事,還有保護濱濱,不會出什麽岔子的。他們話也不會太多的。”
李諸聽到這點點頭。
因著這次來的人多,李諸家的房子就顯得擁擠了。剛好現在李諸手裏有餘銀,他計劃在建立三間新房子,以便眾人居住。
這個好消息將大家夥都樂壞了。按著李諸的設想,每人都可以分得一間單獨的房子。馬奇施對此表現了三百分的興趣。他最喜歡整這些東西了。
濱濱這次沒有參與進這個新三房的設計,她聽過馬奇施的設想之後,覺得這就是位人才,建築學的人才。
他的計劃是在靠山處建立一排大樹,每間房子都建立在樹杈間,房子下分別深插四根大柱子,房子用繩索與樹捆綁一起,從而固定。而五十棵隻能建三十間房。三十間房間之間建立互通的過道。樹下種滿鮮花,樹上養鳥。從小溪處引一個水源橫川五棵樹,好一個空中樹屋群。不說這樣的建築群是這裏的獨一份,就其美景更是難以為言語所表。
之前說過,濱濱家有各種各樣的花草,這裏都種上了。想象一下,柱子爬著的牽牛花,溪岸兩的竹子、柳樹、梅樹、桃樹,樹下的玫瑰及蘭花,溪上飄浮的荷葉,不說花開時節,隻是這綠油油的一片,已令人心情莫名的喜悅三分。
這樣的房子一建好,梅堇及秦俏俏也搬了過去。而舊房子這邊,隻餘李諸一家人及駱安與駱全。
李諸家的作坊建立在樹房群的前麵,大門的左邊。迴房與迴李諸家原房子還有至作坊都不在同一條路上,避免別人偷窺。建立在大門邊是為了方便搬東西出入。
榮師傅看到如何的房子,對馬奇施高看一眼,這人能有這樣的巧思,又怎會是普通,連著向他套了幾次話,都沒有得出什麽有用的價值。
濱濱可不怕這個,自己家本就是白手起家,有什麽值得別人如此費盡思量的。她完全忘了她家現在也算是小有家業了。
今年的中秋節,李老爺處沾上李諸家的光,吃**美,酒還管夠,大家都是吃得盡興。李家老宅這邊的人,日子過得比以前是不可同日而語。
李漁看著李諸,樂嗬地直笑道:“我就知道你會有出息的,我就知道你日子會越過越好的。看看我弟家裏,使喚的人都比正經的主子多。”
李諸笑著對李漁道:“大哥,其實你們家也是可以的。”
李漁擺擺手,大嫂李氏笑著將一碟下酒菜擺上桌,接口道:“諸,你不要笑話你大哥,咱們家沒有這樣腦子,命裏沒有這些東西。咱們就指望你指點李田、李薯、李求女,期望他們以後能像你一樣得個秀才,家裏有餘銀有餘田有些小名聲,我與你大哥也心足了。”
鄧氏聽後笑著對李氏道:“大嫂子,咱們家你就別笑話了。李田、李薯、李求女還小,待他們讀多兩年書,肯定是一考即中的。李家一脈相承,都沒有蠢笨的人的。”
李氏笑著應下:“承你吉言了。”
李老宅這邊的情況,在李諸的影響下,大家的日子都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邁進。其中變化最大,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當屬李翠巧。
李漁家的田地掛在李諸名下,每年無需另外繳交稅金,李諸也不需要自家大哥交租金。這幾年李漁學著李諸家請人在稻裏養魚,李氏與李老爺子、李翠巧、李翠花一起在家養豬,李家的女人們閑時打紅結賣,家裏花費不多,還養著幾隻下蛋雞,這幾年不止備下了孩子們的束修,翻整了老房子,手裏還小有餘銀。
李翠花加入了李諸家的布偶生意,每年得分紅利,比她的鋪租及田租賺得還多。且李翠花現已分家,張然是位老實的,本來在自家娘親麵前不怎麽拎得清的,經過張老夫人一次又一次的打磨那薄的親情,現一心隻顧自己的小家,一家人想如何過即如何過,日子過得舒心且滿足。他們家計劃過了中秋節即買地蓋房,搬離老宅子。本來李翠花是不想搬的,經不住家裏添丁,無法隻得另尋大房,沒得有錢還虐著自家,受著窄巴的罪。
李老爺子賣豬手裏有餘銀,地裏種的有餘糧,他的餘糧都搭了給李翠巧,故他現在都是與李翠巧倆母子一起吃。
李翠巧除了打紅結賣外,逢墟跟著別人上鎮上賣吳深的字,有時還可以攬到幫人代寫書信的活。李翠巧這賣字並未得人提點,是她自己在街上逛一圈後的想法。別說,她這一折騰,每月給家裏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濱濱聽了二姑李翠巧的賣東西事跡後,為此認真觀察過李翠巧,覺得這位二姑雖是一婦女,但還是有一定的經濟頭腦的。
二姑賣紅結,除了托給權伯及慕伯外,她自己將一些小巧的紅結裝籃提著到大戶人家的後院兜賣。雖然賣得的量不多,但是經不住價高。一個小拇指大小的紅結一兩銀子,她逛一圈即可賣十個,即十兩銀子。
濱濱還發現李翠巧說話很有藝術,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很有眼力見,是銷售的好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知是不是她現在日子過得去,心情好起來,對以前的日子也不遮擋,有人問起即說,別人都覺得她為人真、可信。就拿賣紅結來說,她與人聊後末了加一句,我現在日子還過得去,都是靠這個帶好運的紅結,這位漂亮的小姑你買一個,別身上,願紅結佑你找到如意郎君或得個壯元兒。得,說到這裏別人也不好意思不買不是。
因著李翠巧走街竄巷多了,一些丫寰小姐都喜歡托李翠巧幫著代買些吃食。而李翠巧當然是至“天天吃”買,而這間接給“天天吃”帶來了些銷量。
最令濱濱驚訝的是,李翠巧從自家低價買入一些白布,賣給大戶人家做擦桌布,一塊普通的比手帕大一倍,但肯定沒有一米的白布,白的布,李翠巧竟賣二十文錢一塊。遇著節日,如中秋,還供不應求。
濱濱心裏暗下暗想多觀察自家二姑,如可以,一定要將她納入自己的發展內。
李翠花經常笑李翠巧,現在開了竅,前半輩子吃了虧,現在是個走路都要撿石子的不肯吃虧的主。
李翠巧一聽此,都搖頭對李翠花道:“大姐,我就是吃了莫名的虧,我現在是想著讓更多的人別吃我吃過的虧,我都是真心幫她們的。”
李翠花笑著道:“你真心幫她們不假,你想賺錢肯定也是不假。”
眾人聽到,都是樂得東倒西歪。
家裏人都高興了,李老爺子卻有些不自在。秦倪給李老爺子把過脈,不止限製了李老爺子喝酒限製了肥肉,還限製了李老爺子吃湯圓。本來限製前麵兩樣李老爺子沒啥意見,但是湯圓,他就好這口,這限製還就如要他老命般。
李老爺子本不當事,家裏人不煮,他手裏有錢,自個兒上集上吃。但自從被李諸鋪子裏的人看到且告密後,李老爺子就被勒令不能獨自一人上鎮上。
可人越老越似孩子,你不讓他吃,他還偏要與你對上。然後李家就是一輪的不讓李老爺子吃湯圓的鬥智鬥勇,眾人都是樂矢不疲。
現在的李家老宅舒心了,李諸在李家老宅這邊呆的時間比以前長了,來迴走動勤了。吃飯也是常有的事,這迴過節反而沒有什麽特別要說的,眾人鬧騰了會兒,即離席迴家。畢竟人人都不是閑的。
李諸家從李家老宅出來,至大伯李洪深家叨叨。
孫大娘拿出自己做的南瓜餅招唿李諸一家,孫大娘笑著道:“你家的月餅還有吃點,大娘就不拿出來招唿你們了,你們試試大娘的手藝。”
眾人剛吃飽,隻得推脫。濱濱不客氣地道:“大伯娘,我現在飽飽,你裝起來,我明早吃。”
眾人聽得可樂,孫大娘二話不說裝了一大碗,笑著道:“好,給濱濱裝上。”
李洪深看看李諸,看看孫大娘,一臉愁黜。
李諸奇怪地問道:“大伯,是不是有什麽不順心的,你這是怎麽了?”
孫大娘看著李洪深的樣子,哈哈大笑,笑過一陣後,笑著道:“你大伯他看了你家的樹屋,迴來就是這個樣子了。我估計,他就是想住那裏去,又好麵子,不好與你說開。”
李諸一家聽後都笑眯了眼,李諸忙對李洪深道:“大伯,這是啥子事。你是我親大伯,你要住,說一聲,我一定給你整一間。”
李洪深一聽這話,對著孫大娘一拍桌子,道:“我說不能對諸說,你怎麽要說出來。你說出來他肯定是讓咱們去住,但這房子,咱們怎麽能去住?”(小說《花漫村田》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