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功是在戰場上將士最為看重的東西,項羽也深知這一點,他不會放棄每一個激勵自己麾下將士們士氣的辦法。
敵軍既然已經到了地方了,架勢也擺好了,項羽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你不能在他們士氣正旺的時候主動把自己的腦袋伸過去,那樣的話一般來說都是得挨打。
所以他下令等了一夜,這一夜自己的將士能得到一個不錯的歇息,敵軍還很可能因為即將到來的戰鬥興奮的就睡不著了,這此消彼長之下,多多少少還是能破一破大秦以逸待勞的策略。
次日清晨,楚國邊界的這片群山環繞之間,不少鳥雀被驚得飛到了高空,想要努力的看看底下究竟是發生了什麽。
它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的兵器,雖然鳥獸也不知道這東西到底都是什麽,但是它們卻能夠從這些人的身上感受到危險的氣息,楚軍進軍之處,就沒有了任何其他生命的氣息。
“將軍,楚軍奔著咱們這方向來了,斥候迴報說他們行軍不急不緩,沒有分兵,應該是列陣而來,做好了在咱們選定的這個地方跟咱們交戰的準備了。”
身為韓信的副將,李左車在這方麵做的還是不錯的,他把消息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出來之後告知了韓信,讓韓信一下子就能聽明白敵軍現在是個什麽情況。
“項羽果然還是項羽,他認準了的事,還是會義無反顧啊,看來咱們想要在時間和士氣上領先於他,還是有些不太可能,也罷,這地界唯一的出入口咱們不要堵死,他打不過的時候,咱們得給他跑的時間和空間,除了這一戰讓項羽失敗,我們在這一戰中還得讓他失去軍心和民心,就算是在楚國地界上,也要讓他這個大王抬不起頭來!”
韓信緊緊的攥著拳頭說著這些話,他至今還急著自己剛剛到了項羽麾下的時候,項羽甚至都不拿自己當成一個官吏看待,自己在項羽麾下就好像是奴隸一般,但是為了讓項羽發現自己的能耐,他還是忍著了。
直到他發現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項羽就是永遠都不會認真聽取他的意見和謀劃的時候,韓信才堅定了自己離開項羽投奔劉邦的決心。
畢竟劉邦是跟他一樣苦出身的人,他以為自己能理解劉邦,劉邦也能發現他的才能,結局自然是不怎麽盡如人意,直到子嬰出現了之後,韓信才終於算是捅破了那層自己怎麽也破不了的窗戶紙。
不過縱然這樣,對於項羽,韓信還是有些執念的,那些殺豬屠狗的看不起他,他的確是不會在乎的,但是項羽這樣的人看不起他,他顯然就不能不在乎了。
現在,是大秦騎兵證明自己的時候,自然也是這一次跟楚國交戰的主帥韓信證明自己的時候。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李左車,李左車身份亮眼,但是平日裏去最為低調,這些也都是有著他自己的原因的。
其實子嬰早就知道,要是單單的論起帶兵打仗,李左車的能耐甚至可能在韓信之上。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樣的話李左車都能說出來,他的腦袋裏到底有著多少智慧,子嬰甚至覺得他都試探不出來。
子嬰對前世李左車的情況還是有些了解的,他絕對是個相當聰明並且識時務的人物。
前世的李左車在經曆了不少風浪在大漢成為太子府中的人之後,便在滎陽城外的山上教劉邦的太子劉盈操練兵馬。
但是當前世的韓信被殺之後,李左車看到了劉邦的狠心,於是便選擇了辭官迴鄉,過起了扶危濟困的隱居生活。在這段歲月中,為了讓自己的智慧流傳下來,他還寫出了《廣武君略》一書。
知道進退還能寫出兵書來,這樣的人絕對不是沽名釣譽之輩,所以韓信猜測這李左車就是有著十分的才學,隻不過害怕自己成為自己祖父那樣的結局,這才不願意說罷了。
畢竟現在最為得大秦皇帝信任的還得是章邯和韓信。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左車現在就是要把韓信的副將做好了,其他的還真就是什麽都沒想著。
他此時一看到韓信的這個神情,再結合韓信早年的經曆,李左車馬上就知道了韓信對於這一戰是個什麽樣的心態。
“將軍放心,他們從哪個口進來,一迴頭肯定還得是從那個口出去,但是我以為項羽應該不會如此快的就低頭了,這可不是他這個西楚霸王的性格!”
“傳令,做好準備,上一次太尉遭受了楚軍的襲擊,的確是損失了一些人馬,但是那是在太尉和將士們被分割開了,他們在以多打少並且我們沒有將領指揮的情況下取得的所謂勝利,如今這是一場公平的對決,陛下為我大秦騎兵打造的這些鎧甲兵器,若是不能讓敵軍處出血,我們就對不起陛下!”
韓信這麽傳令的目的也十分簡單,那就是讓將士們直到,他們的鎧甲和兵器都是比楚國騎兵不知道強了多少的,再加上以逸待勞,這一戰要是輸了,那他們也就沒什麽臉了。
項羽距離戰場越發的近了,原本晴朗的天空也遍布了陰雲,雨水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嘩啦一下下來。
楚軍對於這樣的天氣顯然更為高興,畢竟楚國地界上下雨是時常的事,而大秦的土地上則相對幹了許多,他們有理由相信大秦騎兵是不擅長在雨中作戰的。
而就在楚軍的不少將士在想著這些事的時候,兩軍的距離已經漸漸近了。
大秦騎兵沒有用包餃子的戰術去打,讓楚軍有些沒想到的是,他們才剛剛靠近那片空地的入口,一陣秦弩就從前方激射而出。
對此楚軍的確是有準備的,他們離開舉起胳膊上的圓盾,將大部分的箭矢都擋在了地上,不過還是有少量的楚軍著了道。
不過這些並未對他們的行軍造成任何的減緩,秦弩發揮完了它們的作用之後,一對對手持著長槍的親兵出現在了楚軍的視野中,顯然人家已經在這恭候多時了。
敵軍既然已經到了地方了,架勢也擺好了,項羽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你不能在他們士氣正旺的時候主動把自己的腦袋伸過去,那樣的話一般來說都是得挨打。
所以他下令等了一夜,這一夜自己的將士能得到一個不錯的歇息,敵軍還很可能因為即將到來的戰鬥興奮的就睡不著了,這此消彼長之下,多多少少還是能破一破大秦以逸待勞的策略。
次日清晨,楚國邊界的這片群山環繞之間,不少鳥雀被驚得飛到了高空,想要努力的看看底下究竟是發生了什麽。
它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的兵器,雖然鳥獸也不知道這東西到底都是什麽,但是它們卻能夠從這些人的身上感受到危險的氣息,楚軍進軍之處,就沒有了任何其他生命的氣息。
“將軍,楚軍奔著咱們這方向來了,斥候迴報說他們行軍不急不緩,沒有分兵,應該是列陣而來,做好了在咱們選定的這個地方跟咱們交戰的準備了。”
身為韓信的副將,李左車在這方麵做的還是不錯的,他把消息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出來之後告知了韓信,讓韓信一下子就能聽明白敵軍現在是個什麽情況。
“項羽果然還是項羽,他認準了的事,還是會義無反顧啊,看來咱們想要在時間和士氣上領先於他,還是有些不太可能,也罷,這地界唯一的出入口咱們不要堵死,他打不過的時候,咱們得給他跑的時間和空間,除了這一戰讓項羽失敗,我們在這一戰中還得讓他失去軍心和民心,就算是在楚國地界上,也要讓他這個大王抬不起頭來!”
韓信緊緊的攥著拳頭說著這些話,他至今還急著自己剛剛到了項羽麾下的時候,項羽甚至都不拿自己當成一個官吏看待,自己在項羽麾下就好像是奴隸一般,但是為了讓項羽發現自己的能耐,他還是忍著了。
直到他發現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項羽就是永遠都不會認真聽取他的意見和謀劃的時候,韓信才堅定了自己離開項羽投奔劉邦的決心。
畢竟劉邦是跟他一樣苦出身的人,他以為自己能理解劉邦,劉邦也能發現他的才能,結局自然是不怎麽盡如人意,直到子嬰出現了之後,韓信才終於算是捅破了那層自己怎麽也破不了的窗戶紙。
不過縱然這樣,對於項羽,韓信還是有些執念的,那些殺豬屠狗的看不起他,他的確是不會在乎的,但是項羽這樣的人看不起他,他顯然就不能不在乎了。
現在,是大秦騎兵證明自己的時候,自然也是這一次跟楚國交戰的主帥韓信證明自己的時候。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李左車,李左車身份亮眼,但是平日裏去最為低調,這些也都是有著他自己的原因的。
其實子嬰早就知道,要是單單的論起帶兵打仗,李左車的能耐甚至可能在韓信之上。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樣的話李左車都能說出來,他的腦袋裏到底有著多少智慧,子嬰甚至覺得他都試探不出來。
子嬰對前世李左車的情況還是有些了解的,他絕對是個相當聰明並且識時務的人物。
前世的李左車在經曆了不少風浪在大漢成為太子府中的人之後,便在滎陽城外的山上教劉邦的太子劉盈操練兵馬。
但是當前世的韓信被殺之後,李左車看到了劉邦的狠心,於是便選擇了辭官迴鄉,過起了扶危濟困的隱居生活。在這段歲月中,為了讓自己的智慧流傳下來,他還寫出了《廣武君略》一書。
知道進退還能寫出兵書來,這樣的人絕對不是沽名釣譽之輩,所以韓信猜測這李左車就是有著十分的才學,隻不過害怕自己成為自己祖父那樣的結局,這才不願意說罷了。
畢竟現在最為得大秦皇帝信任的還得是章邯和韓信。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左車現在就是要把韓信的副將做好了,其他的還真就是什麽都沒想著。
他此時一看到韓信的這個神情,再結合韓信早年的經曆,李左車馬上就知道了韓信對於這一戰是個什麽樣的心態。
“將軍放心,他們從哪個口進來,一迴頭肯定還得是從那個口出去,但是我以為項羽應該不會如此快的就低頭了,這可不是他這個西楚霸王的性格!”
“傳令,做好準備,上一次太尉遭受了楚軍的襲擊,的確是損失了一些人馬,但是那是在太尉和將士們被分割開了,他們在以多打少並且我們沒有將領指揮的情況下取得的所謂勝利,如今這是一場公平的對決,陛下為我大秦騎兵打造的這些鎧甲兵器,若是不能讓敵軍處出血,我們就對不起陛下!”
韓信這麽傳令的目的也十分簡單,那就是讓將士們直到,他們的鎧甲和兵器都是比楚國騎兵不知道強了多少的,再加上以逸待勞,這一戰要是輸了,那他們也就沒什麽臉了。
項羽距離戰場越發的近了,原本晴朗的天空也遍布了陰雲,雨水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嘩啦一下下來。
楚軍對於這樣的天氣顯然更為高興,畢竟楚國地界上下雨是時常的事,而大秦的土地上則相對幹了許多,他們有理由相信大秦騎兵是不擅長在雨中作戰的。
而就在楚軍的不少將士在想著這些事的時候,兩軍的距離已經漸漸近了。
大秦騎兵沒有用包餃子的戰術去打,讓楚軍有些沒想到的是,他們才剛剛靠近那片空地的入口,一陣秦弩就從前方激射而出。
對此楚軍的確是有準備的,他們離開舉起胳膊上的圓盾,將大部分的箭矢都擋在了地上,不過還是有少量的楚軍著了道。
不過這些並未對他們的行軍造成任何的減緩,秦弩發揮完了它們的作用之後,一對對手持著長槍的親兵出現在了楚軍的視野中,顯然人家已經在這恭候多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