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韓信不是害怕困難的人,他知道子嬰之所以選擇了自己去打匈奴,那可不是在這難為自己呢,而是認為自己有這個實力。
拿下了匈奴之後,南邊還有個楚國在那橫亙著呢,要是自己在這一次北伐中表現出色的話,打楚國這麽大的事自己自然也是跑不了的,要是不能達到子嬰的要求的話,恐怕自己在大秦的曆史地位這塊也就是這樣了。
韓信沒有繼續往下詢問,而是深深的吸了口氣之後說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不負陛下所望!匈奴數月之後,便是我大秦的一部分!”
韓信有這個信心,子嬰該說的也都說明白了,他也就不想太多的幹涉韓信了。
韓信在啊前世的曆史中那畢竟是有著兵仙的美稱,再加上這段時間裏自己對他的鍛煉和他為大秦打下的這幾場硬仗,幾乎都預示著他能承擔起這一次艱巨的任務。
本來子嬰是想要親征的,但是思來想去,打匈奴自己去親征的話,被冒頓知道了反而會成為大秦將士的軟肋,而且通過親征劉邦,子嬰已經有了些許的感覺。
那就是親征這件事,利用好了的確是能提升將士們的士氣,但是提升的有限,但一旦沒利用好的話,將士們還得為了保護自己而分兵分神,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出征的事兒在大秦定下來了之後,子嬰幾乎就把所有的細節都交給韓信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子嬰的原則,而且這一次是攻打匈奴人,但凡是個中原人,不管你知道是哪一國的,都得用心不是?
不過子嬰也知道,因為有這麽一個不世出的天才冒頓的帶領,匈奴發展的比之前的任何一個單於都要好。
人家匈奴剛剛完成了整個北方的平定,現在也正是兵強馬壯的時候,你大秦想要在這個時候直接把最為強盛的匈奴給滅了,難度也自然是不小的。
子嬰也想過這些,也跟韓信等人商議過,但是他們一致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個時候必須得把匈奴拿下了,不然他們和楚國之間的結盟就會越發的緊密。
到時候一旦他們在什麽地方打開了通路,完全可以一點點的蠶食大秦的領土,一旦事情發展到了那個程度,就不是子嬰說控製就能控製住的了。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是能滅了匈奴人,楚國也就不值一提了,項羽麾下的將士就算戰鬥力再是強悍,麵對著武裝到了牙齒的大秦將士也隻能是無能為力。
大秦的策略很清楚,用的也都是陽謀,子嬰不怕被項羽和冒頓看出來,之前明裏暗裏的試探他覺得已經算是結束了,先到了動真刀真槍的時候了,能不能拿下來,靠的完全就是硬實力了。
在大秦謀劃這件事的時候,冒頓也在防備著大秦,雖然關內沒傳來什麽消息,但他心裏麵的預感卻是越發的強烈了。
他覺得要是自己對大秦的偷襲之後大秦立刻就有了反應,那反倒說明大秦不想要盡快打他,但是大秦這麽長時間都沒反應,事情可就不一定怎麽迴事了。
最終鍾離昧在經過了一番探查之後,繞了最遠的路迴到了彭城,這一路上除了多耗費了一些糧草之外,倒是果然沒有被大秦的人馬堵截住,也算是順利的班師迴朝了。
不過他迴到彭城之後帶給項羽的消息卻讓項羽陷入到了兩難之中。
冒頓親自給項羽寫下了書信,在書信中他的言辭鑿鑿的說起了自己的擔心,他判定不久之後大秦一定會大舉進攻匈奴,他自己能不能頂得住自己並不能保證。
他給了項羽兩個建議,一個是早早的發兵去往匈奴,跟自己合力對抗大秦。
大秦雖然將士多,裝備精良,但是他們去攻打匈奴畢竟也算是長途跋涉客場作戰。
要是匈奴人有項羽派過去的生力軍,至少能在人數上不落下風,再加上對於匈奴境內地形的熟悉,還是很有可能跟項羽一起把大秦進攻的人馬消滅的。
不過冒頓顯然也明白這個建議對於項羽來說風險也實在是有點大了,萬一冒頓的這個沒有什麽依據的判斷不是真的,大秦先進攻的是項羽,那項羽可就直接算是自己把自己給玩沒了。
所以冒頓給出了項羽第二個建議,那就是讓項羽盡量往距離關內近的地方屯兵。
一方麵是對大秦的一個威懾,讓大秦不敢派遣太多的人馬去攻打匈奴人,另外一方麵則是一旦大秦去攻打了匈奴,想要拿下匈奴就一定得派遣大量的兵馬。
到時候關內的守衛一定會十分空虛,項羽要是能在這個時候迅速出兵攻打關內,一方麵是給匈奴人解圍,另外一方麵也是一個絕佳的拿下關內的機會。
一旦項羽在這樣的情況下拿下的關內,甚至可以直接再跟匈奴形成合力,把大秦直接滅掉。
看著冒頓的書信,項羽的心漸漸激動了起來。
他知道,要是真的按照這個節奏去了的話,這就是他們三方的大決戰了,這一戰一旦發生,最終中原的格局幾乎也就確定下來了。
要是大秦真的按照冒頓的猜測那樣直接先出兵去攻打匈奴了,他的確是可以選擇坐視不管,但是坐視不管的結果就是不過能給楚國續命一兩年罷了,等到大秦轉過頭來,可就不是他能控製得了的了。
所以跟匈奴人繼續合作,先滅了大秦才是對於項羽來說最好的結果。
隻不過采取冒頓給他的第一個計策還是第二個計策,對於他來說是個問題。
項羽為此找來了英布和虞子期等人,再加上對匈奴的情況稍微了解一些的鍾離昧,把冒頓的這個書信攤開了告訴這幾個人,之後等著他們的意見。
“大王可要知道,我楚國距離匈奴路途遙遠,若是當真按照他的第一個計策,就算是我們能跟匈奴人合兵一處戰勝大秦,匈奴人會讓我們的大軍安然迴到楚國嗎?我中原這廣袤的土地和資源,在沒有了大秦這麽一個最大的敵人的情況之下,他們匈奴人會甘心嗎?”
拿下了匈奴之後,南邊還有個楚國在那橫亙著呢,要是自己在這一次北伐中表現出色的話,打楚國這麽大的事自己自然也是跑不了的,要是不能達到子嬰的要求的話,恐怕自己在大秦的曆史地位這塊也就是這樣了。
韓信沒有繼續往下詢問,而是深深的吸了口氣之後說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不負陛下所望!匈奴數月之後,便是我大秦的一部分!”
韓信有這個信心,子嬰該說的也都說明白了,他也就不想太多的幹涉韓信了。
韓信在啊前世的曆史中那畢竟是有著兵仙的美稱,再加上這段時間裏自己對他的鍛煉和他為大秦打下的這幾場硬仗,幾乎都預示著他能承擔起這一次艱巨的任務。
本來子嬰是想要親征的,但是思來想去,打匈奴自己去親征的話,被冒頓知道了反而會成為大秦將士的軟肋,而且通過親征劉邦,子嬰已經有了些許的感覺。
那就是親征這件事,利用好了的確是能提升將士們的士氣,但是提升的有限,但一旦沒利用好的話,將士們還得為了保護自己而分兵分神,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出征的事兒在大秦定下來了之後,子嬰幾乎就把所有的細節都交給韓信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子嬰的原則,而且這一次是攻打匈奴人,但凡是個中原人,不管你知道是哪一國的,都得用心不是?
不過子嬰也知道,因為有這麽一個不世出的天才冒頓的帶領,匈奴發展的比之前的任何一個單於都要好。
人家匈奴剛剛完成了整個北方的平定,現在也正是兵強馬壯的時候,你大秦想要在這個時候直接把最為強盛的匈奴給滅了,難度也自然是不小的。
子嬰也想過這些,也跟韓信等人商議過,但是他們一致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個時候必須得把匈奴拿下了,不然他們和楚國之間的結盟就會越發的緊密。
到時候一旦他們在什麽地方打開了通路,完全可以一點點的蠶食大秦的領土,一旦事情發展到了那個程度,就不是子嬰說控製就能控製住的了。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是能滅了匈奴人,楚國也就不值一提了,項羽麾下的將士就算戰鬥力再是強悍,麵對著武裝到了牙齒的大秦將士也隻能是無能為力。
大秦的策略很清楚,用的也都是陽謀,子嬰不怕被項羽和冒頓看出來,之前明裏暗裏的試探他覺得已經算是結束了,先到了動真刀真槍的時候了,能不能拿下來,靠的完全就是硬實力了。
在大秦謀劃這件事的時候,冒頓也在防備著大秦,雖然關內沒傳來什麽消息,但他心裏麵的預感卻是越發的強烈了。
他覺得要是自己對大秦的偷襲之後大秦立刻就有了反應,那反倒說明大秦不想要盡快打他,但是大秦這麽長時間都沒反應,事情可就不一定怎麽迴事了。
最終鍾離昧在經過了一番探查之後,繞了最遠的路迴到了彭城,這一路上除了多耗費了一些糧草之外,倒是果然沒有被大秦的人馬堵截住,也算是順利的班師迴朝了。
不過他迴到彭城之後帶給項羽的消息卻讓項羽陷入到了兩難之中。
冒頓親自給項羽寫下了書信,在書信中他的言辭鑿鑿的說起了自己的擔心,他判定不久之後大秦一定會大舉進攻匈奴,他自己能不能頂得住自己並不能保證。
他給了項羽兩個建議,一個是早早的發兵去往匈奴,跟自己合力對抗大秦。
大秦雖然將士多,裝備精良,但是他們去攻打匈奴畢竟也算是長途跋涉客場作戰。
要是匈奴人有項羽派過去的生力軍,至少能在人數上不落下風,再加上對於匈奴境內地形的熟悉,還是很有可能跟項羽一起把大秦進攻的人馬消滅的。
不過冒頓顯然也明白這個建議對於項羽來說風險也實在是有點大了,萬一冒頓的這個沒有什麽依據的判斷不是真的,大秦先進攻的是項羽,那項羽可就直接算是自己把自己給玩沒了。
所以冒頓給出了項羽第二個建議,那就是讓項羽盡量往距離關內近的地方屯兵。
一方麵是對大秦的一個威懾,讓大秦不敢派遣太多的人馬去攻打匈奴人,另外一方麵則是一旦大秦去攻打了匈奴,想要拿下匈奴就一定得派遣大量的兵馬。
到時候關內的守衛一定會十分空虛,項羽要是能在這個時候迅速出兵攻打關內,一方麵是給匈奴人解圍,另外一方麵也是一個絕佳的拿下關內的機會。
一旦項羽在這樣的情況下拿下的關內,甚至可以直接再跟匈奴形成合力,把大秦直接滅掉。
看著冒頓的書信,項羽的心漸漸激動了起來。
他知道,要是真的按照這個節奏去了的話,這就是他們三方的大決戰了,這一戰一旦發生,最終中原的格局幾乎也就確定下來了。
要是大秦真的按照冒頓的猜測那樣直接先出兵去攻打匈奴了,他的確是可以選擇坐視不管,但是坐視不管的結果就是不過能給楚國續命一兩年罷了,等到大秦轉過頭來,可就不是他能控製得了的了。
所以跟匈奴人繼續合作,先滅了大秦才是對於項羽來說最好的結果。
隻不過采取冒頓給他的第一個計策還是第二個計策,對於他來說是個問題。
項羽為此找來了英布和虞子期等人,再加上對匈奴的情況稍微了解一些的鍾離昧,把冒頓的這個書信攤開了告訴這幾個人,之後等著他們的意見。
“大王可要知道,我楚國距離匈奴路途遙遠,若是當真按照他的第一個計策,就算是我們能跟匈奴人合兵一處戰勝大秦,匈奴人會讓我們的大軍安然迴到楚國嗎?我中原這廣袤的土地和資源,在沒有了大秦這麽一個最大的敵人的情況之下,他們匈奴人會甘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