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頓在接到了項羽的書信兩三天之後,再一次把克力找到了自己的麵前,這一次依舊是讓他給自己送信。
“單於,給楚王送信這樣的事,也需要我去嗎?”
身為冒頓最能信任的人,克力在匈奴境內也顯然不是沒事幹的,他對於冒頓緊緊一封書信就讓自己親自去多少有點小題大做了,結盟這樣的事讓自己去,那是代表匈奴,現在結盟已經完事了嗎,,顯然也就不一樣了。
“這可不僅僅是一封平常的書信啊!項羽要是能按照我書信裏的說法進行下去,咱們不說能在幾年之內滅了大秦,至少也能在大秦的身上撕咬下來一塊肉來!”
冒頓的胃口一直就不小,他嘴裏說的從大秦的身上撕咬下來一塊肉,那就絕對不是一些小小的所得能滿足的。
克力知道自己再問冒頓也不能子啊這個時候把計劃告訴自己,於是重重的點點頭,應下了此事。
“現在大秦已經得知了我們匈奴人跟楚國結盟的事了,你從匈奴去往楚國,一定要當心,若是在途中被大秦的細作捉了去,怕是就有去無迴了。”
冒頓對於克力顯然還是相當看重的,見他接下了這件事,還不忘叮囑一番。
“單於放心,我已經去過楚國一次了,就算是大秦的細作到了我的麵前,也不知我是個匈奴人!”
對於自己的老本行,克力倒是有著相當的信心。
對於克力偽裝的本事,冒頓還是認可的,畢竟他之所以敢於讓克力到大秦境內去。
不光因為他對中原已經研究了不少,中原各國的話也都會說上一些。
另外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相貌也跟中原人差不多,要是沒有一個天天都能見到他的人叛變了,克力到了中原任誰都發現不了他是個胡人的事實。
克力帶著冒頓給項羽的迴信出發了,子嬰對於這一切的確是一無所知,他整個人還沉浸在火藥被研製出來了的興奮之中。
在火藥還沒被研製出來的時候,子嬰的很多想法都隻能停留在自己的心裏麵,但是現在,他可以讓這些想法距離現實更進一步了。
在前世,火藥之所以能被成為華夏古代四大發明,已經足以見得它對於後世的影響之大,現在子嬰在這個時代就讓他麵世,不光在以後他的戰爭上,在不少其他方麵也會有極大的影響。
換言之,這對於整個時代的進步都是能起到不少積極的推進作用的,不由得子嬰不興奮。
在孫光提供的煉製火藥的辦法中,火藥的煉製方法是把一定量的硝石和硫磺混合在一起放在煉丹爐的火中,就有可能引起爆炸。
經過了他和蟲達的一係列研究,他們把火藥的組成再一次精確了不少,使用雄黃、硝石、豬大腸的油和鬆脂煉製出來的丹藥比之前孫光在煉丹爐裏麵煉製出來的更加靠譜。
穀鏥
不光如此,這些材料也是相當的好找的,所以火藥的煉製在未來的大秦一定不會是什麽難事。
在此基礎上,蟲達也按照子嬰的要求設計出了兩個可能使用火藥的兵器。
其中的一種是利用了投石機這樣的大型攻城器械,製造出了一種類似於後世火炮一樣的兵器。
這種“火炮”被製造成一個環狀,上麵還有一根線,然後點燃後用拋石機扔出去,一旦能控製好落點和爆炸的時間,這件兵器顯然會比原來隻有一個石頭的時候更加能製造殺傷。
隻不過需要的很多時間的打磨和研究才可能讓它真正出現在戰場上,不然的話可能炮彈還沒等發射出去呢,先不知道炸死了自己多少將士。
另外的一種被蟲達和墨家弟子稱之為“火箭”的兵器,則是把火藥球放在箭鏃之下,把引線點燃後射出去。
這其實跟之前的火炮倒是有些異曲同工之妙,隻不過一個是利用了投石機,一個利用了箭矢罷了,究其緣由都是把火藥放在之前的遠程兵器上麵,達到比之前更大殺傷力的目的。
但是這些兵器暫時是不可能加入到大秦的將士中的,因為不管是蟲達還是孫光,他們都還不能完全控製住火藥的威力。
這不知不覺的距離火藥被發現已經過去了一兩個月的時間了,這一兩個月的時間墨家弟子裏麵對火藥誤傷的可不在少數,好在蟲達對於火藥的威力多少還是有個預判的,這才讓他麾下的弟子不過都是一些皮外傷罷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嬰才稍微放平了一點心態,沒有讓蟲達迅速的把火藥應用到戰爭中去,而是讓他一定要把火藥控製的十分完美了才能應用。
這都是子嬰在前世的史書裏得到的教訓。
華夏古代四大發明,那可以說是世家上哪一方的文明都望塵莫及的,但是最終洋人的長槍短炮打進了華夏的時候,用的其實正是當初從華夏學習過去的四大發明。
後世有人說出的那一句‘師夷長技以製夷’,其實早在多年之前就被人家洋人用在華夏身上了。
子嬰當然知道,要是倉促的把火藥使用在戰爭中,那這個東西自己是瞞不住的,就像是馬鐙一樣,自己在這個時代讓它過早的傳出去,子嬰覺得對於中原,對於大秦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按照後世子嬰看到的一種西方人的說法,華夏的幾個發明對於西方人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杠杆。
但是反觀這些東西的發源地,卻在人家玩這些東西的時候被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曾經有人直接指出了華夏古代之所以先領先後落後的緣由,子嬰覺得這其中還是有著十分的道理的。
華夏古代流傳下來的眾多科技著作,大多屬於對當時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接描述,缺少科學理論的深入探討;在科學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踐精神。
“單於,給楚王送信這樣的事,也需要我去嗎?”
身為冒頓最能信任的人,克力在匈奴境內也顯然不是沒事幹的,他對於冒頓緊緊一封書信就讓自己親自去多少有點小題大做了,結盟這樣的事讓自己去,那是代表匈奴,現在結盟已經完事了嗎,,顯然也就不一樣了。
“這可不僅僅是一封平常的書信啊!項羽要是能按照我書信裏的說法進行下去,咱們不說能在幾年之內滅了大秦,至少也能在大秦的身上撕咬下來一塊肉來!”
冒頓的胃口一直就不小,他嘴裏說的從大秦的身上撕咬下來一塊肉,那就絕對不是一些小小的所得能滿足的。
克力知道自己再問冒頓也不能子啊這個時候把計劃告訴自己,於是重重的點點頭,應下了此事。
“現在大秦已經得知了我們匈奴人跟楚國結盟的事了,你從匈奴去往楚國,一定要當心,若是在途中被大秦的細作捉了去,怕是就有去無迴了。”
冒頓對於克力顯然還是相當看重的,見他接下了這件事,還不忘叮囑一番。
“單於放心,我已經去過楚國一次了,就算是大秦的細作到了我的麵前,也不知我是個匈奴人!”
對於自己的老本行,克力倒是有著相當的信心。
對於克力偽裝的本事,冒頓還是認可的,畢竟他之所以敢於讓克力到大秦境內去。
不光因為他對中原已經研究了不少,中原各國的話也都會說上一些。
另外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相貌也跟中原人差不多,要是沒有一個天天都能見到他的人叛變了,克力到了中原任誰都發現不了他是個胡人的事實。
克力帶著冒頓給項羽的迴信出發了,子嬰對於這一切的確是一無所知,他整個人還沉浸在火藥被研製出來了的興奮之中。
在火藥還沒被研製出來的時候,子嬰的很多想法都隻能停留在自己的心裏麵,但是現在,他可以讓這些想法距離現實更進一步了。
在前世,火藥之所以能被成為華夏古代四大發明,已經足以見得它對於後世的影響之大,現在子嬰在這個時代就讓他麵世,不光在以後他的戰爭上,在不少其他方麵也會有極大的影響。
換言之,這對於整個時代的進步都是能起到不少積極的推進作用的,不由得子嬰不興奮。
在孫光提供的煉製火藥的辦法中,火藥的煉製方法是把一定量的硝石和硫磺混合在一起放在煉丹爐的火中,就有可能引起爆炸。
經過了他和蟲達的一係列研究,他們把火藥的組成再一次精確了不少,使用雄黃、硝石、豬大腸的油和鬆脂煉製出來的丹藥比之前孫光在煉丹爐裏麵煉製出來的更加靠譜。
穀鏥
不光如此,這些材料也是相當的好找的,所以火藥的煉製在未來的大秦一定不會是什麽難事。
在此基礎上,蟲達也按照子嬰的要求設計出了兩個可能使用火藥的兵器。
其中的一種是利用了投石機這樣的大型攻城器械,製造出了一種類似於後世火炮一樣的兵器。
這種“火炮”被製造成一個環狀,上麵還有一根線,然後點燃後用拋石機扔出去,一旦能控製好落點和爆炸的時間,這件兵器顯然會比原來隻有一個石頭的時候更加能製造殺傷。
隻不過需要的很多時間的打磨和研究才可能讓它真正出現在戰場上,不然的話可能炮彈還沒等發射出去呢,先不知道炸死了自己多少將士。
另外的一種被蟲達和墨家弟子稱之為“火箭”的兵器,則是把火藥球放在箭鏃之下,把引線點燃後射出去。
這其實跟之前的火炮倒是有些異曲同工之妙,隻不過一個是利用了投石機,一個利用了箭矢罷了,究其緣由都是把火藥放在之前的遠程兵器上麵,達到比之前更大殺傷力的目的。
但是這些兵器暫時是不可能加入到大秦的將士中的,因為不管是蟲達還是孫光,他們都還不能完全控製住火藥的威力。
這不知不覺的距離火藥被發現已經過去了一兩個月的時間了,這一兩個月的時間墨家弟子裏麵對火藥誤傷的可不在少數,好在蟲達對於火藥的威力多少還是有個預判的,這才讓他麾下的弟子不過都是一些皮外傷罷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嬰才稍微放平了一點心態,沒有讓蟲達迅速的把火藥應用到戰爭中去,而是讓他一定要把火藥控製的十分完美了才能應用。
這都是子嬰在前世的史書裏得到的教訓。
華夏古代四大發明,那可以說是世家上哪一方的文明都望塵莫及的,但是最終洋人的長槍短炮打進了華夏的時候,用的其實正是當初從華夏學習過去的四大發明。
後世有人說出的那一句‘師夷長技以製夷’,其實早在多年之前就被人家洋人用在華夏身上了。
子嬰當然知道,要是倉促的把火藥使用在戰爭中,那這個東西自己是瞞不住的,就像是馬鐙一樣,自己在這個時代讓它過早的傳出去,子嬰覺得對於中原,對於大秦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按照後世子嬰看到的一種西方人的說法,華夏的幾個發明對於西方人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杠杆。
但是反觀這些東西的發源地,卻在人家玩這些東西的時候被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曾經有人直接指出了華夏古代之所以先領先後落後的緣由,子嬰覺得這其中還是有著十分的道理的。
華夏古代流傳下來的眾多科技著作,大多屬於對當時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接描述,缺少科學理論的深入探討;在科學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