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淙淙”一聲細膩如流水的箜篌之聲,傳至一間雅舍的門扉裏,這裏就是以儒雅器量見長而著稱的雙雨雲夢軒,原本這是一處煮茶閑賦,文人墨客的地方,但此間的主人卻將它集萃了魏晉風度以來的遺表,如果說江南還存有這種精粹的風氣,必定選這裏無疑,
雲夢舊蘊,渴澤而竭,自前梁蕭繹的江陵朝廷被滅亡後,南方的文化幾乎被銷毀殆盡,這算是自秦時焚書坑儒後,最為嚴重的一次損失。梁元帝的文采自不必說,但當他藏書的閣樓被西魏付之一炬時,這並代表著幾千年的文化集萃,換成了一堆飛灰,這才有了雙雨雲夢軒的應運而生。
韓非曾說“儒以文亂法…”這並是文人的筆鋒犀利,主導了思潮,如今隨著這股俗化的風氣,早也不複當初清玄放達的盛況,苟延殘喘的,無魂無神,漸漸被一種雜糅了各家思想的新鮮學派所衝擊,迎來了末世的喪鍾,隨著南朝最後一點經綸的消弭,禁錮著士族,服食著五石散,與捫蚤談天下的不羈尚情,僅隻剩下墮落的腐化,不知鋤頭時,何以種麥粟,不分十二節,何談論經國。守著最後一點文學素養的雙雨雲夢軒,也隻有這點可還寄托著形貌,但這也是維係著巍巍的皇權所誕生來的學術之別,不同於玄心清談的超然物外,這是幾千年來,儒學的君威守舊,能一直吸收外來的思潮,再逐漸轉變為適合自己的一套學術體係,如今南方就是這樣,雜和了佛道儒及後世玄學,開創了魏晉風度的璀璨,但卻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漸漸的被北方所傳承來的盛隋驟變而取代,那份深遠而明快的集聚,開辟了屬於新時代的範疇,這源於洞藏佛窟而被調和的儒道思想,樸實如木,隨著南朝談玄論道的文學思想沒落。儒學被提倡,而且將之提升到治國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勸學行禮。佛教禪宗,道教重玄學,儒家重立經學以及心性學雛形。無論後來的學術如何衍變,依然是魏晉玄學討論的延續。漢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禮樂春秋,大夢如海,因此繁衍昌盛;這樣並使分歧為南北兩域的道家主張與此背道而馳,直至五胡亂華,漢統漸失,導致人心向背,開始避世空談,此時佛教超脫世俗的空破論就應運而生,兩者皆空,趁勢而入,影響了本就水深火熱,無法擺脫殘酷的世道,而尋求寄托的精神文明,但這是一種虛無縹緲,無法捕捉摸到的;能破卻不疏導,這並使得南方的道家重玄學便興起,所以才有捫蚤以談天下的奇異怪誕,重新延續了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經過這麽多的思想辨論,各家都有增益。但隨著南北差異,分而一統的到來,君王需要長治久安,因此儒家代表的禮樂文明又被浮現出水麵來。
這時那隱隱從雅舍傳出來的箜篌聲音,渲染了此刻的思緒,萬千的感慨把這天籟之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出的,連水麵也在微微的震動,清越空靈,鮮明而強烈,泠泠似雪山清泉之聲,清亮、浮泛、飄忽,百聽不厭。如似述說這種衝擊著暫定為批判的學術,南方是靠著漢統的流傳,才延續至今,然而文人的拙劣,讓它支離破碎,損傷殆盡,很快這份文學複興的思潮被蹉跎。擔負著振興這滿布荊棘,鋪陳新貌的雙雨雲夢軒之主,執掌著南朝最為頭腦的支配,但是腐朽的支柱,早也被蛆蟲蛀空,如何才能重現魏晉時期的璀璨爭鳴,原來彈奏這箜篌的人,並是這裏的主人,據傳府的老皇爺,當世稱為據傳王皇據。自他組建“雙雨雲夢軒”,並引進了潮流的趨勢,囊括了陳朝所有的豪儒大家,集案流觴,經綸國事,仿佛當年經史子國,建安風骨的談亭裏會,滕王閣上唱伊州,怕也不過如此。這就是據傳府能在強權環伺的當口,脫穎而出,最後取代名動宅的聲望,維係皇家的一麵較為鮮明的旗幟。
“澈水清晰濯漣染,一器俱動震八方,嗬嗬…”這位據老皇爺鬢也發白,滄桑如海的痕跡,睿智了他的雙眼,若不是曆盡宦海沉浮,也不會有如此安然具坐,表相莊嚴的肅凝,不怒自威,既使平凡的一隅之地,也潛龍之嘯,不居於淵。
這就是據傳王皇據,猶抱箜篌引濫觴,他的身上具備為將的勇毅,也有文臣的犀利,空漠的瞳孔中暫時隱忍了感歎這個亂世的嚎啕。他的手中樂器,箜篌如劍,舞動若靈魂,他是見過先祖雄吞威武,繼而橫掃辟易的風采,而伴隨於側的輔佐一人,卻更盛巔峰,至今還感染其風骨遺傳,無盡瞻仰。但這位如高山仰止且淵渟嶽峙的人,他的後世子孫卻不甚珍惜,內耗的劇鬥,導致家族衰退,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從而改變了南朝的政局,如今稍稍安定,卻也風骨不在,但是他們這些先輩所遺留下來的禍患,比之北朝的大軍壓境,更甚威脅,“攘外必先安內”,這是長久以來,央央九州的通病,他們南陳也不例外,重新掌權的皇室,開始清除本就維係著朝堂命脈的世家大族,士族的輝煌不再,“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麵,不能再次出現在這座繁花錦簇的半壁江山,集權的中央才是延續王朝的根本,所以劍意一舞,縈繞於指尖,伴隨著巍巍鏗鏘的身骨,渲染過後的據傳王皇據,淡漠的嘴角咧出了一絲近嘲諷的笑。他是洞悉時間萬物的智者,自铩羽而歸的本府子弟沒有撼動擋在據傳府之前的絆腳石,並明白人心也然散入民間,他們臻至了孤立的局麵,偏偏尚不自知,卻還自詡大權在握,可以橫掃四方。不禁輕歎的吟道:
“惜哉征夫子,憂恨良獨多。浮天出鯷海,束馬渡交河。雪縈九折嶝,風卷萬裏波。維舟無夕島,秣驥乏平莎。淩濤富驚沫,援木闕垂蘿。江颸鳴疊嶼,流雲照層阿。玄埃晦朔馬,白日照吳戈。寢興動征怨,寤寐起還歌。晨裝豈輟警,夕壘詎淹和。苦哉遠征人,悲矣將如何。”
雲夢舊蘊,渴澤而竭,自前梁蕭繹的江陵朝廷被滅亡後,南方的文化幾乎被銷毀殆盡,這算是自秦時焚書坑儒後,最為嚴重的一次損失。梁元帝的文采自不必說,但當他藏書的閣樓被西魏付之一炬時,這並代表著幾千年的文化集萃,換成了一堆飛灰,這才有了雙雨雲夢軒的應運而生。
韓非曾說“儒以文亂法…”這並是文人的筆鋒犀利,主導了思潮,如今隨著這股俗化的風氣,早也不複當初清玄放達的盛況,苟延殘喘的,無魂無神,漸漸被一種雜糅了各家思想的新鮮學派所衝擊,迎來了末世的喪鍾,隨著南朝最後一點經綸的消弭,禁錮著士族,服食著五石散,與捫蚤談天下的不羈尚情,僅隻剩下墮落的腐化,不知鋤頭時,何以種麥粟,不分十二節,何談論經國。守著最後一點文學素養的雙雨雲夢軒,也隻有這點可還寄托著形貌,但這也是維係著巍巍的皇權所誕生來的學術之別,不同於玄心清談的超然物外,這是幾千年來,儒學的君威守舊,能一直吸收外來的思潮,再逐漸轉變為適合自己的一套學術體係,如今南方就是這樣,雜和了佛道儒及後世玄學,開創了魏晉風度的璀璨,但卻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漸漸的被北方所傳承來的盛隋驟變而取代,那份深遠而明快的集聚,開辟了屬於新時代的範疇,這源於洞藏佛窟而被調和的儒道思想,樸實如木,隨著南朝談玄論道的文學思想沒落。儒學被提倡,而且將之提升到治國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勸學行禮。佛教禪宗,道教重玄學,儒家重立經學以及心性學雛形。無論後來的學術如何衍變,依然是魏晉玄學討論的延續。漢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禮樂春秋,大夢如海,因此繁衍昌盛;這樣並使分歧為南北兩域的道家主張與此背道而馳,直至五胡亂華,漢統漸失,導致人心向背,開始避世空談,此時佛教超脫世俗的空破論就應運而生,兩者皆空,趁勢而入,影響了本就水深火熱,無法擺脫殘酷的世道,而尋求寄托的精神文明,但這是一種虛無縹緲,無法捕捉摸到的;能破卻不疏導,這並使得南方的道家重玄學便興起,所以才有捫蚤以談天下的奇異怪誕,重新延續了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經過這麽多的思想辨論,各家都有增益。但隨著南北差異,分而一統的到來,君王需要長治久安,因此儒家代表的禮樂文明又被浮現出水麵來。
這時那隱隱從雅舍傳出來的箜篌聲音,渲染了此刻的思緒,萬千的感慨把這天籟之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出的,連水麵也在微微的震動,清越空靈,鮮明而強烈,泠泠似雪山清泉之聲,清亮、浮泛、飄忽,百聽不厭。如似述說這種衝擊著暫定為批判的學術,南方是靠著漢統的流傳,才延續至今,然而文人的拙劣,讓它支離破碎,損傷殆盡,很快這份文學複興的思潮被蹉跎。擔負著振興這滿布荊棘,鋪陳新貌的雙雨雲夢軒之主,執掌著南朝最為頭腦的支配,但是腐朽的支柱,早也被蛆蟲蛀空,如何才能重現魏晉時期的璀璨爭鳴,原來彈奏這箜篌的人,並是這裏的主人,據傳府的老皇爺,當世稱為據傳王皇據。自他組建“雙雨雲夢軒”,並引進了潮流的趨勢,囊括了陳朝所有的豪儒大家,集案流觴,經綸國事,仿佛當年經史子國,建安風骨的談亭裏會,滕王閣上唱伊州,怕也不過如此。這就是據傳府能在強權環伺的當口,脫穎而出,最後取代名動宅的聲望,維係皇家的一麵較為鮮明的旗幟。
“澈水清晰濯漣染,一器俱動震八方,嗬嗬…”這位據老皇爺鬢也發白,滄桑如海的痕跡,睿智了他的雙眼,若不是曆盡宦海沉浮,也不會有如此安然具坐,表相莊嚴的肅凝,不怒自威,既使平凡的一隅之地,也潛龍之嘯,不居於淵。
這就是據傳王皇據,猶抱箜篌引濫觴,他的身上具備為將的勇毅,也有文臣的犀利,空漠的瞳孔中暫時隱忍了感歎這個亂世的嚎啕。他的手中樂器,箜篌如劍,舞動若靈魂,他是見過先祖雄吞威武,繼而橫掃辟易的風采,而伴隨於側的輔佐一人,卻更盛巔峰,至今還感染其風骨遺傳,無盡瞻仰。但這位如高山仰止且淵渟嶽峙的人,他的後世子孫卻不甚珍惜,內耗的劇鬥,導致家族衰退,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從而改變了南朝的政局,如今稍稍安定,卻也風骨不在,但是他們這些先輩所遺留下來的禍患,比之北朝的大軍壓境,更甚威脅,“攘外必先安內”,這是長久以來,央央九州的通病,他們南陳也不例外,重新掌權的皇室,開始清除本就維係著朝堂命脈的世家大族,士族的輝煌不再,“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麵,不能再次出現在這座繁花錦簇的半壁江山,集權的中央才是延續王朝的根本,所以劍意一舞,縈繞於指尖,伴隨著巍巍鏗鏘的身骨,渲染過後的據傳王皇據,淡漠的嘴角咧出了一絲近嘲諷的笑。他是洞悉時間萬物的智者,自铩羽而歸的本府子弟沒有撼動擋在據傳府之前的絆腳石,並明白人心也然散入民間,他們臻至了孤立的局麵,偏偏尚不自知,卻還自詡大權在握,可以橫掃四方。不禁輕歎的吟道:
“惜哉征夫子,憂恨良獨多。浮天出鯷海,束馬渡交河。雪縈九折嶝,風卷萬裏波。維舟無夕島,秣驥乏平莎。淩濤富驚沫,援木闕垂蘿。江颸鳴疊嶼,流雲照層阿。玄埃晦朔馬,白日照吳戈。寢興動征怨,寤寐起還歌。晨裝豈輟警,夕壘詎淹和。苦哉遠征人,悲矣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