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遙想當年,何後避遷西園。群狼環伺,朝不保夕。為求一線生機,無所不用其極。更不惜孤注一擲。遺重金於史道人,請出麻姑仙。北上薊國,盜采麒麟之菁,行千裏投懷。終歸大漢,母憑子貴。時,合肥侯,投鼠忌器。以禮相待,不敢妄動分毫。終化險為夷,於一片火海中,死裏偷生。


    心機手段,著實令人高看。


    班大家言女子:不必才明絕異;不必辯口利辭也;不必顏色美麗也;不必技巧過人。後世歧義,女子無才便是德。實則,大謬矣。可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亦或是“師不必賢於弟子”。乃指,“力能則進,(力)否則退,量力而行”。並非要女子,逆來順受,自甘平凡。


    良禽尚且擇木。明珠豈能暗投。


    故於王太後而言。甘後竭盡所能,終於亂世之中,避入薊王家門。母子得全。同為人婦,深以為敬。


    “螻蟻尚且貪生,為人何不惜命。”


    一言蔽之,為人婦母,大節不奪,死裏求活。薊王亦當敬之。


    高祖雖九敗,然一勝而遂天下誌。此便是漢家否(pi)氣。後世訛稱:“匪氣”。


    《傳》曰:“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若取褒義。或可引申為:“逆進為否”。後世江淮俗語“冒否”,或可一比。


    漢人義理,非親臨,不可盡知也。


    “國色名花俱絕代,玉人甘後本雙身。”


    甘後出身,於薊王宮中,並非諱莫如深。且薊王上陵禮時,焚書已告,列祖列宗。為千秋三師甘始之女。為麟子義母,號“神智夫人”足矣。


    話說,薊王少時,不過十裏樓桑少君。如大將軍竇武妹,竇瓊英,並孤孫竇輔,及陳蕃之子陳逸皆陸續抵達樓桑。便如順陽衛,亦舉族遷來。另有潘鴻、朱蓋,亦泛舟來投。流民北上,入少君侯食邑,更不絕於道。


    謂“三歲看老”。薊王一貫行事也。義之所向,雖千萬人吾往。如竇貴妃、何貴妃,今皆母憑子貴,俱有寵。當可,足見一斑。


    薊國五百城港,街頭巷尾,所熱議,首當其衝,便是端午國慶。


    先前,中書令荀采進言。端午大典,可否於北港舉辦。薊王言,國慶,便是舉國同慶。北港為王室專用。爵民無從入水砦。若隻攜百官蒞臨,非薊王所願。於是,仍設於南港水路。因明渠環繞,南港四麵臨水。往來船舶,可於左右渠口,入兩側明渠泊位。如此,即便封鎖南港主水路,亦不誤船舶通行。


    三足金烏船宮,尚在北港鴉巢,升級保養,不宜輕動。薊王遂命將作寺,與南港橫海水軍大營,築台觀賽。如十夷王邸、雲台觀邸、大佛寺等,近水樓台,皆向百姓開放。彼時,南港百姓,可居高遠望,縱覽龍舟競渡,大典盛況。


    至於慶典儀軌,少府並國老,已先行擬定。如朝會麵君。雞鳴時分,比千石及以上,百官車駕,共入王都。與薊王同殿食角黍,佩蒲艾香囊,以代艾草熏蒸。稍後隨王駕出宮,直奔南港,登觀賽台。比千石以下,至比六百石,就食門下署鸞棲館。比六百石以下,放假三日,五百城港,官寺置宴。民間,大酺三日,與君同慶。


    薊王攜百官,台上坐定。先起歌舞。靜待百姓入場,水中龍舟列隊。待日中之時,薊王親鑄陽燧。取火於天,以象炎漢,“以火德王”。


    稍後,鳴鏑射空,鍾聲大作。龍舟競渡,一決勝負。


    待龍舟賽罷。置酒高會,共飲菖蒲。此時,南港長街,百肆大開。張燈結彩,旌旗林立。薊王亦命幕府軍市,開於百官家眷。


    畢竟,端午首開。先興於王都,再下效千裏封國。順延河北五州,乃至大漢天下。亦循自然之理。


    譬如龍舟賽。五百城港,可先行初賽。取優勝者,入縣、郡複賽。待第三日,再齊聚南港,一決勝負。


    故端午國慶,共設三日假期。再加逢五日休沐,十日大朝,五日長假足矣。


    正如公孫王後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禮》:“以雷鼓鼓神祀。”疏曰:“天神稱祀,地祗稱祭,宗廟稱享。”


    於,薰艾草、飲菖蒲;食角黍、賽龍舟。四相儀軌之中,薊王親鑄陽燧。便是祀天之典也。


    是故,薊人稱“端午”,又為“端午祀”。


    尤其,漢以火興。“仰以向日,則火來至”。譬如護火貞女,“聖火不熄,羅馬永存”。寓意相同。


    誠然,置三日之期,亦為應雲氣之象。試想,若大典之日,天公不作美。因雲密布,亦或是大雨瓢潑。薊王無從取火,豈非不美。


    有備無患。便如薊王這般。


    北宮,瑞麟二重閣。


    薊王理政如常。


    由內閣諸貴妃,逐條上陳。


    嶺南戰事,自是薊王心牽。自周公瑾妙計破敵。助扶南女王,旗開得勝,先拔頭籌。並一舉迫降狼牙修王。錦帆司馬蘇飛,正率橫海先艂艦隊,剿滅扶南水軍。並據扶南水,各處要津。為聯軍出擊,掃清障礙。


    扶南、葉調、狼牙修,三家聯軍,不日當可逆扶南水而上。圍攻扶南王都。


    “善。”聞三千白毦,已入大營。薊王這便心安。


    譬如敗北天竺十國聯軍,聖河城下之戰。薊王暗中調遣機關戰象,一舉破敵。三千白毦,乃聯軍之膽。待白毦精卒,一舉破敵。揮軍掩殺,又有何難。


    蠻夷便是如此。勝則蜂擁而上,拜則四散而逃。論攻堅克難,不動如山。唯我薊國精兵。


    “觀天閣來報,五月丙午之日,恐天陰日闇。且‘月失中道,移西入畢’,是故‘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恐亦多雨。”士貴妃言道。


    觀天閣女仙,夜觀天象。言,五月丙午之日,天陰日闇,有滂沱大雨。


    果然,天公不作美。


    見薊王不語。馬貴進言道:“‘陽燧取火於天’,或可免。”


    “不可。”薊王雖不信讖緯之術,然吏民皆深信不疑。若丙午之日,陽燧不能取火。必落人口實。於國祚不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備的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香如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香如風並收藏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