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臣,遵命。”誠如太後所言。阿鬥之事,唯有出劉平之口,張儉方能信以為真。


    劉平乃劉備族兄。何後母子安危,責無旁貸。故太後所求,劉平斷難拒絕。亦如何後所言,竇太皇暗下衣帶詔,必與黨人,脫不了幹係。


    薊王與黨人,並無仇怨,亦未迫害。隻需得知阿鬥種出薊王。黨人自不敢加害太後母子。料想,此事不難。


    太後所求,理所應當。亦是人之常情。試想,以劉平為人,薊王族兄,長者之風。焉能拒絕。


    隻是,與黨魁張儉,素無往來。該如何登門拜訪,方不至突兀。亦不引人注目。還需細細思量。


    劉平忽想起一人。左中郎將,呂布。


    呂布曾受邀,參黨魁置酒高會。若張儉亦暗奉竇太後密詔,屢次三番,邀請呂布赴宴。未必無拉攏之意。否則,自命不凡,自視清高的黨人,又豈會輕易折腰,與呂布為伍。


    細思極恐。函園內外,暗流湧動。此還是薊王臨朝。若待薊王歸國,再無掣肘。黨人、外戚,當如何並存,我輩又當,如何自處。念及此處,劉平無由來,一聲長歎。


    三足踆烏,船宮正殿。


    輔漢幕僚齊聚。


    薊王將何後之事,告知於眾。


    中丞賈詡起身言道:“‘機事不密則害成(注1)’。衣帶詔今為太後所知,亦不出所料。然,究竟是無心之失,還是有意為之。臣以為,當詳加琢磨。”不愧是善度人心賈文和。


    劉備隨即醒悟:“文和之意。乃奉詔之人,故意為之。”


    “主公明見。”賈詡掌門下遊繳,洛陽內外消息,皆逃不過其耳目:“昨日何車騎並袁公路,相約小酌。後醉宿湯館。今日晨,何車騎便直奔西園,麵見太後。料想,乃是從袁術口中得知隱秘。袁術,出身名門。且向來精於世故,早早外出辟禍。之所以裹挾入衣帶詔,所求無非‘權利’二字。換言之,泄密衣帶詔,利大於弊。”


    賈文和利弊之論。可謂直指人心。


    右丞荀攸歎服:“『黨戚之爭』。”


    田豐亦醒悟:“誠如先前『戚宦之爭』,大將軍何進為除黃門宦官,廣結天下名門、外鎮,引為助力。後,何進兵敗授首。何氏勢衰,何苗不堪大用。何後若知竇太皇密下‘衣帶詔’,憂怖之下,唯效大將軍何進,引名門、外鎮為助力。”


    沮授續言道:“今,主公臨朝,太後自當安枕。然若主公就藩,太後失去倚仗。必外結董卓、袁紹等,前大將軍府舊臣為助力。內募強兵以自保。”


    “奉衣帶詔者,有袁氏三兄弟。袁術此時泄密,多為袁氏一門所慮。”背後圖謀,被四大謀主言語揭破。薊王焉能不知:“欲蓋彌彰,善價而沽。”


    “主公明見。”群臣同聲。


    “當如何破解,諸君可有良策。”劉備居高下問。


    “張儉此人,乃此事關竅。”賈詡言道:“主公宜當自決。”


    卑不謀尊,疏不間親。凡讓劉備自決,必與此相關。


    略作思量,劉備便已領會。張儉乃是應甯姐姐之邀出山。換言之,張儉此來,必與……右國令一脈相承。接盤天下棋局。為江山社稷,家國天下,操盤。


    賈詡言下之意。張儉所謀,必自以為,對劉備有利。


    “張儉欲亂天下乎?”劉備語透殺氣。


    “主公明見。”四大謀主,齊齊下拜。大殿之內,一時落針可聞。


    雖深知薊王秉性。賈詡仍諫言道:“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後王莽篡漢,有光武中興。黃巾亂後,百廢待興。然朝堂積弱,明爭暗奪。大廈將傾,社稷無存。主公當拯其將墜,(重)造我區夏(諸夏)。”


    “諸君之意,孤已盡知。”劉備言道:“荀子論之曰:‘國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緣也’。”


    環視群臣,劉備又言道:“‘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薊國威信天下,大漢一藩。宜當激流勇進,更進一步。豈能倒行逆施,自甘墮落。”


    薊王言下之意,立國有三:上上義立、中上信立、下下權謀。如今薊國正處於“中上之階”。形勢一片大好。自當善加維係。豈能舍本逐末,去走下下權謀之途。


    “主公聖明。”賈詡等人,亦不意外。


    “張儉確是棘手。”劉備言道:“有道是‘請神易,送神難’。衣帶詔之事,尚未公之於眾。張儉重名,蜚聲海內。黨人凋零,碩果僅存,尤顯張儉持重。若強行驅離朝堂,必為天下所詬病。”


    簡言之。張儉這尊琉璃大神,易爆易碎,小心輕放。若無萬全之策,切勿擅動。


    “孤,且修書一封,傳語林慮山。”劉備當機立斷。“解鈴還須係鈴人”。張儉既是甯姐姐說來,必也能被甯姐姐喚迴。


    “主公,姑且一試。”賈詡並無把握。


    然不知何故。劉備總有一絲憂慮,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常聞“盡人事,聽天命;順其自然”。


    萬般皆好。有王莽前車之鑒,切莫劇情殺。


    西郭平樂館。少府張儉,置酒高會,大宴高朋。


    左中郎將呂布,攜守丞劉平與會。


    “見過左中郎將。”階下儒生,彬彬有禮:“見過守丞。”


    “你我素未謀麵,何以識得?”劉平奇道。


    “守丞往來禁中,理薊王家事。洛陽誰人不知,何人不曉。”儒生再拜:“得守丞駕臨,館中上下,與有榮焉。”


    “不敢。”劉平麵露喜色,禮數周全。


    便有太學生,引二人登台入館。


    太學生素敬黨人。常為喉舌,亦為擁躉。後世所謂“學生運動”,或便始於此。尤其輿論導向,再加我朝,道聽途說,風聞奏事。路遇太學生,便是皇親國戚,亦禮上三分。


    尤其時至今日。名望之重,遠非先前可比。清平盛世,醉生夢死。末世苟活,錙銖必較,分毫必爭。


    果不其然。見劉平到場。便是諸如後將軍董卓等,二千石高官,亦紛紛近前相見。


    “不知守丞駕到,幸會、幸會!”董卓滿臉橫肉,無風自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備的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香如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香如風並收藏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