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罪官步伐,關東大族紛至遝來。


    過東口驛,入隴關道。懸樓列肆,大震關城。一路震撼,無以複加。


    問過隨行官吏,隴右一地,皆在大建之中。先前毀於羌亂戰火的城池,皆重修擴建。尤勝先前。


    勞力何來?


    百萬羌人、百萬氐人,皆力士。


    羌氐異族,如何肯為我所用?


    一日二百錢,有何不可。


    這……錢從何來?


    自是薊國運來。


    原來如此。大族紛紛醒悟。


    話說,薊王從不白用人。便是羌氐,亦無不同。


    所謂熙熙攘攘,利來利往。


    隻需說薊王照常支付,無有拖欠。羌氐何苦提著腦袋造反。關東大族,這便各自心安。正如臨行前,送別一幹人等所言。此去敦煌,是福是禍,猶未可知也。


    與罪官不同,劉備將關東大族盡數遷往敦煌等河西四郡定居。


    隻因四郡人少。幾十萬關東漢人填入,正好補民之缺。


    戶戶可購新田一頃,宅院一棟,入城安居。大族亦分戶,與少年時的樓桑類似。同姓聚居而成邑落。族中事物,由宗長負責協調,亦有裏魁等基層官吏理政。


    待到十月中旬。關東各地大族蜂擁而來,車馬不絕於道。幕府屬吏早已熟絡。悉心安排不提。


    歸義城亦傳迴消息。


    一直觀望中的燒當羌與白馬羌,漸被宋建說動。


    無它。還是利益使然。


    都說羌人狡詐無信。說起來,也是在與大漢的反複鬥爭中,練出來了。沒有狡猾的獵人,何來狡猾的狐狸。先前薊王懲罰作亂東羌。流徙三百裏,完城旦舂,竟一日二百大錢。西羌如何能信。


    其必有詐。


    卻也不敢輕易謀反,故若即若離。今數月已過。非但羌人月月領取薪資,就連氐人亦如此這般。且比羌人多領一倍。


    九九重陽。東羌三十六部與氐酋十二部,共赴大震關薊王宴。帶迴財貨珍寶無數。


    雙重刺激,如何還能坐穩。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亙古不變之真理。這便躍躍欲試。我等亦是羌人,且未曾謀反,為何不被薊王待見。


    宋建一語道破天機。


    爾等遊離在隴右諸郡之外,乃化外之民,非大漢屬民。若想被薊王所用,須內遷。


    內遷?


    諸羌渠旋即醒悟:所謂內遷……可是謀反?


    宋建先是點頭,後又搖頭。以“內附漢庭”為名起兵。乃行兵諫,而非謀反。


    有理有理。


    諸羌渠幡然醒悟。我等起兵內附,自非謀反。


    即便如此,諸羌渠亦不敢挑頭。挑頭之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這便與宋建一拍即合。燒當羌、白馬羌、參狼羌等大小種落,湊足三十六部,亦出十萬兵馬,入寇隴右。


    收到消息,劉備不憂反喜。


    西羌可定也。


    先前,洛陽有書送到。言,陛下或年內便欲將劉備調入朝中。除去黃巾逆賊,這個心頭大患。外戚便成陛下之患。時,武帝為除後患,不惜立子殺母。陛下廢長立幼之心,雖不曾昭然若揭,卻已越發明朗。


    自從得知陛下坐視關東大亂,為血洗世家大族,不惜賠上八州百姓身家性命。劉備便與他做了情感切割。世人皆知薊王利落果斷,愛恨分明。此事,也是一樣。


    換句話說,劉備並不想參與二位皇子的奪嫡之爭。且一旦入朝,必成皇後等人眼中釘,肉中刺。明槍暗箭,防不勝防。再者說來。群盜蜂起,萬民饑流。枯守朝堂,無所作為,亦非劉備所願。


    奈何,隴右若平,劉備亦無理由滯留。


    正好可趁剿滅西羌之機,留守隴右。


    “申生在內死,重耳在外生。”便是亙古不變之又一真理。


    十月末。宋建領三十六部西羌反。以內附漢庭為名,入寇金城、隴西、武都三郡。


    據歸義、建威二城。攻占石城,兵圍白石、臨洮、羌道諸縣。三郡邊境,一時風聲鶴唳。軍情一日三報,十萬火急。劉備一邊上表朝廷,一邊整軍備戰。


    隴右隆冬將至,雪大封路。十月起兵,並非好時機。且此次羌亂,雷聲大,雨點小。羌騎來去如風,抄掠不及便唿嘯而去。絕不纏鬥,亦不停留。凡遇漢軍追剿,便退往三郡之外,蟄伏河川山穀之中。待漢軍兵退,又起兵入寇。如此反複。邊郡諸縣,不勝其煩。


    奈何聲勢浩大,朝廷再被震動。


    東羌三十六部,剛被薊王平定。又有西羌三十六部十萬兵馬。如之奈何。


    陛下問計群臣。皆說,再從關東調兵,乃舍近求遠。當令輔漢大將軍,薊王劉備繼續清剿西羌賊寇。


    言下之意。黃巾剛滅,群盜蜂起。帝國已無力西顧。


    陛下無奈。隻得詔命薊王平西羌之亂。待平二羌之亂後,再班師迴朝,“共謀大業”。


    好一個“共謀大業”。


    劉備一聲暗歎。


    隴右確已不是帝國關注重點。關東才是生死命脈。


    自平定黃巾。朝野便有兩件大事,懸而未決:重開黨錮,與重立州牧。


    比起重起黨人,陛下更傾向於重立州牧。


    而劉備卻正好相反。比起重立州牧,劉備覺得重起黨人,才是當務之急。


    兩件事,皆牽扯極廣。非旦夕之功。想必,年前無可定論。


    亦有喜訊傳來。薊國稻收已畢。


    本季新糧,顆粒歸倉。薊太倉,果有五千萬石新穀入庫。趁水路通暢,將年前陳穀,調運冀州各地,賑濟災民。如此食陳積新,方能最大限度的確保糧食儲備。


    此舉,並非隻對冀州百姓。便是薊國百姓,亦是如此。家家建有倉樓,陳穀完好,並未黴變,更無異味。食之如常。陳積食新,亦可,並不強求。隻是農人惜糧,不舍食新穀而已。


    便是劉備所食軍糧,亦多陳穀。並無不同。


    大震關城,雲霞殿。


    幕府屬吏將校齊聚。


    幕府左丞荀攸言道:“三十六部羌渠,十二部氐酋,紛紛上書,欲從勞營調迴族中青壯,守備老寨。”


    “勞營事關隴右大局,不可輕動。”劉備言道:“金城羌渠營寨,令護羌校尉分兵守護。”


    “喏。”


    “幼平。”劉備目光投來。


    “臣在。”周泰自行出列。


    “去守隴西。”


    “喏!”


    “公明。”


    “臣在。”徐晃亦出列。


    “守武都。”劉備遞上軍令。


    “喏!”


    “二弟,三弟。”劉備又取軍令在手。


    “臣弟在!”


    “入漢陽大營,已備支援。”


    “喏!”關羽、張飛雙雙領命。


    “宣高。”


    “臣在!”統領西域聯軍的臧霸,亦出列。


    “守備各處勞營,切莫生亂。”劉備叮囑道。


    “遵命!”臧霸領命。


    “西羌之亂,勢如野火。諸君依令行事,不可大意。”


    “臣等遵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備的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香如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香如風並收藏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