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威廉·莫克爾教授沒有留下一本經濟學著作,但是卻成了輿論戰的開山鼻祖。


    首先威廉·莫克爾找了一些英國上流社會的名人,讓他們評價愛爾蘭的饑荒以及是否需要幫助愛爾蘭人,不僅如此他還搜集了一大堆的名人名言,方便引經據典。


    沃特·斯考特伯爵作為一個多次拜訪愛爾蘭的英國紳士,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


    在這個時候談論愛爾蘭的苦痛,就像是在談論莫須有的疾病。就像狗喜歡吃肉,孩子不喜歡上學一樣。


    而且這個時代的愛爾蘭是無比荒涼的,在北部的少部分人掌握著愛爾蘭八分之七的土地和90%的財富。


    生活在大不列顛島上的英國上流社會,又怎麽會愛爾蘭農村的苦難。他們見過的更多是都柏林的繁華,以及風景的秀美。


    至於當時社會的主流輿論,覺得窮人就是蠢、笨、懶、饞,人劣根性的集合體。這些上流社會名人自然是反對派,他們反對對愛爾蘭進行任何形式上的援助。


    威廉·莫克爾教授為了擴大戰果,賄賂了《泰晤士報》讓他們發表文章批評愛爾蘭的好吃懶做,將愛爾蘭人比作混吃等死的寄生蟲。


    《泰晤士報》就是那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人用600英鎊收買黑某神秘大國的媒體之一。


    《泰晤士報》收了錢,自然會好好辦事。首先他們提出這次洪澇災害對愛爾蘭的影響很有限,因為土豆都是種在地下的,不像小麥那樣是種在地上的,所以愛爾蘭糧食歉收是個假命題,是“失事的”。


    第二,愛爾蘭請求糧食援助是天主教的陰謀。大英帝國的天主教問題由來已久,羅伯特·皮爾本人就是堅決反對解放天主教的保守派。


    英國天主教徒問題始於“光榮革命”。1688年,英格蘭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光榮革命”,對於這場革命英國將它吹得天花亂墜。


    “近代民主的開端”、“私有財產得到保護”、“不流血的革命”,實際不流血的是英國人,而流血的是愛爾蘭人。


    英格蘭國王威廉三世剛剛登基,就對愛爾蘭發動了侵略戰爭。發動了多次屠殺,僅僅二十年時間愛爾蘭人控製的土地就隻剩下了7%。


    為了徹底征服愛爾蘭,“光榮革命”剛剛結束,威斯敏斯特議會就製定通過了一些列鎮壓愛爾蘭天主教徒的法律。


    (這裏說一下愛爾蘭是傳統信仰天主教的地區,而另一邊則是新教。)


    這些法律規定,愛爾蘭天主教徒不能擁有可以作戰的馬匹,不能接受教育,不能擁有武器,不可進行集會....


    任何加入英國國教的信徒,應該把告發異教徒作為一項光榮的義務。


    直到1829年,丹尼爾·內康奧爾才幫愛爾蘭人重新贏得了受教育的權利。


    威廉·莫克爾教授利用宗教矛盾,極大的吸引了督促英國政府援助愛爾蘭的火力。


    然後威廉·莫克爾教授又找到了英國專家們坐鎮,專家們從各種角度分析,愛爾蘭的糧食並沒有不夠吃,再加上市場自由競爭理論的影響,他們得出結論即便發生饑荒也不要緊,因為市場是萬能的。


    最後威廉·莫克爾教授拿出了殺手鐧,一組真實的數據。


    每英石土豆的價格為1.5便士,一英石為6.35公斤,每公斤土豆為0.00098英鎊,一英鎊可以買到1020公斤土豆。


    一個成年男人一天需要3公斤土豆,按一年365天算,每人每年需要1.07英鎊就可以生存。而愛爾蘭的人均收入高達9.7英鎊,就算是最貧窮的阿爾斯特和康諾特人均收入也高達4磅。


    所以愛爾蘭根本不缺糧食,如果餓死了人,一定是他們蠢或者摳門。


    隻不過在愛爾蘭島的英國官員們,並不這樣看,他們很清楚,如果得不到救助,愛爾蘭島一定會發生饑荒。因為愛爾蘭人很少有固定資產,他們更多的是租賃土地的佃農。


    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集中了土地和勞動力。


    但在愛爾蘭,情況正好相反。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邊際利潤,這些地主或者中間人把土地盡可能地分割成小塊,在許多地方,佃農甚至隻能租到0.25英畝的耕地。


    拿破侖戰爭之後,英國的擴張來到了空前的階段。英格蘭的土地價格不斷下降,甚至影響到了愛爾蘭。


    於是乎外來地主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為了提高地租搞起了饑餓營銷,破壞了原本相對穩定的地租關係,縮短租賃期限,以便他們能夠把還未收獲的土地拿到市場上公開競標,哄抬價格。


    農民隻能接受漲價,否則就有顆粒無收餓死街頭的風險。


    對於餓死人這種事情,英國官員早就司空見慣,但是一旦餓死的人多了,就會有人鋌而走險。而現在的愛爾蘭顯然是兵力不足,偌大的愛爾蘭島,隻有8萬人的部隊,而且多半駐紮在城市和港口。


    一方麵是不肯出錢援助的英國政府,另一方麵是饑腸轆轆隨時可能發生暴動的愛爾蘭饑民。


    英國的官員們陷入到了一個兩難的境地,首先政府的態度,他們改變不了。其次,這次災難他們阻止不了,等難民的糧食吃完了極有可能會發生暴動,到時候他們還是會因為失職被處理。


    於是乎有些聰明的英國官員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既然這些愛爾蘭人是天主教徒,那就讓天主教來管好了。他們這些新教徒是沒有義務,為天主教徒服務的。


    這幫人首先寫信了教皇格列高利十六世,這位教皇隻想在教皇國安度晚年,直接讓人把信燒了。而喜歡管閑事的自由派庇護九世還沒有上台,所以去往羅馬教廷的信猶如石沉大海一般,一去不迴。


    然後這幫英國官員又想到了法國人,英法世仇百年,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如果法國能接下,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但很可惜,此時的掌門人是基佐,他隻信錢。


    而且阿爾及利亞的大規模叛亂,讓法國人焦頭爛額。一再增派兵力,但是按住葫蘆起了瓢,最後隻能是步步為營,以修碉堡的方式,來鎮壓起義。


    救援愛爾蘭,給英國的身後埋一顆定時炸彈的想法,基佐也有過。但是一來花費巨大,二來愛爾蘭人的實力還不如非洲的遊牧部落,畢竟這幾百年裏愛爾蘭人都沒能掀起太大的風浪。


    基佐認為放任愛爾蘭人餓死,然後爆發起義牽製英國精力才是最劃算的選擇。而且還有一個自己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就能看一場好戲的方法。


    然後一封信出現在了聖斯蒂芬大教堂,胖胖的勞舍爾大主教一拍桌子。


    “這事,我們管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爺爺是神羅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慶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慶酒並收藏我爺爺是神羅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