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奧地利帝國的胃口顯然比法國人好多了,這幾十年的虧空可不是200-300萬噸就能填飽的。這還不算匈牙利地區的糧庫,以及波黑新建的倉庫。
要填滿奧地利帝國大大小小的倉庫,恐怕1000萬噸都未必夠用。當然就算是弗蘭茨想買,英國人也拿不出來。而且按照曆史上的時間點來說,很快饑荒就會席卷整個歐洲。
惡劣的氣候和農作物疫病會持續到1850年,僅僅是愛爾蘭一地就有將近200萬人餓死。奧地利受到的影響雖然沒有那麽誇張,但是饑荒也在實際上助推了奧地利國內的“萬國之春”。
民以食為天,若是人人都吃飽喝足,安居樂業,誰又想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呢?
弗蘭茨很清楚糧食的重要性,所以他打算提前囤積糧食以防日後的糧食危機。儲備糧食隻能應付一時之需,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問題。
發展才是硬道理,需要更多的投入幫助農民改良機械,培育良種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業。
當然弗蘭茨有很多後世的知識,比如雜交作物可以提升產量,化肥的應用,整合大農場,發展機械化,農藥等等
這些都能夠成為奧地利農業起飛的動力。
而且弗蘭茨已經開始讓奧地利皇家科學院的專家開始培育雜交作物來提升農作物產量,更是在弗蘭茨自己名下的莊園裏開始嚐試將耕地整合在一起,集中使用機械提升效率。
可說道眼下奧地利的所有糧食倉庫都空空如也,一個連戰略儲備糧都沒有的國家拿什麽應對危機。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就是這樣了,於是乎現在奧地利隻能買!買!買!了。
有些書友也許要問了,埃及這麽窮拿什麽買英國人的糧食?很簡單,我想大家都應該聽說過期貨交易。沒錯,阿裏正是用未來埃及的棉花和英國人換取糧食。
其實這個並不是阿裏想到的,而是英國人提議的。英國人並不傻,用糧食換棉花,讓埃及的棉花和英國的糧食掛鉤。
這樣既能獲得埃及的原料市場,又能防止埃及東山再起,還比較容易讓埃及人接受,事後別的國家也找不出什麽毛病,還能宣傳一波英國人所謂的“人道主義精神”簡直是一石n鳥。
畢竟英國人的目的是獨霸埃及棉花市場,進而保持英國在世界紡織業的霸權。
這個時代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棉花是由英國人加工的,英國紡織業的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英國紡織業已經不具備技術優勢,甚至連勞動力優勢都在減弱。但是英國依然霸占著世界上最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產地。
英國人理所當然的希望這個美夢能一直持續下去。
隻不過沒有永恆的霸權,美國人率先在美洲推翻了英國紡織業的霸權,並且成為了英國人的競爭對手。埃及的棉花,更是讓歐陸國家可以就近獲得原料。
當年阿裏為了滿足軍事改革和軍隊的巨大支出,開始鼓勵種植棉花。土埃戰爭期間棉花更是成為了埃及最重要的出口貨物。
為了換取法國的貸款,阿裏將棉花低價出售給法國,甚至一度取代了美國棉花。但好景不長,美國人決定降低價格進行反擊,直到將埃及棉花趕出法國。
隨著第二次土埃戰爭的失敗,埃及的經濟和政治都處在崩潰的邊緣。
棉花再次成為了埃及的希望,國企倒閉改革失敗一切倒退迴幾十年前,隻有棉花貿易支撐著整個埃及。通過棉花貿易賺取外匯,購買埃及需要物資和償還債務。
棉花已然成了埃及的支柱產業,由於有埃及的低價棉花銷往歐洲。歐洲各國開始發展自己的紡織業,同時為了保護本國產業都不約而同地給英國布定下了高關稅。
市場減小,競爭對手增加,這可讓英國人無法接受。於是乎就有商人向帕麥斯頓建議,通過殖民埃及來打擊歐洲紡織業。
北美的棉花再便宜因為隔著一個大西洋,價格上也會比埃及棉花要貴。如此一來歐洲的棉布就不會對英國人產生威脅,而且直布羅陀海峽還在英國人手中。
到時候隻要英國人想,歐洲的紡織工廠就要大半停工。
</p>
奧地利帝國的胃口顯然比法國人好多了,這幾十年的虧空可不是200-300萬噸就能填飽的。這還不算匈牙利地區的糧庫,以及波黑新建的倉庫。
要填滿奧地利帝國大大小小的倉庫,恐怕1000萬噸都未必夠用。當然就算是弗蘭茨想買,英國人也拿不出來。而且按照曆史上的時間點來說,很快饑荒就會席卷整個歐洲。
惡劣的氣候和農作物疫病會持續到1850年,僅僅是愛爾蘭一地就有將近200萬人餓死。奧地利受到的影響雖然沒有那麽誇張,但是饑荒也在實際上助推了奧地利國內的“萬國之春”。
民以食為天,若是人人都吃飽喝足,安居樂業,誰又想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呢?
弗蘭茨很清楚糧食的重要性,所以他打算提前囤積糧食以防日後的糧食危機。儲備糧食隻能應付一時之需,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問題。
發展才是硬道理,需要更多的投入幫助農民改良機械,培育良種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業。
當然弗蘭茨有很多後世的知識,比如雜交作物可以提升產量,化肥的應用,整合大農場,發展機械化,農藥等等
這些都能夠成為奧地利農業起飛的動力。
而且弗蘭茨已經開始讓奧地利皇家科學院的專家開始培育雜交作物來提升農作物產量,更是在弗蘭茨自己名下的莊園裏開始嚐試將耕地整合在一起,集中使用機械提升效率。
可說道眼下奧地利的所有糧食倉庫都空空如也,一個連戰略儲備糧都沒有的國家拿什麽應對危機。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就是這樣了,於是乎現在奧地利隻能買!買!買!了。
有些書友也許要問了,埃及這麽窮拿什麽買英國人的糧食?很簡單,我想大家都應該聽說過期貨交易。沒錯,阿裏正是用未來埃及的棉花和英國人換取糧食。
其實這個並不是阿裏想到的,而是英國人提議的。英國人並不傻,用糧食換棉花,讓埃及的棉花和英國的糧食掛鉤。
這樣既能獲得埃及的原料市場,又能防止埃及東山再起,還比較容易讓埃及人接受,事後別的國家也找不出什麽毛病,還能宣傳一波英國人所謂的“人道主義精神”簡直是一石n鳥。
畢竟英國人的目的是獨霸埃及棉花市場,進而保持英國在世界紡織業的霸權。
這個時代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棉花是由英國人加工的,英國紡織業的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英國紡織業已經不具備技術優勢,甚至連勞動力優勢都在減弱。但是英國依然霸占著世界上最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產地。
英國人理所當然的希望這個美夢能一直持續下去。
隻不過沒有永恆的霸權,美國人率先在美洲推翻了英國紡織業的霸權,並且成為了英國人的競爭對手。埃及的棉花,更是讓歐陸國家可以就近獲得原料。
當年阿裏為了滿足軍事改革和軍隊的巨大支出,開始鼓勵種植棉花。土埃戰爭期間棉花更是成為了埃及最重要的出口貨物。
為了換取法國的貸款,阿裏將棉花低價出售給法國,甚至一度取代了美國棉花。但好景不長,美國人決定降低價格進行反擊,直到將埃及棉花趕出法國。
隨著第二次土埃戰爭的失敗,埃及的經濟和政治都處在崩潰的邊緣。
棉花再次成為了埃及的希望,國企倒閉改革失敗一切倒退迴幾十年前,隻有棉花貿易支撐著整個埃及。通過棉花貿易賺取外匯,購買埃及需要物資和償還債務。
棉花已然成了埃及的支柱產業,由於有埃及的低價棉花銷往歐洲。歐洲各國開始發展自己的紡織業,同時為了保護本國產業都不約而同地給英國布定下了高關稅。
市場減小,競爭對手增加,這可讓英國人無法接受。於是乎就有商人向帕麥斯頓建議,通過殖民埃及來打擊歐洲紡織業。
北美的棉花再便宜因為隔著一個大西洋,價格上也會比埃及棉花要貴。如此一來歐洲的棉布就不會對英國人產生威脅,而且直布羅陀海峽還在英國人手中。
到時候隻要英國人想,歐洲的紡織工廠就要大半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