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什麽是君子
大唐是一個在文化上十分二元化的地方。這或許是因為曆史上的大唐,是華夏畫風轉變得最劇烈的時代的原因。
曆史上的唐初,九品中正製的影響依舊存在,世家大族對於國家的控製依舊沒有消退。但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這個國家卻漸漸擺脫了那些世家的控製,建立了由皇帝和科舉讀書人共同治理國家的格局。
雖然唐後期因為藩鎮割據的原因,變得重武輕文。但科舉所帶來的影響——即底層百姓上升的渠道被擴大,而權力也被更多人分享的格局依舊沒變。
因此,在這個世界的大唐,古老的家族依舊有著龐大的能量。但是寒門的士子卻能夠抱成一團,組成底層百姓在之後的宋明時代,將門閥世家按在地上摩擦的學閥組織。
當蕭文走入嵩陽書院的講堂,坐在屬於山長的位置上時,他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底層的學生和一部分講師坐在了一邊。從他們的穿著可以看出,他們並不富裕。但是那濃厚的黑眼圈,卻是他們努力讀書的證明。
而坐在另一邊的,卻是一群穿金戴銀,全身散發著珠光寶氣的少年。他們一個個滿麵紅光,有些臉上甚至還有許多贅肉,看起來以前營養就很好,甚至吃飯頓頓有肉。
顯然,這些都是一群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世家子弟。
“原本幾百年的和平演變,逐漸覺得的讀書人取代那些世家大族的過程,在這個世界裏顯然被縮短到幾十年。看起來,讀書人和世家子之間的矛盾,還是十分劇烈啊!”蕭文想道。
這看起來似乎和蕭文並無關係。但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
今天的蕭文雖然名義上是以個人名義來參觀嵩陽書院,並且他最根本的目的也的確是來這裏化解昨天發生的誤會。
但哪怕是蕭文自己,也不相信他今天來嵩陽書院的影響會僅僅這麽簡單。
畢竟作為大漢派遣到大唐的使臣,蕭文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大漢的國家形象。
李世民在看著蕭文,希望從蕭文身上看到劉邦想要傳達給他的信息。
房玄齡和杜如晦看著蕭文,希望從蕭文身上看到和大漢合作的可能性。
尉遲恭,程咬金,秦瓊,李靖這些人也在看著蕭文,這些人警惕著蕭文,謹慎地對待著蕭文,擔心卻又期待蕭文向大唐傳達開戰的消息——他們害怕開戰,卻又期待著開戰。
因此,蕭文之前麵對行刺的遊俠,麵對突如其來的高陽公主,他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畢竟李世民那些人還不至於蠢到想在這種地方解讀出大唐對大漢的態度——要真有這種神經質的統治者,那隻能說活該他的國家滅亡!
但是現在的蕭文,每一句話顯然都是有能力經過深思熟慮才說出口的。或許大部分人都會相信蕭文在之前的突發事件中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個人目的。
但在這種有充足時間深思熟慮後再做出行動的場合,可沒有人會相信蕭文在這裏做的一切,依舊隻是個人行為。
哪怕是蕭文,也明白,自己如今是代表著大漢的名義來這裏發話。
但是不用於普通的使臣,蕭文雖然的確有也是以官方的名義過來,但劉邦在給他一個幾乎無限的自由的同時,也給了他一個限製——那就是他必須在大唐做出足夠的成績,給大漢足夠的利益。
而想要在大唐處給大漢獲取利益,就必須撬動大唐的利益。
而在大唐,什麽地方的利益最好撬動?那自然是階級矛盾之所在。
曆史上的唐國,正處於世家和寒門的權利交替時代,可謂是千年難得一遇。
而這種局麵,原本是在幾百年的時間裏緩慢進行的。
從隋朝到宋初,這種改變才堪堪完成。
而原本在曆史上延綿了幾百年的矛盾,在這個世界卻集中在了隻有幾十歲年紀的年輕帝國爆發了出來。
因此,蕭文就理所應當地認為,撬動階級矛盾,是最容易讓大漢獲利的方式!
於是,蕭文在琢磨了片刻,斟酌了一下措辭後,就開始說道:“各位,儒家學說,千百年來已經有無數大儒,說了千百遍。再次贅述,毫無意義。而世間之大儒,或春秋注我,或我注春秋,儒家學派之間的爭論,真要說起來,和當年的諸子百家一樣,千奇百怪。我要在這裏說出來,恐怕也會引戰不休,同樣毫無意義。”
“蕭文今日前來,並非為了重複先賢的話,也不是為了過來吵架。因此,蕭文打算說點別的。說點當今天下,所有儒生都忽略掉的東西。”
聽到這話,眾人麵麵相覷。所有儒生都忽略的東西?這個說法卻是讓眾多學子感到好奇。
於是李綱代替在場的所有人,說出了他們心中的疑問。他說道:“當世大儒數不勝數,治學之入手方向各不相同。難道還有我們遺漏的地方?請蕭夫子,講!”
“請蕭夫子,講!”
聽到這話,蕭文點點頭。他說道:“我今天要講的,隻有兩個字——君子!”
君子?
眾多弟子,以及講師,甚至是李綱都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於是蕭文說道:“何為君子?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
聽到這話,眾多弟子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
在此之前,他們的講師都告訴他們,關於君子的各種含義。但他們沒想到,君子這個詞在一開始,竟然隻是表示君王之子。
就在眾多弟子不解的時候,李綱卻點點頭。他說道:“蕭夫子所言不假。雖然君子在這之後的確存在了很多意義。但一開始,的確是指君王之子。這沒有什麽好奇怪的,畢竟儒這個字,在商朝不也沒有如今的意義?哪怕是孔聖人,也不是剛出生就被叫做聖人。名字這種東西,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增添含義的。”
聽到這話,眾多弟子理解地點了點頭。畢竟都是些年輕人,也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因此他們聽到李綱的話,不會像那些保守的老學究一樣破口大罵,反而會表露出認同的神情。
而蕭文在聽到李綱為自己補充後,也點了點頭。他繼續說道:“而後“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大唐是一個在文化上十分二元化的地方。這或許是因為曆史上的大唐,是華夏畫風轉變得最劇烈的時代的原因。
曆史上的唐初,九品中正製的影響依舊存在,世家大族對於國家的控製依舊沒有消退。但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這個國家卻漸漸擺脫了那些世家的控製,建立了由皇帝和科舉讀書人共同治理國家的格局。
雖然唐後期因為藩鎮割據的原因,變得重武輕文。但科舉所帶來的影響——即底層百姓上升的渠道被擴大,而權力也被更多人分享的格局依舊沒變。
因此,在這個世界的大唐,古老的家族依舊有著龐大的能量。但是寒門的士子卻能夠抱成一團,組成底層百姓在之後的宋明時代,將門閥世家按在地上摩擦的學閥組織。
當蕭文走入嵩陽書院的講堂,坐在屬於山長的位置上時,他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底層的學生和一部分講師坐在了一邊。從他們的穿著可以看出,他們並不富裕。但是那濃厚的黑眼圈,卻是他們努力讀書的證明。
而坐在另一邊的,卻是一群穿金戴銀,全身散發著珠光寶氣的少年。他們一個個滿麵紅光,有些臉上甚至還有許多贅肉,看起來以前營養就很好,甚至吃飯頓頓有肉。
顯然,這些都是一群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世家子弟。
“原本幾百年的和平演變,逐漸覺得的讀書人取代那些世家大族的過程,在這個世界裏顯然被縮短到幾十年。看起來,讀書人和世家子之間的矛盾,還是十分劇烈啊!”蕭文想道。
這看起來似乎和蕭文並無關係。但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
今天的蕭文雖然名義上是以個人名義來參觀嵩陽書院,並且他最根本的目的也的確是來這裏化解昨天發生的誤會。
但哪怕是蕭文自己,也不相信他今天來嵩陽書院的影響會僅僅這麽簡單。
畢竟作為大漢派遣到大唐的使臣,蕭文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大漢的國家形象。
李世民在看著蕭文,希望從蕭文身上看到劉邦想要傳達給他的信息。
房玄齡和杜如晦看著蕭文,希望從蕭文身上看到和大漢合作的可能性。
尉遲恭,程咬金,秦瓊,李靖這些人也在看著蕭文,這些人警惕著蕭文,謹慎地對待著蕭文,擔心卻又期待蕭文向大唐傳達開戰的消息——他們害怕開戰,卻又期待著開戰。
因此,蕭文之前麵對行刺的遊俠,麵對突如其來的高陽公主,他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畢竟李世民那些人還不至於蠢到想在這種地方解讀出大唐對大漢的態度——要真有這種神經質的統治者,那隻能說活該他的國家滅亡!
但是現在的蕭文,每一句話顯然都是有能力經過深思熟慮才說出口的。或許大部分人都會相信蕭文在之前的突發事件中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個人目的。
但在這種有充足時間深思熟慮後再做出行動的場合,可沒有人會相信蕭文在這裏做的一切,依舊隻是個人行為。
哪怕是蕭文,也明白,自己如今是代表著大漢的名義來這裏發話。
但是不用於普通的使臣,蕭文雖然的確有也是以官方的名義過來,但劉邦在給他一個幾乎無限的自由的同時,也給了他一個限製——那就是他必須在大唐做出足夠的成績,給大漢足夠的利益。
而想要在大唐處給大漢獲取利益,就必須撬動大唐的利益。
而在大唐,什麽地方的利益最好撬動?那自然是階級矛盾之所在。
曆史上的唐國,正處於世家和寒門的權利交替時代,可謂是千年難得一遇。
而這種局麵,原本是在幾百年的時間裏緩慢進行的。
從隋朝到宋初,這種改變才堪堪完成。
而原本在曆史上延綿了幾百年的矛盾,在這個世界卻集中在了隻有幾十歲年紀的年輕帝國爆發了出來。
因此,蕭文就理所應當地認為,撬動階級矛盾,是最容易讓大漢獲利的方式!
於是,蕭文在琢磨了片刻,斟酌了一下措辭後,就開始說道:“各位,儒家學說,千百年來已經有無數大儒,說了千百遍。再次贅述,毫無意義。而世間之大儒,或春秋注我,或我注春秋,儒家學派之間的爭論,真要說起來,和當年的諸子百家一樣,千奇百怪。我要在這裏說出來,恐怕也會引戰不休,同樣毫無意義。”
“蕭文今日前來,並非為了重複先賢的話,也不是為了過來吵架。因此,蕭文打算說點別的。說點當今天下,所有儒生都忽略掉的東西。”
聽到這話,眾人麵麵相覷。所有儒生都忽略的東西?這個說法卻是讓眾多學子感到好奇。
於是李綱代替在場的所有人,說出了他們心中的疑問。他說道:“當世大儒數不勝數,治學之入手方向各不相同。難道還有我們遺漏的地方?請蕭夫子,講!”
“請蕭夫子,講!”
聽到這話,蕭文點點頭。他說道:“我今天要講的,隻有兩個字——君子!”
君子?
眾多弟子,以及講師,甚至是李綱都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於是蕭文說道:“何為君子?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
聽到這話,眾多弟子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
在此之前,他們的講師都告訴他們,關於君子的各種含義。但他們沒想到,君子這個詞在一開始,竟然隻是表示君王之子。
就在眾多弟子不解的時候,李綱卻點點頭。他說道:“蕭夫子所言不假。雖然君子在這之後的確存在了很多意義。但一開始,的確是指君王之子。這沒有什麽好奇怪的,畢竟儒這個字,在商朝不也沒有如今的意義?哪怕是孔聖人,也不是剛出生就被叫做聖人。名字這種東西,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增添含義的。”
聽到這話,眾多弟子理解地點了點頭。畢竟都是些年輕人,也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因此他們聽到李綱的話,不會像那些保守的老學究一樣破口大罵,反而會表露出認同的神情。
而蕭文在聽到李綱為自己補充後,也點了點頭。他繼續說道:“而後“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