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姑姑是在征西將軍府見到的楊凡夫婦的。


    楊凡在二堂大堂,接待陶姑姑的來訪。陶姑姑身份非同一般。是一品女官。楊家和皇後的合作都是這位負責常務事務的。


    將軍府的一堂院落,是處理軍隊事務的節堂,是保密的場所。那裏辦理的都是機密軍務。那裏戒備森嚴,士兵持槍站崗。


    而二堂這個院落,是楊凡的辦公室和寢室。在這裏的接待比較符合陶姑姑的身份。


    聽完陶姑姑的話,楊凡點點頭說道:“這是正常的。工業發展就是這個樣子。當一個環節取得了突破後,就需要其他環節也跟上來。否則,就會因為上下遊的滯後而影響突破的環節。”


    小娘皮問道:“老爺,你看棉紗的問題怎麽解決。如果毛紡廠的棉紗始終不夠,就會影響擴大再生產。”


    畢竟楊家僅次於皇室,也擁有三成的股份呢。她是第二大股東。


    “這件事是這樣,隻有把技術提供給紡紗的農戶才行。讓他們去提高紡紗的效率。提高質量以及產量。我們才能在市場上收購到更多的棉紗。我們在山東和北直隸提供新式紡紗機器,扶持農戶。對有資金,同時也願意投資建設紗廠的民間士紳,我們也提供支持。隻有這樣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楊凡說道。


    陶姑姑問道:“定遠伯您這裏有這樣的機械嗎。”


    “有的,有幾種,但是適合的隻有一種最小型的。可以一個人,用人力操作的。”楊凡說道。


    楊凡手裏現在整個工業革命早期的幾種紡紗機械都是有的。但是,適合一家一戶的農戶的,最合適的就是珍妮紡紗機,這種技術難度最低的。


    現在棉紗不夠用,就是因為楊凡使用技術和設備入股毛紡廠造成的。楊凡的毛紡設備,因為裝備了飛梭,導致織布效率極大提高。間接導致棉紗的供應出現不足。


    畢竟這麽大規模的紡織廠,在此時的整個世界都是沒有的。


    工人就有七千多人。他們分別從事羊毛的采購、運輸、清洗,分類,紡線等工作。還有六個專門的織布車間。一座呢絨車間。一座印染作坊。兩個成衣車間。一個負責棉毛混紡的中低檔成衣車間。一個呢絨成衣車間。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裏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迴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飛梭的使用極大的提高了效率。


    在曆史上,1733年,機械工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


    裝上這種飛梭的織布機,不僅能織出更寬的布匹,而且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接著,他的兒子羅伯特·凱伊又加以改進,使用起來更為方便。


    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必須有8個至12個紡紗工紡出的紗線,才能夠供應一個使用飛梭織布機的織工的需要。棉紗供不應求,當時就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情況。


    有曆史記錄,1760年,曼徹斯特織布工人,每天要步行五六公裏,從五六個紡紗工那裏收集棉紗,才能供給自己一天內的織布之用。


    如果一個織工想要多弄到一些棉紗,他就得用上衣或新絲帶去賄賂紡紗工。


    長時間的棉紗供不應求,使棉紗價格不斷上漲,棉布工廠的廠主感到不能忍受。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


    而楊凡提供給毛紡廠的織布設備,就是這種帶有飛梭的織布機。


    皇家出的是地皮和廠房、數十萬畝的皇莊土地,用來種植楊凡提供種子的長絨棉。而勳貴們是出的資金。


    這筆投資怎麽看,皇室占四成,是占了便宜的。但是,有皇家的第一大股東身份,對這個生意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他們的廠子沒人來找麻煩,產品行銷各地也極為順暢。皇家的金字招牌也是值錢的。連山賊都不敢打劫皇家紡織廠的車隊。


    因為大明的棉花種植,都是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的。今年棉花漲價,種棉花利潤比較高。所以,明年會有更多的人去種植棉花。


    而擁有很多土地的地主,也在考慮是否減少糧食的種植麵積,改為棉花地。不論是什麽時候,經濟作物的利潤都是比種糧食高的。


    所以,地主和農民是願意減少糧食種植麵積,改為經濟作物的。就是官府有很多限製,盡量保持糧食種植麵積。


    毛紡廠規模這麽大,足足有三千台帶有飛梭的織布機。這就需要四萬紡紗工人來生產,才能充分供應棉紗。


    而北直隸紡紗工才有多少。而且很多都是家庭婦女,自己紡紗自己織布。她們隻拿出一部分自己用不完的棉紗來出售。其他都織布了。


    北直隸一家專門的紡紗廠都沒有。這也導致收購棉紗還要有掮客專門去組織。


    珍妮機是一個紡輪,帶動八個紗錠的紡紗機。這等於把紡紗機效率提高了八倍。這個東西不需要蒸汽動力和水力,隻要人力就可以使用。所以是非常適合在民間推廣的機械。


    楊凡帶著陶姑姑和跟隨來的周廠長,以及毛紡廠的管理層,來到二堂的庭院中。


    在這裏水泥硬化的地麵上,擺著一台珍妮機。楊凡讓一個女工給大家演示。


    “陶姑姑你看,這個機器我叫做珍妮機,以羅拉喂入纖維條,適用於棉、毛、麻纖維紡紗。這個設備隻需要人力就能使用,一個人可以紡出八個的同時工作的紗線。”楊凡介紹說。


    羅拉,紡織機械中起喂給、牽伸、輸出等作用的圓柱形迴轉零件,是英語詞“roller”的音譯,有輥和軸的含義。


    陶姑姑和周廠長等人眼睛一亮。這可真是個好東西。


    現在的織布機加裝了飛梭後,一個織布工人,需要十二個紡紗工人來供應棉紗。現在這個有些複雜的紡紗機械,居然可以一個人幹八個人的活兒,這將極大的緩解目前北直隸麵紗供應不足的局麵。


    他們仔細觀察著這個設備,發現基本是木製的,除了一些用銅和鐵製作的金屬件,其他的都是木頭。造價估計不會太高。


    陶姑姑問道:“定遠伯的意思是讓織戶購買這種珍妮機,提高產量,我們再來收購嗎。”


    楊凡搖搖頭說道:“不會有太多人買的,這個設備造價二兩銀子,很多紡戶有老式的紡車可用,她們不會花錢添置設備的。”


    陶姑姑問道:“那您的意思是?”


    楊凡說道:“讓毛紡廠出資,成立一家設備租賃公司。直接找紡戶簽署合同,租賃公司提供設備,分三年還清,還清後,設備歸紡戶所有。紡戶自己收購棉花,用珍妮機紡紗,然後按照合同,把棉紗賣給設備租賃公司。設備貸款購買,然後分期還款。產品我們來包銷,他們生產出來多少,我們就收購多少,而且當時錢貨兩清。不影響織戶的現金流。隻有這樣,才能讓織戶有興趣。”


    陶姑姑也是很熟悉商業套路的。她仔細測算了一下,說道:“按照這個設備的產量和還款設置。紡戶買了珍妮機後,每個月除了還款外,還有一兩銀子的剩餘利潤。這可是非常客觀的。會有很多人願意做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