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彈一出現,高地上觀察戰場的莽古爾泰和汗阿海、布顏阿海,以及諸位台吉,諸位塔布囊,立刻驚得差點跳起來。
這是什麽東西,戰場出現火器,也隻是武器的槍口和炮口有火焰噴出。
發射出來的彈丸,都是實心的大小彈丸,即使是霰彈也是一樣。隻不過時細小的彈丸比較多罷了。
而現在直接出現了,可以爆炸的發射物。
這種武器是顛覆性的,是從來沒有在戰場上出現過的。
“額駙,這是什麽武器。”莽古爾泰從椅子上站起來了,向著李永芳問道。
李永芳執掌情報機構西堂子,大明的事情,他知道的甚多。努爾哈赤能這麽快的崛起,絕對離不開李永芳的幫助。
遼東很多城市,都是先被混進去好多的內奸,然後在戰鬥激烈時突然衝出奪取城門,才被攻破的。
這些潛伏進來,偽裝成逃難百姓的人,就是李永芳名下的一萬五千漢軍裝扮的。
這次跟隨而來的一萬五千漢軍,就是歸李永芳指揮的那些人。他們身為漢人,卻對遼東的漢人百姓犯下了累累罪行。
李永芳轉轉眼睛,他也沒見過這種會飛的炸彈。不知道怎麽和三貝勒說好,但三貝勒是個急脾氣。顯然說不知道會激怒三貝勒。
現在,老汗王的人前景不妙,五大臣都靠邊站了。現在是四大貝勒並列坐朝聽政的時代。三貝勒是四大貝勒之一,可不能忤逆。
況且,他娶了七貝勒阿巴泰的女兒為妻,三貝勒算是他的叔叔丈人,地位也比他高很多,盡管莽古爾泰和他兒子歲數差不多。他也必須恭順迴答。
“嗯,這個東西看著似乎和倭人的焙烙玉差不多,是一種內裝火藥,點燃後拋出可以爆炸的火器。”
李永芳的情報頭子果真不是蓋的,果然見多識廣。
因為中國一衣帶水,日本接觸火器比其他許多國家都要早。遠遠超過阿拉伯和西歐。
1274年的文永之役中,日本人就在與入侵的元軍的交戰中,第一次體驗到了宋金式的手銃和震天雷(鐵烙錐)。
火銃遠勝於和弓穿透力,震天雷能把數米之內敵炸個血肉橫飛。
尤其震天雷這種點燃投擲的爆炸物。
給東瀛人極大的震撼。
戰鬥結束後,日本的工匠們,迅速展開了對這些先進武器的仿製工作。
到了萬曆援朝戰爭時。他們已經發明了,金屬外殼的用他們民族獨特的繩藝文化連串捆綁的,投擲爆炸物---焙烙玉。
李永芳摸著下巴說道:“隻是不知道,他們為什麽可以扔的這麽遠,看尾跡似乎後麵在噴射火藥。不知道是怎麽實現這麽遠的投擲距離的。”
“額駙,可有對付這種東西的辦法。”莽古爾泰問道。
“目前沒有,如果能得到一兩顆沒有爆炸的,倒是可以研究一下原理。”李永芳搖搖頭。
他也是應付一下莽古爾泰罷了,那裏有什麽好辦法。
這時候,隨著彈幕逐步向外延申,爆炸逐步的向外推進。蒙古人已經完全奔潰了,全都在掉頭往迴跑,他們已經肝膽俱裂了。
北牆的鋼板忽然翻了起來,原來都是牆的地方,現在隻看到兩層的鋼管骨架。
大批的士兵,穿著深灰色的板甲,手持三米多長的瑞士長戟,穿過鋼管之間的空隙,列陣走來。
一排排的銀灰色的方陣,就像從無數打開的大門裏走出來一樣。每兩輛偏廂車之間四五米的空間,向上翻起了瓦楞鋼板,就變成了一個個的大門。
此時,每一個大門都有一個中隊的步兵方陣,從大門裏走了出來。
方陣出來後,鋼板再度放下,後麵的士兵用鐵絲臨時掛上。
他們每一百人組成一個方陣,每個人的步伐都是整齊劃一。腳步同時抬起,同時落下。發出巨大的響聲。
隨著他們的行進,仿佛大地都在震動。
城牆後麵響起的密集的戰鼓聲,數十個壯漢,光著膀子,雙手掄起巨大的鼓槌,猛力的敲擊著戰鼓。巨大的鼓聲,在空曠的草原上動地而來,傳播出去數裏之遠。
莽古爾泰吃驚的看著,北城方向,一百多個方陣氣勢如虹的,洶湧而來。
“這些漢人居然敢反擊。”他喃喃的說道。
從他跟著父汗起兵到現在,他今年都四十歲了,他還是第一次看到,漢人的步兵,居然敢主動向著蒙古人衝來。
即使是當年沈陽城下的渾河血戰之時,漢人最能打戚家軍,也不過是在遭遇了八旗後,立即用車營靠著渾河三麵列陣,被動防守而已。
就和現在的楊凡做的一摸一樣。
楊凡這個作戰的模式,就是大明二百多年來的步兵對付騎兵的主要模式。莽古爾泰絲毫不覺得有什麽不對的。
但是,現在明軍的步兵衝出來了。
莽古爾泰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在火藥助推榴彈榴彈的十幾輪打擊下,蒙古人重兵集群的前部,已經哀鴻遍野一片慘狀。
步兵方陣基本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直接就推了過去。
盡管蒙古人在潰退,但是,這些步兵仍然保持著隊形,不緊不慢,始終保持著方陣的整齊。
隨著哨子聲此起彼伏,在軍官的命令下,明軍步兵開始小跑,但是隊列仍然非常的整齊,可見他們經常列隊跑操。
莽古爾泰看的眼皮直跳,他是高水平的騎兵將領。他清楚的直到,能讓馬慢下來保持隊形,比快起來猛衝重要的多。
步兵也一樣,一支嚴格保持著集體一致性的軍隊是可怕的軍隊。
“這是大明的精兵啊!”他喃喃的說道。
他仿佛迴到了當年的渾河戰場,又一次的看到了白杆兵和戚家軍。
當時,那兩隻部隊也是這樣的訓練有素,行動整齊劃一。
盡管沒有快速的跑動,但是這些步兵的前進的速度並不慢。
很多受傷的倒在地上的蒙古人,直接被他們用瑞士長戟刺死。有些受傷的,跑的慢的也被他們從背後刺死。
蒙古人很多被追上,從背後捅死。
這是什麽東西,戰場出現火器,也隻是武器的槍口和炮口有火焰噴出。
發射出來的彈丸,都是實心的大小彈丸,即使是霰彈也是一樣。隻不過時細小的彈丸比較多罷了。
而現在直接出現了,可以爆炸的發射物。
這種武器是顛覆性的,是從來沒有在戰場上出現過的。
“額駙,這是什麽武器。”莽古爾泰從椅子上站起來了,向著李永芳問道。
李永芳執掌情報機構西堂子,大明的事情,他知道的甚多。努爾哈赤能這麽快的崛起,絕對離不開李永芳的幫助。
遼東很多城市,都是先被混進去好多的內奸,然後在戰鬥激烈時突然衝出奪取城門,才被攻破的。
這些潛伏進來,偽裝成逃難百姓的人,就是李永芳名下的一萬五千漢軍裝扮的。
這次跟隨而來的一萬五千漢軍,就是歸李永芳指揮的那些人。他們身為漢人,卻對遼東的漢人百姓犯下了累累罪行。
李永芳轉轉眼睛,他也沒見過這種會飛的炸彈。不知道怎麽和三貝勒說好,但三貝勒是個急脾氣。顯然說不知道會激怒三貝勒。
現在,老汗王的人前景不妙,五大臣都靠邊站了。現在是四大貝勒並列坐朝聽政的時代。三貝勒是四大貝勒之一,可不能忤逆。
況且,他娶了七貝勒阿巴泰的女兒為妻,三貝勒算是他的叔叔丈人,地位也比他高很多,盡管莽古爾泰和他兒子歲數差不多。他也必須恭順迴答。
“嗯,這個東西看著似乎和倭人的焙烙玉差不多,是一種內裝火藥,點燃後拋出可以爆炸的火器。”
李永芳的情報頭子果真不是蓋的,果然見多識廣。
因為中國一衣帶水,日本接觸火器比其他許多國家都要早。遠遠超過阿拉伯和西歐。
1274年的文永之役中,日本人就在與入侵的元軍的交戰中,第一次體驗到了宋金式的手銃和震天雷(鐵烙錐)。
火銃遠勝於和弓穿透力,震天雷能把數米之內敵炸個血肉橫飛。
尤其震天雷這種點燃投擲的爆炸物。
給東瀛人極大的震撼。
戰鬥結束後,日本的工匠們,迅速展開了對這些先進武器的仿製工作。
到了萬曆援朝戰爭時。他們已經發明了,金屬外殼的用他們民族獨特的繩藝文化連串捆綁的,投擲爆炸物---焙烙玉。
李永芳摸著下巴說道:“隻是不知道,他們為什麽可以扔的這麽遠,看尾跡似乎後麵在噴射火藥。不知道是怎麽實現這麽遠的投擲距離的。”
“額駙,可有對付這種東西的辦法。”莽古爾泰問道。
“目前沒有,如果能得到一兩顆沒有爆炸的,倒是可以研究一下原理。”李永芳搖搖頭。
他也是應付一下莽古爾泰罷了,那裏有什麽好辦法。
這時候,隨著彈幕逐步向外延申,爆炸逐步的向外推進。蒙古人已經完全奔潰了,全都在掉頭往迴跑,他們已經肝膽俱裂了。
北牆的鋼板忽然翻了起來,原來都是牆的地方,現在隻看到兩層的鋼管骨架。
大批的士兵,穿著深灰色的板甲,手持三米多長的瑞士長戟,穿過鋼管之間的空隙,列陣走來。
一排排的銀灰色的方陣,就像從無數打開的大門裏走出來一樣。每兩輛偏廂車之間四五米的空間,向上翻起了瓦楞鋼板,就變成了一個個的大門。
此時,每一個大門都有一個中隊的步兵方陣,從大門裏走了出來。
方陣出來後,鋼板再度放下,後麵的士兵用鐵絲臨時掛上。
他們每一百人組成一個方陣,每個人的步伐都是整齊劃一。腳步同時抬起,同時落下。發出巨大的響聲。
隨著他們的行進,仿佛大地都在震動。
城牆後麵響起的密集的戰鼓聲,數十個壯漢,光著膀子,雙手掄起巨大的鼓槌,猛力的敲擊著戰鼓。巨大的鼓聲,在空曠的草原上動地而來,傳播出去數裏之遠。
莽古爾泰吃驚的看著,北城方向,一百多個方陣氣勢如虹的,洶湧而來。
“這些漢人居然敢反擊。”他喃喃的說道。
從他跟著父汗起兵到現在,他今年都四十歲了,他還是第一次看到,漢人的步兵,居然敢主動向著蒙古人衝來。
即使是當年沈陽城下的渾河血戰之時,漢人最能打戚家軍,也不過是在遭遇了八旗後,立即用車營靠著渾河三麵列陣,被動防守而已。
就和現在的楊凡做的一摸一樣。
楊凡這個作戰的模式,就是大明二百多年來的步兵對付騎兵的主要模式。莽古爾泰絲毫不覺得有什麽不對的。
但是,現在明軍的步兵衝出來了。
莽古爾泰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在火藥助推榴彈榴彈的十幾輪打擊下,蒙古人重兵集群的前部,已經哀鴻遍野一片慘狀。
步兵方陣基本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直接就推了過去。
盡管蒙古人在潰退,但是,這些步兵仍然保持著隊形,不緊不慢,始終保持著方陣的整齊。
隨著哨子聲此起彼伏,在軍官的命令下,明軍步兵開始小跑,但是隊列仍然非常的整齊,可見他們經常列隊跑操。
莽古爾泰看的眼皮直跳,他是高水平的騎兵將領。他清楚的直到,能讓馬慢下來保持隊形,比快起來猛衝重要的多。
步兵也一樣,一支嚴格保持著集體一致性的軍隊是可怕的軍隊。
“這是大明的精兵啊!”他喃喃的說道。
他仿佛迴到了當年的渾河戰場,又一次的看到了白杆兵和戚家軍。
當時,那兩隻部隊也是這樣的訓練有素,行動整齊劃一。
盡管沒有快速的跑動,但是這些步兵的前進的速度並不慢。
很多受傷的倒在地上的蒙古人,直接被他們用瑞士長戟刺死。有些受傷的,跑的慢的也被他們從背後刺死。
蒙古人很多被追上,從背後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