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六點,亂石灘,一隊一人三馬的騎兵,停了下來。
張疙瘩疲憊的從馬上下來。
此處正是大壩工地。
此時的亂石灘密密麻麻的布滿了統一規劃建設的小村莊,這些村莊又被砂石道路像線穿珠子一樣連綴在一起。
十幾萬流民被輸送到這裏整理土地、收集石塊、修建水壩。
張疙瘩有一段時間沒有過來了,每來一次都有很大的變化。
這一路騎在馬上看到路過的一個個村子已經修好了外麵的土牆和籬笆,已經是一個個的封閉的小村莊了。
營地夯土牆的裏麵還簡單紮著籬笆,用來分隔各個居民小區。
村子的大門口和小區的門口都有民兵站崗盤查。
沿著路每個村子門口都有兩個持著長槍的,身穿統一服裝的民兵盤查進入村子的陌生人。簡陋的大門上掛著一塊木板,上麵用燒紅的鐵棍燙出來某某生產大隊的字樣。
張疙瘩對什麽是生產大隊一直不是很懂,索性就當成某村來理解了。其實這是楊凡的惡趣味發作,一時興起起的名字。
楊凡考慮到大壩修好後,這裏幾十萬畝水田就要開發出來。所以提前就按照地塊劃分了自然村屯,每五百人為一個村,周圍劃給土地若幹。
現在十幾萬流民已經星羅棋布的散居在這片平原上。每一天,還有源源不斷的的流民被從遵化城外輸送過來,新的村莊在不停地建立。
這塊土地上,目前已經有了三百八十多個村子,近二十萬人口。
村子圍牆和籬笆裏邊,修了很多的茅草土坯房屋。村子正中間保留了一塊小型的廣場,作為村子集會以及發布告示命令的場所。也是婚喪嫁娶、文化娛樂的場所。
廣場的正北端有一個簡陋的四角的亭子,夯土台基有一丈高左右,這裏是發布命令、講話的地方,如果以後有戲班子來演出這裏也當戲台用。
圍繞在廣場四周的都是各種預留出來的功能性建築的位置。比如未來的村公所、警備所、糧倉、小型驛站客棧、牛馬棚、磨坊、藥鋪、食堂、學校、各種店鋪、前店後廠的作坊的位置。
居住區域裏,有壓水井和公共廁所以及公共浴室。
盡管都是土坯茅草房,十分簡陋,但是不影響使用的功能。
楊凡對衛生非常重視,強製所有人都必須洗澡,衣服每個月都必須用大鍋煮過一次,這裏這麽多人的聚集如果弄出瘟疫來,可不是玩的。
公共食堂的廚房提供飲用的開水。
楊凡嚴禁喝生水。每個人每天還可以分到得到一升熱茶水。
楊凡從福建訂購最劣等的茶葉,海運到北塘交貨。這些茶葉到達時基本已經在船艙裏發酵成了紅茶,紅茶有大量的維生素。
盡管是最最劣等的大鍋煮茶葉,有時甚至是紅棗煮水,炒製的大麥煮水,但從這個時代大宗采購還是有一些成本的。這些都是計劃外的額外開支。
但是楊凡沒辦法,這個年代秋冬季根本沒有太多的蔬菜可吃,楊凡現在可以大量傳送過來糧庫輪換出來的陳糧,足夠養活這十幾萬流民,可是長期不吃蔬菜,缺乏維生素還是會出問題的。
雖然流民們失去土地後四處流浪,現在能吃飽三頓飯的生活已經是想都不敢想了,但是營養結構還是有很大的問題。
流民們都很滿足也很聽話,從大人到小孩、老人幹活也都盡力。裏邊少數潑皮無賴早就被管理的老兵們趕了出去。
他們非常珍惜現在的生活,即使是他們自己有土地或者能夠租到土地耕種時,也沒有一天能吃到純糧食的幹飯的時候,基本都是有限的米粒和膚康、野菜一起煮的粥。
現在是深秋,楊凡已經把周圍能夠買到的蔬菜都買光了,甚至影響到了周圍幾個城市的蔬菜供應。
楊凡把這些菜全部用來醃製鹹菜。勉強可以維持到明年開春。
這個年代的蔬菜很差,像大白菜長的稀鬆,一棵菜沒有一兩斤沉,究其原因是這個時代不懂得把白菜捆起來,讓它長大長致密的辦法,後世一棵白菜五六斤甚至十來斤是常有的事。
淩晨流民們天一亮就都起來吃飯,每個村子都是五百人組成一個大隊。由一名團練老兵管理,每天早上按照家庭集體排隊到村廣場打飯。
現在村子的管理模式確實真的和生產隊一模一樣,沒有工資,靠積累工分到年底給予獎勵和兌換物資。
大家集體吃食堂,集體發布匹、取暖柴薪等福利。
村食堂在戲台下一字排開幾口大鍋,鍋裏煮著粉碎的高濃度玉米碴子和芸豆粥。之所以給他們吃玉米碴子粥,主要是應為陳糧裏玉米最便宜,另外芸豆富含人體可以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和鈣,這些都是應對缺乏蔬菜的辦法。
中午發玉米麵烙的發麵餅子。
晚飯是雜糧飯。
菜基本是沒有的,每餐隻發放鹹菜。每隔幾天才會有水煮的野菜作為副食。
這個季節野菜馬上也就沒有地方挖了,副食很快就要斷絕。
這些流民壯勞力都調去修水庫了,主要是挖導流明渠和開鑿山體內的導流隧道。
村裏剩下的都是婦女和老人、孩子,他們每天吃完飯就帶著玉米餅子和竹筒水壺(裏邊裝著茶水),背著竹筐,拿著五齒釘耙、鋤頭、鐵鍬去整理土地。直到天黑前才能迴到村子吃晚飯。
吃完飯,然後迴家睡覺。
他們一字排開在小隊長的帶領下到地裏用耙子把土翻一遍,把一尺深內的石頭都撿幹淨。這樣將來耕地時,地裏的石頭不會把犁頭撞壞。
這些都是重體力勞動,營養跟不上是不行的。
楊凡最後從現代采購了一大批漁網,派人到周圍的河流用小船拖網,趁著沒有封凍趕緊捕魚,然後醃製成鹹魚儲存。
至於專家們說鹹魚是一級致癌物也顧不上了。
拖網捕魚基本可以做到沒有漏網之魚。
楊凡特意把網眼放大,以免被絕戶網把魚資源弄沒了。
這個年代河裏的魚還是非常多的,百姓吃不起魚,主要是因為缺乏高效率的捕魚手段。
等北塘的那個船廠改造好了,以後可在海裏捕魚來改善肉食的供應。海產的營養更加豐富,對人的健康更有利。
張疙瘩等人牽馬走進大壩工地旁邊的一個村子。大壩總指揮部就設在這個村子裏,這裏有養了上百匹快馬的通訊聯絡站。總指揮宋應星也住在這裏。
這個村子裏的五百人都是拖家帶口的,基本沒有單身男女,其中壯勞力大概有百人上下。
今天早上老兵隊長正在組織流民吃飯。每個村子都是一個大隊,都是單獨管理的,老兵們選出三十個人做為骨幹民兵,來維持本地的治安,營地裏都是以家庭為單位修建茅草土坯房子居住。
村公所前站崗的民兵一看是張疙瘩來了,趕緊敬禮立正。
“宋總指揮在嗎”
“報告團練使大人,宋總指揮正在吃早飯,就在正廳”
張疙瘩疲憊的從馬上下來。
此處正是大壩工地。
此時的亂石灘密密麻麻的布滿了統一規劃建設的小村莊,這些村莊又被砂石道路像線穿珠子一樣連綴在一起。
十幾萬流民被輸送到這裏整理土地、收集石塊、修建水壩。
張疙瘩有一段時間沒有過來了,每來一次都有很大的變化。
這一路騎在馬上看到路過的一個個村子已經修好了外麵的土牆和籬笆,已經是一個個的封閉的小村莊了。
營地夯土牆的裏麵還簡單紮著籬笆,用來分隔各個居民小區。
村子的大門口和小區的門口都有民兵站崗盤查。
沿著路每個村子門口都有兩個持著長槍的,身穿統一服裝的民兵盤查進入村子的陌生人。簡陋的大門上掛著一塊木板,上麵用燒紅的鐵棍燙出來某某生產大隊的字樣。
張疙瘩對什麽是生產大隊一直不是很懂,索性就當成某村來理解了。其實這是楊凡的惡趣味發作,一時興起起的名字。
楊凡考慮到大壩修好後,這裏幾十萬畝水田就要開發出來。所以提前就按照地塊劃分了自然村屯,每五百人為一個村,周圍劃給土地若幹。
現在十幾萬流民已經星羅棋布的散居在這片平原上。每一天,還有源源不斷的的流民被從遵化城外輸送過來,新的村莊在不停地建立。
這塊土地上,目前已經有了三百八十多個村子,近二十萬人口。
村子圍牆和籬笆裏邊,修了很多的茅草土坯房屋。村子正中間保留了一塊小型的廣場,作為村子集會以及發布告示命令的場所。也是婚喪嫁娶、文化娛樂的場所。
廣場的正北端有一個簡陋的四角的亭子,夯土台基有一丈高左右,這裏是發布命令、講話的地方,如果以後有戲班子來演出這裏也當戲台用。
圍繞在廣場四周的都是各種預留出來的功能性建築的位置。比如未來的村公所、警備所、糧倉、小型驛站客棧、牛馬棚、磨坊、藥鋪、食堂、學校、各種店鋪、前店後廠的作坊的位置。
居住區域裏,有壓水井和公共廁所以及公共浴室。
盡管都是土坯茅草房,十分簡陋,但是不影響使用的功能。
楊凡對衛生非常重視,強製所有人都必須洗澡,衣服每個月都必須用大鍋煮過一次,這裏這麽多人的聚集如果弄出瘟疫來,可不是玩的。
公共食堂的廚房提供飲用的開水。
楊凡嚴禁喝生水。每個人每天還可以分到得到一升熱茶水。
楊凡從福建訂購最劣等的茶葉,海運到北塘交貨。這些茶葉到達時基本已經在船艙裏發酵成了紅茶,紅茶有大量的維生素。
盡管是最最劣等的大鍋煮茶葉,有時甚至是紅棗煮水,炒製的大麥煮水,但從這個時代大宗采購還是有一些成本的。這些都是計劃外的額外開支。
但是楊凡沒辦法,這個年代秋冬季根本沒有太多的蔬菜可吃,楊凡現在可以大量傳送過來糧庫輪換出來的陳糧,足夠養活這十幾萬流民,可是長期不吃蔬菜,缺乏維生素還是會出問題的。
雖然流民們失去土地後四處流浪,現在能吃飽三頓飯的生活已經是想都不敢想了,但是營養結構還是有很大的問題。
流民們都很滿足也很聽話,從大人到小孩、老人幹活也都盡力。裏邊少數潑皮無賴早就被管理的老兵們趕了出去。
他們非常珍惜現在的生活,即使是他們自己有土地或者能夠租到土地耕種時,也沒有一天能吃到純糧食的幹飯的時候,基本都是有限的米粒和膚康、野菜一起煮的粥。
現在是深秋,楊凡已經把周圍能夠買到的蔬菜都買光了,甚至影響到了周圍幾個城市的蔬菜供應。
楊凡把這些菜全部用來醃製鹹菜。勉強可以維持到明年開春。
這個年代的蔬菜很差,像大白菜長的稀鬆,一棵菜沒有一兩斤沉,究其原因是這個時代不懂得把白菜捆起來,讓它長大長致密的辦法,後世一棵白菜五六斤甚至十來斤是常有的事。
淩晨流民們天一亮就都起來吃飯,每個村子都是五百人組成一個大隊。由一名團練老兵管理,每天早上按照家庭集體排隊到村廣場打飯。
現在村子的管理模式確實真的和生產隊一模一樣,沒有工資,靠積累工分到年底給予獎勵和兌換物資。
大家集體吃食堂,集體發布匹、取暖柴薪等福利。
村食堂在戲台下一字排開幾口大鍋,鍋裏煮著粉碎的高濃度玉米碴子和芸豆粥。之所以給他們吃玉米碴子粥,主要是應為陳糧裏玉米最便宜,另外芸豆富含人體可以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和鈣,這些都是應對缺乏蔬菜的辦法。
中午發玉米麵烙的發麵餅子。
晚飯是雜糧飯。
菜基本是沒有的,每餐隻發放鹹菜。每隔幾天才會有水煮的野菜作為副食。
這個季節野菜馬上也就沒有地方挖了,副食很快就要斷絕。
這些流民壯勞力都調去修水庫了,主要是挖導流明渠和開鑿山體內的導流隧道。
村裏剩下的都是婦女和老人、孩子,他們每天吃完飯就帶著玉米餅子和竹筒水壺(裏邊裝著茶水),背著竹筐,拿著五齒釘耙、鋤頭、鐵鍬去整理土地。直到天黑前才能迴到村子吃晚飯。
吃完飯,然後迴家睡覺。
他們一字排開在小隊長的帶領下到地裏用耙子把土翻一遍,把一尺深內的石頭都撿幹淨。這樣將來耕地時,地裏的石頭不會把犁頭撞壞。
這些都是重體力勞動,營養跟不上是不行的。
楊凡最後從現代采購了一大批漁網,派人到周圍的河流用小船拖網,趁著沒有封凍趕緊捕魚,然後醃製成鹹魚儲存。
至於專家們說鹹魚是一級致癌物也顧不上了。
拖網捕魚基本可以做到沒有漏網之魚。
楊凡特意把網眼放大,以免被絕戶網把魚資源弄沒了。
這個年代河裏的魚還是非常多的,百姓吃不起魚,主要是因為缺乏高效率的捕魚手段。
等北塘的那個船廠改造好了,以後可在海裏捕魚來改善肉食的供應。海產的營養更加豐富,對人的健康更有利。
張疙瘩等人牽馬走進大壩工地旁邊的一個村子。大壩總指揮部就設在這個村子裏,這裏有養了上百匹快馬的通訊聯絡站。總指揮宋應星也住在這裏。
這個村子裏的五百人都是拖家帶口的,基本沒有單身男女,其中壯勞力大概有百人上下。
今天早上老兵隊長正在組織流民吃飯。每個村子都是一個大隊,都是單獨管理的,老兵們選出三十個人做為骨幹民兵,來維持本地的治安,營地裏都是以家庭為單位修建茅草土坯房子居住。
村公所前站崗的民兵一看是張疙瘩來了,趕緊敬禮立正。
“宋總指揮在嗎”
“報告團練使大人,宋總指揮正在吃早飯,就在正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