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看著報紙,也不禁驚歎,這世上就沒有傻子。


    全特麽的,揣著明白裝糊塗。


    這世上也許好人有些是糊塗人。可是壞人沒有一個是糊塗的,全是明知道自己幹的事情有多壞,還照樣去幹。


    現在皇帝被逼急了,派出最強禦用文人組合,投稿蘇報,駁斥江南那些亂黨的荒謬言論。


    楊凡現在看的這篇文章,就是一篇水平十分犀利的文章。


    作者不屑用筆名,聲稱所言可對天下人公論,何必藏頭露尾。


    楊凡先看文章,大吃一驚,居然一針見血至此。本以為是什麽阿貓阿狗。一看署名,居然是戶部尚書畢自嚴。


    文章開宗明義,今日大明的已巳之亂,根源在於朝廷的財政困難。


    無錢如何練兵,無兵如何禦敵。


    大明為何朝廷無錢,因為士紳兼並土地,破壞自耕農的稅基。


    導致承擔稅負的人口快速下降。能收上來的稅越來越少。


    同時,士紳兼營工商業,也不交稅。還占用驛站,官船逃避商業稅。在他們的競爭下,導致民間百姓自營的工商業逐步破產。商稅自然也收不上來了。今年新增比較多的稅收,居然是各省的罰款。


    如今大明十三省,好地全都被文官侵占。中田多為文官親屬、宗族所占、下田才為百姓所有。


    文官的土地不交稅,他們的宗族也不交稅。導致田少的百姓承擔全部稅負和徭役。造成如今的已巳之亂的根源,其實責任在於士紳。


    下麵列舉了各地,文官及其宗族、家奴強買土地,導致的各種流血衝突。以及他們壟斷訴訟,陷害百姓,奪其田產的各種惡行。


    更是列舉了洪武年間到崇禎年間的朝廷財政數據。


    畢自嚴指出,大明朝的稅收問題,是曆代王朝中最為嚴重的。


    明朝洪武年間,稅收2300萬石稻米,麥子470萬石。


    至正德年間,稅收下降為2200萬石稻米,麥子462萬石。


    至嘉靖年間,下降為1800萬石稻米,麥子462萬石,折合稅收白銀900萬兩,而當年嘉靖三十年,軍費開支525萬兩白銀,俸祿、修建800萬兩白銀,總計1300餘萬。


    至隆慶年間,稅收隻夠每年維持前三月開支,後九個月都需要欠錢。(隆慶開海,根本原因在於財政困難。)


    崇禎接手以後,稅征每況愈下,最好的就是崇禎元年。之後每年下降。


    畢自嚴憤怒的寫到,如今遍地流民,是因為朝廷的稅收很高嗎。


    其實一點也不高,朝廷的稅率非常低。


    一畝平均征收0.0344石,差不多三十畝才征收一石。


    官田收0.053石,民田0.0335石,其它根據土地性質的不同,有所偏差。


    這麽低的稅為什麽會導致北方六省,出現遍地流民。


    那是因為士紳兼並了大量土地,不交稅,把稅攤平到了自耕農身上。導致自耕農的稅負幾十倍於朝廷的標準。


    楊凡看到這裏,也不禁感慨,老畢真是真君子,真敢說啊。


    把天下士紳兼並土地,掠奪明天的事情撕掉了遮羞布,暴露在日光之下。


    老畢的身份擺在那裏,他是大明財政負責人,各種數據羅列清楚,十分權威。頓時引起了極大地轟動。


    天下人從來不知道,崇禎朝的稅收不到洪武朝的五分之一,原來原因在這裏。


    老畢的文章一傳出,頓時激起了十三省的物議沸騰。


    很多不認字的農夫,也聽城裏茶攤、酒樓讀報的秀才讀報,知道了這些內幕。田間地頭都在談論士紳的惡行。


    一時間,輿論翻轉,從議論皇帝到開始指責士紳。


    現在蘇報流行開來後,很多酒樓和娛樂場所都有聘請窮秀才來讀報。因為這種叫做報紙的東西,包羅萬象,從各地物價到花邊新聞,從國家大事到市井新聞,實在是讓人興趣盎然。


    一邊吃飯、喝茶,一邊聽讀報已經成為一種風尚。甚至是大集上、城門口等人群聚集的地方,也有窮苦讀書人,讀報給周圍人聽。


    和賣藝的一樣,讀完了,靠圍觀的人打賞獲得收入。


    楊凡笑道:“老畢說的都是事實。這下士紳們恐怕要千夫所指了。沒想到陛下還有這個本事,居然能這麽快適應新事物,和文官打起輿論戰。”


    小娘皮撇嘴道:“這也是部分事實罷了,老爺您看這張報紙,是下一期的反駁。人家也是有本事的,直接就把畢自嚴駁倒了。”


    楊凡饒有興趣的接過報紙一看,頓時樂了。


    這篇作者署名叫冷眼看天下的,開篇就反問,如果流民問題真是士紳兼並土地造成的。那麽請問,如果兼並土地,是不是按照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土地價格會因為收購增多,而價格上漲。


    可是,現實呢,大明的土地已經跌到了幾乎無人問津的局麵了。


    這是為什麽!


    土地兼並為啥會造成土地價格暴跌呢。


    甚至很多地方,自耕農要把自己的土地,免費送給別人,都沒有人要。


    這是為什麽!這不是怪事嗎。


    因為造成農民破產的,根本不是士紳,而是朝廷,是皇帝。


    因為自古以來,稅收是和人口(丁稅)、土地捆綁的。你有地就找你收稅。朝廷明麵上的稅收確實低,可是各種地方攤派、加稅、好處錢百倍於法定稅收。


    接著,他舉了一個蘇州本鄉遠親的例子。


    他家有田地十畝,如果嚴格按照朝廷規定的收稅,江南畝產高,一家人會生活很好。可是,法外稅收,占九五成還多。


    實際上,產出根本不夠交一年下來,三十多次的各種地方攤派的。


    他最終隻好把地賣掉,用十畝賣地錢做押金,向士紳租種百畝地。


    盡管要付出五成佃租,但是他不需要交稅,也不需要服徭役。


    剩下的收入,比自己種十畝地多幾倍。


    百姓賣地投向士紳,是被官府逼的。是朝廷和皇帝的盤剝導致他們破產。


    而士紳不僅無錯,還在事實上保護了百姓,對百姓是有大恩的。


    至少給了無依無靠的百姓選擇的權利。


    楊凡驚歎,此人真是奇葩,居然能把士紳洗白到這個地步。


    因為他說的沒錯。這也是事實。隻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去看了。


    喜歡明末鋼鐵大亨請大家收藏:明末鋼鐵大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