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仁炳的有了幫手,輕鬆了不少,花了大概3個月的時間,將所有車廂都搬運了過來。好在他這塊地方足夠大。物資足夠多,順帶還救迴來十四個人,八男六女,不錯的比例。
他們運氣不錯,沒有缺胳膊少腿,在這種天寒地凍的地方,竟然能活著等到救援,也挺不容易的。
陸仁炳現在已經成了擁有二十個人的部落首領了,除了亞瑟和尤娜,其他人都對陸仁炳奉若神明。天氣迴不迴暖,陸仁炳不知道,但是這個地方肯定不能久待,必須得向南走。
這裏在北極圈附近,即使將來氣候迴暖,這裏也不適宜人類居住。他們在車廂裏搜索到了大量的糧食蔬菜的種子,也救下了幾十隻牛,羊,豬,兔,狗,貓,這些都是在養殖車廂發現的。
要不是陸仁炳發現的及時,它們可能都會被凍斃,即使不動斃,也會因為缺乏食物而死。
陸仁炳在養殖車廂,發現了大量的飼料,又給這些動物上了保溫措施。才算是救下了他們。
在一個陸仁炳發現他這裏的極晝已經過去了,開始出現黑夜。按照常識,不久的將來這裏將會出現極夜,大半年的時間見不到太陽,會死人的。
所以必須向南遷徙,三個月的時間,陸仁炳已經探明了方圓百裏的地形。初步選了一條路線。到處都是冰雪,用雪橇行進最劃算。
陸仁炳和眾人,利用手裏的材料,弄了八個龐大的雪橇,雪橇上弄了一個保溫的車廂,裝運物資和休息。
三個月的時間,眾人的力量都在增加,兩個人一組,拉一個幾千斤的雪橇,不成問題。裝上盡可能多的物資和食物,眾人開始了向南的征程。
每天大概能行進五十裏左右,陸仁炳負責掌握方向,探路,指揮。剩下的人,包括尤娜和亞瑟都得拉雪橇。
走了五天,眾人出了山穀,進入了冰原。一路上有很多隱蔽的裂縫,冰窟,許多連陸仁炳都沒有發現,出了好多危險。
好在大家順利的出了山穀,沒有地圖,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標誌物。陸仁炳隻能憑借太陽和手表確定方向。
又艱難跋涉了二十多天,大家終於看到了久違的樹木,他們已經脫離了北極冰原,進入了森林區。
冰雪將樹木都埋的隻剩樹頂露在外麵,這裏的冰雪也不再像冰原那裏的堅硬。很多時候,走著走著,人和車就會陷進雪裏。
碰到雪下埋藏的樹木,更是常有的事。剛開始很少見到裸露的地表,漸漸的在一些山坡高地上開始見到完整的針葉鬆,不過枯死的居多。也能看到山石了。
磕磕絆絆的走了四五個月,在極地準備的食物早就吃完了,糧食也吃的隻剩下種子了。一路靠著搜集凍斃的動物,撿拾鬆果總算走出了茫茫林海。
氣溫開始高起來,不過仍然是零下一二十度。陸仁炳估計這方位,估摸著自己大概走到了西伯利亞地區,因為他看到了一些零星的村鎮,上邊的文字是俄文的。
他俄語還不錯,在一個小鎮修整的時候。他和眾人下大力氣清理了一下整個小鎮,搜集物資。找到了不少有用的東西。其中在小鎮的公所裏,找到了幾張地圖,感謝寒冷的天氣,糧食什麽的總算還勉強能夠食用。
地圖也沒有完全風化,陸仁炳現在必須決定現在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是繼續向南,穿過蒙古高原,進入華夏。還是向西翻過烏拉爾山,進入歐羅巴。
沒有人知道。哪裏能適合人類生存,也不知道哪裏還有人幸存。仔細盤算了很久,陸仁炳還是決定向南走,華夏那邊地形他比較熟一點。隻是他完全忘記了自己現在頂的是一張歐美人的臉。
直接穿越蒙古高原是不可取的,那裏在大災變之前人煙就不怎麽旺。直接硬穿的話,他們連凍斃動物都不一定能挖到。還是往東走,然後翻越外興安嶺,進入華夏,那裏人口稠密,村莊,城鎮也多。
隨便挖一挖,指不定就能找到吃的。指不定還能碰到幸存的人類。如果說全世界哪裏的人最容易在這場大災變中幸存下來的話,那一定是華夏東北銀。沒辦法,這就是陸仁炳的印象。
果然剛進入華夏,陸仁炳就見到了幸存的人類。先是大群活著的馴鹿,然後就是穿著厚厚的皮衣皮帽的牧人。他們是鄂溫克人,他們災變前就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叢林中,遊牧為生。
雖說現代社會已經讓大多數族人,放棄了傳統的遊獵生活。但是總有一些人還在堅持傳統。也正是這個傳統,讓他們幸存了下來。
他們的狀況並不好,持續的風雪,凍死了很多馴鹿,食物的缺乏,又餓死了很多鹿。好在他們找到一個巨大的山洞,在那裏他們艱難的生存了下來。
他們的生存環境很脆弱,稍有個變故,就有可能使他們麵臨滅頂之災。陸仁炳問他們願不願意跟著他去南方。年齡大的人,都搖頭拒絕了。隻有四個年輕人,不願意在這裏等死,跟著陸仁炳踏上了向南的征程。
部落裏的老人並沒有阻止,反而送了他們不少鹿肉。
見到了活人,讓整個隊伍士氣開始高漲。他們並不是僅剩的幸存者。這些裝備簡陋的牧人能夠活下來,其他地區也肯定會有人活著。
越往南,越溫暖,人們幸存的機會就越大。雖然到處是冰天雪地,陸仁炳的信心越來越足。陸仁炳在一個華夏小鎮找到了一份交通地圖。這裏的平均積雪超過三米,但是很多路標還是能看到的。沿著道路前進,速度就快了不少,一路上碰到不少村莊,城鎮。仔細清理過後,發現這裏凍斃的人很少。
或許是在難來臨的時候,人們都已經提前轉移了。陸仁炳想到,華夏人的傳統。遇到什麽災難,人們總是選擇集體對抗,而不是像西方世界一樣各自為戰。或許這場災難中,華夏人幸存的人口,要遠超他的想象。
這種念頭,在他按照地圖搜索到一個戰備糧庫,看到戰備糧庫已經空了。看到辦公室的日誌裏,記錄的最後日期是2015年8月,那是災難發生後的一年。
也就是說,災難發生後,這個糧庫還在運轉,直到一年後,這裏的糧食才被轉運到了不知道什麽地方去了。
他們運氣不錯,沒有缺胳膊少腿,在這種天寒地凍的地方,竟然能活著等到救援,也挺不容易的。
陸仁炳現在已經成了擁有二十個人的部落首領了,除了亞瑟和尤娜,其他人都對陸仁炳奉若神明。天氣迴不迴暖,陸仁炳不知道,但是這個地方肯定不能久待,必須得向南走。
這裏在北極圈附近,即使將來氣候迴暖,這裏也不適宜人類居住。他們在車廂裏搜索到了大量的糧食蔬菜的種子,也救下了幾十隻牛,羊,豬,兔,狗,貓,這些都是在養殖車廂發現的。
要不是陸仁炳發現的及時,它們可能都會被凍斃,即使不動斃,也會因為缺乏食物而死。
陸仁炳在養殖車廂,發現了大量的飼料,又給這些動物上了保溫措施。才算是救下了他們。
在一個陸仁炳發現他這裏的極晝已經過去了,開始出現黑夜。按照常識,不久的將來這裏將會出現極夜,大半年的時間見不到太陽,會死人的。
所以必須向南遷徙,三個月的時間,陸仁炳已經探明了方圓百裏的地形。初步選了一條路線。到處都是冰雪,用雪橇行進最劃算。
陸仁炳和眾人,利用手裏的材料,弄了八個龐大的雪橇,雪橇上弄了一個保溫的車廂,裝運物資和休息。
三個月的時間,眾人的力量都在增加,兩個人一組,拉一個幾千斤的雪橇,不成問題。裝上盡可能多的物資和食物,眾人開始了向南的征程。
每天大概能行進五十裏左右,陸仁炳負責掌握方向,探路,指揮。剩下的人,包括尤娜和亞瑟都得拉雪橇。
走了五天,眾人出了山穀,進入了冰原。一路上有很多隱蔽的裂縫,冰窟,許多連陸仁炳都沒有發現,出了好多危險。
好在大家順利的出了山穀,沒有地圖,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標誌物。陸仁炳隻能憑借太陽和手表確定方向。
又艱難跋涉了二十多天,大家終於看到了久違的樹木,他們已經脫離了北極冰原,進入了森林區。
冰雪將樹木都埋的隻剩樹頂露在外麵,這裏的冰雪也不再像冰原那裏的堅硬。很多時候,走著走著,人和車就會陷進雪裏。
碰到雪下埋藏的樹木,更是常有的事。剛開始很少見到裸露的地表,漸漸的在一些山坡高地上開始見到完整的針葉鬆,不過枯死的居多。也能看到山石了。
磕磕絆絆的走了四五個月,在極地準備的食物早就吃完了,糧食也吃的隻剩下種子了。一路靠著搜集凍斃的動物,撿拾鬆果總算走出了茫茫林海。
氣溫開始高起來,不過仍然是零下一二十度。陸仁炳估計這方位,估摸著自己大概走到了西伯利亞地區,因為他看到了一些零星的村鎮,上邊的文字是俄文的。
他俄語還不錯,在一個小鎮修整的時候。他和眾人下大力氣清理了一下整個小鎮,搜集物資。找到了不少有用的東西。其中在小鎮的公所裏,找到了幾張地圖,感謝寒冷的天氣,糧食什麽的總算還勉強能夠食用。
地圖也沒有完全風化,陸仁炳現在必須決定現在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是繼續向南,穿過蒙古高原,進入華夏。還是向西翻過烏拉爾山,進入歐羅巴。
沒有人知道。哪裏能適合人類生存,也不知道哪裏還有人幸存。仔細盤算了很久,陸仁炳還是決定向南走,華夏那邊地形他比較熟一點。隻是他完全忘記了自己現在頂的是一張歐美人的臉。
直接穿越蒙古高原是不可取的,那裏在大災變之前人煙就不怎麽旺。直接硬穿的話,他們連凍斃動物都不一定能挖到。還是往東走,然後翻越外興安嶺,進入華夏,那裏人口稠密,村莊,城鎮也多。
隨便挖一挖,指不定就能找到吃的。指不定還能碰到幸存的人類。如果說全世界哪裏的人最容易在這場大災變中幸存下來的話,那一定是華夏東北銀。沒辦法,這就是陸仁炳的印象。
果然剛進入華夏,陸仁炳就見到了幸存的人類。先是大群活著的馴鹿,然後就是穿著厚厚的皮衣皮帽的牧人。他們是鄂溫克人,他們災變前就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叢林中,遊牧為生。
雖說現代社會已經讓大多數族人,放棄了傳統的遊獵生活。但是總有一些人還在堅持傳統。也正是這個傳統,讓他們幸存了下來。
他們的狀況並不好,持續的風雪,凍死了很多馴鹿,食物的缺乏,又餓死了很多鹿。好在他們找到一個巨大的山洞,在那裏他們艱難的生存了下來。
他們的生存環境很脆弱,稍有個變故,就有可能使他們麵臨滅頂之災。陸仁炳問他們願不願意跟著他去南方。年齡大的人,都搖頭拒絕了。隻有四個年輕人,不願意在這裏等死,跟著陸仁炳踏上了向南的征程。
部落裏的老人並沒有阻止,反而送了他們不少鹿肉。
見到了活人,讓整個隊伍士氣開始高漲。他們並不是僅剩的幸存者。這些裝備簡陋的牧人能夠活下來,其他地區也肯定會有人活著。
越往南,越溫暖,人們幸存的機會就越大。雖然到處是冰天雪地,陸仁炳的信心越來越足。陸仁炳在一個華夏小鎮找到了一份交通地圖。這裏的平均積雪超過三米,但是很多路標還是能看到的。沿著道路前進,速度就快了不少,一路上碰到不少村莊,城鎮。仔細清理過後,發現這裏凍斃的人很少。
或許是在難來臨的時候,人們都已經提前轉移了。陸仁炳想到,華夏人的傳統。遇到什麽災難,人們總是選擇集體對抗,而不是像西方世界一樣各自為戰。或許這場災難中,華夏人幸存的人口,要遠超他的想象。
這種念頭,在他按照地圖搜索到一個戰備糧庫,看到戰備糧庫已經空了。看到辦公室的日誌裏,記錄的最後日期是2015年8月,那是災難發生後的一年。
也就是說,災難發生後,這個糧庫還在運轉,直到一年後,這裏的糧食才被轉運到了不知道什麽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