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時終於也有不少武貢生透過側門,發現遠處大殿下的那張步輦和西涼劍聖的儀仗。


    武貢生的隊伍中少了不少人,而那些人此時就在西涼劍聖的儀仗中。


    那是西涼劍閣的弟子。


    走在最前麵的是阮清,再之後是莫寒,再然後是視線都在旁邊那張步輦上的蘇晴。


    武貢生們視線隨之匯聚到那張步輦之上,目光中有著豔羨和震撼,一個月前還和他們同台競爭的考生,此時卻已經獲得了和西涼劍聖這樣的龐然大物平起平坐的地位。


    不,不如說那位隻是隱藏了這樣的地位。


    可依然讓考生們覺得如夢似幻,自己居然和梵音寺禪子同台對戰,在曆代國試中也是能吹一輩子的奇異經曆。


    這一切的確讓人憧憬,但貢生們豔羨的眼神隻持續了很短時間。


    隨著丹鳳門前鼓樂聲起,那代表這龐大帝國皇權力量的大門緩緩開啟,考生們站直了身軀。


    吉時到。


    而他們將不再是寒窗苦讀無名學子,他們即將成為進士。


    不管他們過去是什麽身份,但此時他們的命運已經改變。


    這就是國試。


    丹鳳門,正門開。


    這是隻有皇帝才能走的道路,也是大周的官員,一生隻能走一次的道路。


    登入天子堂。


    就在這個時候,他們將實現萬千的讀書人和修行者心中的夢想。


    “時辰到,入殿!”


    伴隨著禮官的高聲唿喊,在大門的後方,朱鸞看到了熟悉的身影。


    是吏部尚書,段浩初。


    他的神情和朱鸞每次見過的都不同,但朱鸞卻依舊熟悉。


    那是身居高位的,官吏的神情。


    而在他的身邊,走出一位年近半邊的官吏。


    禮部尚書,林嘉木。


    吏部尚書和禮部尚書親迎,這就是對這些經曆了大周最為嚴酷競爭的學子和修行者們,最大的禮遇。


    一股清風吹起,拂動著每位貢生的後背,仿佛在將他們推入丹鳳門之中。


    這不是自然形成的風,而是高階修行者製造的風。


    也是朱鸞的母親,為這些未來的進士設計的禮物。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朱鸞抬起頭,仿佛看到當年站在丹鳳門之上,在娘娘的授意下用手中清風拂過那些年輕貢生們的情景。


    列隊整齊的貢生隊伍裏有人氣息出現了搖晃,而更多的人,板著臉孔,但眼角卻現出晶瑩。


    在宏偉的宮殿和兩位高官的相迎下都竭力保持形象的貢生們,卻在那一道清風下輕易的觸動。


    天朗氣清,又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在清風的吹拂下,也仿佛在自己過往付出的一切觸動下,年輕的貢生們忍住心中的激蕩,跨入了丹鳳門之中。


    穿過千般尊嚴,萬般氣象的丹鳳門,在兩位尚書的帶領下,考生們走上白玉橋,而在他們的前方,便是那居高臨下巍峨壯觀的正殿。


    大明宮正殿,含元殿。


    含元殿,大開。


    原本受到背後清風拂動而氣息搖曳的考生們,此時完全屏住了唿吸。


    難言的震撼。


    吏部尚書和禮部尚書眼中全是理解,那棟大殿對於已經為官多年的他們而言都還足夠震撼。


    哪怕是他們,也不是常能見到含元殿大開。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這棟麵闊十三間主殿,進深六間的巨大宮殿隻在大朝儀、皇帝上尊號、改元大赦之時才大開。


    除此之外,隻剩一個場合。


    那就是國試殿試策試舉人。


    這是王朝的榮耀,光輝的起點,當考生們一步步登上白玉台階,隻覺渾身都被那龐大的氣勢所懾。


    站在這座宮殿之上,可俯瞰整座神都城。


    此時,在正殿外,站著大周的棟梁們,以內閣閣老為首的文武百官。


    其中內閣首輔告假,站在最前方的,就是既是閣老又是會試文試主考的方伯年。


    就在考生們滿含敬畏地看向那位位高權重的老人之時,那名老人卻在看著最前方的那位少女。


    看著那個他點出的解元,他點出的會元。


    方伯年不用掩飾他的視線,因為文武百官們的視線大多都看著那名少女。


    她站在無數被含元殿震懾的考生們的最前方,神情平靜,眼睛明亮,每上一階,其他人的神情愈敬畏,而她,卻越平靜。


    仿佛她早已站在了最高的位置。


    隻是迴到了,這個地方。


    而她,終於邁進了這個地方。


    考生們依序進入大殿。


    就在這個時候,箏聲頓起,那是屬於皇族的禮樂,所有人都精神一振,俯下身去。


    桑榆出現了。


    隨後國師大人側身,從他身後,走出那個文弱的年輕人。


    這個國家名義上的主人。


    禮官高聲道。


    “拜!”


    禮樂聲起,鍾鼓齊鳴,考生們和百官按照各自的身份叩拜皇帝。


    而整座大殿中,有兩個人沒有下拜,隻是行禮。


    朱鸞在眼角的餘光裏,看向擺在龍椅邊隻是微微靠下的兩張椅子,本能地明白屬於誰。


    下一刻,禮官再次山唿,“入座!”


    按照大周國試祖製安排的殿試,就這樣開始了。


    太祖皇帝注重效率,殿試更是要在一天結束,所有人沒有廢話,直接按照安排,進入已在大殿內安排好的幾案。


    含元殿足夠大,並排放上幾百張幾案不是問題,而此時每張幾案上都貼著考生的姓名,早已擺好了試卷。


    這就是大周的殿試。


    幾案的位置顯然遵循了會試的成績,朱鸞和段立崢的位置在最上方,某種意義上靠近龍椅,而他們兩人的幾案也很特殊,上麵擺了兩份試卷。


    一份文,一份武。


    當然最靠近龍椅的位子不屬於他們。


    在皇帝身邊,朱鸞看到十六代禪子已經戴上了新麵具。


    他不戴麵具估計會讓不少考生分神。


    雪齋和尚站在他的椅後,看來是放棄了殿試。


    朱鸞的視線從他身上移下。


    宋懷竹麵前的幾案上也擺著兩份試卷。


    一份文,一份武。


    ……


    ……


    到了這一環,文試和武試都是答題,武試以兵法為主,隻是走個過場,而文試則是各種都有。


    光影在大殿裏推移,此時大部分的百官退後進入了外圍自己的座位,這是天後娘娘改革後的殿試,文武百官必須全部在場,不過大部分為外圍觀眾。大殿內圈除了考生剩下的就隻有皇帝,國師和幾位主考。


    沒有衛兵在殿中,畢竟有國師在的情況下,衛兵都是多餘的。


    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下,所有考生都在認真答題,包括朱鸞。


    然而就在殿試進行到末尾,即將交卷之時,朱鸞清晰地感到,一道視線,投到了自己身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英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君書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君書雁並收藏英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