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們麵麵相覷,誰都知道在這硬幣上的是朱元璋頭像。


    而之所以鑄成朱元璋的半身像,是因為洪武皇帝是大明的開國君主,


    在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當中有非常高的威望,把他的頭像弄上去名副其實。


    而自己隻是繼位的新君,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什麽拿出手的功績,也沒有什麽可以名垂青史被後人訴說的地方,


    要是印上自己的頭像……


    再說了,自己的那些藩王叔叔都還活著,真要把朱元璋撇在一邊,給自己臉上貼金,他們真能服氣?


    朱允熥還真沒那麽大的臉……


    享受那麽大的殊榮……沒臉啊。


    而朱元璋正好合適,誰也挑不出毛病!


    “諸位愛卿看看,此銀幣成色如何。”


    “陛下是要鬆弛金銀之禁?”齊泰不由得問道。


    朱允熥見諸位朝臣都看著自己,也是麵露疑惑,便解釋說道:“算不上,不過之前就聽諸位愛卿討論大明財政貨幣一事,深有感觸,


    這些東西應該為大明效力,便於百姓使用才好,若是束之高閣,那非百姓和朝廷之福,也非皇祖父的本意……”


    “況且朕知道在民間,白銀依舊在流通,隻不過行在暗處,沒有大肆公開罷了,


    既然百姓要用,朝廷就應該順應民意,所以朕就命人鑄了這幾枚銀幣,給諸位看看成色如何。”


    朱元璋曾經在定鈔法的時候,規定禁止使用金銀交易,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白銀的流通就轉到了地下。


    既然禁不了,那就何須再禁?


    禁的結果就是百姓使用貨幣困頓,商貿難以發展,而大量的白銀存留在民間,不能收歸官府使用。


    朱允熥要用白銀,但也不能擔上一個推翻朱元璋之策的罪名。


    弛用銀之禁是必須的,可是不能明說,


    得用另外一個說法……


    朱允熥望著眾人說道:“而且朕命人所著的銀幣,並非之前曆代的稱量貨幣,而是鑄幣!”


    眾人點點頭,都明白稱量貨幣是什麽意思。


    稱量貨幣亦稱重量貨幣,開始以金屬為貨幣時,猶未依一定形式鑄造,亦無一定成份及重量,流通時,必須通過成色鑒定和稱衡重量,以定價額的貨幣。


    由於每次交易均按貨幣金屬的實際重量和成色所具有的價值量進行結算,因此,秤量貨幣也是一種典型的“足值貨幣”。


    充當秤量貨幣的金屬主要是白銀、銀錠,故白銀、銀錠有秤量貨幣之稱。由於每次交易都要稱量驗色,頗為不便。


    簡單的說就是用足夠的重量銅或白銀進行交易,稱出來多少就是多少,


    而且由於金屬當中的含量並不相同,所以還需要有專業人士進行成色判定,這中間既有誤差,也會帶來不便。


    朱允熥看了一眼鐵鉉,鐵鉉立即說道:“陛下聖明,把白銀鑄成錢幣,每一枚錢幣的重量和成色都是一樣,


    這就避免了之前每次交易的時候,需要來迴稱量重量,還要反複的查看成色,實在非常便利,可謂一大創舉!臣為陛下賀!”


    不等眾人說話就趕緊問道:“陛下,微臣手上的這枚銀幣鑄造精美,圖文清晰,實在不可多得,真是難得的好幣,隻是不知這銀幣成色……”


    王忠迴答道:“諸位大人,陛下所鑄造的大明銀幣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八成九,即六錢四分八厘,銅占一成,白金占一分……”


    白金其實就是錫。


    朱允熥命人所造的銀幣是仿造後世的袁大頭,之所以加入是為了固型防氧化,也是為了保持印花不被磨損。


    因為白銀你的空氣接觸之後就會變成黑褐色,因為難看,


    而銀幣代表了大明的臉麵,誰願意自己的臉是黑的?


    要是用上一段時間之後,由白變黑,那就鬧笑話了!


    “此幣,平厘七錢二分,價為一兩!”


    這意思是這枚錢幣的總重量是七錢二分,但是可以當成一兩白銀來用。


    這也是鑄幣和稱量貨幣的不同之處。


    齊泰表達讚同道:“陛下,此幣如此精美,加入了白金防磨,必然能夠長久使用而保持一新,實在難得!”


    景清也道:“陛下用白銀鑄幣,真是繼往開來,此幣若是投入使用,必然會讓百姓欣喜若狂,從此之後免除稱重查成色之苦,貨物也能夠自由交易,實為一大善政!”


    眾人或多或少也都表達了讚同的意思,也是在表達對大明使用銀幣的認同。


    因為朱元璋把白銀擱置一旁,禁止使用實在是一步臭棋!帶來了很多的不便!


    迫於朱元璋的威嚴,朝臣們也不敢在這件事上過多進諫,可誰都知道白銀禁不了。


    其實白銀貨幣化,在洪武年間就已經開始了。


    洪武到建文時期,寶鈔已經顯示了迅速衰落態勢,白銀貨幣化趨勢已經出現,不過這一階段主要是在民間進行。


    屬於民不舉官不究。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從永樂到宣德時期,寶鈔經曆了一個再發展又轉向衰落的過程,白銀的使用更加擴大。


    到了正統至成化時期,寶鈔逐漸絕跡於民間土地大宗交易,發展至成化年間,白銀成為清一色土地大宗交易的貨幣。


    不順應時代的,終究會被淘汰。


    “王忠,這銀幣是你負責鑄造的,你給諸位朝臣說了說,如何辨別真假。”


    “是!奴婢遵命!”


    王忠覺得自己今天的腰杆特別硬,能夠在朝臣麵前說話,而且還說的理直氣壯,這機會可不多得啊!


    所以他轉向朝臣們,從懷裏麵掏出一枚銀幣,對眾人說道:“諸位大人,我手裏拿的這一枚銀幣是假的,大小和諸位大人手中的真銀幣大小相同,


    隻不過因為加入的銅和錫比較多,白銀的分量就相對少了一些,所以比真銀幣中了四分……”


    茹瑺接過來,拿在自己的手裏麵掂了掂,在拿著真幣抖了抖手,眉頭微皺道:“分量是有不同,不過中間隻不過差了四分而已,連一厘都不到,普通百姓恐怕很難分辨出來……”


    幾分之差,這樣的差距確實不夠明顯。


    “茹部堂您別急啊……”


    王忠心有成竹地笑道:“因為要做的和真幣一模一樣,起碼在外觀上是這樣,所以即便是摻入過多的銅和白金,最多也隻能省下來四分白銀,


    也就是說,要是有人想要鑄造假幣,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他們隻能夠得到四分白銀的利益,這中間還要除去損耗和浪費的人力、物力,得到的就更少了。


    這樣低的收益,還要擔上抄家滅族的風險,實在得不償失,所以對於防止有人私鑄,也是有益處的……”


    畢竟私鑄銀幣所謂的就是求財而已,如果如果除去損耗,除去人工成本,賺的錢還沒有走掙到多,誰還願意鋌而走險?


    王忠繼續說道:“其實比較辨別銀幣的真偽,有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說著拿起那枚假幣,湊到嘴唇旁邊猛吹了一下,卻是沒有發出任何聲響。


    眾人對於他的做法,不由得眉頭微皺。


    辨別錢的方法難道是吹嗎?


    就算真錢和假錢有不同,可那聲音也差不太多吧?


    關鍵是百姓能分辨得出來嗎?


    這不是嘩眾取寵是什麽?


    太監……


    不可靠啊……


    對於眾人異樣的眼光王忠並沒有理會,而是再拿出一枚真幣道:“各位大人,這沒乃是真幣……”


    又湊到嘴邊猛然一吹,銀幣頓時發出宮中作響的聲音!


    “諸位大人,這就是辨別嚴重真偽的辦法!能否發出清晰響聲的就是真幣!各位大人可以試試……”


    聽他這麽一說,眾人頓時來了興致。


    紛紛拿著真幣和假幣來迴對吹,在他們手中真銀幣確實嗡嗡作響,而那些假幣卻默不作聲。


    鐵鉉驚喜的說道,“陛下,有此良幣,大明從此必然再無私鑄之幣,所有錢幣盡歸朝廷所有,實在是一件前所未有之事,臣恭賀陛下!”


    “臣等恭賀陛下!”


    朝臣們怎麽可能不知道曆朝曆代都有私鑄之風,既然難以打擊,也難以禁絕。


    其原因就是因為鑄造出來的錢,有時候看起來真的差不多!


    而且防偽手段也實在太低了,所以才導致私鑄泛濫,屢禁不止。


    如果真比一吹就響,那誰還能仿造?!


    看著眾人,朱允熥頗為滿意的說道:“諸位愛卿,王忠在負責鑄幣的時候,就曾經發現,一旦銀幣裏麵的含銀量缺少,盡管外表看起來一模一樣,


    可是不但重量上會增加,而且也不會發出嗡嗡作響的聲音,大明銀幣,當以此為定例,永不改變!”


    貨幣防偽,是曆朝曆代都頭疼的問題。


    良幣會驅逐劣幣,有時候劣幣也會驅逐良幣啊,這是曆史上真正發生過的事……


    要想不讓這樣的事情重現,就必須保證大明銀幣的所含白銀的數量!


    “秦部堂,王忠會帶著宮裏的銀作局的工匠到工部,若是準備妥當,就開始鑄造第一批大明銀幣!


    這批銀幣朕是準備拿出一部分,當做俸祿發給文武百官的,你們用些心,所鑄銀幣務必精美!”


    不等秦逵答話,眾人就齊聲行禮道:“多謝陛下!”


    這可是大明的第一批銀幣呀!


    流入市場,必然會引起瘋搶,甚至會會被別人加價購買!


    朝臣們誰不喜歡?


    畢竟可以名正言順的使用銀子,而且還是第一批,這裏麵就是收藏也有意義……


    至於會不會生出“黃牛黨”,那就不是朱允熥所關心的了……


    朱允熥的麵色頗為嚴厲的說道:“依照大明律法,私鑄諸金銀銅幣者,罪死,籍家,流放三千裏!”


    “是,陛下聖明,臣等遵命!”


    一步步推行白銀貨幣是勢在必行的,如此才能夠逐漸建立大明的貨幣金融體係,這可是一項可以影響後世的國策!


    容不得馬虎。


    如果大明不把白銀作為貨幣,那麽白銀的地位永遠就不夠重要,


    現在也就是朱元璋采取“禁海”政策,沒有與諸國進行貿易,所以民間的那些白銀還能落在豪門大戶裏壘豬圈,


    如果一旦開放海禁,到時候必然伴隨著白銀外流!


    畢竟白銀在大明不能公開、大宗的使用,可到了別國,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這也是在隆慶開關之前,白銀的地位在大明有了極大的提升,幾乎已經頂替了寶鈔的地位,成為主要貨幣,這也才有了後來張居正一條鞭法的事情。


    否則白銀流失必然成為定局。


    任亨泰有些疑惑的說道,“陛下,如果推行大明銀幣,不知道大明所有的白銀,是否夠用……”


    戶部郎中暴昭迴答說道:“任部堂,下官覺得部堂大人不必擔心,朝廷國庫裏麵現在有不少的白銀,而且在民間也有大量銀子,


    隻不過百姓遵循國法,將銀子收藏了起來,沒有使用罷了,如果要滿足流通需求,必然沒有問題……”


    朱元璋之所以禁止使用銀子,缺少白銀並不是主要原因。


    其實大明銀子不少,隻不過沒有流動起來罷了。


    最直觀的證據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奠定與實施的寶鈔和禁用金銀這一貨幣製度,其“曆史壽命”很短,少則半個世紀,多則七十餘年左右。


    《明史》記載:明英宗的正統初年,“弛用銀之禁”,“朝野率皆用銀”,標誌明朝確立白銀貨幣製度。


    一四三零年的周忱代表的“賦役折銀”改革,確實開啟了明朝財政白銀化。


    到了張居正創立“一條鞭法”,主要內容是賦役合並、田賦一律征銀、算賦役數額以縣為單位和賦役銀由地方官直接征收,進一步確立了白銀作為主要貨幣的地位。


    那麽現在就有一個問題,:明正統年間“弛用銀之禁”和“朝野率皆用銀”的“銀”是從哪裏冒出來的?


    要知道當時大明本土銀礦的開發十分有限,有些銀礦出產僅僅幾千、上萬兩左右,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如果說是來自海外貿易,那麽在這一段時期之內,也可以說在隆慶開關之前,大明一直在實行海禁政策,想要借著民間的力量獲取白銀,根本就不現實。


    僅僅靠著朝貢貿易,從海外得到的銀子也十分有限。


    所以按照曆史的邏輯,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明朝正統年間普及開來的銀子,主要來自民間,以及朝廷的存銀!


    也正是這些銀子,支撐了大明到明英宗正統年間,以及在隆慶開關之前的使用。


    暴昭行禮道:“陛下,正是因為大明如今有許多的銀子存留在民間,這些銀子難以進行大宗使用,


    所以微臣懇請陛下開恩,準許百姓以手中無用之白銀,換取大明銀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要做太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要做皇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要做皇帝並收藏我要做太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