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散的“內閣”人員,就由朱元璋知會吏部,按照個人的才能和朝廷的需求,被安置在各處。


    有些下放的地方擔任地方官員,有些則被安排到翰林院這個清閑的衙門。


    不過無論被安置到哪裏,他們的心中都未免有些落差。


    以前在皇帝身邊的時候,雖然官職不大,卻人人尊敬,宰相門前上前七品官,皇帝身邊的人,更是清貴。


    迴到翰林院的蹇義(jian,三聲,音同簡義),同樣受到了同僚們的異樣眼光。


    “呦,這不是蹇大人嗎您怎麽來翰林院了莫非陛下有什麽差遣”對方臉上掛著一絲譏諷的笑容,故意說道。


    “蹇義大人可是殿閣學士,清貴的很啊,時常侍奉在陛下身邊,那是我們能夠輕易見到的……”


    “聽說蹇大人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這時間可不短了!又在陛下身邊曆練了這麽長時間,想必無論是學問還是資曆都非常人可疑,我等可要好好與大人親近親近,方能夠有所進宜呀……”


    “高大人說的極是!正該親近親近,日後蹇大人飛黃騰達,可不要忘了我等啊,對了,蹇大人有什麽公幹有什麽是我等可以效勞的……”


    麵對這樣的嘲諷,蹇義抱拳說道:“各位同僚,陛下讓下官迴到翰林院,並非有什麽公幹,以後還請諸位多多照料,有禮了……”


    “好說好說,大家都是同僚嘛……”


    “蹇大人迴來翰林院,我等頓覺蓬蓽生輝啊……”


    “哈哈哈,是極……”


    蹇義又行了一禮說道:“下官還要到學士處做個登錄,失陪了……”


    有些人難免有些小肚雞腸,看見別人從高處下,就發出譏諷嘲笑、陰陽怪調。


    上山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曾風光過,而你還在山下,這樣的道理不是每一個人都懂的。


    蹇義沒有和他們一般計較,可是心裏也有些失落。


    按照年齡資曆來講,他比許多人做官更早,被提拔賞識也早,可這些年來依然在原地踏步沒有任何升遷。


    前途未知,心裏又怎麽會真的安生呢。


    過了一段時間,蹇義在翰林院才安穩了下來,那些嘲諷的人見他不接招,也覺得沒意思,便不再搭理他了,蹇義的耳朵這才清靜下來。


    同時也死心了,不想著再什麽升遷了,汲汲營營,到最後還不是迴到原處!


    功名利祿,唉,應該放寬心呀……


    這日,他正坐在椅子上,雙目發呆的時候,有個經常嘲諷他的官員急匆匆的跑到他身旁,


    喘著熱氣說道:“蹇大人,快快,宮裏來人了,傳話說讓你趕快過去!”


    蹇義一時間有些摸不著頭腦,問道:“宮裏去哪裏”


    “哎呀,別說這麽多了,當然是東宮文華殿!你去了自然知道!”


    蹇義來到翰林院大堂,見到了傳話的太監,太監對他說道:“蹇大人,皇太孫殿下請大人到文華殿敘話,請吧……”


    “多謝!”


    在眾人羨慕的目光裏麵,蹇義跟著太監離開了翰林院,留下麵色複雜的眾人。


    “微臣蹇義,拜見皇太孫殿下,殿下萬安!”


    “起來吧,不必多禮。”


    “多謝殿下。”


    朱允熥坐在椅子上,手裏翻看著蹇義的履曆和籍貫。


    他是重慶府巴縣人,洪武十七年,參加四川鄉試,考中舉人。洪武十八年第三甲進士,擢升中書舍人,授征事郎。


    蹇義奏事很合朱元璋的心意,數次得到獎賞。


    朱元璋曾經問道:“你是蹇叔的後代嗎”蹇瑢叩頭不敢迴答。朱元璋很喜歡他的誠實,為他改名為義,並親手寫下蹇義之名賜給他。


    丁羅夫人憂,得到特別恩賞,賜道裏費,且命馳驛歸。


    所以單從這些經曆來看,他是受到朱元璋的賞識和優待的,可他仍然落後同榜人許多。


    第一次見麵,朱允熥就問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你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


    “是,洪武十八年第三甲……”


    “和你同榜的進士,有當今工部尚書秦逵,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五年前已經是工部尚書了,你怎麽才是一個正七品的征事郎”


    這話問的相當欠揍!


    就等於說和你同齡的人都開奔馳寶馬,你怎麽還騎個自行車


    按照一般的迴答,肯定就是和你同齡的還有人死呢,你怎麽不去死呢


    可誰讓他是皇太孫呢!


    這話是萬萬不敢出口的!


    況且經過這麽長時間的磨礪,蹇義的心氣也早就被磨了下去,麵色平和的答道:“迴稟殿下,想必是微臣身上有許多缺陷,需要經過多方曆練才可以使用,因此這些年來微臣並未升遷,還是個七品征事郎”


    朱允熥點點頭,說道:“和天下之中少有完人,大多俊賢良才都需要經過打磨,有人雖然能夠用一時,卻不可用一世,有人半生得意半生蕭條,


    成大器者,須當耐不住寂寞,好好磨練,日日進宜,如此後半生才能走的穩健,


    蹇義,現在你能夠明白皇爺爺的苦心嗎”


    蹇義聞言,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陛下多年成全,微臣福淺德薄,實在慚愧,今蒙殿下點醒,實在有愧陛下聖恩!”


    對於蹇義,朱元璋是有心成全磨練他的。


    在曆史上,吏部上奏他任滿三年,應當升遷,朱元璋特命滿九年後再升,說:“朕將要用蹇義。”


    因此蹇義朝夕侍從皇上左右,凡機密文字,必交付給他。蹇義小心敬慎,不曾觸怒皇上。


    建文帝即位後,推測朱元璋之意,超升蹇義為吏部右侍郎,授嘉議大夫。


    當時黃子澄當國,外興大師,內改製度,蹇義沒有提出任何意見,國子監博士王紳寫信去責問他,蹇義無法迴答,隻有滿心苦澀。


    他在建文一朝不得信用,處在政治邊緣地帶,諫言又能如何呢


    所以他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讓他登基之後施恩,選拔任用的的人才,可以,朱允炆又是不能用……


    由此也可以看出來,朱允炆的心裏是多麽不認同朱元璋!


    朱允熥道:“蹇義,以後你就到文淵閣任職,整理書冊奏章,以被垂詢吧。”


    “是,微臣多謝殿下!”


    退出大殿之後,蹇義臉上露出了一抹舒心的笑容。


    陛下成全,殿下賞識,如此大恩大德,夫複何求啊……


    文源閣位於午門之內,在東宮文華殿的右前方,另一邊緊挨著的八寶庫。


    文淵閣任職,這是繼續協助儲君處理政務啊!


    當朱元璋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又把朱允熥請去吃飯了!


    當然在飯桌上,少不了一頓懟。


    “文源閣是個好地方,離你的文華殿最近,可就讓蹇義一個人協助你處理政務,那你還是太忙了!


    其實你可以多找幾個人,朝廷的有些事都有成例子在,這些政務並不麻煩,也不緊要,隻要按成例來做就行了……”


    “咱當年廢除了丞相之製以後,那麽多的任務都壓在咱身上,咱也吃不消啊,可咱比你聰明一點兒就是知道讓人協助,


    可你倒好,全攬在自己身上了,難怪你成天抱怨累累累,像你這麽笨的做法,不累才怪呢!你要學會讓別人替你分擔任務……懂了嗎儲君”


    朱允熥故作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說道,“哦,原來如此啊……”


    緊接著又開始了抱怨:“皇爺爺,您也太不厚道了!孫兒都忙碌這麽長時間了,你怎麽才說呀!”


    朱允熥當然知道累,當然知道找人替自己做事,後世的內閣製度,不就是現成的例子嗎。


    可自己之所以扛了這麽長時間,就是猜測朱元璋願意看到自己勤勉!


    他是一個勤勉的皇帝,自己隻有做得更勤勉他才會滿意,而他肯定也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之後肯定會讓自己卸一點負擔的,


    這不,已經等到了!


    唉,累了這麽長時間,沒白受啊!


    “咱之所以不說,就是想看看你會不會自己弄明白,誰知道你是個榆木腦袋,就是不開竅,自找罪受,怨得了誰!”


    “皇爺爺,您越來越老奸巨猾了,坑孫兒的手段也越來越熟練啊,都被孫兒抓住話柄了你還不承認,不行,怎麽著也得罰酒三杯!”


    “對了皇爺爺,咱倆說的這些話,史官不會記錄下來吧”


    朱元璋哈哈笑道:“你就放心吧,咱爺孫倆說的話,讓外人在場幹嘛!這有什麽好記的。”


    “哦,那我就放心了……”


    “瞧瞧,這還沒做上皇帝呢,就開始注意言行了,不錯不錯,和咱一樣聰明!”


    “……”


    朱允熥能不注意嗎,這些插科打諢,彩衣娛親的話,包括朱元璋逗自己的話,要是被人寫下來記載在史書裏麵,


    到時候被人翻出來,那妥妥的是不孝之孫啊,別人就會指著史書罵自己,


    看看,皇帝都看不上儲君,都說儲君不行,都經常責罵他,


    而儲君也不敬重皇帝,說的話大逆不道,我們起兵正合天命……


    所以,要是被某些居心叵測的人得到,這就成了他們起兵的理由和借口!


    70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要做太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要做皇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要做皇帝並收藏我要做太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