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使人想不通的是,為什麽瓶口的上麵會是一座古祭祀遺址,從瓶口上麵的古祭祀遺址和瓶口底下的情況來看,上下兩者的時間應該處於十分接近的同一時期,估計得沒錯的話,瓶口上方的古祭祀遺址存在的時候,“寶瓶”中的紅色發光的礦石正在開采之中。
可是,當年修仙人的後裔,為什麽會對一處正在開采的礦井進行祭祀呢?莫非,祭祀這處礦井,也就是趕鴨人所說的“寶瓶”,是他們特有的一種儀式。還是說,他們祭祀的並不是“寶瓶”本身,也不是那些“寶瓶”中的紅色發光礦石,而是在“寶瓶”深處的別的東西?!
當我到達一處快要接近小道的位置時,腰身上的繩子已經到了盡頭,我便將腰身上的繩子解下,拴在一塊較為斜著向上突出的岩石低下,再將兩把飛鏢的刀刃方向順著紮進岩石低下的兩邊,以防止繩子在承載重力的過程中崩脫出去。
事實上,王大鵬腰間解下的繩子遠夠不著我們在瓶口上麵,所看到的那段像魚線一般小道的起始位置,我栓住繩子的位置,也依舊和那條小道的最開始位置隔了段距離,但好在這中間已經有了可以下腳的地兒,以我們四人的身手相互照應著攀岩過去應該不是什麽問題。
當王大鵬、石津、李小琴三人收到我在底下的已經栓好繩子的信息後,隨即,便在上邊兒拉直了繩子後,那繩子就像是拉緊了一張弓弦,瓶口上方因為沒有可以拴住繩子的地方,便隻得將繩子盡力拉長了的套在了一石像的上麵。
緊接著,便是三人通過拉緊了的繩子滑到我的位置,為了安全起見,王大鵬便讓石津與李小琴二人脫下外套係在腰間,將自己與繩子綁一起,然後兩手抓住、雙腳纏住繩子,如果用腳勾住繩子的話,幾乎起不到任何刹車作用,反倒會因為自身重力的關係,使得自己失控滑下底下。
石津做好準備後,王大鵬朝著瓶口下邊喊了一聲“來了”,因為我的位置在三人的後下方,根本看不到上麵的情況,我隨即向著上麵迴應了一聲,不久便看見石津勾著繩子往底下滑動。好在的是,繩子從瓶口位置到下麵,整個呈四十度傾斜向下,所以,下來的時候隻要抓緊了繩子控製好速度,就不怎麽費力。
石津那本就纖瘦的身形,附著在那根本就不是十分粗大的繩子上麵,使人看了不無擔心……當石津安全到達後,我發現石津的手上已經磨破一兩處皮,因為這繩子下來的傾斜度太陡,兩隻手必須緊緊抓住繩子、雙腳緊纏一步一步往下鬆。
接過石津後,我便往邊上挪了挪位置,給石津騰出空來,讓石津站到了一處比較安全的地方。說是安全,其實,隻不過是剛好能夠站住腳,有個勉強能夠容身的地方。
在我向王大鵬放出信號後,沒過多久,便瞧見李小琴身影出現在瓶口下邊的位置,可以想象得出李小琴那一副顫顫驚驚地樣子,跟著繩子慢慢地從上而下,逐漸向著下麵而來。就在李小琴走在一半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忽然發生了,我和石津遠遠地看著那吊在繩子上麵的李小琴,不知道什麽原因,李小琴竟突然間手腳失控一般在繩子上麵失聲尖叫著亂動。
見勢不妙,石津忙向李小琴大喊,我尋思著李小琴雖然膽小,但也不會止於膽小到這種地步,畢竟,比起任何膽怯,生命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東西,那繩子本就拉得很長,人附著在上麵有著一定的重量,一旦繩子晃動起來,就會形成一股很大的擺力,稍有差錯便會被那股擺力給甩下去,好在石津和李小琴二人下來的時候,做了防範措施,不然,李小琴的這一動,早就好趕鴨人一樣直接下去了。
我向下麵看了一眼,莫非是,這“寶瓶”中那些礦石所散發出的紅光,使得李小琴在途中產生了幻覺不成?所以,李小琴才會顯得一副突然間失控了的樣子?
我忙對石津說道:“不好!可能是因為底下的那些紅光,使得李小琴產生了幻覺,再不叫醒她,她一定會掉下去的!”
“什麽!”石津驚道。
緊接著,我放開了喉嚨朝著李小琴大喊道:“快閉上眼睛,你看到的都是幻覺!”
王大鵬在上麵先是聽見李小琴的尖叫聲,緊接著便是我和石津的聲音從底下傳了上來,猜到李小琴在下降的途中多半是出了岔子。可王大鵬也隻能是眼巴巴地幹著急,因為那條從瓶口到地下的繩子是從王大鵬的身上解下來的,王大鵬深知繩子能夠承受的重力,況且繩子拉得距離並不短,李小琴仍舊還在繩子上麵,一旦王大鵬往繩子上麵一把搭上去,保不齊繩子就會瞬間斷裂,後果不堪設想。
好在,我和石津兩人的喊聲及時將李小琴從自己的幻覺中驚醒了過來,李小琴隨即閉上了眼睛,死死地抓緊了那根繩子,終於安全下到了我和石津兩人的位置。接近著,便是王大鵬的身影從繩子上麵一路搖搖晃晃地下了來,看著王大鵬那搖搖晃晃地樣子,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現出繩子突然斷裂,王大鵬“哇啦”一聲掉下去了的畫麵。
當三人都從繩子上麵安全下來後,石津和李小琴二人緊靠著岩壁往裏麵擠了擠,王大鵬越過二人走在前麵探路,我則殿後,隨即將那兩柄飛鏢從岩石裏麵拔了出來。
從我們現在的位置到那條“魚線”小道的這中間,原本應該也是開鑿過的,隻是開鑿得十分簡陋、粗糙,前後兩處下腳的地方隔得很遠,每一步都得需要極力地跨出,腳尖才能夠著前麵的下腳地兒,夾在前後兩處下腳地兒之間凸起的岩壁也並未鑿平,這就像是在岩石壁上鑿的一竄柱坑。
我不由得聯想到,或許,原本在我們的頭頂上就有一座橋架,從瓶口位置一直通到“魚線”小道上,而我們腳下所踩的,正是用於支撐那座架子的柱坑。
當我們四人到達“魚線”小道後,發現這條岩石壁上的小道,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細窄,但這條岩石壁上的小道卻異常崎嶇、陡峭與危險,小道上麵原本應該開鑿了石階的,但是現在小道上麵的一級一級的梯級幾乎已經被磨平成了光滑的路麵,加上小道本就是向下去的,所以,我們四人行走在上麵極容易滑倒而溜出去。
可是,當年修仙人的後裔,為什麽會對一處正在開采的礦井進行祭祀呢?莫非,祭祀這處礦井,也就是趕鴨人所說的“寶瓶”,是他們特有的一種儀式。還是說,他們祭祀的並不是“寶瓶”本身,也不是那些“寶瓶”中的紅色發光礦石,而是在“寶瓶”深處的別的東西?!
當我到達一處快要接近小道的位置時,腰身上的繩子已經到了盡頭,我便將腰身上的繩子解下,拴在一塊較為斜著向上突出的岩石低下,再將兩把飛鏢的刀刃方向順著紮進岩石低下的兩邊,以防止繩子在承載重力的過程中崩脫出去。
事實上,王大鵬腰間解下的繩子遠夠不著我們在瓶口上麵,所看到的那段像魚線一般小道的起始位置,我栓住繩子的位置,也依舊和那條小道的最開始位置隔了段距離,但好在這中間已經有了可以下腳的地兒,以我們四人的身手相互照應著攀岩過去應該不是什麽問題。
當王大鵬、石津、李小琴三人收到我在底下的已經栓好繩子的信息後,隨即,便在上邊兒拉直了繩子後,那繩子就像是拉緊了一張弓弦,瓶口上方因為沒有可以拴住繩子的地方,便隻得將繩子盡力拉長了的套在了一石像的上麵。
緊接著,便是三人通過拉緊了的繩子滑到我的位置,為了安全起見,王大鵬便讓石津與李小琴二人脫下外套係在腰間,將自己與繩子綁一起,然後兩手抓住、雙腳纏住繩子,如果用腳勾住繩子的話,幾乎起不到任何刹車作用,反倒會因為自身重力的關係,使得自己失控滑下底下。
石津做好準備後,王大鵬朝著瓶口下邊喊了一聲“來了”,因為我的位置在三人的後下方,根本看不到上麵的情況,我隨即向著上麵迴應了一聲,不久便看見石津勾著繩子往底下滑動。好在的是,繩子從瓶口位置到下麵,整個呈四十度傾斜向下,所以,下來的時候隻要抓緊了繩子控製好速度,就不怎麽費力。
石津那本就纖瘦的身形,附著在那根本就不是十分粗大的繩子上麵,使人看了不無擔心……當石津安全到達後,我發現石津的手上已經磨破一兩處皮,因為這繩子下來的傾斜度太陡,兩隻手必須緊緊抓住繩子、雙腳緊纏一步一步往下鬆。
接過石津後,我便往邊上挪了挪位置,給石津騰出空來,讓石津站到了一處比較安全的地方。說是安全,其實,隻不過是剛好能夠站住腳,有個勉強能夠容身的地方。
在我向王大鵬放出信號後,沒過多久,便瞧見李小琴身影出現在瓶口下邊的位置,可以想象得出李小琴那一副顫顫驚驚地樣子,跟著繩子慢慢地從上而下,逐漸向著下麵而來。就在李小琴走在一半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忽然發生了,我和石津遠遠地看著那吊在繩子上麵的李小琴,不知道什麽原因,李小琴竟突然間手腳失控一般在繩子上麵失聲尖叫著亂動。
見勢不妙,石津忙向李小琴大喊,我尋思著李小琴雖然膽小,但也不會止於膽小到這種地步,畢竟,比起任何膽怯,生命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東西,那繩子本就拉得很長,人附著在上麵有著一定的重量,一旦繩子晃動起來,就會形成一股很大的擺力,稍有差錯便會被那股擺力給甩下去,好在石津和李小琴二人下來的時候,做了防範措施,不然,李小琴的這一動,早就好趕鴨人一樣直接下去了。
我向下麵看了一眼,莫非是,這“寶瓶”中那些礦石所散發出的紅光,使得李小琴在途中產生了幻覺不成?所以,李小琴才會顯得一副突然間失控了的樣子?
我忙對石津說道:“不好!可能是因為底下的那些紅光,使得李小琴產生了幻覺,再不叫醒她,她一定會掉下去的!”
“什麽!”石津驚道。
緊接著,我放開了喉嚨朝著李小琴大喊道:“快閉上眼睛,你看到的都是幻覺!”
王大鵬在上麵先是聽見李小琴的尖叫聲,緊接著便是我和石津的聲音從底下傳了上來,猜到李小琴在下降的途中多半是出了岔子。可王大鵬也隻能是眼巴巴地幹著急,因為那條從瓶口到地下的繩子是從王大鵬的身上解下來的,王大鵬深知繩子能夠承受的重力,況且繩子拉得距離並不短,李小琴仍舊還在繩子上麵,一旦王大鵬往繩子上麵一把搭上去,保不齊繩子就會瞬間斷裂,後果不堪設想。
好在,我和石津兩人的喊聲及時將李小琴從自己的幻覺中驚醒了過來,李小琴隨即閉上了眼睛,死死地抓緊了那根繩子,終於安全下到了我和石津兩人的位置。接近著,便是王大鵬的身影從繩子上麵一路搖搖晃晃地下了來,看著王大鵬那搖搖晃晃地樣子,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現出繩子突然斷裂,王大鵬“哇啦”一聲掉下去了的畫麵。
當三人都從繩子上麵安全下來後,石津和李小琴二人緊靠著岩壁往裏麵擠了擠,王大鵬越過二人走在前麵探路,我則殿後,隨即將那兩柄飛鏢從岩石裏麵拔了出來。
從我們現在的位置到那條“魚線”小道的這中間,原本應該也是開鑿過的,隻是開鑿得十分簡陋、粗糙,前後兩處下腳的地方隔得很遠,每一步都得需要極力地跨出,腳尖才能夠著前麵的下腳地兒,夾在前後兩處下腳地兒之間凸起的岩壁也並未鑿平,這就像是在岩石壁上鑿的一竄柱坑。
我不由得聯想到,或許,原本在我們的頭頂上就有一座橋架,從瓶口位置一直通到“魚線”小道上,而我們腳下所踩的,正是用於支撐那座架子的柱坑。
當我們四人到達“魚線”小道後,發現這條岩石壁上的小道,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細窄,但這條岩石壁上的小道卻異常崎嶇、陡峭與危險,小道上麵原本應該開鑿了石階的,但是現在小道上麵的一級一級的梯級幾乎已經被磨平成了光滑的路麵,加上小道本就是向下去的,所以,我們四人行走在上麵極容易滑倒而溜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