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陋室銘劉禹錫(八上)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隻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使身心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4、愛蓮說周敦頤(八上)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蓮從淤積的汙泥裏長出來,卻不受沾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並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不生枝節;香氣遠播,越發清芬;筆直的潔淨的立在那裏,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麽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應當很多了!
5、三峽酈道元(八上)
從三峽開始的七百裏當中,江流兩岸都是連綿不斷的大山,連一點兒缺斷的地方也沒有。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
有時皇帝有命令需要急速傳達,這時候隻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到江陵了,中間相距一千二百裏,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穀裏,深冬季節,刮著猛烈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洗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客舍裏,每天隻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上係著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不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9、小石潭記柳宗元(八下)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珮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我的)心情感到愉快。便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小道(走過去),看見下麵有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潭)用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麵,成為坻、嶼、嵁、岩等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翠綠的莖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麽憑借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又忽然間向遠處遊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人一同歡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彎曲前行,(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裏。
坐在小石潭上,四麵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憂傷極了,幽深極了。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淒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
同遊的人有:吳武陵、龔古以及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一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10、嶽陽樓記範仲淹(八下)
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嶽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嶽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嶽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麽北麵通到巫峽,南麵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衝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的誹謗、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群的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遊,時而潛遊;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鬱,顏色青蔥。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裏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嶽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麵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麽呢?他們不因為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廷裏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麽,什麽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11、醉翁亭記歐陽修(八下)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麵的許多山峰,樹林、山穀尤其優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迴環,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裏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裏,並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雲迴聚攏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鬱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裏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迴,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麵的人唿喚,後麵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遊。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淨,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麵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於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迴,賓客跟隨。這時樹林裏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隻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隻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隻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使身心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4、愛蓮說周敦頤(八上)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蓮從淤積的汙泥裏長出來,卻不受沾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並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不生枝節;香氣遠播,越發清芬;筆直的潔淨的立在那裏,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麽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應當很多了!
5、三峽酈道元(八上)
從三峽開始的七百裏當中,江流兩岸都是連綿不斷的大山,連一點兒缺斷的地方也沒有。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
有時皇帝有命令需要急速傳達,這時候隻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到江陵了,中間相距一千二百裏,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穀裏,深冬季節,刮著猛烈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洗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客舍裏,每天隻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上係著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不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9、小石潭記柳宗元(八下)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珮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我的)心情感到愉快。便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小道(走過去),看見下麵有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潭)用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麵,成為坻、嶼、嵁、岩等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翠綠的莖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麽憑借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又忽然間向遠處遊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人一同歡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彎曲前行,(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裏。
坐在小石潭上,四麵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憂傷極了,幽深極了。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淒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
同遊的人有:吳武陵、龔古以及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一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10、嶽陽樓記範仲淹(八下)
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嶽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嶽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嶽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麽北麵通到巫峽,南麵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衝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的誹謗、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群的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遊,時而潛遊;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鬱,顏色青蔥。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裏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嶽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麵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麽呢?他們不因為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廷裏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麽,什麽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11、醉翁亭記歐陽修(八下)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麵的許多山峰,樹林、山穀尤其優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迴環,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裏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裏,並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雲迴聚攏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鬱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裏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迴,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麵的人唿喚,後麵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遊。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淨,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麵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於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迴,賓客跟隨。這時樹林裏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隻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隻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