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輾轉反側,周耀燃一宿沒合眼,洗了兩把澡。順便看了行業新聞,把副總提交上來的程序demo給改了,依舊精力旺盛,就差到樓下去夜跑。
熬到早晨,他下樓讓酒店準備兩碗粥。迴房打算喊莫瑤起床,見她麵色極紅。周耀燃探了探她額頭,微燙。
他喊她名字,數次,她才睜開眼,聲音綿軟地應了一聲。
“你發燒了。”他將她的碎發別到耳後,“可能傷口發炎。”
莫瑤支撐著坐起來:“是我低估了,想著傷口不深,昨晚應該吃點消炎的藥。我去洗手間看一眼。”
“我幫你換。”
“不是我不信你。”莫瑤手搭著他的肩,溫熱的唿吸若有似無地吹到他頸上,“我還想給你留個好印象,發炎的傷口可太倒胃口了。”
這話是有道理,可周耀燃更相信莫瑤是嫌棄他處理傷口的技術。
她下床拿了桌上的醫藥包朝洗手間走去,進門前迴頭笑著對他說:“麻煩問酒店要一瓶伏特加。”
莫瑤進洗手間,聽見外頭房門合上,這才走到鏡子前,背對著撕下紗布,連帶著拉起些許黏連的組織。傷口確實不算深,但此刻因為輕微的炎症顯得猙獰醜陋。她眉頭擰得死死的,撕開酒精棉片,深吸一口氣,用力按了上去。
酒精剛觸碰到皮肉,痛感就節節攀升,咬著牙擦拭,棉片很快變了顏色,染得透紅。將棉片扔到一邊,莫瑤又用棉棒蘸了酒精,扭著腦袋背著手,看著鏡子裏的傷口更仔細地清理膿血。因為姿勢也因為已經發了燒,她中間幾度停下來,靠在洗手台邊喘息。
擦淨,她攆開藥丸,彎下腰,將內裏的消炎粉灑到傷口上。背對著摸不準位置,白色的粉末散落到四處,好不容易才最終找準。她腿有點軟,心想著傷哪裏不好傷在後背上,饒是她這樣對包紮熟練的人處理這種傷口也是極不方便。
周耀燃很快拿著伏特加迴到房間,打開門聽見浴室裏傳出的痛唿。隻是這聲音依舊是壓抑而短促的,更趨近於低咒。興許是聽見他的開門聲,浴室內立刻安靜了下來,再無聲響。他對她近乎殘酷的驕傲,此刻又有了新的認識。
過了近十分鍾,莫瑤從浴室出來,身上還套著他的襯衫。周耀燃坐在床沿,偏頭指向桌上的伏特加。莫瑤道了謝,到桌前擰開伏特加,仰頭往嘴裏灌。順著她吞咽的動作,酒精順著喉嚨灼燒而下,壓住她身體的熱。
平底敲在桌麵上一聲悶響,莫瑤跌坐在床邊,周耀燃扶住她的肩,以防她仰倒下去碰到傷口。
“你以前受了傷都這樣?”他讓她靠在自己身上,感受到她過高的體溫,語氣不知怎麽地聽著有些怒意。
“輕的就自己處理,不行隻能上醫院了。”她闔上眼,有點不明白這小傷口為何會讓自己如此虛弱。難道……是因為身邊有人陪著?
“我看到……你肩上有個疤,是槍傷?”
“嗯。”她唿吸著男人身上若有似無的鬆木香,迴憶漫開來,“是在敘利亞受的傷。敘利亞內戰,我和記者去那裏做專題報道。大概因為我那時候對戰地已經有了一定經驗,信心讓我低估了敘利亞的複雜情況。到那兒的第三天,我和記者就被卷入到一場示威中,不巧的是,當時負責鎮壓的是沙*哈組織。”
“他們是巴*爾的堂兄弟成立的幫派犯罪組織,經常穿平民服裝但會攜帶大量武器,有些人是安全部隊的士兵。這個組織有權對抗議者采取任何行動,即使他們沒有使用任何武器。”
“我就是遇上了這支巴*爾的民間雇傭兵,結局你或許可以猜到。當有人開出第一槍的時候,場麵就難以控製了。那時候的我還不夠鎮定,被慌亂逃跑的示威者撞倒在地,腿軟得爬不起來。於是,我就這樣麵和哈*沙的人麵對麵了。”
“要不是上過戰場,我都不會相信人會有這麽瘋狂的一麵。所有的善、道德、憐憫、正義,所有的所有統統消失不見。我看著那個士兵的眼睛,通紅的,狂暴的,空洞的,好像……人性已經不存在在這雙眼睛裏了。他拿槍口對著我,而我恐懼的不是那把槍,是那雙眼睛。那雙不再像人類的眼睛。”
她抬手環住他,側頭埋在他胸口:“那眼睛太可怕又太吸引人,我當時身體像是被控製了一樣,不知為什麽就舉起相機,按下快門,我甚至沒有從鏡頭裏去看過他,隻是不停地拍。他的子彈射.進我身體的瞬間,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淚流滿麵。”
周耀燃聽著她的敘述,隻覺得涼意從腳底躥上來,他的手握成拳,而她的聲音依舊沒有波瀾。
莫瑤沉默下來,她想起那顆子彈進入身體後的感覺,她從未對別人說起過。那顆小小的子彈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抗的衝擊力,讓她瞬間躺倒在地。接著是恐慌,前所未有的恐慌。腦海裏有一萬個念頭飄過,一萬個好的不好的迴憶,一萬個後悔和不甘心,最後化成一個疼痛的笑意。
劇痛讓她正對著的天變了顏色,她沒有見到自己的血飆出來,卻見到天空變成了扭曲的紅,就像是梵高的《星空》被染成了紅色。皮膚、肌肉、心髒都混在一起灼燒,五髒六腑都在嘶吼,告訴她她不可能再站起來了。
這種痛苦太龐大,大到要把意識都趕出身體。她視線模糊,慢慢的,感覺自己好像漂浮了起來,一切都開始遠離。失去意識的前一刻,她以為自己走到了盡頭,迎接她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
她無疑還是幸運的,子彈沒有射.進心髒,沒有射到主動脈,沒有射出飛濺的碎骨,沒有造成空腔效應。她的記者同伴沒有出現事故並且第一時間把她送到了醫院,用外國人的身份和言辭手段讓她得到了最快速的治療。她的主治醫生沒在手術中出現差錯,而她沒出現術後嚴重的並發症。
她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幾率客死他鄉,但她沒有。她活了下來,也站了起來。
“幸好敘利亞的醫生手術水準不差,我傷情穩定了被雇主接到美國修養,躺了一個月。”她從她胸口抬起頭,故作輕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那副連鏡頭都沒看就拍下來的作品後來得獎了,讓我名利雙收。”
“傷到這樣的地步,為什麽還要再繼續?”周耀燃覺得坐在他身邊的這個人實際上離她很遠,可他想同她靠近,想觸摸到她,拉住她,不至於讓她一個人留在黑暗裏摸索,“你既然不想死,為什麽還要選擇把自己的歸宿留在戰地?”
“切·格瓦拉有段名言:如果說我們是浪漫主義者,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分子,我們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麽,我們將一千零一次地迴答,是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莫瑤望著他,坦然而平靜,“瀕死體驗讓我了解到我是什麽樣的人。我沒有父母,我錯失愛人,我生性孤僻不善交際,所有一切的緣由都成了結果和目的,讓我做這樣的一個人。”
莫瑤記得她剛到美國病情起伏昏迷的時光,她醒來,莫航緊握著她的手趴在她床邊沉睡。她瞧他的側臉,他擱在一邊的實木拐杖,以及窗外藍得不可置信的天。空氣裏一股青草香,她的肩膀隱隱作痛,可那是重生的痛。
莫瑤在靜謐裏再度睡去,醒來莫母在她床前,先是謾罵,再是聲淚俱下。
她說:“你要死,就滾遠點死,無聲無息地死,別鬧得滿城風雨。”
她說:“莫航知道之後就坐飛機來守著你,整整三天沒閉眼,頭兩天下雨他的腿疼得要打嗎啡也寸步不離。你為什麽陰魂不散?”
她還說:“你要我怎麽做?怎麽做才能放過我的兒子?”
最後,那個始終冷眼看她指著她鼻子數落她的莫母在她窗前跪了下來,求她放過莫航。
如果是從前,她會瘋了一樣地罵迴去,她會居高臨下地告訴那位可憐的母親自己至死都不會放過莫航。她離開莫航,是被逼無奈,他們又怎能迴頭來指摘她的不是?
可那天不一樣,那天莫瑤已經知道她生命裏不是隻有莫航,隻有莫家的恩恩怨怨。她有更多的東西,更廣闊的天空。她是一雙眼睛,不隻看城市的繁華、生活的美好,她要去看無底的黑暗和無法抵擋的光明。
那天她對莫母說:“我放過他,也請你們放過我。”
周耀燃凝視她,他問:“格瓦拉是不是還有一句話:讓我們麵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她眼睛忽得睜大,內心激蕩起漣漪:“沒錯。讓我們麵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他頷首,親吻她的眉心。
“莫瑤,不管你的銅牆鐵壁多堅硬,你想要飛去的地方有多高。相信我,能站在你身後的隻有我,能幫你的,也隻有我。”
輾轉反側,周耀燃一宿沒合眼,洗了兩把澡。順便看了行業新聞,把副總提交上來的程序demo給改了,依舊精力旺盛,就差到樓下去夜跑。
熬到早晨,他下樓讓酒店準備兩碗粥。迴房打算喊莫瑤起床,見她麵色極紅。周耀燃探了探她額頭,微燙。
他喊她名字,數次,她才睜開眼,聲音綿軟地應了一聲。
“你發燒了。”他將她的碎發別到耳後,“可能傷口發炎。”
莫瑤支撐著坐起來:“是我低估了,想著傷口不深,昨晚應該吃點消炎的藥。我去洗手間看一眼。”
“我幫你換。”
“不是我不信你。”莫瑤手搭著他的肩,溫熱的唿吸若有似無地吹到他頸上,“我還想給你留個好印象,發炎的傷口可太倒胃口了。”
這話是有道理,可周耀燃更相信莫瑤是嫌棄他處理傷口的技術。
她下床拿了桌上的醫藥包朝洗手間走去,進門前迴頭笑著對他說:“麻煩問酒店要一瓶伏特加。”
莫瑤進洗手間,聽見外頭房門合上,這才走到鏡子前,背對著撕下紗布,連帶著拉起些許黏連的組織。傷口確實不算深,但此刻因為輕微的炎症顯得猙獰醜陋。她眉頭擰得死死的,撕開酒精棉片,深吸一口氣,用力按了上去。
酒精剛觸碰到皮肉,痛感就節節攀升,咬著牙擦拭,棉片很快變了顏色,染得透紅。將棉片扔到一邊,莫瑤又用棉棒蘸了酒精,扭著腦袋背著手,看著鏡子裏的傷口更仔細地清理膿血。因為姿勢也因為已經發了燒,她中間幾度停下來,靠在洗手台邊喘息。
擦淨,她攆開藥丸,彎下腰,將內裏的消炎粉灑到傷口上。背對著摸不準位置,白色的粉末散落到四處,好不容易才最終找準。她腿有點軟,心想著傷哪裏不好傷在後背上,饒是她這樣對包紮熟練的人處理這種傷口也是極不方便。
周耀燃很快拿著伏特加迴到房間,打開門聽見浴室裏傳出的痛唿。隻是這聲音依舊是壓抑而短促的,更趨近於低咒。興許是聽見他的開門聲,浴室內立刻安靜了下來,再無聲響。他對她近乎殘酷的驕傲,此刻又有了新的認識。
過了近十分鍾,莫瑤從浴室出來,身上還套著他的襯衫。周耀燃坐在床沿,偏頭指向桌上的伏特加。莫瑤道了謝,到桌前擰開伏特加,仰頭往嘴裏灌。順著她吞咽的動作,酒精順著喉嚨灼燒而下,壓住她身體的熱。
平底敲在桌麵上一聲悶響,莫瑤跌坐在床邊,周耀燃扶住她的肩,以防她仰倒下去碰到傷口。
“你以前受了傷都這樣?”他讓她靠在自己身上,感受到她過高的體溫,語氣不知怎麽地聽著有些怒意。
“輕的就自己處理,不行隻能上醫院了。”她闔上眼,有點不明白這小傷口為何會讓自己如此虛弱。難道……是因為身邊有人陪著?
“我看到……你肩上有個疤,是槍傷?”
“嗯。”她唿吸著男人身上若有似無的鬆木香,迴憶漫開來,“是在敘利亞受的傷。敘利亞內戰,我和記者去那裏做專題報道。大概因為我那時候對戰地已經有了一定經驗,信心讓我低估了敘利亞的複雜情況。到那兒的第三天,我和記者就被卷入到一場示威中,不巧的是,當時負責鎮壓的是沙*哈組織。”
“他們是巴*爾的堂兄弟成立的幫派犯罪組織,經常穿平民服裝但會攜帶大量武器,有些人是安全部隊的士兵。這個組織有權對抗議者采取任何行動,即使他們沒有使用任何武器。”
“我就是遇上了這支巴*爾的民間雇傭兵,結局你或許可以猜到。當有人開出第一槍的時候,場麵就難以控製了。那時候的我還不夠鎮定,被慌亂逃跑的示威者撞倒在地,腿軟得爬不起來。於是,我就這樣麵和哈*沙的人麵對麵了。”
“要不是上過戰場,我都不會相信人會有這麽瘋狂的一麵。所有的善、道德、憐憫、正義,所有的所有統統消失不見。我看著那個士兵的眼睛,通紅的,狂暴的,空洞的,好像……人性已經不存在在這雙眼睛裏了。他拿槍口對著我,而我恐懼的不是那把槍,是那雙眼睛。那雙不再像人類的眼睛。”
她抬手環住他,側頭埋在他胸口:“那眼睛太可怕又太吸引人,我當時身體像是被控製了一樣,不知為什麽就舉起相機,按下快門,我甚至沒有從鏡頭裏去看過他,隻是不停地拍。他的子彈射.進我身體的瞬間,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淚流滿麵。”
周耀燃聽著她的敘述,隻覺得涼意從腳底躥上來,他的手握成拳,而她的聲音依舊沒有波瀾。
莫瑤沉默下來,她想起那顆子彈進入身體後的感覺,她從未對別人說起過。那顆小小的子彈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抗的衝擊力,讓她瞬間躺倒在地。接著是恐慌,前所未有的恐慌。腦海裏有一萬個念頭飄過,一萬個好的不好的迴憶,一萬個後悔和不甘心,最後化成一個疼痛的笑意。
劇痛讓她正對著的天變了顏色,她沒有見到自己的血飆出來,卻見到天空變成了扭曲的紅,就像是梵高的《星空》被染成了紅色。皮膚、肌肉、心髒都混在一起灼燒,五髒六腑都在嘶吼,告訴她她不可能再站起來了。
這種痛苦太龐大,大到要把意識都趕出身體。她視線模糊,慢慢的,感覺自己好像漂浮了起來,一切都開始遠離。失去意識的前一刻,她以為自己走到了盡頭,迎接她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
她無疑還是幸運的,子彈沒有射.進心髒,沒有射到主動脈,沒有射出飛濺的碎骨,沒有造成空腔效應。她的記者同伴沒有出現事故並且第一時間把她送到了醫院,用外國人的身份和言辭手段讓她得到了最快速的治療。她的主治醫生沒在手術中出現差錯,而她沒出現術後嚴重的並發症。
她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幾率客死他鄉,但她沒有。她活了下來,也站了起來。
“幸好敘利亞的醫生手術水準不差,我傷情穩定了被雇主接到美國修養,躺了一個月。”她從她胸口抬起頭,故作輕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那副連鏡頭都沒看就拍下來的作品後來得獎了,讓我名利雙收。”
“傷到這樣的地步,為什麽還要再繼續?”周耀燃覺得坐在他身邊的這個人實際上離她很遠,可他想同她靠近,想觸摸到她,拉住她,不至於讓她一個人留在黑暗裏摸索,“你既然不想死,為什麽還要選擇把自己的歸宿留在戰地?”
“切·格瓦拉有段名言:如果說我們是浪漫主義者,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分子,我們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麽,我們將一千零一次地迴答,是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莫瑤望著他,坦然而平靜,“瀕死體驗讓我了解到我是什麽樣的人。我沒有父母,我錯失愛人,我生性孤僻不善交際,所有一切的緣由都成了結果和目的,讓我做這樣的一個人。”
莫瑤記得她剛到美國病情起伏昏迷的時光,她醒來,莫航緊握著她的手趴在她床邊沉睡。她瞧他的側臉,他擱在一邊的實木拐杖,以及窗外藍得不可置信的天。空氣裏一股青草香,她的肩膀隱隱作痛,可那是重生的痛。
莫瑤在靜謐裏再度睡去,醒來莫母在她床前,先是謾罵,再是聲淚俱下。
她說:“你要死,就滾遠點死,無聲無息地死,別鬧得滿城風雨。”
她說:“莫航知道之後就坐飛機來守著你,整整三天沒閉眼,頭兩天下雨他的腿疼得要打嗎啡也寸步不離。你為什麽陰魂不散?”
她還說:“你要我怎麽做?怎麽做才能放過我的兒子?”
最後,那個始終冷眼看她指著她鼻子數落她的莫母在她窗前跪了下來,求她放過莫航。
如果是從前,她會瘋了一樣地罵迴去,她會居高臨下地告訴那位可憐的母親自己至死都不會放過莫航。她離開莫航,是被逼無奈,他們又怎能迴頭來指摘她的不是?
可那天不一樣,那天莫瑤已經知道她生命裏不是隻有莫航,隻有莫家的恩恩怨怨。她有更多的東西,更廣闊的天空。她是一雙眼睛,不隻看城市的繁華、生活的美好,她要去看無底的黑暗和無法抵擋的光明。
那天她對莫母說:“我放過他,也請你們放過我。”
周耀燃凝視她,他問:“格瓦拉是不是還有一句話:讓我們麵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她眼睛忽得睜大,內心激蕩起漣漪:“沒錯。讓我們麵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他頷首,親吻她的眉心。
“莫瑤,不管你的銅牆鐵壁多堅硬,你想要飛去的地方有多高。相信我,能站在你身後的隻有我,能幫你的,也隻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