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錦心放下茶盞,淡然道:“能作何選擇?當然是舍命陪君子了。”
“姐姐無論如何都會站在陛下一邊?”司徒嫵兒問。
“在這件事上,我並不能做什麽,唯有陪在陛下身邊。”言錦心說。
“姐姐對陛下還真是情深義重!”司徒嫵兒說,“帝女又會怎麽想?”
“帝女很清楚我對陛下的心意,她不會怪罪於我。”言錦心說,“你呢?到那時,你又會作何選擇?迴帝釋天去嗎?”
“真到那個時候,姐姐認為我還迴得去嗎?”司徒嫵兒說。
言錦心默然。
通明殿,昊千秋在審閱著翰林院給找出來的那些文稿,其中有段文字引起他的注意: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這不是老聃五千言中的一段嗎?他們摘抄這段幹嘛?
昊千秋迴憶起以往在學堂上,老聃講過的為政之道。
“希言”是無為的又一種表達方式。
無為就是順應自然,不去過多幹涉萬物,使之恢複其本有的秩序,如此,天地交泰,風調雨順,人民皆淳樸而無詐,即使沒人命令他們,也如同有人調度一樣,均衡得當。大道既行於天下,無言無為合乎自然,沒有比這更高的治理境界了。
疾風刮不了一個早上,驟雨下不了一天。是誰發動了大風、驟雨呢?是天地。
天地所發動的還不能夠持久,何況人呢?人與天地比較,渺小得不得了。如果想要維持社會處於某種狀態,又能夠維持多久呢?所以要想真正地使天下大治,就要行事合於道。合於道,則與道同體。
老聃說的“德”,一般作“得”解,即有所得。
道是天地運行、萬物化生之自然規律,所謂道德,即合於道,有所得。
要知道,老聃不提倡“有為之治”,以天地不能久為風雨喻有為之不可行。
天道無為,合於道,則道助之;不合於道,則道棄之。
一言以概之,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哼,又是這個無聊的‘無為’之治!”昊千秋不屑地放下手中的文稿,同時也一直想不明白這群人為何放著大好的仕途和優越的生活於不顧,偏偏要劍走偏鋒,說什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底圖的是什麽?
他站起身,對一旁的總管道:“朕乏了,迴宮!”
“陛下要去哪位娘娘那兒嗎?”總管忙跟過來道。
“哪兒也不去,就迴太儀殿。”昊千秋說。
“諾!”總管應著,與昊千秋一塊走出通明殿。
在往太儀殿方向迴去的路上,不時見到有宮人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議論著什麽。
昊千秋心裏明白,他們無非是在議論棣棠貴妃她們與昊天下和離的事。
白紙黑字,和離書呈上來時,昊千秋看著昊天下的簽字,明顯能看得出他的幹脆決絕。
宮裏妃嬪主動向天帝提出和離,這是亙古未有之事。
“陛下,要不要下一道旨意,禁止議論宮闈之事?”總管問道。
“不必了,禁得了人言,禁不了人心所想,反而欲蓋彌彰,還不如不禁。”昊千秋說。
總管不再說什麽。
因這事,母妃也受到不少困擾。按理說,少了競爭對手何樂而不為,但問題根本不是這迴事。
“去華芝殿!”昊千秋說。
他們轉而往太妃的華芝殿走去。
梨香殿,言錦心問:“妹妹為何對我說這些?”
“隻是覺得陛下近來變得冷淡了不少,這偌大的宮中又沒幾個能說體己話的,難得見到姐姐,索性一吐為快。”司徒嫵兒說。
“還是不要說得太多,人心隔肚皮,何況還是在這宮中?”言錦心說,“妹妹可別忘了,你我共侍一夫,不是能說體己話的關係!”
“姐姐總是要與妹妹疏遠了去!”司徒嫵兒說。
言錦心輕歎一聲,又端起茶盞。
琉璃鍋內的桃膠羹燉好了,盛出琉璃碗,侍女端來調了牛奶的鮮桃醬,淋上,兌了碎冰。
“其實,無論你我怎麽爭寵,最終都隻取決於男人的心。”司徒嫵兒將其中一碗桃膠羹遞予言錦心,“什麽聯姻、背景、勢力的,不過是托詞,最多也隻能維持得了一陣子。他若是心裏有那個女人,這些都無足輕重。前陛下與太後的事,妹妹我有所耳聞。加上近來前朝妃嬪提出和離一事,宮裏正議論紛紛著。”
言錦心抬眼看她。
“姐姐跟了陛下這麽久,從未發現陛下心中最在意的是誰嗎?”司徒嫵兒問。
言錦心拿著調羹的手停在半空。
司徒嫵兒看了看她,微微歎息了一下,說:“你我都隻是陛下政治聯姻的一環而已!”
華芝殿,昊千秋對太妃道:“母妃不要多想,這隻是棣棠貴妃她們怕孩兒降罪,才急於撇清與父皇的關係!”
“唉,我就想知道你父皇是不是也在等著我的和離書?”太妃說,“或者他會不會也向我提出和離?”
“父皇應該沒有那個意思!”昊千秋說,“就算有,母妃還有孩兒呢!”
太妃看了看他,垂下眼簾。
“都說母憑子貴,如果不是生下你,恐怕我和你父皇的夫妻情分早就沒了。可也僅此而已,甚至都談不上情分,不過是有名無實。”太妃說,“說是婚製改革了,但如果是少槿提出和離,陛下說什麽也不會同意的!”
提到少槿,母子倆又陷入一陣沉默。
片刻後,昊千秋說:“其實母妃不必這麽委曲求全,父皇的心思在誰身上,咱們都沒法左右。像棣棠貴妃她們就看得很開,大不了和離了也可以過得很好!”
太妃不說話。
昊千秋知道,與棣棠貴妃她們不同,母妃是真心愛著父皇,這個結說什麽都是難以解開的了,除非她不愛了。
從梨香殿出來,又經過青陵台,言錦心有些恍惚,心不在焉地往迴走著,腦中不停地迴蕩著司徒嫵兒的話。
“宮中美人如雲,但陛下似乎沒喜歡過誰,倒是一直對一個人惦念不忘,此人正是他的至親手足,亦是他最大的宿命之敵。倒不是說那種兒女之情,而是這宮中罕見的兄妹之情。他們之間並不隻帝位之爭這麽簡單,似乎還有著某種羈絆。陛下的即位,使這層羈絆變成了某種詛咒或烙印。”司徒嫵兒如是說。
“娘娘?”一旁的丫鬟試探道。
言錦心仍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裏。
華芝殿,太妃對昊千秋說道:“不知你是否還記得,你七歲那年,忽然發了一場高燒,無論禦醫用什麽法子,就是無法退下燒來。”
昊千秋想了想,迴憶不起來,搖頭道:“完全沒有印象。”
“也難怪,你那會兒持續高燒,都燒得迷糊了。”太妃說,“後來禦醫甚至診斷你可能不行了。”
“哦?有這迴事?”昊千秋驚訝道。
“是呀,聽禦醫這麽說,別提我有多心痛了!”太妃說,“要是沒了你,娘可怎麽活呀?”
昊千秋一臉的不可思議。
“那孩兒是怎麽活下來的?”昊千秋問。
“你父皇來了,一將你抱起,奇跡就發生了,你的燒開始退下去!”太妃說。
昊千秋愣了愣。
“禦醫說這是天道的治愈力量,天帝生於天道,你父皇有這治愈的能耐!”太妃說。
昊千秋不出聲。
“自那之後,你也漸漸恢複了,但之中又多有反複,你父皇隻得在通明殿和華芝殿之間來迴奔忙。”太妃說,“那會兒又正值六皇女出生,你父皇簡直忙不過來,所幸少槿沒有過多計較,隻是讓你父皇以這邊為重。”
“這種狀況持續了多久?”昊千秋問道。
“持續有相當一段時間吧,沒過多久,星官看出帝星的預象,下一輪帝位的繼任者是六皇女。”太妃說,“由於你父皇要忙於朝政,不能時刻陪在你身邊,然後少槿便抱來了六皇女,將你倆放到了一起。”
昊千秋徹底愣住。
從華芝殿出來,昊千秋問道:“人間這會兒的疫情都消散得差不多了吧?”
“迴陛下,至少在火神、雷神坐鎮的地帶,已經不見了瘟疫的跡象。”總管迴道。
昊千秋不再說什麽。
迴到太儀殿,昊千秋讓總管等人都退下後,並沒就寢,而是換上日常服,披了件鬥篷,悄悄從殿的後門溜出。
這會兒的夜晚,陳塘關沿江河一帶,有無數星星點點的火光在水麵擴散,那是人們在放河燈。
此外,人們也點上蠟燭燒紙船,這是民間的送神習俗,如今送的是瘟神。
把火燒得照亮天空,送瘟神迴去,同時放河燈悼念亡魂。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夜幕之中,一披著鬥篷的身影悄無聲息地從天而降,落在一片幽靜的小樹林間。
兜帽遮住大半的臉,昊千秋隱在樹幹之後,透過樹木的間隙望向不遠處的河堤,剛好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
她正蹲在岸邊,將河燈放到水麵,身旁站著小小的哪吒。
“姐姐無論如何都會站在陛下一邊?”司徒嫵兒問。
“在這件事上,我並不能做什麽,唯有陪在陛下身邊。”言錦心說。
“姐姐對陛下還真是情深義重!”司徒嫵兒說,“帝女又會怎麽想?”
“帝女很清楚我對陛下的心意,她不會怪罪於我。”言錦心說,“你呢?到那時,你又會作何選擇?迴帝釋天去嗎?”
“真到那個時候,姐姐認為我還迴得去嗎?”司徒嫵兒說。
言錦心默然。
通明殿,昊千秋在審閱著翰林院給找出來的那些文稿,其中有段文字引起他的注意: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這不是老聃五千言中的一段嗎?他們摘抄這段幹嘛?
昊千秋迴憶起以往在學堂上,老聃講過的為政之道。
“希言”是無為的又一種表達方式。
無為就是順應自然,不去過多幹涉萬物,使之恢複其本有的秩序,如此,天地交泰,風調雨順,人民皆淳樸而無詐,即使沒人命令他們,也如同有人調度一樣,均衡得當。大道既行於天下,無言無為合乎自然,沒有比這更高的治理境界了。
疾風刮不了一個早上,驟雨下不了一天。是誰發動了大風、驟雨呢?是天地。
天地所發動的還不能夠持久,何況人呢?人與天地比較,渺小得不得了。如果想要維持社會處於某種狀態,又能夠維持多久呢?所以要想真正地使天下大治,就要行事合於道。合於道,則與道同體。
老聃說的“德”,一般作“得”解,即有所得。
道是天地運行、萬物化生之自然規律,所謂道德,即合於道,有所得。
要知道,老聃不提倡“有為之治”,以天地不能久為風雨喻有為之不可行。
天道無為,合於道,則道助之;不合於道,則道棄之。
一言以概之,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哼,又是這個無聊的‘無為’之治!”昊千秋不屑地放下手中的文稿,同時也一直想不明白這群人為何放著大好的仕途和優越的生活於不顧,偏偏要劍走偏鋒,說什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底圖的是什麽?
他站起身,對一旁的總管道:“朕乏了,迴宮!”
“陛下要去哪位娘娘那兒嗎?”總管忙跟過來道。
“哪兒也不去,就迴太儀殿。”昊千秋說。
“諾!”總管應著,與昊千秋一塊走出通明殿。
在往太儀殿方向迴去的路上,不時見到有宮人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議論著什麽。
昊千秋心裏明白,他們無非是在議論棣棠貴妃她們與昊天下和離的事。
白紙黑字,和離書呈上來時,昊千秋看著昊天下的簽字,明顯能看得出他的幹脆決絕。
宮裏妃嬪主動向天帝提出和離,這是亙古未有之事。
“陛下,要不要下一道旨意,禁止議論宮闈之事?”總管問道。
“不必了,禁得了人言,禁不了人心所想,反而欲蓋彌彰,還不如不禁。”昊千秋說。
總管不再說什麽。
因這事,母妃也受到不少困擾。按理說,少了競爭對手何樂而不為,但問題根本不是這迴事。
“去華芝殿!”昊千秋說。
他們轉而往太妃的華芝殿走去。
梨香殿,言錦心問:“妹妹為何對我說這些?”
“隻是覺得陛下近來變得冷淡了不少,這偌大的宮中又沒幾個能說體己話的,難得見到姐姐,索性一吐為快。”司徒嫵兒說。
“還是不要說得太多,人心隔肚皮,何況還是在這宮中?”言錦心說,“妹妹可別忘了,你我共侍一夫,不是能說體己話的關係!”
“姐姐總是要與妹妹疏遠了去!”司徒嫵兒說。
言錦心輕歎一聲,又端起茶盞。
琉璃鍋內的桃膠羹燉好了,盛出琉璃碗,侍女端來調了牛奶的鮮桃醬,淋上,兌了碎冰。
“其實,無論你我怎麽爭寵,最終都隻取決於男人的心。”司徒嫵兒將其中一碗桃膠羹遞予言錦心,“什麽聯姻、背景、勢力的,不過是托詞,最多也隻能維持得了一陣子。他若是心裏有那個女人,這些都無足輕重。前陛下與太後的事,妹妹我有所耳聞。加上近來前朝妃嬪提出和離一事,宮裏正議論紛紛著。”
言錦心抬眼看她。
“姐姐跟了陛下這麽久,從未發現陛下心中最在意的是誰嗎?”司徒嫵兒問。
言錦心拿著調羹的手停在半空。
司徒嫵兒看了看她,微微歎息了一下,說:“你我都隻是陛下政治聯姻的一環而已!”
華芝殿,昊千秋對太妃道:“母妃不要多想,這隻是棣棠貴妃她們怕孩兒降罪,才急於撇清與父皇的關係!”
“唉,我就想知道你父皇是不是也在等著我的和離書?”太妃說,“或者他會不會也向我提出和離?”
“父皇應該沒有那個意思!”昊千秋說,“就算有,母妃還有孩兒呢!”
太妃看了看他,垂下眼簾。
“都說母憑子貴,如果不是生下你,恐怕我和你父皇的夫妻情分早就沒了。可也僅此而已,甚至都談不上情分,不過是有名無實。”太妃說,“說是婚製改革了,但如果是少槿提出和離,陛下說什麽也不會同意的!”
提到少槿,母子倆又陷入一陣沉默。
片刻後,昊千秋說:“其實母妃不必這麽委曲求全,父皇的心思在誰身上,咱們都沒法左右。像棣棠貴妃她們就看得很開,大不了和離了也可以過得很好!”
太妃不說話。
昊千秋知道,與棣棠貴妃她們不同,母妃是真心愛著父皇,這個結說什麽都是難以解開的了,除非她不愛了。
從梨香殿出來,又經過青陵台,言錦心有些恍惚,心不在焉地往迴走著,腦中不停地迴蕩著司徒嫵兒的話。
“宮中美人如雲,但陛下似乎沒喜歡過誰,倒是一直對一個人惦念不忘,此人正是他的至親手足,亦是他最大的宿命之敵。倒不是說那種兒女之情,而是這宮中罕見的兄妹之情。他們之間並不隻帝位之爭這麽簡單,似乎還有著某種羈絆。陛下的即位,使這層羈絆變成了某種詛咒或烙印。”司徒嫵兒如是說。
“娘娘?”一旁的丫鬟試探道。
言錦心仍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裏。
華芝殿,太妃對昊千秋說道:“不知你是否還記得,你七歲那年,忽然發了一場高燒,無論禦醫用什麽法子,就是無法退下燒來。”
昊千秋想了想,迴憶不起來,搖頭道:“完全沒有印象。”
“也難怪,你那會兒持續高燒,都燒得迷糊了。”太妃說,“後來禦醫甚至診斷你可能不行了。”
“哦?有這迴事?”昊千秋驚訝道。
“是呀,聽禦醫這麽說,別提我有多心痛了!”太妃說,“要是沒了你,娘可怎麽活呀?”
昊千秋一臉的不可思議。
“那孩兒是怎麽活下來的?”昊千秋問。
“你父皇來了,一將你抱起,奇跡就發生了,你的燒開始退下去!”太妃說。
昊千秋愣了愣。
“禦醫說這是天道的治愈力量,天帝生於天道,你父皇有這治愈的能耐!”太妃說。
昊千秋不出聲。
“自那之後,你也漸漸恢複了,但之中又多有反複,你父皇隻得在通明殿和華芝殿之間來迴奔忙。”太妃說,“那會兒又正值六皇女出生,你父皇簡直忙不過來,所幸少槿沒有過多計較,隻是讓你父皇以這邊為重。”
“這種狀況持續了多久?”昊千秋問道。
“持續有相當一段時間吧,沒過多久,星官看出帝星的預象,下一輪帝位的繼任者是六皇女。”太妃說,“由於你父皇要忙於朝政,不能時刻陪在你身邊,然後少槿便抱來了六皇女,將你倆放到了一起。”
昊千秋徹底愣住。
從華芝殿出來,昊千秋問道:“人間這會兒的疫情都消散得差不多了吧?”
“迴陛下,至少在火神、雷神坐鎮的地帶,已經不見了瘟疫的跡象。”總管迴道。
昊千秋不再說什麽。
迴到太儀殿,昊千秋讓總管等人都退下後,並沒就寢,而是換上日常服,披了件鬥篷,悄悄從殿的後門溜出。
這會兒的夜晚,陳塘關沿江河一帶,有無數星星點點的火光在水麵擴散,那是人們在放河燈。
此外,人們也點上蠟燭燒紙船,這是民間的送神習俗,如今送的是瘟神。
把火燒得照亮天空,送瘟神迴去,同時放河燈悼念亡魂。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夜幕之中,一披著鬥篷的身影悄無聲息地從天而降,落在一片幽靜的小樹林間。
兜帽遮住大半的臉,昊千秋隱在樹幹之後,透過樹木的間隙望向不遠處的河堤,剛好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
她正蹲在岸邊,將河燈放到水麵,身旁站著小小的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