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吵起來了
皇宮,太極殿。
皇帝端著在大殿寶座之上,麵上帶著淺淺笑意,看向下麵的朝臣。
孫思全高唱:“有本啟奏,無事退朝。”
禮部尚書馮玉成出列,道:“皇上,各地藩王向朝廷納貢是慣例,每年的三月和九月都會命專人送入京都,這是臣剛剛統計出來,今年各地王爺們送來的納貢禮單,請皇上過目。”
大殿高台兩側均由候命的內侍官,負者呈遞或者下派文書禮物等工作。
這時,一個小太監上前,走到馮玉成麵前,低首接過一摞禮單和文書,彎腰躬身垂首,在距離皇帝第十列台階處站定,然後跪下,將手中的東西交給孫思全後,立即躬身退下。
皇帝一本正經的翻看,連連點頭。
馮玉成卻高聲啟稟,道:“皇上賢明,因黔南之地民風淳樸,土地貧瘠,皇上已罷黜當地三年的賦稅,納貢也隻有其他番地的一半,從今年開始,他們已經能按照朝廷的要求,交上全部的稅銀和歲貢。
相比較地處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的燕京封地,燕靖王上交的歲貢卻是在年年減少,不僅如此,每一年,他們都會找理由和借口,拖延繳納歲貢。
今年的歲貢是最晚一個交上來,且比之往年又少了三成。
長此以往下去,不妙啊,皇上。”
皇帝一目十行,快速翻看禮單,然後不緊不慢說道:“馮愛卿,這上麵寫著燕京之地遭了蝗災,又遇上百年難得一遇的幹旱,是以百姓們的收成驟減。
就是交上來的這五十萬旦糧食,還有一半是往年的存糧,可見燕京之地真是捉襟見肘了。”
馮玉成卻道:“皇上,不是微臣敏感。自從老燕靖王去世之後,世子爺順位承襲爵位,然而如今的燕靖王行事乖戾,手段比老王爺花樣多了不少,幾乎年年都有借口。
往年,老王爺還在世的時候,也會遇上旱災或者蟲災的現象,但是老王爺不僅克服困難,提前跟朝廷報備商議,隔年收成好起來後,也會將往年欠缺的補上。
可如見的燕靖王是能拖則拖,能賴就賴,借口層出不窮。
尤其是這兩年,朝廷想要收到燕京之地的歲貢,是難上加難,就是勉強收上來來了,成色比之以往也差了許多。”
“那,依著愛卿的意思,這小燕靖王是何意?”皇上問。
馮玉成拱手,迴道:“微臣人微言輕,不敢胡亂猜測,隻是事實真相究竟如何,還請皇上明察,隻要派人去燕京之地一看便知,這小王爺究竟有沒有在說慌,有沒有刻意拖欠欺騙朝廷。”
“皇上,微臣有本奏。”吏部侍郎陳誌文出列。
“陳愛卿,何事?”皇上問。
“微臣以為,馮大人的言辭過激,舉措尚有欠缺之處。”
陳誌文道:“且不說燕靖王此舉背後是否有什麽別的意思,若是朝廷貿貿然派出官吏下去糾察事實,唯恐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藩王與朝廷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利益糾纏和親屬關係,牽一發,惹來關注,會引起各個王爺的注意,若是沒有確切的實據為證,隻怕會寒了王爺們的心呐。
王爺們與朝廷離心離德,那後果不堪設想,還請皇上三思,再做定奪。”
“陳大人所言極是啊......”
“是啊,陳大人所言甚是,一旦離心,唯恐刀兵相見,實在是朝廷百官和百姓們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可是依著馮大人所言,這小王爺之舉也著實可疑了些。”
“哎呀啊,這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誰家還沒有個難處?我看馮大人言辭是有些過了,也太敏感了些。”
“是啊,現在畢竟是沒有任何證據,馮大人也是替朝廷擔憂吧,才會這麽說的。”
“哎,兩天前燕靖王的胞弟不是還進宮給太後賀壽麽,宣他上殿來一問,便可清楚事實真相啊。”
“藩王即便來京,也不可逗留太久,就是不知道他有沒有離開京城啊。”
“這還不容易,派人去驛站找找就知道了。”
“也有可能人家並不知道燕靖王的意思呢......”
“那也可以讓他說說燕京之地,到底是個什麽情形啊。”
“那倒也是......”
“......”
因為馮玉成的提議和陳誌文的反駁,朝堂百官分成兩派,開始議論紛紛。
皇上端坐在高位之上,看下麵情形,蕭盛依舊慣常的假寐走神,插科打諢,對於朝臣的爭執既不插手也不插嘴,可真等到他派她辦事的時候,她可是一把好手!
皇上身為上位者,其實最喜歡的,就是這樣的朝臣,不結黨不立派,一切隻聽命與皇上,皇上吩咐她做什麽,就做什麽,做不了的,克服困難也要上!
事情辦完後,皇帝要賞,她也不謙虛推遲,有時候,還會厚臉皮的叫幾句苦,跟皇帝討價還價多要一些賞賜。
皇上再將目光投向左丞相,老丞相也是雙手交疊於身前,垂下眼瞼,收起下顎,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樣。
皇上在心裏有些失笑:這一老一小,還真是十足十的一個德行。
不過,他心裏十分清楚,蕭盛是不屑於這些官員為伍,她一心隻想著報效朝廷,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而梁老丞相,卻是奉行中庸之道,凡是不參和,實在需要他拿主意敲定的事情,他就都折個中,那邊都不得罪。
皇上晃神片刻,下麵的朝臣已經吵起來了。
“朝廷都多少年沒有興兵了,如今太平盛世,一片繁榮,誰還願意背井離鄉去打仗?”
“李大人,你這話說的,那朝廷每年拿出那麽多的銀子,養這些兵痞有何意義?”
“韓大人,你這話就不對了,養兵千日就為一時,萬一哪天外敵來了,總不能送上腦袋讓人砍吧!”
“就是啊,韓大人,朝廷養兵那是祖製,是必須的事情,不要斤斤計較那些銀兩。”
“李大人,我們現在說的是自家人打自家人,什麽斤斤計較,你去問問戶部,國庫還餘有多少銀子?每年虛耗在這些兵士身上的銀子有有幾多?”
韓大人氣怒的一甩袖袍,諷刺道:“不當家不知銀子不經花。”
“......”
皇宮,太極殿。
皇帝端著在大殿寶座之上,麵上帶著淺淺笑意,看向下麵的朝臣。
孫思全高唱:“有本啟奏,無事退朝。”
禮部尚書馮玉成出列,道:“皇上,各地藩王向朝廷納貢是慣例,每年的三月和九月都會命專人送入京都,這是臣剛剛統計出來,今年各地王爺們送來的納貢禮單,請皇上過目。”
大殿高台兩側均由候命的內侍官,負者呈遞或者下派文書禮物等工作。
這時,一個小太監上前,走到馮玉成麵前,低首接過一摞禮單和文書,彎腰躬身垂首,在距離皇帝第十列台階處站定,然後跪下,將手中的東西交給孫思全後,立即躬身退下。
皇帝一本正經的翻看,連連點頭。
馮玉成卻高聲啟稟,道:“皇上賢明,因黔南之地民風淳樸,土地貧瘠,皇上已罷黜當地三年的賦稅,納貢也隻有其他番地的一半,從今年開始,他們已經能按照朝廷的要求,交上全部的稅銀和歲貢。
相比較地處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的燕京封地,燕靖王上交的歲貢卻是在年年減少,不僅如此,每一年,他們都會找理由和借口,拖延繳納歲貢。
今年的歲貢是最晚一個交上來,且比之往年又少了三成。
長此以往下去,不妙啊,皇上。”
皇帝一目十行,快速翻看禮單,然後不緊不慢說道:“馮愛卿,這上麵寫著燕京之地遭了蝗災,又遇上百年難得一遇的幹旱,是以百姓們的收成驟減。
就是交上來的這五十萬旦糧食,還有一半是往年的存糧,可見燕京之地真是捉襟見肘了。”
馮玉成卻道:“皇上,不是微臣敏感。自從老燕靖王去世之後,世子爺順位承襲爵位,然而如今的燕靖王行事乖戾,手段比老王爺花樣多了不少,幾乎年年都有借口。
往年,老王爺還在世的時候,也會遇上旱災或者蟲災的現象,但是老王爺不僅克服困難,提前跟朝廷報備商議,隔年收成好起來後,也會將往年欠缺的補上。
可如見的燕靖王是能拖則拖,能賴就賴,借口層出不窮。
尤其是這兩年,朝廷想要收到燕京之地的歲貢,是難上加難,就是勉強收上來來了,成色比之以往也差了許多。”
“那,依著愛卿的意思,這小燕靖王是何意?”皇上問。
馮玉成拱手,迴道:“微臣人微言輕,不敢胡亂猜測,隻是事實真相究竟如何,還請皇上明察,隻要派人去燕京之地一看便知,這小王爺究竟有沒有在說慌,有沒有刻意拖欠欺騙朝廷。”
“皇上,微臣有本奏。”吏部侍郎陳誌文出列。
“陳愛卿,何事?”皇上問。
“微臣以為,馮大人的言辭過激,舉措尚有欠缺之處。”
陳誌文道:“且不說燕靖王此舉背後是否有什麽別的意思,若是朝廷貿貿然派出官吏下去糾察事實,唯恐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藩王與朝廷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利益糾纏和親屬關係,牽一發,惹來關注,會引起各個王爺的注意,若是沒有確切的實據為證,隻怕會寒了王爺們的心呐。
王爺們與朝廷離心離德,那後果不堪設想,還請皇上三思,再做定奪。”
“陳大人所言極是啊......”
“是啊,陳大人所言甚是,一旦離心,唯恐刀兵相見,實在是朝廷百官和百姓們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可是依著馮大人所言,這小王爺之舉也著實可疑了些。”
“哎呀啊,這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誰家還沒有個難處?我看馮大人言辭是有些過了,也太敏感了些。”
“是啊,現在畢竟是沒有任何證據,馮大人也是替朝廷擔憂吧,才會這麽說的。”
“哎,兩天前燕靖王的胞弟不是還進宮給太後賀壽麽,宣他上殿來一問,便可清楚事實真相啊。”
“藩王即便來京,也不可逗留太久,就是不知道他有沒有離開京城啊。”
“這還不容易,派人去驛站找找就知道了。”
“也有可能人家並不知道燕靖王的意思呢......”
“那也可以讓他說說燕京之地,到底是個什麽情形啊。”
“那倒也是......”
“......”
因為馮玉成的提議和陳誌文的反駁,朝堂百官分成兩派,開始議論紛紛。
皇上端坐在高位之上,看下麵情形,蕭盛依舊慣常的假寐走神,插科打諢,對於朝臣的爭執既不插手也不插嘴,可真等到他派她辦事的時候,她可是一把好手!
皇上身為上位者,其實最喜歡的,就是這樣的朝臣,不結黨不立派,一切隻聽命與皇上,皇上吩咐她做什麽,就做什麽,做不了的,克服困難也要上!
事情辦完後,皇帝要賞,她也不謙虛推遲,有時候,還會厚臉皮的叫幾句苦,跟皇帝討價還價多要一些賞賜。
皇上再將目光投向左丞相,老丞相也是雙手交疊於身前,垂下眼瞼,收起下顎,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樣。
皇上在心裏有些失笑:這一老一小,還真是十足十的一個德行。
不過,他心裏十分清楚,蕭盛是不屑於這些官員為伍,她一心隻想著報效朝廷,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而梁老丞相,卻是奉行中庸之道,凡是不參和,實在需要他拿主意敲定的事情,他就都折個中,那邊都不得罪。
皇上晃神片刻,下麵的朝臣已經吵起來了。
“朝廷都多少年沒有興兵了,如今太平盛世,一片繁榮,誰還願意背井離鄉去打仗?”
“李大人,你這話說的,那朝廷每年拿出那麽多的銀子,養這些兵痞有何意義?”
“韓大人,你這話就不對了,養兵千日就為一時,萬一哪天外敵來了,總不能送上腦袋讓人砍吧!”
“就是啊,韓大人,朝廷養兵那是祖製,是必須的事情,不要斤斤計較那些銀兩。”
“李大人,我們現在說的是自家人打自家人,什麽斤斤計較,你去問問戶部,國庫還餘有多少銀子?每年虛耗在這些兵士身上的銀子有有幾多?”
韓大人氣怒的一甩袖袍,諷刺道:“不當家不知銀子不經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