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偽裝?
將軍在上:刁蠻嬌妻要造反 作者:小懶花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寧王一語如同石破天驚,滿朝文武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老寧王怎麽會在這個時候提到這件事?
這本該是老寧王最諱莫如深的事情,為何竟然會主動提起?
十多年前,在位的皇帝還是元恆帝,當時身為安樂王的先帝因為強搶民女、強占民田、無故殺人等多項罪民,被元恆帝下旨查辦。
當時也有欽差前去安樂王封地頒發聖旨,讓安樂王進京協助被查。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安樂王並沒有進京,那個欽差也沒有機會迴到京城——就在他踏入安樂王封地的時候,就被寧王一刀斬了腦袋。
寧王親手斬的。
這麽多年過去了,大家無論是知不知道,記不記得,都當做不知道,不記得,隻因安樂王的皇位來得實在名不正言不順,當時朝堂之上的氛圍也並不好。
好在安樂王在位並沒有多久就因為貪圖酒色財氣,又熱衷於吃那些方士們的藥丸,這才早早的薨了。
新帝即位之後,大家跟約好了一般,不再討論安樂王的事情,自然也沒有多少人會去聯想到安樂王謀反那時候發生的事情。
如今被老寧王自己說出來,大家心裏的感受著實詭異——這麽看來,老寧王也沒說錯,當年斬了欽差的人便是寧王,可如今寧王還好端端的站在這兒,甚至位高權重,僅次於皇上。
而殺害欽差的幕後主使安樂王,甚至還當了幾年皇帝,可謂是風光無限。
那……東海王這次的事情是,該如何判罰?
沒人敢說話,這段大梁自己都不知如何撰寫的曆史讓人尷尬。
老寧王說完這句便不再說,皇上看著老寧王,臉上還保持著剛才淡然的笑容,隻是那眸子冷得讓人心寒。
貝川川的腰又彎了一些。
良久,皇上再度開口問寧王:“那依寧王叔之間,朕該如何處置此事?”
寧王從椅子上站起來,抱拳:“皇上,此事老臣該說的也說了,能說的也說了,至於如何斷案,如何判罰,如何裁決,那是六扇門跟大理寺、吏部的事情,老臣不得越俎代庖。”
既然提到了六扇門,那汪敏才就不得不站出來說話了:“東海王此次治下不嚴,欽差在東海境內出了這樣的事,不得不罰,既然老寧王沒有異議,那汪某便請命去東海,帶東海王夫婦前來京城受審,可行?”
有汪敏才做出頭鳥,嚴閣老跟馮相亦是點頭:“如寧王所說,照章辦事,不得無禮怠慢東海王跟東海王妃。”
老寧王看著滿朝文武,心中諷刺,這些人啊,一朝一朝這麽下來,從來就沒有安過好心眼。
他抬頭看向皇上道:“一個閹人,何以稱得上是宦官?”
寧王這話一出,又是滿朝沉默。
皇上緊緊盯著老寧王,語氣冰冷:“寧王此話何意?”
寧王神色淡然:“就是這個意思——一個閹人,憑什麽能夠越過六部傳旨?此時嚴閣老可知?馮相可知?”
嚴閣老跟馮相自然是知道的,他們甚至是有些盼望這樣的,但是兩個老狐狸是絕對不會做出頭鳥的,隻道:“此事老臣不知。”
當然,他們各有辦法知道皇上的動作,但是明麵上,皇上的確沒有跟他們說過這件事,那他們就是不知。
寧王點點頭:“朝中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閹人是欽差,為何東海王就得知道?”
皇上緊緊皺眉:“寧王,此事是朕的意思,難道寧王還懷疑朕?”
“臣——不敢。”寧王慢悠悠地說道,看似恭敬,但是這語氣這神情,沒有任何人覺得他是真不敢,分明是就很敢,太敢了。
“即便皇上知道,但是老臣不知道,滿朝文武也都不知道,聖旨也沒有經過吏部審核吧?嚴閣老加印了嗎?”
寧王字字誅心,皇上最初即位的時候,的確一切照章辦事,聖旨傳遞至六部,由六部擬寫、加印、存檔,才會傳出去。
最開始甚至還要由蕭太後先審核。是後來,皇上終於忍不住了,暗中對一些反對他意見的大臣下手,直至朝中隻留下了嚴閣老跟馮相兩個老狐狸管著六部,六部這才不敢對皇上的旨意加以裁決。
但是若從禮法上來說,六部沒有加印的聖旨,還真不能算是聖旨,頂多是皇上的私函。
那送函件的宦官,也就更談不上是欽差了。
不是欽差,不過是個傳話的下人,這樣的人哪一年不死個千八百個?不說別的地方,六扇門管著的京城,有沒有?也有!大把!
朝中這麽些人成天鬥來鬥去,私下動手的事情還少嗎?要真說起來,京城是皇上的,首當其衝該治皇上的罪,這才有資格去治東海王的罪。
直至此時此刻,大家才明白,原來寧王到底是向著東海王的。
之前裝出的種種不和諧,恐怕都是假的吧?真到了性命攸關的時候,寧王終於露出了馬腳。
皇上冷漠道:“那依寧王所見,此事不該追究?”
寧王搖頭:“不,該追究,而且該嚴肅追究——為何東海境內防衛治安力量如此之差,朝廷每年撥給東海的治理款項,東海是否有在用。東海四郡百餘郡縣,按理應該駐兵十萬至二十萬,這些官兵難道半點兒都沒有察覺?還有,東海百縣,官員應該上千人,這上千領著朝廷俸祿的官員,為何都不知曉也不上報此事?”
寧王諷刺地看著皇上——這每一樁每一件,都需要嚴肅追究,皇上該從何追究。
滿朝的大臣亦是沉默,嚴閣老跟馮相心中再清楚不過了,他們管著吏部跟戶部,官員的任免還有俸祿錢糧的進出,心中門兒清,東海用了多少朝廷的錢?養著多少官員?該負多少責?
之前大家仗著霍振熙在朝中無人,老寧王跟霍振熙關係不好,再加上已經多年不上朝隻吃喝玩樂做個閑散王爺,大家都覺得朝堂上是肯定沒有人為東海說話的。
今天皇上召大家過來的原因便是為了給討伐東海、誅殺霍振熙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罷了。
但是為何……寧王竟然會在此時為霍振熙說話?難道寧王父子這十多年來都是裝的?那他們為何要裝?是在謀劃什麽?
老寧王怎麽會在這個時候提到這件事?
這本該是老寧王最諱莫如深的事情,為何竟然會主動提起?
十多年前,在位的皇帝還是元恆帝,當時身為安樂王的先帝因為強搶民女、強占民田、無故殺人等多項罪民,被元恆帝下旨查辦。
當時也有欽差前去安樂王封地頒發聖旨,讓安樂王進京協助被查。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安樂王並沒有進京,那個欽差也沒有機會迴到京城——就在他踏入安樂王封地的時候,就被寧王一刀斬了腦袋。
寧王親手斬的。
這麽多年過去了,大家無論是知不知道,記不記得,都當做不知道,不記得,隻因安樂王的皇位來得實在名不正言不順,當時朝堂之上的氛圍也並不好。
好在安樂王在位並沒有多久就因為貪圖酒色財氣,又熱衷於吃那些方士們的藥丸,這才早早的薨了。
新帝即位之後,大家跟約好了一般,不再討論安樂王的事情,自然也沒有多少人會去聯想到安樂王謀反那時候發生的事情。
如今被老寧王自己說出來,大家心裏的感受著實詭異——這麽看來,老寧王也沒說錯,當年斬了欽差的人便是寧王,可如今寧王還好端端的站在這兒,甚至位高權重,僅次於皇上。
而殺害欽差的幕後主使安樂王,甚至還當了幾年皇帝,可謂是風光無限。
那……東海王這次的事情是,該如何判罰?
沒人敢說話,這段大梁自己都不知如何撰寫的曆史讓人尷尬。
老寧王說完這句便不再說,皇上看著老寧王,臉上還保持著剛才淡然的笑容,隻是那眸子冷得讓人心寒。
貝川川的腰又彎了一些。
良久,皇上再度開口問寧王:“那依寧王叔之間,朕該如何處置此事?”
寧王從椅子上站起來,抱拳:“皇上,此事老臣該說的也說了,能說的也說了,至於如何斷案,如何判罰,如何裁決,那是六扇門跟大理寺、吏部的事情,老臣不得越俎代庖。”
既然提到了六扇門,那汪敏才就不得不站出來說話了:“東海王此次治下不嚴,欽差在東海境內出了這樣的事,不得不罰,既然老寧王沒有異議,那汪某便請命去東海,帶東海王夫婦前來京城受審,可行?”
有汪敏才做出頭鳥,嚴閣老跟馮相亦是點頭:“如寧王所說,照章辦事,不得無禮怠慢東海王跟東海王妃。”
老寧王看著滿朝文武,心中諷刺,這些人啊,一朝一朝這麽下來,從來就沒有安過好心眼。
他抬頭看向皇上道:“一個閹人,何以稱得上是宦官?”
寧王這話一出,又是滿朝沉默。
皇上緊緊盯著老寧王,語氣冰冷:“寧王此話何意?”
寧王神色淡然:“就是這個意思——一個閹人,憑什麽能夠越過六部傳旨?此時嚴閣老可知?馮相可知?”
嚴閣老跟馮相自然是知道的,他們甚至是有些盼望這樣的,但是兩個老狐狸是絕對不會做出頭鳥的,隻道:“此事老臣不知。”
當然,他們各有辦法知道皇上的動作,但是明麵上,皇上的確沒有跟他們說過這件事,那他們就是不知。
寧王點點頭:“朝中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閹人是欽差,為何東海王就得知道?”
皇上緊緊皺眉:“寧王,此事是朕的意思,難道寧王還懷疑朕?”
“臣——不敢。”寧王慢悠悠地說道,看似恭敬,但是這語氣這神情,沒有任何人覺得他是真不敢,分明是就很敢,太敢了。
“即便皇上知道,但是老臣不知道,滿朝文武也都不知道,聖旨也沒有經過吏部審核吧?嚴閣老加印了嗎?”
寧王字字誅心,皇上最初即位的時候,的確一切照章辦事,聖旨傳遞至六部,由六部擬寫、加印、存檔,才會傳出去。
最開始甚至還要由蕭太後先審核。是後來,皇上終於忍不住了,暗中對一些反對他意見的大臣下手,直至朝中隻留下了嚴閣老跟馮相兩個老狐狸管著六部,六部這才不敢對皇上的旨意加以裁決。
但是若從禮法上來說,六部沒有加印的聖旨,還真不能算是聖旨,頂多是皇上的私函。
那送函件的宦官,也就更談不上是欽差了。
不是欽差,不過是個傳話的下人,這樣的人哪一年不死個千八百個?不說別的地方,六扇門管著的京城,有沒有?也有!大把!
朝中這麽些人成天鬥來鬥去,私下動手的事情還少嗎?要真說起來,京城是皇上的,首當其衝該治皇上的罪,這才有資格去治東海王的罪。
直至此時此刻,大家才明白,原來寧王到底是向著東海王的。
之前裝出的種種不和諧,恐怕都是假的吧?真到了性命攸關的時候,寧王終於露出了馬腳。
皇上冷漠道:“那依寧王所見,此事不該追究?”
寧王搖頭:“不,該追究,而且該嚴肅追究——為何東海境內防衛治安力量如此之差,朝廷每年撥給東海的治理款項,東海是否有在用。東海四郡百餘郡縣,按理應該駐兵十萬至二十萬,這些官兵難道半點兒都沒有察覺?還有,東海百縣,官員應該上千人,這上千領著朝廷俸祿的官員,為何都不知曉也不上報此事?”
寧王諷刺地看著皇上——這每一樁每一件,都需要嚴肅追究,皇上該從何追究。
滿朝的大臣亦是沉默,嚴閣老跟馮相心中再清楚不過了,他們管著吏部跟戶部,官員的任免還有俸祿錢糧的進出,心中門兒清,東海用了多少朝廷的錢?養著多少官員?該負多少責?
之前大家仗著霍振熙在朝中無人,老寧王跟霍振熙關係不好,再加上已經多年不上朝隻吃喝玩樂做個閑散王爺,大家都覺得朝堂上是肯定沒有人為東海說話的。
今天皇上召大家過來的原因便是為了給討伐東海、誅殺霍振熙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罷了。
但是為何……寧王竟然會在此時為霍振熙說話?難道寧王父子這十多年來都是裝的?那他們為何要裝?是在謀劃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