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如此極東之地、大海盡頭,也有如此高山。高峻雄偉,竟倍於泰山,還能直接看到萬頃波濤、雲海交融。
天下之大,果然不是留在雒陽空想,所能想見的。不過這以後也都是大漢疆土了,我大漢富有四海,天命眷顧之盛,曠絕古今。”
離開扶桑前的最後一站,當然還是富士山。在山頂上遠眺大海時,劉備的震撼當然遠勝十年前李素。
畢竟從富士山頂上、劉備站立觀景的位置,到相模灣的海岸邊,已經有四十多裏路的距離了。而極目遠眺看到的海天相接位置,更是在百餘裏開外。
那麽遠的距離,其實是不可能看見海平線的,加上遠處不時錯落存在的低層雲,最後實際看到的結果,就是海天渾然一氣,
隻知道最下麵確實清晰是海,最上麵肯定是天,但中間具體哪兒海就成了天,完全不知道。
那種玄妙的感覺,就像是整個人懸浮於天地之間,唯有雜然賦流形的浩然之氣,充沛宇宙,劉備一輩子在別的山川盛景之地,確實沒體驗過這種感受。
做完這一切,劉備對於自己就得迴到雒陽皇宮度完餘生,也就沒什麽遺憾了。
作為皇帝,五十八歲還能這麽充分地轉一圈。跟21世紀那些辛苦了一輩子、剛退休時趁著還有力氣周遊世界的有錢大爺,也差不多心態了。
迴程的最後,劉備從富士山下來,到相模灣海邊走了走,順便參觀了近年來剛剛在武藏野沼澤邊緣新建的縣城。
關東武藏野沼澤區,自然就是後世曆史上、曰本的東京都周邊平原了。當初李素和諸葛亮離開曰本時,當地都還沒有建城。
那時最偏遠的城市,還是北陸的越山縣,也就是戰國時的春日山城、後世的新瀉,是為了開佐渡島金礦才修的礦業港口都市。
所以,瀕臨太平洋這一側的武藏平原,是四年前才剛剛開始整治、嚐試建城的。平原地區的治理風格還是跟大漢過去三十年一貫的沼澤治理思路一樣。
先教會當地土人如何疏浚沼澤、把深處挖深,淺處堆積成圩田。圩田水淺的地方種水稻,更深一點的地方種芋頭。這個套路二十多年前在上庸(十堰)附近就用過了,後來李素坐鎮揚州時,在會稽治理沼澤也是這麽幹的。
然後具體的體力活,當然是讓扶桑和蝦夷奴隸來幹了,可勁兒往死裏用進行水利建設,
那力度比諸葛亮前幾年用烏桓戰俘奴隸修津門城也不遑多讓,反正不怕死人。
四年的艱辛開拓之後,死了幾萬蝦夷人,才算是整治出了上千萬漢畝的平整肥沃良田,城市也建設起來了,新的縣的名字,就很隨意地取名為“周縣”,因為是周瑜負責建造的城市。
原本曆史上東京/橫濱一帶,居然用周瑜的姓隨便命名,不得不說也是很魔幻。
劉備並不需要知道建城過程的其中艱辛,他隻是粗略地草草巡視一番,然後追問起李素,為什麽要在這樣極東之地還造城市,
畢竟這裏已經比佐渡島金山對應的區域也更東邊了,再往東似乎沒什麽值得開發的優質資源,氣候也會越來越寒冷。
雖然武藏野是扶桑最大的整片肥沃平原,搞農業倒是至少能養活三百萬以上人口,那已經比如今扶桑各島實際上能喘氣的總人口的兩倍都不止了。
可那麽多糧食,當地人也吃不完啊,如果隻是把米糧走海路往中原迴運,那價值密度也太低。如今海貿雖然發達了,可至少也要運糖、鹽、醃肉這一級別價值密度的貨物,才能算是明顯有得賺。
所以在劉備看來,當地雖然肥沃,卻無法反哺中央財政,當地的出產,無法運迴去,中原也用不上。而一個無法跟中樞互動起來的地方,建設得越好,反而容易產生分離傾向,將來中原萬一有點戰亂,這兒就自立為王,那也不好。
好在,李素還是幫周瑜解釋了:“陛下,此地出產雖然隻是糧食蔬菜為主,卻也有兩個用處。
一來,這裏的餘糧雖然不會直接運迴中原,卻可以補貼周邊扶桑本地的山區礦城。在這裏駐紮心腹將領,以後山區礦業進一步發達,人口增多,礦區糧食無法自給自足,掌握了周縣,也就不怕那些礦城出現占山為王的問題。
其次,公瑾在這裏修城,也是因為近年來對東洋的進一步深遠探索,已經漸漸乏力所致。
自從八到十年前,大漢就發現了蝦夷島、流鬼島、流鬼半島(勘察加),以及流鬼半島更東的幾個小島(阿留申群島後世的俄國部分)。
但此後,海船雖然有所新造改良,探索投入也有過加大,卻因為出發母港距離東部邊緣地區太遠、船隊補給籌措不便,製約了探索。
當時探險船隊糧草,不是從大阪籌措,就是去越山。如果能前移到這周縣,那就是又節約了一千五百裏的海路航程——從大阪到周縣,陸上直線距離才七百多裏,但是走海路不是要繞過兩個半島麽,所以比直線距離又遠了一倍。
每年出發和迴航都要多走一千五百裏,往返就是三千裏了,這多妨礙探索的效率?現在當地建城建港,糧食也能有多餘,就專門供給探索船隊。將來同等條件下,就能再往東北多探索兩千裏了。
因為東北航路的開拓使用是非常受限於季節的,北方冬天太寒冷,而且西北風盛行,往東北方航行,最遠到十月份就要轉向,節約時間才敢嚐試是否能在寒冬到來之前、就走完往北去的那段路,然後折向迴南方。”
如果是八年前,李素為了“更好地向東方地理發現”而這樣費周折,劉備肯定是不太理解的。但現在不一樣,佐渡島的金山都實打實受益了兩三年了,如果往東能發現寶藏,劉備絕對全力支持。
隻是,後來那麽多探索,確實也沒有達成什麽“階段性的小目標”,來刺激一下朝廷的神經,熱情也是會漸漸消磨的。
劉備此刻聽李素的規劃三句不離航海開拓,忍不住追問:“那後來往東北苦寒之地繼續探索,可有新的所得?”
對於這個問題,李素也是無奈,因為在把扶桑最值錢的金銀礦都發掘出來後,更東北的地區確實是苦寒之地。
九年前庫頁島巨菜和黑麥也已經引種成功了,這麽看起來後續花的錢確實是白費,除了繪製了一堆地圖,經濟上卻算不過賬來。
也正因如此,這段時間朝廷投入不多,主要是指望民間自行發展海商海貿來提升造船科技、培養海員水手隊伍。
李素是很想跟劉備說“對麵有美洲,有土豆玉米這些神物,還有番茄辣椒南瓜菠蘿花生可以豐富蔬菜水果油料,還有可可能造出巧克力這種奢侈品”。
但這些在揭曉之前是不能說的,一定要找別的好處來搪塞。
好在,李素都沒想到,這幾年周瑜還挺用心,雖然物種紅利挖掘幹淨了,卻也有不少地理上的收獲。
此刻見皇帝垂詢丞相,更了解情況的周瑜立刻自告奮勇解圍:
“陛下,臣以為航海探索之利,不能僅從物種、礦藏而論。當年武帝以張騫通西域,為的也不是西域的物產。西域要靠駱駝馬匹陸路聯係,商貿成本比之海運高了何止數十倍?”
劉備聽到這兒,立刻反駁:“武帝使張騫通西域,當然是為了借助大月氏人夾擊匈奴了,那是為了解決我大漢的心腹之患,有用武之功,那當然不能靠錢來算。”
周瑜鼓起勇氣繼續分析:“陛下所見甚明,臣舉這個例子,正是此意——這幾年,臣探索東北航路,雖然沒有更多遠方的發現,卻把鯨海沿岸,至於流鬼島周邊各地,全部探索明白了。
而且對於鯨海沿岸各處大江大河流向,臣也探索得極為深入,凡是海船能抵達的地方,都盡量往內陸探索。最後在前年發現了一個秘密:
流鬼島與鯨海沿岸之間,有一條極為寬闊的大河,河口處數百裏,俱為寬闊數十裏、南北數百裏的狹長瀉湖,兩岸廣有沼澤平原。
而此河之長遠,竟與長江黃河想去不算太遠,至少數千裏還是有的,江水色澤深暗,臣上報丞相之後,朝廷將此地取名為黑江。
臣的船隊沿江上溯三四千裏都沒走到頭,期間還遇到過個別被驃騎將軍打得逃進大鮮卑山的高句麗部落。臣將這些部落順手剿滅後,拷問其地理,
得知當地再往南一千三四百裏,便是柳城郡了。而逆流而上數千裏,可以一直抵達漠北草原。其河上遊分為兩股,一股沿狼居胥山以南,一股沿狼居胥山以北,已接近瀚海。
陛下三年前徹底平滅了漠南鮮卑,如今還有漠北鮮卑與丁零人尚存,東北大鮮卑山山區深處,還有殘存的高句麗人。陛下要效法武帝時霍去病封狼居胥之功,所患者無非是萬裏遠征、橫絕大漠,補給難以為繼,所以用兵不能多。
霍去病當年,為了追擊漠北,可是耗竭了大漢國力,天下戶口減半,陛下是不願意承擔這樣的後果的。可如果能走海路,水運直達狼居胥山南北,讓大軍無需從大漢正北方穿越大漠,而是從東北方繞行,在肥沃之地行軍,作戰損耗又當如何?
漢人此前無法利用黑江水運之利,無非是因為此地極為苦寒,而漢人在黑江水係各支流沿岸,都沒有城鎮定居,更不可能造船。
即使有這種嚐試,也會因為孤懸北境、在萌芽時便被鮮卑丁零高句麗等蠻夷反撲,從而損失慘重。
但既然現在我大漢找到了黑江的入海口,還知道其入海口如此寬闊、全程有數千裏都能通航大船。我大漢便能在南方造好了船、行駛到黑江之中,快速建立起過冬據點,守船待援。
等南方陸路主力趕來,把東北各郡所產的糧食,陸路運到黑江任意一條支流沿岸,後續直到狼居胥山南北,都可以不再走陸運而是用河運,天兵到處,漠北鮮卑徹底覆滅,不還是指日可待!”
周瑜說到這兒,劉備立刻就不困了。
畢竟,周瑜這實際上是發現了黑long江的入海口,正是在外興安嶺沿岸和庫頁島之間(後世黑江的入海口已經在清朝時被割給毛子了)
而很多國人對黑江有個認知誤區,覺得那就是一條東北地區的河流,實則不然,黑江有九千裏長,不但幹流會沿著唿倫貝爾一直往西通到後世毛子、蒙古境內,上遊支流還有很多分叉。
源頭南支的克魯倫河,就是在狼居胥(肯特山)南麓過的,這地方讀過曆史的都知道,後世蒙元時期,成吉思汗建國就是在克魯倫河流域。
黑江源頭北支石勒喀河,則是在狼居胥北麓,靠近貝加爾湖了。聽名字就是毛子境內的,後世大多數軍迷對這個地名的認知,還不如那款同名的防空自走炮。
克魯倫河和石勒喀河的通航能力,都是可以輕鬆過兩百噸以下的沙船的。所以隻要漢人海路調度夠給力,甚至糜竺在遼東造好了的中型河海兩用沙船,都能通過鯨海(曰本海)先開到庫頁島對岸、進入黑江江口,然後再迴來。
還是那句話,水運成本至少比陸運成本低二十倍。哪怕從海參崴出發、沿海和黑江到狼居胥山,一共有一萬裏水路,那也不過才等於陸地上車馬運輸五百裏的成本而已。
何況,原本漢人軍隊要攻打漠北,走的傳統路線還不是“普通陸運”,那是穿越大漠的!
從南往北穿越兩千裏大漠,和從東往西逆著黑江開船一萬裏,優劣瞬間立判。
而且實際上直線距離也沒有一萬裏,從海參崴到狼居胥的直線距離是三千五百裏。但是要繞路,所以第一次靶船開進去的時候,算起來是一萬裏。
實際上從海參崴到後世黑江伊春那一段,就有六千裏了,從伊春再到狼居胥,隻是四千裏。而海參崴到伊春那段,隻要開第一次就行。
到了之後,就可以利用後世伊春這一帶、黑江距離東北平原漢人農耕區最近的點,把糧食運上,往返走最後四千裏就行,前麵的六千裏不用反複走。
同時黑江還有支流呢,那就是鬆花江。鬆花江是深入東北平原肥沃腹地的,所以漢人的船運起點甚至不需要在伊春,可以進一步往南到後世哈市甚至更南邊,
因為那些城市也在鬆花江沿岸,船是可以通的。那些地方距離趙雲如今在建設的東北平原農墾區,已經無限接近了,當地打了糧食就可以直接裝大船。
這麽算來,路線一和路線二的對比,就成了“兩千裏沙漠”和“四千裏黑江水路”的差距了。隻要東北平原上的農耕區可以種出足夠遠征軍吃的糧食,在東北就地籌糧,滅漠北鮮卑的成本就無限壓低了。
聽了周瑜描繪的這個大餅,劉備終於熱血沸騰,再也不安考慮“探索東北海域、深入不毛”的經濟利弊得失了。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軍事安全的價值永遠是第一位的,這不是經濟賬能算明白的事情。跟“永遠讓漠北地區無法產生威脅中原的遊離遊牧政權”這個誘惑相比,花點錢航海算什麽!
沒想到,對漢民族威脅最大的草原遊牧,最後都可以用海軍來協助永久消滅!
而其中難易區別,竟然隻是從走正北方穿越沙漠討伐路線,還是走東北平原河網迂迴一下而已。
現在的漠北鮮卑,可是沒有任何造船能力的,也不存在“蒙古海軍”,隻要漢人的大船上了黑江流域,所有與黑江水係相通的河流,漢軍都可以隨意來去,遊牧蠻夷想攔截都攔截不了,那還活個屁。
天下之大,果然不是留在雒陽空想,所能想見的。不過這以後也都是大漢疆土了,我大漢富有四海,天命眷顧之盛,曠絕古今。”
離開扶桑前的最後一站,當然還是富士山。在山頂上遠眺大海時,劉備的震撼當然遠勝十年前李素。
畢竟從富士山頂上、劉備站立觀景的位置,到相模灣的海岸邊,已經有四十多裏路的距離了。而極目遠眺看到的海天相接位置,更是在百餘裏開外。
那麽遠的距離,其實是不可能看見海平線的,加上遠處不時錯落存在的低層雲,最後實際看到的結果,就是海天渾然一氣,
隻知道最下麵確實清晰是海,最上麵肯定是天,但中間具體哪兒海就成了天,完全不知道。
那種玄妙的感覺,就像是整個人懸浮於天地之間,唯有雜然賦流形的浩然之氣,充沛宇宙,劉備一輩子在別的山川盛景之地,確實沒體驗過這種感受。
做完這一切,劉備對於自己就得迴到雒陽皇宮度完餘生,也就沒什麽遺憾了。
作為皇帝,五十八歲還能這麽充分地轉一圈。跟21世紀那些辛苦了一輩子、剛退休時趁著還有力氣周遊世界的有錢大爺,也差不多心態了。
迴程的最後,劉備從富士山下來,到相模灣海邊走了走,順便參觀了近年來剛剛在武藏野沼澤邊緣新建的縣城。
關東武藏野沼澤區,自然就是後世曆史上、曰本的東京都周邊平原了。當初李素和諸葛亮離開曰本時,當地都還沒有建城。
那時最偏遠的城市,還是北陸的越山縣,也就是戰國時的春日山城、後世的新瀉,是為了開佐渡島金礦才修的礦業港口都市。
所以,瀕臨太平洋這一側的武藏平原,是四年前才剛剛開始整治、嚐試建城的。平原地區的治理風格還是跟大漢過去三十年一貫的沼澤治理思路一樣。
先教會當地土人如何疏浚沼澤、把深處挖深,淺處堆積成圩田。圩田水淺的地方種水稻,更深一點的地方種芋頭。這個套路二十多年前在上庸(十堰)附近就用過了,後來李素坐鎮揚州時,在會稽治理沼澤也是這麽幹的。
然後具體的體力活,當然是讓扶桑和蝦夷奴隸來幹了,可勁兒往死裏用進行水利建設,
那力度比諸葛亮前幾年用烏桓戰俘奴隸修津門城也不遑多讓,反正不怕死人。
四年的艱辛開拓之後,死了幾萬蝦夷人,才算是整治出了上千萬漢畝的平整肥沃良田,城市也建設起來了,新的縣的名字,就很隨意地取名為“周縣”,因為是周瑜負責建造的城市。
原本曆史上東京/橫濱一帶,居然用周瑜的姓隨便命名,不得不說也是很魔幻。
劉備並不需要知道建城過程的其中艱辛,他隻是粗略地草草巡視一番,然後追問起李素,為什麽要在這樣極東之地還造城市,
畢竟這裏已經比佐渡島金山對應的區域也更東邊了,再往東似乎沒什麽值得開發的優質資源,氣候也會越來越寒冷。
雖然武藏野是扶桑最大的整片肥沃平原,搞農業倒是至少能養活三百萬以上人口,那已經比如今扶桑各島實際上能喘氣的總人口的兩倍都不止了。
可那麽多糧食,當地人也吃不完啊,如果隻是把米糧走海路往中原迴運,那價值密度也太低。如今海貿雖然發達了,可至少也要運糖、鹽、醃肉這一級別價值密度的貨物,才能算是明顯有得賺。
所以在劉備看來,當地雖然肥沃,卻無法反哺中央財政,當地的出產,無法運迴去,中原也用不上。而一個無法跟中樞互動起來的地方,建設得越好,反而容易產生分離傾向,將來中原萬一有點戰亂,這兒就自立為王,那也不好。
好在,李素還是幫周瑜解釋了:“陛下,此地出產雖然隻是糧食蔬菜為主,卻也有兩個用處。
一來,這裏的餘糧雖然不會直接運迴中原,卻可以補貼周邊扶桑本地的山區礦城。在這裏駐紮心腹將領,以後山區礦業進一步發達,人口增多,礦區糧食無法自給自足,掌握了周縣,也就不怕那些礦城出現占山為王的問題。
其次,公瑾在這裏修城,也是因為近年來對東洋的進一步深遠探索,已經漸漸乏力所致。
自從八到十年前,大漢就發現了蝦夷島、流鬼島、流鬼半島(勘察加),以及流鬼半島更東的幾個小島(阿留申群島後世的俄國部分)。
但此後,海船雖然有所新造改良,探索投入也有過加大,卻因為出發母港距離東部邊緣地區太遠、船隊補給籌措不便,製約了探索。
當時探險船隊糧草,不是從大阪籌措,就是去越山。如果能前移到這周縣,那就是又節約了一千五百裏的海路航程——從大阪到周縣,陸上直線距離才七百多裏,但是走海路不是要繞過兩個半島麽,所以比直線距離又遠了一倍。
每年出發和迴航都要多走一千五百裏,往返就是三千裏了,這多妨礙探索的效率?現在當地建城建港,糧食也能有多餘,就專門供給探索船隊。將來同等條件下,就能再往東北多探索兩千裏了。
因為東北航路的開拓使用是非常受限於季節的,北方冬天太寒冷,而且西北風盛行,往東北方航行,最遠到十月份就要轉向,節約時間才敢嚐試是否能在寒冬到來之前、就走完往北去的那段路,然後折向迴南方。”
如果是八年前,李素為了“更好地向東方地理發現”而這樣費周折,劉備肯定是不太理解的。但現在不一樣,佐渡島的金山都實打實受益了兩三年了,如果往東能發現寶藏,劉備絕對全力支持。
隻是,後來那麽多探索,確實也沒有達成什麽“階段性的小目標”,來刺激一下朝廷的神經,熱情也是會漸漸消磨的。
劉備此刻聽李素的規劃三句不離航海開拓,忍不住追問:“那後來往東北苦寒之地繼續探索,可有新的所得?”
對於這個問題,李素也是無奈,因為在把扶桑最值錢的金銀礦都發掘出來後,更東北的地區確實是苦寒之地。
九年前庫頁島巨菜和黑麥也已經引種成功了,這麽看起來後續花的錢確實是白費,除了繪製了一堆地圖,經濟上卻算不過賬來。
也正因如此,這段時間朝廷投入不多,主要是指望民間自行發展海商海貿來提升造船科技、培養海員水手隊伍。
李素是很想跟劉備說“對麵有美洲,有土豆玉米這些神物,還有番茄辣椒南瓜菠蘿花生可以豐富蔬菜水果油料,還有可可能造出巧克力這種奢侈品”。
但這些在揭曉之前是不能說的,一定要找別的好處來搪塞。
好在,李素都沒想到,這幾年周瑜還挺用心,雖然物種紅利挖掘幹淨了,卻也有不少地理上的收獲。
此刻見皇帝垂詢丞相,更了解情況的周瑜立刻自告奮勇解圍:
“陛下,臣以為航海探索之利,不能僅從物種、礦藏而論。當年武帝以張騫通西域,為的也不是西域的物產。西域要靠駱駝馬匹陸路聯係,商貿成本比之海運高了何止數十倍?”
劉備聽到這兒,立刻反駁:“武帝使張騫通西域,當然是為了借助大月氏人夾擊匈奴了,那是為了解決我大漢的心腹之患,有用武之功,那當然不能靠錢來算。”
周瑜鼓起勇氣繼續分析:“陛下所見甚明,臣舉這個例子,正是此意——這幾年,臣探索東北航路,雖然沒有更多遠方的發現,卻把鯨海沿岸,至於流鬼島周邊各地,全部探索明白了。
而且對於鯨海沿岸各處大江大河流向,臣也探索得極為深入,凡是海船能抵達的地方,都盡量往內陸探索。最後在前年發現了一個秘密:
流鬼島與鯨海沿岸之間,有一條極為寬闊的大河,河口處數百裏,俱為寬闊數十裏、南北數百裏的狹長瀉湖,兩岸廣有沼澤平原。
而此河之長遠,竟與長江黃河想去不算太遠,至少數千裏還是有的,江水色澤深暗,臣上報丞相之後,朝廷將此地取名為黑江。
臣的船隊沿江上溯三四千裏都沒走到頭,期間還遇到過個別被驃騎將軍打得逃進大鮮卑山的高句麗部落。臣將這些部落順手剿滅後,拷問其地理,
得知當地再往南一千三四百裏,便是柳城郡了。而逆流而上數千裏,可以一直抵達漠北草原。其河上遊分為兩股,一股沿狼居胥山以南,一股沿狼居胥山以北,已接近瀚海。
陛下三年前徹底平滅了漠南鮮卑,如今還有漠北鮮卑與丁零人尚存,東北大鮮卑山山區深處,還有殘存的高句麗人。陛下要效法武帝時霍去病封狼居胥之功,所患者無非是萬裏遠征、橫絕大漠,補給難以為繼,所以用兵不能多。
霍去病當年,為了追擊漠北,可是耗竭了大漢國力,天下戶口減半,陛下是不願意承擔這樣的後果的。可如果能走海路,水運直達狼居胥山南北,讓大軍無需從大漢正北方穿越大漠,而是從東北方繞行,在肥沃之地行軍,作戰損耗又當如何?
漢人此前無法利用黑江水運之利,無非是因為此地極為苦寒,而漢人在黑江水係各支流沿岸,都沒有城鎮定居,更不可能造船。
即使有這種嚐試,也會因為孤懸北境、在萌芽時便被鮮卑丁零高句麗等蠻夷反撲,從而損失慘重。
但既然現在我大漢找到了黑江的入海口,還知道其入海口如此寬闊、全程有數千裏都能通航大船。我大漢便能在南方造好了船、行駛到黑江之中,快速建立起過冬據點,守船待援。
等南方陸路主力趕來,把東北各郡所產的糧食,陸路運到黑江任意一條支流沿岸,後續直到狼居胥山南北,都可以不再走陸運而是用河運,天兵到處,漠北鮮卑徹底覆滅,不還是指日可待!”
周瑜說到這兒,劉備立刻就不困了。
畢竟,周瑜這實際上是發現了黑long江的入海口,正是在外興安嶺沿岸和庫頁島之間(後世黑江的入海口已經在清朝時被割給毛子了)
而很多國人對黑江有個認知誤區,覺得那就是一條東北地區的河流,實則不然,黑江有九千裏長,不但幹流會沿著唿倫貝爾一直往西通到後世毛子、蒙古境內,上遊支流還有很多分叉。
源頭南支的克魯倫河,就是在狼居胥(肯特山)南麓過的,這地方讀過曆史的都知道,後世蒙元時期,成吉思汗建國就是在克魯倫河流域。
黑江源頭北支石勒喀河,則是在狼居胥北麓,靠近貝加爾湖了。聽名字就是毛子境內的,後世大多數軍迷對這個地名的認知,還不如那款同名的防空自走炮。
克魯倫河和石勒喀河的通航能力,都是可以輕鬆過兩百噸以下的沙船的。所以隻要漢人海路調度夠給力,甚至糜竺在遼東造好了的中型河海兩用沙船,都能通過鯨海(曰本海)先開到庫頁島對岸、進入黑江江口,然後再迴來。
還是那句話,水運成本至少比陸運成本低二十倍。哪怕從海參崴出發、沿海和黑江到狼居胥山,一共有一萬裏水路,那也不過才等於陸地上車馬運輸五百裏的成本而已。
何況,原本漢人軍隊要攻打漠北,走的傳統路線還不是“普通陸運”,那是穿越大漠的!
從南往北穿越兩千裏大漠,和從東往西逆著黑江開船一萬裏,優劣瞬間立判。
而且實際上直線距離也沒有一萬裏,從海參崴到狼居胥的直線距離是三千五百裏。但是要繞路,所以第一次靶船開進去的時候,算起來是一萬裏。
實際上從海參崴到後世黑江伊春那一段,就有六千裏了,從伊春再到狼居胥,隻是四千裏。而海參崴到伊春那段,隻要開第一次就行。
到了之後,就可以利用後世伊春這一帶、黑江距離東北平原漢人農耕區最近的點,把糧食運上,往返走最後四千裏就行,前麵的六千裏不用反複走。
同時黑江還有支流呢,那就是鬆花江。鬆花江是深入東北平原肥沃腹地的,所以漢人的船運起點甚至不需要在伊春,可以進一步往南到後世哈市甚至更南邊,
因為那些城市也在鬆花江沿岸,船是可以通的。那些地方距離趙雲如今在建設的東北平原農墾區,已經無限接近了,當地打了糧食就可以直接裝大船。
這麽算來,路線一和路線二的對比,就成了“兩千裏沙漠”和“四千裏黑江水路”的差距了。隻要東北平原上的農耕區可以種出足夠遠征軍吃的糧食,在東北就地籌糧,滅漠北鮮卑的成本就無限壓低了。
聽了周瑜描繪的這個大餅,劉備終於熱血沸騰,再也不安考慮“探索東北海域、深入不毛”的經濟利弊得失了。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軍事安全的價值永遠是第一位的,這不是經濟賬能算明白的事情。跟“永遠讓漠北地區無法產生威脅中原的遊離遊牧政權”這個誘惑相比,花點錢航海算什麽!
沒想到,對漢民族威脅最大的草原遊牧,最後都可以用海軍來協助永久消滅!
而其中難易區別,竟然隻是從走正北方穿越沙漠討伐路線,還是走東北平原河網迂迴一下而已。
現在的漠北鮮卑,可是沒有任何造船能力的,也不存在“蒙古海軍”,隻要漢人的大船上了黑江流域,所有與黑江水係相通的河流,漢軍都可以隨意來去,遊牧蠻夷想攔截都攔截不了,那還活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