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和田豫研究了許久扶餘人留下的簡易卻好用的要塞,不由感慨:“難怪三韓、扶餘蠻夷工巧技藝方麵如此低下,卻能不要錢似地造那麽多小型堡壘堅守。
他們也算是把北方苦寒多林之地的天賦發揮到極致了。若不是這次討伐公孫康,咱在中原想破腦袋也不會知道世上還有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生存方式。
果然還是丞相說得好,不管與什麽蠻夷打交道,都要師夷長技以製夷。把這些蠻子在苦寒莽林中築城的法子,畫成圖本,到時候平定了公孫康後,帶迴去給丞相過目,說不定也能借鑒點東西。”
田豫也覺得此法甚善:“確實如此,驃騎將軍攻打完這些烽火台時,也是深入視察觀覽了一番,讓人仔細研學。
說是將來或許可以在遼東往北拓荒時,在大山密林邊緣、讓漢人也修築此種營壘,圍堵高句麗人。遇到那些山林漁獵蠻子到平原劫掠,也好提前發出烽火警戒。
這樣的營壘造起來也不費什麽錢財,諸葛使君家不就有發明鋸木機、當初修雒陽新城的時候,就開了很多切割木材的工場。趙將軍準備讓糜使君也花錢在遼東北部廣造鋸木廠,多修木格填土的堡壘,蠶食高句麗人。”
曆史上對遼東更北方的開拓,一直是漢人文明做得比較差的地方。一方麵是明朝以前缺乏棉襖、禦寒的衣物不夠。另一方麵也是在東北造房子營壘城寨成本都比較高,取暖燃料也比較費工費時。
明朝後期,為了對抗後金女真,雖然也想過步步築城蠶食,但用的築城建築技術,卻是中原的。用中原方式在東北造城,不能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靈活降低成本,那朝廷的財政當然扛不住了。
但如果學了那些漁獵民族生存智慧發展出來的“克裏姆林類堡壘”,再加上諸葛亮的水力鋸木技術,再開拓東北,成本不知道要降低多少倍。
此後十餘日,太史慈也想通了,畢竟他知道自己的目的,隻是牽製咬住公孫恭,也不用非得強攻堅城。
既然相持也能有收獲、學到新東西,那就換個心態,等甘寧那邊也徹底到位,最終包個餃子。
不過,還真別說,太史慈不急之後,公孫恭卻更慫了。
因為太史慈擺出了想要“全麵圍困、圍而不打”的架勢,一改之前“圍三缺一”、故意留條路給公孫康走,變成了徹底“四麵合圍”。
這一轉變,居然把公孫康嚇得唯恐到時候跑都跑不掉、誘敵深入也無法做到。
反而在太史慈變陣之後第三天、包圍圈還未徹底合攏前夕,選擇了棄城突圍,直接把最堅固的國都屯南縣城都給放棄了。
當然,公孫康跑的時候,本來屯南城內的兵力就不是非常多。因為他的主力是被擺在了更南邊的沿海地區,以及提前迂迴埋伏到了耽羅——畢竟如前所述,他的計劃,是把太史慈的有生力量引進來,然後繞後把太史慈留在漢江口留守大船的海軍吃掉。
第二天醒來,太史慈就這麽稀裏糊塗地發現,自己強攻沒攻破屯南,改四麵合圍後卻把公孫康給嚇跑了,直接白撿就把屯南拿下了。
這找誰說理去?
“公孫康是嚇傻了麽?這是什麽戰略?守又不守,降又不降,就知道跑?莫非有詐?都這樣了他還詐什麽?”
太史慈覺得敵人實在太弱,也懶得多想,既然有便宜就占唄,便繼續節節推進,把主力都漸漸壓了上去,數日收一城,穩紮穩打往前壓。
又過了數日之後,大約是八月底的一天,太史慈終於知道公孫康要幹什麽了——因為他收到了來自後方漢江口方向、他留下來那批走海路給大軍運糧的大沙船船隊,送來的急報。
“將軍!前日公孫康有水師自南側繞海而來,襲擊了我軍在漢江口錨地的海船船隊!敵軍約有數萬之眾!竟是比此前突圍的屯南守軍還多!”
太史慈直接從馬劄上跳起來了:“什麽?公孫康竟然有這個膽子?他把我一步步放進來,就是要我水陸分離,想吃掉我的水軍?戰果如何!”
太史慈的語氣,竟然不是害怕。
雖然他在後方隻留了幾千人守船和負責糧道,但他對於自己的戰船和武器質量有信心。
丞相說過多少次了,海軍是一個技術兵種!不是看人數多少!
那些蠻子居然覺得自己陸戰打不過就要跟大漢打海戰、斷糧道,簡直異想天開!
可惜的是,太史慈本人在陸戰戰場這邊,不在西線,沒能親自趕上殺賊的機會。這個具體作戰的功勞,要讓下屬的部將撈走了。
……
兩天之前,漢江口外海,也就是大致相當於後世仁川港外海的位置。
大約兩萬多人的三韓軍隊,由公孫康的兒子公孫度率領,包括數千濊貊仆從軍、還有一些被公孫康剛剛征服、強拉入伍的邪馬台漁民,由數百條大小船隻運載,突然出現在了洋麵上。
不過,太史慈留下的船隊,也不是完全在漢江口位置靜止待命的,他們也得負責給大軍運糧。所以是每隔十幾天一個來迴、在遼東的遝氏縣和漢江口之間這條航線上,往返運輸、巡航。
三韓海軍抵達漢江口的時候,沒有直接撞見太史慈的補給艦隊,就沿著海岸繼續往北搜索,一直搜索到甕津半島最突出部的位置。
居然還真就在這路上,撞見了載了不少糧食物資、從遼東半島方向來的漢軍補給艦隊。
這個海戰的位置,別說還挺像後世甲午海戰時、大東溝之戰的戰場。
這也不算巧合,隻能說從遼東往朝鮮半島海路運輸補給物資,航線或許有好幾條,但甕津半島尖端這個位置,是所有航線都會經過的——除非你刻意走遠海、多繞路。
公孫度跟著父親在三韓多年,當然熟悉地理地形,在這個位置加強搜索,撞見敵軍,也就不奇怪了。
從戰略上來說,公孫家把最後的翻盤希望,寄托在這麽一場海戰上,也不算錯,因為其他選項他們隻會輸得更慘、劣勢更大。
朝鮮半島北部多山,陸路補給難行。自古防守朝鮮半島的一方,在陸戰上無法快速取勝,甚至是慘敗,都會自然而然想到海路攔截斷敵補給。
甲午海戰的時候就不用說了,哪怕是壬辰朝日戰爭初期,朝鮮八道丟了七道,不也要指望李舜臣守住最後的全羅道、靠海軍截斷日軍後路。
公孫度今天出兵的出擊基地,還別說,也恰巧算是後世朝鮮八道的全羅道地界,還包括了耽羅島(濟州島)。
隻能說兵家對地理的認知,都是差不多的。
隨著對麵的漢軍艦隊出現在海平麵上,剛剛弱冠之年的公孫度,也是鼓足了血氣方剛之勇,在旗艦上大聲疾唿號召將士用命:
“將士們!能不能守住三韓!便在此一戰了!諸將務必努力!否則,別以為你們濊貊人、邪馬台人能置身事外!漢軍一來,你們也都要當漢人的奴隸了!殺!”
公孫度的講話當然無法傳到其他船上,但可以靠旗艦瘋狂擂鼓,來傳達主帥的激昂。
公孫氏海軍將士一看,對麵漢軍才幾十條船,反正肯定不到一百條,己方船數至少是對方的五倍以上!還有可能更多!倒也被鼓舞起了士氣。
當然,漢軍的大沙船,都是糜竺這些年來苦心經營的,尺寸肯定是比三韓蠻夷造的近海小船要大得多。
畢竟糜竺的船能在黃海上來去縱橫渡海,但三韓這些所謂的海船,卻是隻能貼岸航行,根本不可能直接從甕津半島直航東萊半島或者遼東半島,稍微離開海岸三五十裏以上,就有可能被風浪打翻的。
可惜,因為兩軍剛接觸時相距太遠,這個時代又沒有測距儀,三韓將士們經驗不足,所以沒估算出漢軍船比他們大得多,隻是數黑點數量、知道漢軍船數很少。
……
公孫度的對麵,是太史慈此次戰役的負責後勤工作的副將、李嚴。
此時此刻,看著公孫度張牙舞爪想搏命最後賭一把大的,李嚴也是絲毫不怵,完全不顧自己就幾千人,也敢正麵硬扛公孫度的攻擊。
如今的李嚴還不到四十歲,跟曆史上二十年之後的狀態相比,現在的李嚴還是很靠譜的,管後勤守後路也從來沒失誤過。
早在將近十年前、李素最初在荊南跟孫策、周瑜決戰的時候,李嚴就守了好久的夷陵,最初是在趙雲麾下做事。後來李素對孫策展開防守反擊,李嚴固守後方、確保長江水路糧道補給通暢,也沒犯過錯誤。
當時太史慈也是在李素手下帶領水軍、跟周瑜作戰,所以太史慈對於李嚴負責後勤也是挺熟的,兩人可以配合。
這次,太史慈就非常放心地把無法駛入漢江的那部分大海船,全部留給李嚴,負責運糧和保護後路。
而且李嚴還配了望遠鏡,他其實更早就觀察清楚對麵的敵情了,知道公孫度的船不行,對方想戰,他求之不得。
“船隊列陣,稍稍向東轉向、利用風勢,保持航速,不要給敵人逼停接舷的機會。要是有敵船擋在前麵,就直接撞過去!”
……
雙方都是自信滿滿地相互逼近,漢軍補給艦隊也是一點不慫,絲毫沒因為己方是“運糧隊”就怯戰。
逼近到兩三裏地時,漢軍已經結好了一個穩固的船陣,把投擲碎石雨的輕型投石機和床弩都推到一側船舷。所有攜帶神臂弩的漢軍弩手,也全部到女牆垛堞、艙室射擊孔旁蹲伏,上弦搭箭。
公孫氏的水軍士兵們,直到兩軍進入弓弩射程,才注意到漢軍的船艙明顯比己方要高出一截,而且舷窗射擊孔密密麻麻,防護也非常完備。
可惜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時候也沒得迴頭路可走了。
漢軍強弩及遠,神臂弩理論射程可接近三百步。不過考慮到海上風浪顛簸,哪怕瞄得再準,發射平台本身的起伏也會帶來巨大誤差,所以漢軍弩手基本上等敵船進入了兩百步後,才開始第一波放出箭雨。
風浪顛簸同樣會影響到三韓水兵,他們拿著普通弓弩,而且主要是獵弓,正常情況下弩不過一百五十步,獵弓不及百步,到了海上還得各自留出三成射程的餘量以抵消誤差。所以老遠就被漢軍射得抬不起頭來。
三韓戰船船舷也不是很高,沒有多大迴避空間,士卒隻能是扛著圓盾頂箭。結果發現簡易的木盾隻能擋住普通箭矢,在神臂弩麵前卻毫無防禦效果。
不少持盾水兵被弩矢貫穿盾牌後紮進手臂,慘叫連連。不一會兒,海麵上就此起彼伏哀嚎不斷。
“靠上去!跟漢軍打近戰!”公孫度也是急了,對方的船上層建築防禦太嚴密了,根本不可能從射擊孔裏把箭射進去擊殺漢軍弩手,那就隻有打近戰了。
可惜,漢軍的船隊雖然結陣,卻始終保持了一個還算不錯的速度堅定向前,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深秋時漸漸轉為西北風的風向,對於從西北而來的漢軍也有利,大船順風不用怎麽劃槳,也根本難以被小船截停。
不少三韓小船靠上去想跳幫接舷戰,結果直接被撞翻撞沉,落水者眾多。
漢軍的大沙船屬於海船,所以當然不可能跟五牙戰艦那樣裝拍杆,那玩意兒重心太高,到了海上會被風浪傾覆的。但是“撞角”這種武器,並不會提升船的重心,漢軍大沙船也能用。
而此前的華夏船舶,是不存在撞角的,因為更古早的船隻,都是方頭船型,沒有龍骨結構的時代,很難把大船造成尖頭,也沒地方接撞角。
而十幾年前、李素發明出龍骨結構後,這種結構是既可以用於黃海沙船,也可以用於東海南海福船的。把修長堅固的龍骨頂端、在延長一段榫接套一個金屬斧刃,既便於海船破浪,也可以用於撞擊,結構負擔也不大。
這些東西,三韓之地的人都是從未見過,於是就有了對射射不過、接舷又逼不停的窘迫。
李嚴帶著船隊如入無人之境,直接在公孫度的船隊陣中橫衝直撞,撞不到的就一陣神臂弩連弩貼臉輸出,撞到了就是直接斬斷,黃海之上慘叫如沸,擁有五倍以上人數優勢的三韓水軍,被漢人追殺得慘不忍睹。
亂戰之中,公孫度本人的旗艦因為過於醒目,被李嚴麾下將士盯上,一通穿插猛攻,公孫度都沒撈到機會搏戰,直接被撞沉淹死在黃海中。
——
ps:周日要出門……明天請假一天。
他們也算是把北方苦寒多林之地的天賦發揮到極致了。若不是這次討伐公孫康,咱在中原想破腦袋也不會知道世上還有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生存方式。
果然還是丞相說得好,不管與什麽蠻夷打交道,都要師夷長技以製夷。把這些蠻子在苦寒莽林中築城的法子,畫成圖本,到時候平定了公孫康後,帶迴去給丞相過目,說不定也能借鑒點東西。”
田豫也覺得此法甚善:“確實如此,驃騎將軍攻打完這些烽火台時,也是深入視察觀覽了一番,讓人仔細研學。
說是將來或許可以在遼東往北拓荒時,在大山密林邊緣、讓漢人也修築此種營壘,圍堵高句麗人。遇到那些山林漁獵蠻子到平原劫掠,也好提前發出烽火警戒。
這樣的營壘造起來也不費什麽錢財,諸葛使君家不就有發明鋸木機、當初修雒陽新城的時候,就開了很多切割木材的工場。趙將軍準備讓糜使君也花錢在遼東北部廣造鋸木廠,多修木格填土的堡壘,蠶食高句麗人。”
曆史上對遼東更北方的開拓,一直是漢人文明做得比較差的地方。一方麵是明朝以前缺乏棉襖、禦寒的衣物不夠。另一方麵也是在東北造房子營壘城寨成本都比較高,取暖燃料也比較費工費時。
明朝後期,為了對抗後金女真,雖然也想過步步築城蠶食,但用的築城建築技術,卻是中原的。用中原方式在東北造城,不能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靈活降低成本,那朝廷的財政當然扛不住了。
但如果學了那些漁獵民族生存智慧發展出來的“克裏姆林類堡壘”,再加上諸葛亮的水力鋸木技術,再開拓東北,成本不知道要降低多少倍。
此後十餘日,太史慈也想通了,畢竟他知道自己的目的,隻是牽製咬住公孫恭,也不用非得強攻堅城。
既然相持也能有收獲、學到新東西,那就換個心態,等甘寧那邊也徹底到位,最終包個餃子。
不過,還真別說,太史慈不急之後,公孫恭卻更慫了。
因為太史慈擺出了想要“全麵圍困、圍而不打”的架勢,一改之前“圍三缺一”、故意留條路給公孫康走,變成了徹底“四麵合圍”。
這一轉變,居然把公孫康嚇得唯恐到時候跑都跑不掉、誘敵深入也無法做到。
反而在太史慈變陣之後第三天、包圍圈還未徹底合攏前夕,選擇了棄城突圍,直接把最堅固的國都屯南縣城都給放棄了。
當然,公孫康跑的時候,本來屯南城內的兵力就不是非常多。因為他的主力是被擺在了更南邊的沿海地區,以及提前迂迴埋伏到了耽羅——畢竟如前所述,他的計劃,是把太史慈的有生力量引進來,然後繞後把太史慈留在漢江口留守大船的海軍吃掉。
第二天醒來,太史慈就這麽稀裏糊塗地發現,自己強攻沒攻破屯南,改四麵合圍後卻把公孫康給嚇跑了,直接白撿就把屯南拿下了。
這找誰說理去?
“公孫康是嚇傻了麽?這是什麽戰略?守又不守,降又不降,就知道跑?莫非有詐?都這樣了他還詐什麽?”
太史慈覺得敵人實在太弱,也懶得多想,既然有便宜就占唄,便繼續節節推進,把主力都漸漸壓了上去,數日收一城,穩紮穩打往前壓。
又過了數日之後,大約是八月底的一天,太史慈終於知道公孫康要幹什麽了——因為他收到了來自後方漢江口方向、他留下來那批走海路給大軍運糧的大沙船船隊,送來的急報。
“將軍!前日公孫康有水師自南側繞海而來,襲擊了我軍在漢江口錨地的海船船隊!敵軍約有數萬之眾!竟是比此前突圍的屯南守軍還多!”
太史慈直接從馬劄上跳起來了:“什麽?公孫康竟然有這個膽子?他把我一步步放進來,就是要我水陸分離,想吃掉我的水軍?戰果如何!”
太史慈的語氣,竟然不是害怕。
雖然他在後方隻留了幾千人守船和負責糧道,但他對於自己的戰船和武器質量有信心。
丞相說過多少次了,海軍是一個技術兵種!不是看人數多少!
那些蠻子居然覺得自己陸戰打不過就要跟大漢打海戰、斷糧道,簡直異想天開!
可惜的是,太史慈本人在陸戰戰場這邊,不在西線,沒能親自趕上殺賊的機會。這個具體作戰的功勞,要讓下屬的部將撈走了。
……
兩天之前,漢江口外海,也就是大致相當於後世仁川港外海的位置。
大約兩萬多人的三韓軍隊,由公孫康的兒子公孫度率領,包括數千濊貊仆從軍、還有一些被公孫康剛剛征服、強拉入伍的邪馬台漁民,由數百條大小船隻運載,突然出現在了洋麵上。
不過,太史慈留下的船隊,也不是完全在漢江口位置靜止待命的,他們也得負責給大軍運糧。所以是每隔十幾天一個來迴、在遼東的遝氏縣和漢江口之間這條航線上,往返運輸、巡航。
三韓海軍抵達漢江口的時候,沒有直接撞見太史慈的補給艦隊,就沿著海岸繼續往北搜索,一直搜索到甕津半島最突出部的位置。
居然還真就在這路上,撞見了載了不少糧食物資、從遼東半島方向來的漢軍補給艦隊。
這個海戰的位置,別說還挺像後世甲午海戰時、大東溝之戰的戰場。
這也不算巧合,隻能說從遼東往朝鮮半島海路運輸補給物資,航線或許有好幾條,但甕津半島尖端這個位置,是所有航線都會經過的——除非你刻意走遠海、多繞路。
公孫度跟著父親在三韓多年,當然熟悉地理地形,在這個位置加強搜索,撞見敵軍,也就不奇怪了。
從戰略上來說,公孫家把最後的翻盤希望,寄托在這麽一場海戰上,也不算錯,因為其他選項他們隻會輸得更慘、劣勢更大。
朝鮮半島北部多山,陸路補給難行。自古防守朝鮮半島的一方,在陸戰上無法快速取勝,甚至是慘敗,都會自然而然想到海路攔截斷敵補給。
甲午海戰的時候就不用說了,哪怕是壬辰朝日戰爭初期,朝鮮八道丟了七道,不也要指望李舜臣守住最後的全羅道、靠海軍截斷日軍後路。
公孫度今天出兵的出擊基地,還別說,也恰巧算是後世朝鮮八道的全羅道地界,還包括了耽羅島(濟州島)。
隻能說兵家對地理的認知,都是差不多的。
隨著對麵的漢軍艦隊出現在海平麵上,剛剛弱冠之年的公孫度,也是鼓足了血氣方剛之勇,在旗艦上大聲疾唿號召將士用命:
“將士們!能不能守住三韓!便在此一戰了!諸將務必努力!否則,別以為你們濊貊人、邪馬台人能置身事外!漢軍一來,你們也都要當漢人的奴隸了!殺!”
公孫度的講話當然無法傳到其他船上,但可以靠旗艦瘋狂擂鼓,來傳達主帥的激昂。
公孫氏海軍將士一看,對麵漢軍才幾十條船,反正肯定不到一百條,己方船數至少是對方的五倍以上!還有可能更多!倒也被鼓舞起了士氣。
當然,漢軍的大沙船,都是糜竺這些年來苦心經營的,尺寸肯定是比三韓蠻夷造的近海小船要大得多。
畢竟糜竺的船能在黃海上來去縱橫渡海,但三韓這些所謂的海船,卻是隻能貼岸航行,根本不可能直接從甕津半島直航東萊半島或者遼東半島,稍微離開海岸三五十裏以上,就有可能被風浪打翻的。
可惜,因為兩軍剛接觸時相距太遠,這個時代又沒有測距儀,三韓將士們經驗不足,所以沒估算出漢軍船比他們大得多,隻是數黑點數量、知道漢軍船數很少。
……
公孫度的對麵,是太史慈此次戰役的負責後勤工作的副將、李嚴。
此時此刻,看著公孫度張牙舞爪想搏命最後賭一把大的,李嚴也是絲毫不怵,完全不顧自己就幾千人,也敢正麵硬扛公孫度的攻擊。
如今的李嚴還不到四十歲,跟曆史上二十年之後的狀態相比,現在的李嚴還是很靠譜的,管後勤守後路也從來沒失誤過。
早在將近十年前、李素最初在荊南跟孫策、周瑜決戰的時候,李嚴就守了好久的夷陵,最初是在趙雲麾下做事。後來李素對孫策展開防守反擊,李嚴固守後方、確保長江水路糧道補給通暢,也沒犯過錯誤。
當時太史慈也是在李素手下帶領水軍、跟周瑜作戰,所以太史慈對於李嚴負責後勤也是挺熟的,兩人可以配合。
這次,太史慈就非常放心地把無法駛入漢江的那部分大海船,全部留給李嚴,負責運糧和保護後路。
而且李嚴還配了望遠鏡,他其實更早就觀察清楚對麵的敵情了,知道公孫度的船不行,對方想戰,他求之不得。
“船隊列陣,稍稍向東轉向、利用風勢,保持航速,不要給敵人逼停接舷的機會。要是有敵船擋在前麵,就直接撞過去!”
……
雙方都是自信滿滿地相互逼近,漢軍補給艦隊也是一點不慫,絲毫沒因為己方是“運糧隊”就怯戰。
逼近到兩三裏地時,漢軍已經結好了一個穩固的船陣,把投擲碎石雨的輕型投石機和床弩都推到一側船舷。所有攜帶神臂弩的漢軍弩手,也全部到女牆垛堞、艙室射擊孔旁蹲伏,上弦搭箭。
公孫氏的水軍士兵們,直到兩軍進入弓弩射程,才注意到漢軍的船艙明顯比己方要高出一截,而且舷窗射擊孔密密麻麻,防護也非常完備。
可惜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時候也沒得迴頭路可走了。
漢軍強弩及遠,神臂弩理論射程可接近三百步。不過考慮到海上風浪顛簸,哪怕瞄得再準,發射平台本身的起伏也會帶來巨大誤差,所以漢軍弩手基本上等敵船進入了兩百步後,才開始第一波放出箭雨。
風浪顛簸同樣會影響到三韓水兵,他們拿著普通弓弩,而且主要是獵弓,正常情況下弩不過一百五十步,獵弓不及百步,到了海上還得各自留出三成射程的餘量以抵消誤差。所以老遠就被漢軍射得抬不起頭來。
三韓戰船船舷也不是很高,沒有多大迴避空間,士卒隻能是扛著圓盾頂箭。結果發現簡易的木盾隻能擋住普通箭矢,在神臂弩麵前卻毫無防禦效果。
不少持盾水兵被弩矢貫穿盾牌後紮進手臂,慘叫連連。不一會兒,海麵上就此起彼伏哀嚎不斷。
“靠上去!跟漢軍打近戰!”公孫度也是急了,對方的船上層建築防禦太嚴密了,根本不可能從射擊孔裏把箭射進去擊殺漢軍弩手,那就隻有打近戰了。
可惜,漢軍的船隊雖然結陣,卻始終保持了一個還算不錯的速度堅定向前,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深秋時漸漸轉為西北風的風向,對於從西北而來的漢軍也有利,大船順風不用怎麽劃槳,也根本難以被小船截停。
不少三韓小船靠上去想跳幫接舷戰,結果直接被撞翻撞沉,落水者眾多。
漢軍的大沙船屬於海船,所以當然不可能跟五牙戰艦那樣裝拍杆,那玩意兒重心太高,到了海上會被風浪傾覆的。但是“撞角”這種武器,並不會提升船的重心,漢軍大沙船也能用。
而此前的華夏船舶,是不存在撞角的,因為更古早的船隻,都是方頭船型,沒有龍骨結構的時代,很難把大船造成尖頭,也沒地方接撞角。
而十幾年前、李素發明出龍骨結構後,這種結構是既可以用於黃海沙船,也可以用於東海南海福船的。把修長堅固的龍骨頂端、在延長一段榫接套一個金屬斧刃,既便於海船破浪,也可以用於撞擊,結構負擔也不大。
這些東西,三韓之地的人都是從未見過,於是就有了對射射不過、接舷又逼不停的窘迫。
李嚴帶著船隊如入無人之境,直接在公孫度的船隊陣中橫衝直撞,撞不到的就一陣神臂弩連弩貼臉輸出,撞到了就是直接斬斷,黃海之上慘叫如沸,擁有五倍以上人數優勢的三韓水軍,被漢人追殺得慘不忍睹。
亂戰之中,公孫度本人的旗艦因為過於醒目,被李嚴麾下將士盯上,一通穿插猛攻,公孫度都沒撈到機會搏戰,直接被撞沉淹死在黃海中。
——
ps:周日要出門……明天請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