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月到十一月,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裏,漢軍都在河北與兩淮逐步蠶食曹操的領土,
曹軍在當地的主力被殲滅、重創、驅逐後留下的大片空虛之地,全部被跑馬圈地逐步肅清,建立起新的統治。
這種統治要說徹底穩固,那還做不到,畢竟很多地方劉備的朝廷還是第一次踏足,之前毫無群眾基礎。
所以大量的部隊依然被牽扯在當地,至少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剿匪、搜索潰散敗兵、重新建立治安……情況最惡劣的郡縣,這種牽扯會長達一年半載也不奇怪。
當然,戰後過渡維持期間所需的駐軍數量,跟戰鬥期間相比,肯定會有一個較大的迴落。
比如之前圍攻夏侯淵的時候,河北戰場需要十萬漢軍,仗打完暫時留個六七萬人維持就絕對夠了。
那些快速機動的騎兵部隊,就可以短時間內抽調到其他戰場,步兵留下剿匪。
淮南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壽春打通後,相當一部分李素部下的軍隊,可以沿著淮河和潁川、鴻溝北上,或者是沿著泗水襲擾徐州北部,牽製曹軍。
如此一來,截止到十二月份,兗豫戰場正麵的漢軍,會迎來一波新的規模高峰。
之前半年的攻戰相持下來,劉備麾下那支禦駕親征的嫡係部隊,人數已經下降到十六七萬了——出戰的時候是二十萬,相比之下下降了三四萬。
當然這不是說那三四萬人都死了,其中真正戰死病死的也就一兩萬,剩下的是傷病一類非永久性損失。
大軍相持那麽久,還人員密集,小規模的疫病肯定是免不了的,哪怕衛生條件再好,病倒兩萬人都很正常。
不過,隨著河北戰場至少三萬快速機動的騎兵部隊南下靠攏,加上關羽之前留給麹義的兩萬多人、近在陳留,所以至少有五萬多人的作戰部隊,會從北線前來支援劉備。
兩淮的李素,大約要留下四五萬人繼續肅清淮南維持統治,至少到來年春耕結束之前是抽身不得的。同樣還要三四萬人走泗水牽製徐州北部的曹軍、分攤曹軍防守注意力。
這麽算下來,李素也就抽出四萬人,可以沿著潁川北上,從南翼支援中央主力,用於未來對豫州剩下的譙郡、陳郡的戰鬥。
南北兩翼的援軍都加強過來後,劉備可以得到八萬多人,加上他目前剩下還有戰鬥力的十六七萬,正麵總兵力達到了二十六萬人——
這個數字已經刨除了臨時非戰鬥減員,所以都是能上戰場的生力軍。
武將方麵,河北那一路可以得到關羽、馬超的支援,麹義則是一開始就在陳留,而張飛和徐晃被留在河北肅清維持地方。
張飛嚴格來說也不是很適合幹穩定地方和剿匪的工作,但劉備這麽安排,是考慮到張飛是幽州本地人,對冀州情況也算熟悉。
而且張飛比較尊重士大夫,可以比較好地拉攏被曹操清洗過後的冀州大族的效忠。
最後就是考慮到張飛在跟夏侯淵的決戰中受了傷,雖然被射裂了耳朵、劃了道疤臉這些傷勢不算多嚴重,可戰後兩個月就再次投入連續運動戰,也不太好,就讓完全沒有傷情的將領擔任一線工作吧。
至於趙雲,其實原本也可以被調來河南戰區,但趙雲之前一直是沿著渤海岸邊的渤海郡往南打的,他的防區距離豫州前線比較遠,周轉機動遲緩。
所以非要趕來兗豫正麵的話,理論上也會比其他部隊晚個把月才能抵達。
綜合考慮之後,劉備也就不讓趙雲趕來正麵了,而是就地留在剛剛光複的平原郡。
一旦河南戰場下一階段有了新的突破,比如可以殺進東郡腹地、擊潰曹操主力,威脅濮陽、鄄城。到時候,趙雲就能利用平原郡對岸的曹軍防守空虛,直接從平原南渡黃河,側擊曹操主力。
換言之,趙雲被分配了一個正麵拉扯決戰打開局麵後、從側翼進場收割的角色。
也因為河北戰場支援到河南的部隊,主要是騎兵為主(五萬人裏有三萬騎兵,麹義那兩萬是步兵),所以最終以關羽、趙雲、馬超來帶兵的構成,也算是非常契合實際需求了。
關羽率領那兩萬步兵,趙雲馬超分統三萬騎兵,各展所長。
關羽馬超他們的參軍文官,如徐庶、鄧芝,也會跟著一起支援正麵戰場。而張飛的參軍龐統等人,則會留在冀州臨時處理內政。
另一方麵,從淮河流域往潁川流域支援的李素軍,帶兵武將主要是甘寧,文官謀士則基本沒有調動。
因為李素這一路能獨當一麵的人才本來就少,還要處理反複無常剛剛投效不久的孫權、朱治,李素可不放心隻留下武將鎮守。
李素本人將坐鎮壽春一段時間,初步完成戰後秩序重建,並且控製孫權朱治呂範。
諸葛亮則被派去最東路,督導周泰沿著泗水威脅彭城、琅琊。
周泰那一路本來就是牽製為主,其實有沒有頂級謀士隨機應變都無所謂。
但劉備和李素也希望給諸葛亮一個額外恩賜,好讓他衣錦還鄉,親自收複自己的老家琅琊,這才有了如此安排。
將來等正麵戰場分出勝負後,諸葛亮就可以完成對徐州北部敵占區的收割工作。
……
或許有人會奇怪:既然從深秋到初冬的那兩三個月裏,劉備軍在不斷擴大實力和地盤、騰出手來往正麵調度更多作戰部隊,充實中路軍。
那曹操為什麽不趁著這段時間、對劉備轉守為攻呢?
曹操可是已經下定了決心,知道相持固守沒前途,隻能孤注一擲一波流了。
要是在劉備隻有十七萬人的時候就反擊,不比多等了兩三個月、耗到劉備總兵力迴升到二十六萬時,更有把握?
這一點,以曹操和郭嘉、荀彧的智商,當然也是早就想到的。
所以,曹操沒那麽幹,不是他不想,而是真的做不到。
曹操自己的部隊,把秋糧收割、運輸、加工、轉囤,都要時間。
從新淪陷區剛拉來的壯丁,整個十月份都在忙活這些工作,完全不可能有時間進行軍事訓練。
至少進入十一月後,那幾十萬民夫才剛剛開始簡單的訓練,時間太緊也就隻能練練陣列、紀律、持槍前進,或者是簡單的弓弩使用。
而且所謂的弓弩訓練,基本上也就隻能練會弩,那玩意兒可以速成。
而弓需要的訓練時間很長,幾個月才能勉強入門,臂力都不一定能拉開幾次強弓,幾年才有可能成為比較精銳的弓箭手。
但曹操陣營的軍工生產也陷入了困頓,弓兵雖然難練,但武器製造簡單些。弩需要的機巧關竅比較多,生產很慢。
哪怕不考慮牛筋弩弦的材料缺口,光是木材和金屬機關件的加工能力,以曹操剩下的兩個半州的工業產能,整個冬天也就生產兩萬多把粗製濫造的弩木架。
而牛筋的巨大缺口,導致這些弩裏隻有不到五分之一能張上質量合格的弦,剩下五分之四,隻能是用動物皮革代替動物筋腱為弦。
而且這些皮革都無法保證都用牛皮,到後來連彈性不太好的豬皮都全用上了,才填補了這個缺口。
皮革都拿來造壯丁新兵用的劣質弩了,曹軍在這個冬天的軍備器械擴充階段,皮甲的製造也就被徹底放棄了,以至於新擴那麽多部隊,卻完全沒有增加任何士兵甲胄供應。
最多是給屯長以上的新擴軍軍官配了甲,至於什長伍長和普通士兵,都是全員無甲,或者說“布甲”。
皮甲都沒有,鐵甲擴產就更不用說了,哪來那麽多鋼鐵浪費。所有的鋼鐵都被拿去給新兵造長矛槍頭,或者是弩的關鍵機關件。
還有少量鋼鐵被造成了箭簇,但占比也極低。好在民用的“卷筆刀型”木杆車床在關東地區也略有普及,曹軍車木頭槍杆箭杆的產能倒是足夠,可以再生產數百萬根沒有金屬箭頭的木箭。
這些木箭的尖端,就是跟剛削尖的鉛筆一樣,然後用皮弦而非筋弦的劣質弩射出去,能有多少殺傷力就完全聽天由命了。
因為這種弩也隻能緊急生產兩三萬把,所以曹軍裏不少新兵弩手上戰場的時候,都被要求隻是先配個鐵頭短矛、拿個木盾站在前排弩手戰友身後。
一旦前排弩手被對麵射死了,出現了缺口,就讓後麵的臨時弩手頂上去,撿第一排死了的弩手的弩繼續輸出。
而如果前排弩手是被敵軍近戰衝鋒、貼身砍殺了,那後排的“預備弩手”也就沒遠程輸出的機會了,直接拿著短矛木盾肉搏上吧。
沒辦法,誰讓曹操的拉壯丁擴軍需求那麽急呢,隻能粗製濫造到這一步了。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曹操剛剛對上劉備時,好歹曹軍總兵力還有五十萬。
後來豫州戰場正麵一年相持下來,至少折損五萬以上。
冀州戰場上的曹軍倒是有一半多曹軍在程昱、張郃的指揮下撤迴了黃河南岸,隻有夏侯淵為代表的半數兵力被殲滅,所以河北方麵曹操算是“丟地盤多,有生力量損失相對少”,最後損兵也在四萬多。
淮南戰場李典和曹真是成功撤退的,這兩部人馬逃了出來,曹仁和曹休才是被全殲、劉勳為代表的袁術舊部則是投降。所以淮南總折損也在五萬人以上。
整個華夏戰場加起來,曹操一年被殲滅的有生力量超過十五萬人。
所以在深秋的重新拉壯丁擴軍之前,曹操的正規軍兵力,從年初的五十萬下降到了三十五萬。
不過,這一次最新的冬季擴軍規模著實誇張,還幾乎把從河北裹挾到河南的青壯年男子,全部充軍了。
擴軍後曹軍的總人數,反而還遠遠超過了年初時的五十萬,但質量也隨之暴跌。
曹軍在當地的主力被殲滅、重創、驅逐後留下的大片空虛之地,全部被跑馬圈地逐步肅清,建立起新的統治。
這種統治要說徹底穩固,那還做不到,畢竟很多地方劉備的朝廷還是第一次踏足,之前毫無群眾基礎。
所以大量的部隊依然被牽扯在當地,至少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剿匪、搜索潰散敗兵、重新建立治安……情況最惡劣的郡縣,這種牽扯會長達一年半載也不奇怪。
當然,戰後過渡維持期間所需的駐軍數量,跟戰鬥期間相比,肯定會有一個較大的迴落。
比如之前圍攻夏侯淵的時候,河北戰場需要十萬漢軍,仗打完暫時留個六七萬人維持就絕對夠了。
那些快速機動的騎兵部隊,就可以短時間內抽調到其他戰場,步兵留下剿匪。
淮南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壽春打通後,相當一部分李素部下的軍隊,可以沿著淮河和潁川、鴻溝北上,或者是沿著泗水襲擾徐州北部,牽製曹軍。
如此一來,截止到十二月份,兗豫戰場正麵的漢軍,會迎來一波新的規模高峰。
之前半年的攻戰相持下來,劉備麾下那支禦駕親征的嫡係部隊,人數已經下降到十六七萬了——出戰的時候是二十萬,相比之下下降了三四萬。
當然這不是說那三四萬人都死了,其中真正戰死病死的也就一兩萬,剩下的是傷病一類非永久性損失。
大軍相持那麽久,還人員密集,小規模的疫病肯定是免不了的,哪怕衛生條件再好,病倒兩萬人都很正常。
不過,隨著河北戰場至少三萬快速機動的騎兵部隊南下靠攏,加上關羽之前留給麹義的兩萬多人、近在陳留,所以至少有五萬多人的作戰部隊,會從北線前來支援劉備。
兩淮的李素,大約要留下四五萬人繼續肅清淮南維持統治,至少到來年春耕結束之前是抽身不得的。同樣還要三四萬人走泗水牽製徐州北部的曹軍、分攤曹軍防守注意力。
這麽算下來,李素也就抽出四萬人,可以沿著潁川北上,從南翼支援中央主力,用於未來對豫州剩下的譙郡、陳郡的戰鬥。
南北兩翼的援軍都加強過來後,劉備可以得到八萬多人,加上他目前剩下還有戰鬥力的十六七萬,正麵總兵力達到了二十六萬人——
這個數字已經刨除了臨時非戰鬥減員,所以都是能上戰場的生力軍。
武將方麵,河北那一路可以得到關羽、馬超的支援,麹義則是一開始就在陳留,而張飛和徐晃被留在河北肅清維持地方。
張飛嚴格來說也不是很適合幹穩定地方和剿匪的工作,但劉備這麽安排,是考慮到張飛是幽州本地人,對冀州情況也算熟悉。
而且張飛比較尊重士大夫,可以比較好地拉攏被曹操清洗過後的冀州大族的效忠。
最後就是考慮到張飛在跟夏侯淵的決戰中受了傷,雖然被射裂了耳朵、劃了道疤臉這些傷勢不算多嚴重,可戰後兩個月就再次投入連續運動戰,也不太好,就讓完全沒有傷情的將領擔任一線工作吧。
至於趙雲,其實原本也可以被調來河南戰區,但趙雲之前一直是沿著渤海岸邊的渤海郡往南打的,他的防區距離豫州前線比較遠,周轉機動遲緩。
所以非要趕來兗豫正麵的話,理論上也會比其他部隊晚個把月才能抵達。
綜合考慮之後,劉備也就不讓趙雲趕來正麵了,而是就地留在剛剛光複的平原郡。
一旦河南戰場下一階段有了新的突破,比如可以殺進東郡腹地、擊潰曹操主力,威脅濮陽、鄄城。到時候,趙雲就能利用平原郡對岸的曹軍防守空虛,直接從平原南渡黃河,側擊曹操主力。
換言之,趙雲被分配了一個正麵拉扯決戰打開局麵後、從側翼進場收割的角色。
也因為河北戰場支援到河南的部隊,主要是騎兵為主(五萬人裏有三萬騎兵,麹義那兩萬是步兵),所以最終以關羽、趙雲、馬超來帶兵的構成,也算是非常契合實際需求了。
關羽率領那兩萬步兵,趙雲馬超分統三萬騎兵,各展所長。
關羽馬超他們的參軍文官,如徐庶、鄧芝,也會跟著一起支援正麵戰場。而張飛的參軍龐統等人,則會留在冀州臨時處理內政。
另一方麵,從淮河流域往潁川流域支援的李素軍,帶兵武將主要是甘寧,文官謀士則基本沒有調動。
因為李素這一路能獨當一麵的人才本來就少,還要處理反複無常剛剛投效不久的孫權、朱治,李素可不放心隻留下武將鎮守。
李素本人將坐鎮壽春一段時間,初步完成戰後秩序重建,並且控製孫權朱治呂範。
諸葛亮則被派去最東路,督導周泰沿著泗水威脅彭城、琅琊。
周泰那一路本來就是牽製為主,其實有沒有頂級謀士隨機應變都無所謂。
但劉備和李素也希望給諸葛亮一個額外恩賜,好讓他衣錦還鄉,親自收複自己的老家琅琊,這才有了如此安排。
將來等正麵戰場分出勝負後,諸葛亮就可以完成對徐州北部敵占區的收割工作。
……
或許有人會奇怪:既然從深秋到初冬的那兩三個月裏,劉備軍在不斷擴大實力和地盤、騰出手來往正麵調度更多作戰部隊,充實中路軍。
那曹操為什麽不趁著這段時間、對劉備轉守為攻呢?
曹操可是已經下定了決心,知道相持固守沒前途,隻能孤注一擲一波流了。
要是在劉備隻有十七萬人的時候就反擊,不比多等了兩三個月、耗到劉備總兵力迴升到二十六萬時,更有把握?
這一點,以曹操和郭嘉、荀彧的智商,當然也是早就想到的。
所以,曹操沒那麽幹,不是他不想,而是真的做不到。
曹操自己的部隊,把秋糧收割、運輸、加工、轉囤,都要時間。
從新淪陷區剛拉來的壯丁,整個十月份都在忙活這些工作,完全不可能有時間進行軍事訓練。
至少進入十一月後,那幾十萬民夫才剛剛開始簡單的訓練,時間太緊也就隻能練練陣列、紀律、持槍前進,或者是簡單的弓弩使用。
而且所謂的弓弩訓練,基本上也就隻能練會弩,那玩意兒可以速成。
而弓需要的訓練時間很長,幾個月才能勉強入門,臂力都不一定能拉開幾次強弓,幾年才有可能成為比較精銳的弓箭手。
但曹操陣營的軍工生產也陷入了困頓,弓兵雖然難練,但武器製造簡單些。弩需要的機巧關竅比較多,生產很慢。
哪怕不考慮牛筋弩弦的材料缺口,光是木材和金屬機關件的加工能力,以曹操剩下的兩個半州的工業產能,整個冬天也就生產兩萬多把粗製濫造的弩木架。
而牛筋的巨大缺口,導致這些弩裏隻有不到五分之一能張上質量合格的弦,剩下五分之四,隻能是用動物皮革代替動物筋腱為弦。
而且這些皮革都無法保證都用牛皮,到後來連彈性不太好的豬皮都全用上了,才填補了這個缺口。
皮革都拿來造壯丁新兵用的劣質弩了,曹軍在這個冬天的軍備器械擴充階段,皮甲的製造也就被徹底放棄了,以至於新擴那麽多部隊,卻完全沒有增加任何士兵甲胄供應。
最多是給屯長以上的新擴軍軍官配了甲,至於什長伍長和普通士兵,都是全員無甲,或者說“布甲”。
皮甲都沒有,鐵甲擴產就更不用說了,哪來那麽多鋼鐵浪費。所有的鋼鐵都被拿去給新兵造長矛槍頭,或者是弩的關鍵機關件。
還有少量鋼鐵被造成了箭簇,但占比也極低。好在民用的“卷筆刀型”木杆車床在關東地區也略有普及,曹軍車木頭槍杆箭杆的產能倒是足夠,可以再生產數百萬根沒有金屬箭頭的木箭。
這些木箭的尖端,就是跟剛削尖的鉛筆一樣,然後用皮弦而非筋弦的劣質弩射出去,能有多少殺傷力就完全聽天由命了。
因為這種弩也隻能緊急生產兩三萬把,所以曹軍裏不少新兵弩手上戰場的時候,都被要求隻是先配個鐵頭短矛、拿個木盾站在前排弩手戰友身後。
一旦前排弩手被對麵射死了,出現了缺口,就讓後麵的臨時弩手頂上去,撿第一排死了的弩手的弩繼續輸出。
而如果前排弩手是被敵軍近戰衝鋒、貼身砍殺了,那後排的“預備弩手”也就沒遠程輸出的機會了,直接拿著短矛木盾肉搏上吧。
沒辦法,誰讓曹操的拉壯丁擴軍需求那麽急呢,隻能粗製濫造到這一步了。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曹操剛剛對上劉備時,好歹曹軍總兵力還有五十萬。
後來豫州戰場正麵一年相持下來,至少折損五萬以上。
冀州戰場上的曹軍倒是有一半多曹軍在程昱、張郃的指揮下撤迴了黃河南岸,隻有夏侯淵為代表的半數兵力被殲滅,所以河北方麵曹操算是“丟地盤多,有生力量損失相對少”,最後損兵也在四萬多。
淮南戰場李典和曹真是成功撤退的,這兩部人馬逃了出來,曹仁和曹休才是被全殲、劉勳為代表的袁術舊部則是投降。所以淮南總折損也在五萬人以上。
整個華夏戰場加起來,曹操一年被殲滅的有生力量超過十五萬人。
所以在深秋的重新拉壯丁擴軍之前,曹操的正規軍兵力,從年初的五十萬下降到了三十五萬。
不過,這一次最新的冬季擴軍規模著實誇張,還幾乎把從河北裹挾到河南的青壯年男子,全部充軍了。
擴軍後曹軍的總人數,反而還遠遠超過了年初時的五十萬,但質量也隨之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