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博望縣以北、葉縣以南的桐柏山埡口。
幾年前還是崎嶇丘陵的地帶,如今已成坦途,一條寬闊十丈的運河橫穿其間。
河岸邊也堆砌出了二十丈寬的堤壩官道,夯固平整,堤麵高出河沿三丈,有包了羅馬水泥或輕薄石材的河沿,傾斜伸入河中。
堤麵道路的質量,猶過於數百年前的秦直道,可容五十人並行,建造花費卻不太高,因為都是直接用運河挖出來的廢土夯築的。
唯一昂貴的隻是砌河沿,以及部分高嶺土、蒙脫石地質構造河段需要砌河底防滲、防膨脹。
劉備一年多前就來這兒視察過,不過當時沒有走完全程,而且當時桐柏山埡口最高處也沒徹底炸開通航。所以今天再來此地,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哪怕劉備已經登基第五年,早已見慣了大世麵,看到這樣的壯麗景象,還是忍不住豪情頓生,胸懷激烈。
運河最靠近桐柏山山脊的位置,是把山體炸低了整整二十多丈,再算上後續的下挖,整整挪掉了三十丈左右,才算是找到了汝水支流澧水與淯水支流白河的通航等高點。
劉備讀書少,近年來雖然有所進步,但還是比較功利、實用主義的。隻補曆史和兵法,至於那些文藝辭藻的東西,劉備看了就頭大。
所以他文采有限,看到眼前這河山盛景,都不知道是該用“巧奪天工”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來形容。
他唯一能做的,隻是棄馬乘舟,堅持親自坐運河船通過這一段行程,與士卒同甘苦,感受一下通航的效果。
這次他帶來的二十萬漢軍,大部分先頭部隊和中軍人馬,都已經在過去的十幾天裏陸續通過運河區,抵達昆陽和定陵了,並且在前沿陣地作了展開、紮營。
今天隻剩最後的兩萬隨駕親軍,要跟著劉備一起親臨前線。
隨行謀士、參軍有勸劉備騎馬的,因為運河窄、淺開不了大船,河裏所有的船都是普通的運糧船,船型類似沙船,沒有裝飾,也沒有專門休息用的艙。
但劉備堅持表示不妨事,他不過四十一歲,又不是老得非要養尊處優的年紀了。年輕時候也是吃過苦親自打過很多仗的,既然是禦駕親征當然要表裏如一。
劉備身邊這兩萬親隨部隊,質量也絕不能小覷。
從197年河內之戰開始,高順在南陽集中編練新軍、改造戰俘,第一年擴軍八萬,第二年擴軍十萬。所以劉備這次出兵二十萬,就算全用新兵也是不夠的,肯定有一部分精銳老兵。
劉備的親隨軍顯然非常精銳,由黃忠直接統領。
兩萬人中,騎兵就占到八千,全部有鋼盔胸甲,馬匹的胸和頸部則有皮兜鎧,其中幽州老家帶出來的弓騎五千,西涼鐵騎三千。
弓騎是皮甲外麵套胸甲,其餘部位輕甲,也有配一杆備用的長槍和一柄灌鋼斬馬劍,必要時也能衝刺、肉搏。
重騎兵就是全身板甲了,配的槍頭精鋼部分足有兩尺長的四棱錐槍。最關鍵的是馬匹胸兜鎧下麵,還有垂掛的鍛鋼劄甲片,跟後世的麻將竹涼席片一樣,為馬匹的前腿也提供了極強的防護。
交戰的時候,哪怕有敵軍長矛兵方陣冒死紮馬腿絆馬破壞隊形,也幾乎不可能實現了。
而這種新式的鋼鐵外掛馬鎧,在漢軍當中也是第一年才裝備,總共配比不過五六千套,除了劉備這邊,就隻有趙雲馬超那兒各配了一千騎左右。至於這些東西的來源,其實也跟西域貿易有關——
眾所周知,李素這兒從三年前開始,就瘋狂在吸納中西方技術人才,搞翻譯運動。不僅有提圖斯這樣的羅馬名匠被拉來造水渠運河浴室,也有安息工匠。
而曆史上這段時期,正是帕提亞帝國鐵甲騎兵的巔峰期——玩過《羅馬全麵戰爭》的都知道,遊戲裏“鐵甲騎兵”這個兵種主要就是塞琉古人和帕提亞人比較強(匈奴人後裔的本都王國設定也有鐵甲騎兵,但屬性比另兩個正牌國家弱)
塞琉古人的地盤位於小亞細亞靠近希臘,他們的鐵甲騎兵後來就進化成了東羅馬/拜占庭的甲胄騎兵。
帕提亞人的鐵甲騎兵則是隨著帕提亞帝國的滅亡漸漸消失了——而現在劉備軍中鐵甲騎兵的馬鎧升級,顯然是來自於帕提亞帝國招募工匠的設計。
劉備陣營不缺鋼鐵,倒是鍛造加工的產能稍微有點缺,但比曹操也是富裕得多了。
之前不弄懸掛式金屬馬鎧,主要是不知道怎麽設計結構才能避免限製馬腿的活動、妨礙機動性。另外就是之前的馬匹體格普遍也不夠強,扛不住重點部位的鐵甲防護。
現在既有了帕提亞帝國工匠的設計,也有了數年的西域貿易引進改良馬種,用更多帶有中亞和阿拉伯馬血統的品種,繁殖出了馱力和衝刺能力更強的馬群,才能湊幾千鐵馬鎧。
除了這八千騎兵,劉備的隨駕親軍裏剩下的一萬二步兵質量當然也不差,基本上都是從北伐關中之前起就跟著劉備的老兵,算算至少是八年的參軍資曆、作戰經驗了。
裝備方麵,一萬兩千步兵裏配了兩個陷陣營、四個神臂弩營,這部分加起來就五千人了,剩下的則是胸甲長槍兵為主,灌鋼超長四棱錐槍,還配包鐵塔狀大盾。
最後還有一部分技術兵種,包括戰車和駱駝——當然了,戰車這種武器,作為純粹衝陣先鋒的時代,早就過去了,衝鋒肯定不如騎兵。
但關東平原地區交戰,車子機動性還是不錯的,留一點戰車用於結陣防禦,或者是作為運輸重型遠程武器的載具,那還是不錯的。
當初在關西多山的地方打仗,車輛不好用,劉備軍還靠大象運過連弩,到了華北平原上,自然要改用車子。
……
劉備坐著樸素的運糧船,通過桐柏山埡口最險要之處後,眼前的景致終於漸漸開闊起來,路也越走越順暢。
劉備看著背後被刀削斧鑿般切落的懸崖峭壁、崩壞斷山漸漸遠去,才漸漸收迴心神:
“從漢水至汝水,從此竟能如此便利。從此大漢三興,整個西南荊楚巴蜀之地,與河洛中樞都緊密相連,貨通鴻溝,直抵敖倉。
這河開得值,也不光是為了滅曹了,是為了天下的千秋大計,朕與高祖皆起於漢中、巴蜀,但天下人從此已知‘殿興有福’……”
劉備自言自語,音量越說越輕,最後一句“天下再也不會有人第三次割據巴蜀”終究是沒有旁人聽見,聲音隻是在他喉頭打了個滾。
旁邊隨行的諸葛亮和沮授,已經陪著劉備一路解說、商討軍機。此刻看劉備感慨頗多,最後一句話沒聽清,還以為是有什麽吩咐聽漏了。
沮授如今的官職是侍中,本來應該跟尚書令荀攸搭班子,在荀攸的指揮下坐鎮雒陽,維持日常朝政運轉。
不過劉備出兵前臨時覺得,作為皇帝也不能親征期間完全不問內政、徹底交給尚書令。所以他就折衷了一下,把侍中帶在身邊,商量政務大事、草擬旨意。
這樣荀攸有什麽請示奏章過來,劉備也好有個專業人士商量。他倒是沒指望沮授給他出軍事上的參謀意見。
另外,等五六月份之後,如果關羽要沿著黃河進攻黎陽、轉向鄴城,到時候劉備就會讓沮授迴雒陽,跟關羽一路出兵。
沮授曾經做過關東偽朝的尚書令,又是冀州本地人,在審配死了之後,沮授在冀州人中的交情人脈已經無人可比,說不定可以幫關羽攻心勸降一部分敵人。
至於諸葛亮為什麽也在劉備身邊,這隻是因為諸葛亮跟國淵原本是運河項目的直接負責人。
現在剛剛正式通航不久,部隊還在往前線集結,諸葛亮有必要隨駕提供保障,萬一有點技術問題他也好隨時調度解決。
李素在江東那一路軍隊,要五月中旬才會發起進攻,與劉備這一路有一個月的時間差,何況李素的智力也算是當世一等一的,最初階段諸葛亮遲到一點也沒關係,就準諸葛亮五月份再南下擔任參軍。
此刻,諸葛亮連忙湊上前詢問:“陛下剛才可有何口諭?”
劉備連忙擺手掩飾,有些話還是不適合說出來的,對誰都不適合:“沒什麽,就是說花得值,諸葛卿辛苦了,這河前前後後修了一百五十億錢吧?隻有親自走過,才知道修得值。”
諸葛亮也是苦笑:“不止呢,去年臘月初,剛修通的時候,確實是一百五十億。但是到了使用的時候,發現還是有點小問題要磨合。
主要桐柏山上四季雨水變化巨大,白河、澧水、滍水上遊流量深淺不定。剛修好時,實測一年估計隻有四個月可以通航,得是豐水季。枯水期八個月都開不了船。
後來跟那個羅馬總工提圖斯又商議,能不能優化,追加彌補。就決定利用挖掘運河形成的地利,自然引導,尋找河畔堤外低窪之地,有天然山溪匯聚之處,圍成兩處堰塞湖,調蓄運河水位。
這樣就避免豐水期桐柏山高處下的雨水快速白白流掉,能盡量截住,等運河枯水的時候慢慢放。這樣還能在完全水平的河道內自然形成水流方向,船還開得快一些。
不過,光是加堰塞湖存水,就多花了十幾億,從臘月追加施工到二月。日後每年運營調蓄水位、疏浚清理,也得每年數億錢。
全算下來,運河總開支一百八十億,以後每年還五個億。維護之後,每年能通航的月份,可以加到七個月,雨水多的年份能到八個月。”
這個數字,已經是劉備賣戰爭國債一年半的銷售額了。或者說等於朝廷正常財政總收入(稅收)的兩年半。
而三年前,李素慫恿劉備開工的時候,可是說好了隻要五十億的。
一次次追加,五十億追到一百八十億。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李素好歹是靠錢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跟隋煬帝那樣靠堆人命來解決。
三年多了,在南陽郡和潁川郡的運河工地上,總共事故或傷病死亡的民夫控製在了五萬人以內。
當然了,人聚集多了就會出現衛生問題,還有別的瘟疫流行,即使非常注意衛生條件,但當地瘟疫擴散出去還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把所有南陽附近的瘟疫死亡算進去,可能有十幾萬,不到二十萬。
這個數字劉備聽得也很是觸目驚心,但沒辦法,古代搞這種超級工程、開地圖編輯器就是這樣的。
李素和諸葛亮已經是很文明很能吏了,要知道哪怕是1900年前後,米國人修巴拿馬運河,工傷還死了兩萬多人呢,算上工地疫病流行和補給保障不足、壓榨饑餓土著勞工,巴拿馬運河的總死亡人數大約有四萬。
比巴拿馬運河還早半個世紀的蘇伊士運河,更是死了十幾萬,那都已經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初始階段了。
當然,李素的博望-葉縣運河肯定比巴拿馬和蘇伊士的工程量小很多,隻有前者的百分之幾。否則的話,損失至少也會跟隋煬帝修大運河一樣“直接工傷死者數十萬,疫病缺糧死者百萬”。
“百姓不易啊,但世道如此艱難,非如此不足以改變。朕能做的,隻有早日結束亂世,才不負百姓的犧牲。”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最終項目匯報後,也是感慨不已。山河壯麗,但每一步前進都必然有血肉鑄就,技術如此,無法違背客觀規律。
一天之後,劉備的後軍終於全部走出了運河,又經過一天的水路行軍,從葉縣轉到昆陽。
二十萬人,前後集結部署時間相差近半月,劉備本人抵達時,先頭部隊早已挖好簡易的壕溝和夯土營寨,跟曹軍綿延對峙了。
營地沿著汝水東岸,從襄城與定陵之間,一直延伸到定陵以南、接近郾城,全程有一百二十餘裏(今平頂山以東,到漯河以西)
對岸的曹軍,也是綿延百裏布防,郭嘉、夏侯惇之前就在前沿部署了十萬人,隨後曹操親率的總預備隊十餘萬人也全部壓了上來,總兵力賬麵上看起來居然還比劉備多出幾萬人——主要是湊數的曹軍新兵太多了。
不過,曹操自己並不知道他的兵力比劉備多,因為劉備這次實際出兵二十萬,對外號稱卻是三十萬——古代打仗哪有不虛張聲勢的,二十萬詐稱三十萬其實已經很保守了,注水規模不算大。
人家十萬人詐稱四五十萬、二十萬能詐稱百萬的都不少。
劉備親自花了兩三天時間,好整以暇巡營觀察敵情後,在郾城對岸的汝水大營中,召集了諸葛亮、魯肅和沮授,一起討論具體作戰方略。
嚴格來說隻有魯肅是此軍的參謀,諸葛亮和沮授都是臨時加班,一個多月之後就要走了。
幾年前還是崎嶇丘陵的地帶,如今已成坦途,一條寬闊十丈的運河橫穿其間。
河岸邊也堆砌出了二十丈寬的堤壩官道,夯固平整,堤麵高出河沿三丈,有包了羅馬水泥或輕薄石材的河沿,傾斜伸入河中。
堤麵道路的質量,猶過於數百年前的秦直道,可容五十人並行,建造花費卻不太高,因為都是直接用運河挖出來的廢土夯築的。
唯一昂貴的隻是砌河沿,以及部分高嶺土、蒙脫石地質構造河段需要砌河底防滲、防膨脹。
劉備一年多前就來這兒視察過,不過當時沒有走完全程,而且當時桐柏山埡口最高處也沒徹底炸開通航。所以今天再來此地,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哪怕劉備已經登基第五年,早已見慣了大世麵,看到這樣的壯麗景象,還是忍不住豪情頓生,胸懷激烈。
運河最靠近桐柏山山脊的位置,是把山體炸低了整整二十多丈,再算上後續的下挖,整整挪掉了三十丈左右,才算是找到了汝水支流澧水與淯水支流白河的通航等高點。
劉備讀書少,近年來雖然有所進步,但還是比較功利、實用主義的。隻補曆史和兵法,至於那些文藝辭藻的東西,劉備看了就頭大。
所以他文采有限,看到眼前這河山盛景,都不知道是該用“巧奪天工”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來形容。
他唯一能做的,隻是棄馬乘舟,堅持親自坐運河船通過這一段行程,與士卒同甘苦,感受一下通航的效果。
這次他帶來的二十萬漢軍,大部分先頭部隊和中軍人馬,都已經在過去的十幾天裏陸續通過運河區,抵達昆陽和定陵了,並且在前沿陣地作了展開、紮營。
今天隻剩最後的兩萬隨駕親軍,要跟著劉備一起親臨前線。
隨行謀士、參軍有勸劉備騎馬的,因為運河窄、淺開不了大船,河裏所有的船都是普通的運糧船,船型類似沙船,沒有裝飾,也沒有專門休息用的艙。
但劉備堅持表示不妨事,他不過四十一歲,又不是老得非要養尊處優的年紀了。年輕時候也是吃過苦親自打過很多仗的,既然是禦駕親征當然要表裏如一。
劉備身邊這兩萬親隨部隊,質量也絕不能小覷。
從197年河內之戰開始,高順在南陽集中編練新軍、改造戰俘,第一年擴軍八萬,第二年擴軍十萬。所以劉備這次出兵二十萬,就算全用新兵也是不夠的,肯定有一部分精銳老兵。
劉備的親隨軍顯然非常精銳,由黃忠直接統領。
兩萬人中,騎兵就占到八千,全部有鋼盔胸甲,馬匹的胸和頸部則有皮兜鎧,其中幽州老家帶出來的弓騎五千,西涼鐵騎三千。
弓騎是皮甲外麵套胸甲,其餘部位輕甲,也有配一杆備用的長槍和一柄灌鋼斬馬劍,必要時也能衝刺、肉搏。
重騎兵就是全身板甲了,配的槍頭精鋼部分足有兩尺長的四棱錐槍。最關鍵的是馬匹胸兜鎧下麵,還有垂掛的鍛鋼劄甲片,跟後世的麻將竹涼席片一樣,為馬匹的前腿也提供了極強的防護。
交戰的時候,哪怕有敵軍長矛兵方陣冒死紮馬腿絆馬破壞隊形,也幾乎不可能實現了。
而這種新式的鋼鐵外掛馬鎧,在漢軍當中也是第一年才裝備,總共配比不過五六千套,除了劉備這邊,就隻有趙雲馬超那兒各配了一千騎左右。至於這些東西的來源,其實也跟西域貿易有關——
眾所周知,李素這兒從三年前開始,就瘋狂在吸納中西方技術人才,搞翻譯運動。不僅有提圖斯這樣的羅馬名匠被拉來造水渠運河浴室,也有安息工匠。
而曆史上這段時期,正是帕提亞帝國鐵甲騎兵的巔峰期——玩過《羅馬全麵戰爭》的都知道,遊戲裏“鐵甲騎兵”這個兵種主要就是塞琉古人和帕提亞人比較強(匈奴人後裔的本都王國設定也有鐵甲騎兵,但屬性比另兩個正牌國家弱)
塞琉古人的地盤位於小亞細亞靠近希臘,他們的鐵甲騎兵後來就進化成了東羅馬/拜占庭的甲胄騎兵。
帕提亞人的鐵甲騎兵則是隨著帕提亞帝國的滅亡漸漸消失了——而現在劉備軍中鐵甲騎兵的馬鎧升級,顯然是來自於帕提亞帝國招募工匠的設計。
劉備陣營不缺鋼鐵,倒是鍛造加工的產能稍微有點缺,但比曹操也是富裕得多了。
之前不弄懸掛式金屬馬鎧,主要是不知道怎麽設計結構才能避免限製馬腿的活動、妨礙機動性。另外就是之前的馬匹體格普遍也不夠強,扛不住重點部位的鐵甲防護。
現在既有了帕提亞帝國工匠的設計,也有了數年的西域貿易引進改良馬種,用更多帶有中亞和阿拉伯馬血統的品種,繁殖出了馱力和衝刺能力更強的馬群,才能湊幾千鐵馬鎧。
除了這八千騎兵,劉備的隨駕親軍裏剩下的一萬二步兵質量當然也不差,基本上都是從北伐關中之前起就跟著劉備的老兵,算算至少是八年的參軍資曆、作戰經驗了。
裝備方麵,一萬兩千步兵裏配了兩個陷陣營、四個神臂弩營,這部分加起來就五千人了,剩下的則是胸甲長槍兵為主,灌鋼超長四棱錐槍,還配包鐵塔狀大盾。
最後還有一部分技術兵種,包括戰車和駱駝——當然了,戰車這種武器,作為純粹衝陣先鋒的時代,早就過去了,衝鋒肯定不如騎兵。
但關東平原地區交戰,車子機動性還是不錯的,留一點戰車用於結陣防禦,或者是作為運輸重型遠程武器的載具,那還是不錯的。
當初在關西多山的地方打仗,車輛不好用,劉備軍還靠大象運過連弩,到了華北平原上,自然要改用車子。
……
劉備坐著樸素的運糧船,通過桐柏山埡口最險要之處後,眼前的景致終於漸漸開闊起來,路也越走越順暢。
劉備看著背後被刀削斧鑿般切落的懸崖峭壁、崩壞斷山漸漸遠去,才漸漸收迴心神:
“從漢水至汝水,從此竟能如此便利。從此大漢三興,整個西南荊楚巴蜀之地,與河洛中樞都緊密相連,貨通鴻溝,直抵敖倉。
這河開得值,也不光是為了滅曹了,是為了天下的千秋大計,朕與高祖皆起於漢中、巴蜀,但天下人從此已知‘殿興有福’……”
劉備自言自語,音量越說越輕,最後一句“天下再也不會有人第三次割據巴蜀”終究是沒有旁人聽見,聲音隻是在他喉頭打了個滾。
旁邊隨行的諸葛亮和沮授,已經陪著劉備一路解說、商討軍機。此刻看劉備感慨頗多,最後一句話沒聽清,還以為是有什麽吩咐聽漏了。
沮授如今的官職是侍中,本來應該跟尚書令荀攸搭班子,在荀攸的指揮下坐鎮雒陽,維持日常朝政運轉。
不過劉備出兵前臨時覺得,作為皇帝也不能親征期間完全不問內政、徹底交給尚書令。所以他就折衷了一下,把侍中帶在身邊,商量政務大事、草擬旨意。
這樣荀攸有什麽請示奏章過來,劉備也好有個專業人士商量。他倒是沒指望沮授給他出軍事上的參謀意見。
另外,等五六月份之後,如果關羽要沿著黃河進攻黎陽、轉向鄴城,到時候劉備就會讓沮授迴雒陽,跟關羽一路出兵。
沮授曾經做過關東偽朝的尚書令,又是冀州本地人,在審配死了之後,沮授在冀州人中的交情人脈已經無人可比,說不定可以幫關羽攻心勸降一部分敵人。
至於諸葛亮為什麽也在劉備身邊,這隻是因為諸葛亮跟國淵原本是運河項目的直接負責人。
現在剛剛正式通航不久,部隊還在往前線集結,諸葛亮有必要隨駕提供保障,萬一有點技術問題他也好隨時調度解決。
李素在江東那一路軍隊,要五月中旬才會發起進攻,與劉備這一路有一個月的時間差,何況李素的智力也算是當世一等一的,最初階段諸葛亮遲到一點也沒關係,就準諸葛亮五月份再南下擔任參軍。
此刻,諸葛亮連忙湊上前詢問:“陛下剛才可有何口諭?”
劉備連忙擺手掩飾,有些話還是不適合說出來的,對誰都不適合:“沒什麽,就是說花得值,諸葛卿辛苦了,這河前前後後修了一百五十億錢吧?隻有親自走過,才知道修得值。”
諸葛亮也是苦笑:“不止呢,去年臘月初,剛修通的時候,確實是一百五十億。但是到了使用的時候,發現還是有點小問題要磨合。
主要桐柏山上四季雨水變化巨大,白河、澧水、滍水上遊流量深淺不定。剛修好時,實測一年估計隻有四個月可以通航,得是豐水季。枯水期八個月都開不了船。
後來跟那個羅馬總工提圖斯又商議,能不能優化,追加彌補。就決定利用挖掘運河形成的地利,自然引導,尋找河畔堤外低窪之地,有天然山溪匯聚之處,圍成兩處堰塞湖,調蓄運河水位。
這樣就避免豐水期桐柏山高處下的雨水快速白白流掉,能盡量截住,等運河枯水的時候慢慢放。這樣還能在完全水平的河道內自然形成水流方向,船還開得快一些。
不過,光是加堰塞湖存水,就多花了十幾億,從臘月追加施工到二月。日後每年運營調蓄水位、疏浚清理,也得每年數億錢。
全算下來,運河總開支一百八十億,以後每年還五個億。維護之後,每年能通航的月份,可以加到七個月,雨水多的年份能到八個月。”
這個數字,已經是劉備賣戰爭國債一年半的銷售額了。或者說等於朝廷正常財政總收入(稅收)的兩年半。
而三年前,李素慫恿劉備開工的時候,可是說好了隻要五十億的。
一次次追加,五十億追到一百八十億。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李素好歹是靠錢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跟隋煬帝那樣靠堆人命來解決。
三年多了,在南陽郡和潁川郡的運河工地上,總共事故或傷病死亡的民夫控製在了五萬人以內。
當然了,人聚集多了就會出現衛生問題,還有別的瘟疫流行,即使非常注意衛生條件,但當地瘟疫擴散出去還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把所有南陽附近的瘟疫死亡算進去,可能有十幾萬,不到二十萬。
這個數字劉備聽得也很是觸目驚心,但沒辦法,古代搞這種超級工程、開地圖編輯器就是這樣的。
李素和諸葛亮已經是很文明很能吏了,要知道哪怕是1900年前後,米國人修巴拿馬運河,工傷還死了兩萬多人呢,算上工地疫病流行和補給保障不足、壓榨饑餓土著勞工,巴拿馬運河的總死亡人數大約有四萬。
比巴拿馬運河還早半個世紀的蘇伊士運河,更是死了十幾萬,那都已經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初始階段了。
當然,李素的博望-葉縣運河肯定比巴拿馬和蘇伊士的工程量小很多,隻有前者的百分之幾。否則的話,損失至少也會跟隋煬帝修大運河一樣“直接工傷死者數十萬,疫病缺糧死者百萬”。
“百姓不易啊,但世道如此艱難,非如此不足以改變。朕能做的,隻有早日結束亂世,才不負百姓的犧牲。”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最終項目匯報後,也是感慨不已。山河壯麗,但每一步前進都必然有血肉鑄就,技術如此,無法違背客觀規律。
一天之後,劉備的後軍終於全部走出了運河,又經過一天的水路行軍,從葉縣轉到昆陽。
二十萬人,前後集結部署時間相差近半月,劉備本人抵達時,先頭部隊早已挖好簡易的壕溝和夯土營寨,跟曹軍綿延對峙了。
營地沿著汝水東岸,從襄城與定陵之間,一直延伸到定陵以南、接近郾城,全程有一百二十餘裏(今平頂山以東,到漯河以西)
對岸的曹軍,也是綿延百裏布防,郭嘉、夏侯惇之前就在前沿部署了十萬人,隨後曹操親率的總預備隊十餘萬人也全部壓了上來,總兵力賬麵上看起來居然還比劉備多出幾萬人——主要是湊數的曹軍新兵太多了。
不過,曹操自己並不知道他的兵力比劉備多,因為劉備這次實際出兵二十萬,對外號稱卻是三十萬——古代打仗哪有不虛張聲勢的,二十萬詐稱三十萬其實已經很保守了,注水規模不算大。
人家十萬人詐稱四五十萬、二十萬能詐稱百萬的都不少。
劉備親自花了兩三天時間,好整以暇巡營觀察敵情後,在郾城對岸的汝水大營中,召集了諸葛亮、魯肅和沮授,一起討論具體作戰方略。
嚴格來說隻有魯肅是此軍的參謀,諸葛亮和沮授都是臨時加班,一個多月之後就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