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迴複了李素的戰書,但最後卻沒有實踐他的諾言,而是稍稍食言調整了一下。


    隻不過,這種調整並沒有改變最終的結果。而李素在權衡之後,發現無傷大雅,甚至還便於他再偷偷多部署一些騷操作。所以他在迴信痛罵周瑜失信、沾點道義上的便宜之後,也悶聲發大財接受了這個變故、繼續應戰。


    中間隻是相當於發生了一點小花絮。


    這個花絮的內容,說來也很簡單——按照周瑜的計劃,雙方原本是會在八月初二這天,在中江流入太湖的河口位置,由周瑜讓出一片戰場讓李素艦隊進入湖區後,周瑜再衝上來雙方搏殺。


    但實際上,決戰的日期被拖到了八月初四,晚了兩天。


    晚的原因,是周瑜的“天氣預報”實在不準確,台風在登陸之前,多徘徊拖延了兩天。


    沒辦法,台風的運行速度、時間,確實不好估計,誤差幾天很正常。


    李素不會白白等周瑜,所以拖延決戰日期這種條件,需要周瑜自己去爭取。具體的爭取辦法,就是在從牛渚到太湖、沿著中江敗退的過程中,多節節抵抗扛兩天。


    每一天的代價,都是周瑜軍要多戰死負傷數千人、而對麵的李素軍隻要戰死負傷數百人而已,雙方在這種消耗中的戰損比差距,至少是五倍以上!


    沒辦法,畢竟堵在小河裏打水戰,雙方都是長蛇陣,都隻有蛇頭的部隊可以投入戰鬥。後麵的兵力要等前排的戰友戰死團滅、至少也是戰船沉了,才能補位上來廝殺。


    這種交戰環境下,李素的戰船噸位大、尺寸也是居高臨下,裝甲防禦強、火力也猛,加上沒有大風影響。李素的水軍把周瑜壓著打出五倍以上戰損比,實在是順理成章。


    周瑜也是實在沒辦法了,他要是等不到大風,或者等不到太湖河口的堵口戰地利,他是絕對沒勝算的。


    事實上,他最後等到的也不是路徑正好經過太湖的台風,他隻是要有一個相當於後世六七級風力的大風天就夠了。所以台風路徑估計差上三四百裏誤差都沒關係,反正還在熱帶低壓風圈裏。


    畢竟後世萬噸的船也就在十級大風裏航行,台風級得八萬噸十萬噸往上的才扛得住。幾十米的鐵皮船如果是在海上,八級大風也有可能沉的。太湖湖麵上,六七級風就能吹翻樓船。


    李素的兵力人數不比他少,防火工作又做得那麽好,周瑜多少次火攻嚐試都被對麵防住了,周瑜就是智窮才盡才這麽來的。


    同時,李素也沒有一直等著周瑜,他為了進一步施壓,防止周瑜變卦,也分出了大約一萬人的部隊先對建業展開攻城準備,北上在秦淮河口設立營寨打造器械。


    這樣就算周瑜變卦,李素也能把周瑜逼出來,或者先把嘴邊的好處落袋為安。


    ……


    雙方各有算計之下,最終的太湖大決戰,終於是在八月初四展開了。


    李素帶來江東前線的作戰兵力,之前六月份進入休戰期之前,是十萬人左右——六萬是李素年初殲滅孫策時就用過的老兵,還有四萬人則包括兩萬改造的袁軍戰俘、兩萬高順在宛城擴軍後抽調置換出來的部隊。


    後來,相持駐紮期間,李素又接收了高順陸陸續續幾波數千人的新練援軍,還有從光複的江夏、柴桑二郡收攏戰俘、潰兵,重新整頓改編,摻雜到減員的舊部隊裏。


    幾番相加,李素此次用於決戰的總兵力,達到了十二萬人之巨,絕對是有優勢的——他不但船比周瑜好、武器裝備強太多,連人數都比周瑜多。難怪周瑜知道不出奇計就絕對沒戲。


    相比之下,對麵的周瑜,之前已經被多次削弱,六月份轉入相持階段時,因為黃蓋的覆滅,周瑜在前線的兵力已經跌破到四萬人了。好在於禁當時還有五六萬曹操的水軍,所以總兵力依然有九萬多。


    這兩個月裏,周瑜也是趁著相持階段,最後竭澤而漁擴軍、瘋狂訓練新軍、收攏殘兵潰兵,各種迴血,但也隻勉強恢複到十一萬多人,比李素還少了將近一萬。


    然而,因為之前的敗退戰中,為了拖夠時間、把李素引到周瑜心目中合適的戰場,這裏麵的每一步操作,都要折損兵力。


    就說台風晚到導致的拖延額外戰損,每天都要死戰苦戰,削弱數千。所以真到了八月初四這天時,周瑜的總兵力依然跌落到了九萬人。


    好在,周瑜唯一的利好消息,是李素也沒法把十二萬人全部投入到正麵戰場。


    他需要在柴桑留人防止江北的曹仁萬一腦抽來犯,也要分出一萬人去建業城外秦淮河口做攻城準備工作,擺出逼迫敲打周瑜決戰的姿態,防止周瑜反悔。


    最後,李素還分出一萬多人給甘寧,繞後堵截周瑜萬一戰敗後試圖從太湖東岸那些河道逃到東海上。


    這些萬全的準備工作,也占用了李素三萬人,所以太湖正麵戰場上他跟周瑜的兵力是幾乎相當的。


    九萬人打九萬人,非常公平。


    ……


    八月初四,一大早,周瑜如約把中江流入太湖的河口位置讓了出來。


    在瞭望注意到李素的艦隊沿著中江往河口挺近時,周瑜就讓他的前哨艦隊注意保持距離,最後漸漸把控著節奏,退到距離河口十三四裏遠的位置。


    李素的艦隊跟周瑜之間相隔了至少七八裏地遠,也就是地平線上遠眺剛剛能看到對麵人頭露出地平線的距離。


    在湖麵上,因為小船上站人比站在平地上還高一些,所以根據地球曲率,大約十裏到十二裏外站的人還能看見一個頭(隻有一個黑點,要視力很好的人),有經驗的水手瞭望手都懂得如何估算和保持雙方距離。


    在漸漸後退的過程中,周瑜也嚐試過放慢後退的速度,但隻要周瑜一放慢,對麵的李素的艦隊也會放慢、似乎隨時做好了再退迴到中江裏的姿態,非常警覺。


    按照戰前約定,周瑜該一直退到離開河口二十裏遠的地方,李素會跟他相隔七八裏慢慢布好陣勢,也就是擁有一片半徑十二裏的扇形水域部署他的艦隊。


    然後兩軍再跟春秋時那樣的騎士風範一樣,堂堂正正打一杖。


    周瑜當然不甘心真的百分百執行君子約定,心中暗忖:“要是真的完全履約,按現在李素的警覺度,到時候他有從南到北寬二十裏、從東到西深十二裏、近似菱形的扇麵來布陣。


    這麽大的麵積,容納下十萬水兵、大小船隻上千條都很輕鬆,我想半渡而擊的可能性也就沒了。沒辦法,隻好再稍微占點便宜做次小人,兵不厭詐嘛。提前個三到五裏路就讓艦隊返身殺迴。


    這樣我軍離河口最遠不超過十五裏,李素跟我們始終保持八裏遠,也就是他深入湖麵也才七裏,七裏半徑的扇麵,麵積不過三十餘裏見方,每一裏見方要積幾十條船,還要列陣,估計能趁到亂。


    而且李素前麵已經有一半兵力駛出河口了,他就是想退迴去也來不及,會擁堵在河口的。這樣就逼得他得以先頭一小半兵馬迎戰我全軍,我九萬人先吃掉他三四萬人,他後續五六萬人再衝到湖麵上,我再各個擊破。


    現在風力對我們也很有利,李素的部隊駛入湖麵前是一字長蛇陣,那麽大的逆風,他要變陣成扇麵陣,需要的時間也比預期的多得多。”


    如是顧慮之下,周瑜果斷選擇了稍稍占點小便宜、不完全信守諾言,在船隊撤離到離河口隻有十五裏的時候,比原約定提前了五裏路,就返身殺迴。


    ……


    李素這邊的瞭望手很快發現了問題,情報最後是由跟著李素坐鎮中軍艦隊的周泰、匯報到李素麵前的。


    周泰轉達這個壞消息的時候,還有些忐忑,懊悔昨天不該聽從李司空的要求,讓司空親自突出到中軍最前部。以至於如今才三萬多人的艦隊駛入太湖,李素本人就已經跟著到了湖麵上了。


    “司空!周瑜的艦隊背信棄義!居然提前殺迴來了!我們還有五萬多人、六百條船沒駛入湖麵呢,前軍也沒列完船陣!要讓先鋒的太史將軍應戰麽?還是暫時設法收縮退讓?”


    今天的前軍,隻安排了兩萬人,由太史慈率領。中軍有五萬,但李素在這五萬人的第一萬船隊裏,所以第一個出來。


    中軍將領方麵,周泰跟李素是同船的,李素也知道水軍將領裏周泰打仗最穩,所以讓他指揮旗艦所在的核心護衛艦群。另外中軍還有黃忠,負責進攻追擊作戰,可以緊跟在太史慈身後擴大戰果。


    後軍還有兩萬人,以趙雲為帥,不過也不光是水兵和戰船了,還有一部分的騎兵部隊,騎兵沿著中江兩岸巡邏,負責保護李素的後路。


    如果敵軍崩潰之後有追擊的良機,那趙雲也可以水陸並進包抄——因為要考慮到周瑜戰敗之後,部分兩翼的水兵有可能棄船登岸,或者是船沉了之後指望走陸路撤迴建業或者吳縣、會稽烏程。


    趙雲的騎兵在戰局順利時,沿著太湖兩岸撒網包抄,也能抓到很多潰兵敗兵。


    相比之下,對麵的周瑜也算人才凋零,對應李素這邊太史慈、黃忠、周泰、趙雲的主要將領,分別是周瑜本人,外加韓當、於禁、陳武。


    剩下的什麽賀齊、孫賁、孫河、宋謙、賈華都是雜魚而已。而孫翊、張承、淩統這些曆史上孫權陣營裏的官二代,如今還沒到出仕帶兵的年紀。


    雖然要麵對隻靠三萬多人先扛住對麵九萬人一段時間、給後軍慢慢從河裏開出來的時間,但李素心中卻是絲毫不慌,直接篤定地吩咐:


    “別擔心,一切按原計劃實施。我們雖然先頭部隊人少,但今天也是先把五牙戰艦和那些低矮的鬥艦先派出來,我軍船大敵軍船小,就算敵軍人數暫時是我們三倍,也攻不到船上來的。


    周瑜指望的,無非是大風吹翻了五牙戰艦,但我們早有準備,把拍杆都卸了,還固定在底艙裏作為壓艙石,有什麽好怕的?”


    周泰聽李素那麽慫的人都顯得那麽淡定,絲毫不怕今天的大風,這才徹底恢複了士氣,有條不紊地傳達了指揮要求。


    李素的狀態,也給了身邊所有人信心,所有人都在這個問題上選擇了相信科學,不再迷信天威。


    漢末的造船工匠們,對於如何確保船舶的穩定性,當然是做過一定的經驗積累總結的,但李素可以說,隻要沒有被李素本人或者諸葛亮點撥過,其他人肯定是不懂如何用物理常識來計算船舶的“重心、浮心、穩心”這些概念的。


    其實李素自己也不是很會算,但他見多識廣,幾年前教諸葛亮念書的時候,就知道教阿亮這些概念:


    “物體整體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就是重心,船舶浮在水麵上時受的全部浮力(水壓力)的等效作用點就是浮心,如果船左右橫向傾斜搖晃上下顛簸起來,浮心的軌跡平均下來就是穩心”。


    重心要盡量壓在水線以下,這樣才有可能跟浮心穩心接近甚至重合,一旦側傾後浮力也能把偏離中軸線的重心壓迴來。


    船的重心如果在水麵以上,斜了之後就很難靠浮力的左右壓差自動迴正,所以傳統樓船太高就容易翻沉,因為被風浪吹斜靠自己的重量迴不正。


    諸葛亮畢竟早在涼州的時候就跟著李素發明水陸兩用大篷車了,所以他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學習如何精確計算一個航行設計物的重心、浮心、穩心,確保三心盡量重合。


    一開始的大篷車體積小,長度不過三丈多,就幾層木板,很適合諸葛亮練手。關鍵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大篷車上試手之後,諸葛亮發現“三心合一”這個設計理念設計出來的東西確實是最穩的,也就信心大增。


    從此知行合一,設計一切水上開的東西都堅持這條原則,這條原則如果通不過,首先就從底層把設計推倒、從頭再來。這就跟其他諸侯那些造船工匠造船隻是為了滿足甲方的外行需求、要水麵以上部分看起來戰鬥力強大防禦強大,有著本職的區別。


    諸葛亮“畢業旅行”那一年的下半年,李素帶他迴荊南,去交州,諸葛亮這才接觸到五牙戰艦,乃至海裏航行的大福船的設計。而已經被物理科學加持過的諸葛亮,當然是嚴謹而又一絲不苟地貫徹了李師教他的那些有用概念。


    所以,李素的五牙戰艦,五根拍杆和撞角裝在什麽位置、重心如何配置,那都是精心設計過的,其實已經比曆史上隋朝到南宋的五牙戰艦都更穩一些。


    周瑜小覷五牙戰艦的穩定性,以經驗主義來揣度,肯定是要吃大虧的。


    更重要的是,這次決戰之前,李素把所有五牙戰艦船側的拍杆都拆了,拆下來之後還沒扔,而是能裝到船艙下層壓艙就盡量壓艙,不好搬運的就砍斷了再壓艙。


    壓艙的位置也不是隨便選的,是嚴格擺放在諸葛亮造船前設計測定的重心浮心位置附近,確保壓艙後船的整體重心依然不偏離中軸,而且還在水線以下,可以被浮壓迴正。


    更重要的是,李素對壓艙物的要求很嚴格,要求全部用長鐵釘把帶木頭的壓艙物跟船體釘在一起。如果是沒法釘的壓艙物,比如石頭這些,也要確保把所在隔艙塞滿、並且縫隙用稻草等填充物塞嚴實了,杜絕壓艙物的晃動滾動。


    畢竟作為一個有物理常識的人,李素很清楚車船重心設計得再好,真到了用的時候未必能保持住,這裏麵最大的變動因素就是車船裏的貨物在傾斜的時候會傾倒滾落。


    壓艙重貨一旦滾起來,哪邊傾斜後比較低、就滾到哪一邊,隻會加劇重心往傾斜的一側轉移,變本加厲愈發惡化,最後翻船。


    後世哪怕沒有物理常識的人,隻要看看抖音上那些車禍視頻,都能理解其中物理原理:


    為什麽板車拉鋼卷要固定住,為什麽不懂物理的人會吐槽油罐車清洗麻煩、油罐裏麵要做那麽多隔離擋板而不是一整個直筒的罐子。


    不理解的人,刹個車,重新投胎,下輩子就理解了。


    所以,李素一個文科生懂這些,並不奇怪,不是什麽高深的知識,但凡是個男人刷刷抖音都能懂。(女人的抖音估計刷不到物理常識……不是歧視,這個鍋應該歸張某鳴,給男女的初始推送算法就不一樣)


    至於那些高深的部分,也不用李素操心,他把概念啟發給諸葛亮之後,諸葛亮自己去變高深就行了。


    君子坐而論道嘛,給個大概就行了。


    李素懂得了設計船的時候重浮穩三心合一,還知道使用的過程中壓艙物要固定、拍杆要拆掉,讓船傾斜的時候都不會亂滾。


    做到了這兩點,扛個周瑜苦苦等待的六七級風力,又有什麽大不了的?


    隻能怪周瑜自己該死,連重心浮心這些物理學概念都沒掌握透徹。


    海軍是一項科學的兵種,擁有科學的一方殺沒有科學的一方,天經地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浙東匹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浙東匹夫並收藏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