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上元佳節,西嶽華山。


    因為等天氣稍微暖和一點,李素就準備出遠門雲遊視察種田,又不能帶上懷孕的妻子,所以這幾天他還是很疼老婆的,先帶老婆出來短途玩一玩。


    而之所以來華山,一個是因為這裏離長安比較近,蔡琰平時也不會自己來。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李素通知了諸葛亮來和他會合,而諸葛亮新年的時候人在雒陽,最近才要迴長安,正好路過。


    諸葛亮做朝廷的靈台令,算算日子也有快一年半了。從虛歲十五(十四歲零兩三個月),到如今還差三四個月就十六周歲。


    每天在蘭台和天祿閣讀書查檔案、搜集民間新著作審閱送刻,讓諸葛亮的眼界進一步瘋狂增長,真正做到了讀書破萬卷,也讓他讀書本就“博而不精,觀其大略”的特性發揮到了極致。


    現在諸葛亮讀書的速度已經比後世那些出版社和版署的審核人還快了。因為讀得多,一本書稍微掃一眼就能提綱挈領抓住主要內容中心思想,還能觸類旁通跟其他讀過的書形成對比,知道這本書是否言之有物有新意、值不值得被推廣。


    諸葛亮也不是始終留在長安,有時也要應應景去雒陽露露臉,以備皇帝的諮詢,同時也便於向駐留京城的鄭玄,請教一些曆數算史方麵的學問資料。


    不過好在諸葛亮這個靈台令的工作效率遠勝於過往所有的靈台令,連帶齒輪黃道盤的渾天儀都造出來了,推算的曆法更是把後代幾十年混一次薪水的活兒幹完了,所以他哪怕請假一年也沒人會管的——


    比如要是還有人想拿天象吉兇攻擊朝廷說事兒,直接把諸葛亮那個齒輪黃道盤機器轉動推演給對方看就好了,就足以再駁斥一遍“天人感應皆虛妄之論,殿興有福才是千古真理”。


    做官的過程中,隨著見識越來越多,諸葛亮也非常感激李師給他安排的這個工作——讀書學習就能有俸祿拿,積攢官場資曆,還沒人來煩他。


    ……


    “這華山盛景,真是讓人心曠神怡,可惜妾身體不適,不能再往上爬了。夫君,你們繼續上吧。沒想到華陰這地方在段將軍治理之下,倒也民生安定,不亞於大王治下。”


    這才從華陰縣剛上山走了沒三四裏路,海拔也才提升了不過百餘丈,蔡琰就已經有些走不動了,有婢女攙扶都不行。


    考慮到她懷了還不到兩個月,確實要小心,運動得適度,李素當然不會勉強:“那夫人就在前麵的山居觀賞山景。上麵越高越冷,風也大。如果要婢女給你燒炭火,記得通風,別怕浪費熱量多花炭。”


    李素關照得很體貼,然後才帶著隨身護衛們繼續攀登,不過他也沒有上到華山之巔,一來是這個時代華山上稍微高一點,就沒有工匠修的道路了。


    李素那麽苟命怕死的人,怎麽可能跟李白似的為了遊玩就親涉險地。再說就算是後世有修路的時代,一天也爬不到華山頂,海拔兩千米出頭呢。


    華陰縣市區海拔也就四百來米,蔡琰停留的這地方估計七八百米,李素能到一千三四百就很不錯了,再上去雪都沒融化呢。


    在別人的攙扶護持下,李素神清氣爽地運動了半天,早春涼爽還帶些寒冷的氣候很適合戶外大運動量健身,走了十幾裏山路,海拔大約一千二百來米,也就是後世主峰半程的青柯坪附近,眼前豁然開朗,李素知道自己這次的驢友目的地也到了。


    青柯坪是華山峪道的終點,再往上到主峰玉女峰的九百米海拔,就沒有正常的台階或者緩坡走了,也不會再有大片的山間空曠平地可以休息。加上山上竹木石材這些建築材料幾乎運不上去,這地方也是後世修道院宮觀的極限,再往上就沒有修行者定居了。


    換言之,如果世上真的有華山派,華山派就該蓋在這兒,再往上隻有思過崖。


    李素是第一次來青柯坪,爬上來的時候天都快黃昏了。入眼之處,他就先看到了一座迷你的宮觀,門口掛了一塊匾額,上書“妙真宮”三個篆字。


    遠方高處還有一個青條石砌的台子,台上還有一個圓柱形的石質無頂小屋,頂部是一些黃銅和鐵材製成經緯軌道的鏤空骨架,成弧球麵,看似著實仙風道骨。


    李素知道,眼前這個宮觀,就是萬年公主劉妙出家修仙後住的地方。


    而更高處那個石台則是諸葛亮去年自掏腰包建的天文台——誰讓諸葛家特麽的如今這麽有錢呢!諸葛亮這個靈台令做到後來,覺得挺有興趣,居然自己倒貼錢做官。


    類似於後世不差錢的科學家,遇到國家覺得不重要的事情,不肯撥款科研經費,他就自掏腰包造實驗室。


    之前李素約諸葛亮迴長安的時候,諸葛亮給他報的日程,之所以說上元節當天會趕到華陰,也是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的。這個天文台完全造好之後,他還沒趕上一次最佳的月圓之夜觀測呢。


    畢竟一年中除了中秋節就是上元節月亮最好,去年中秋這兒還沒造完,山上蚊蟲又多。早春剛剛好。


    至於觀星,其實月亮太亮的夜晚並不適合觀星,隻能看看那些跟月亮角度隔得很遠的星星,別的都容易被月光影響遮蓋。


    李素一行的到來,顯然驚動了本地的主人,不一會兒,就有幾個退役宮女轉職的修女過來邀請李素,說宮主請他過去一坐。


    李素也不客氣,考慮到天氣寒冷,隻是留了自己最心腹的幾個護衛,在妙真宮的門廊屋裏休息,其他人就放他們趁著天還沒黑先下山了。


    然後他一個人跟著那些少女到內宮,見到了劉妙在那兒煮茶。


    畢竟是曾經的公主,哪怕是出家修仙了,住的地方至少也是一個前後五進的院子,第三進裏才是放著爐鼎焚香祭拜天地、坐著蒲團靜修的地方。後麵兩進依然布置如同少女的粉黛春閨。


    看著劉妙出家修行後,不再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一身素白無染,李素心中沒來由有些邪念。


    正所謂女子俏,一身孝,穿成這種樣子,雖然不符合古人的審美,在李素眼裏卻有一種模仿小龍女的仙氣。


    而且劉妙修行了一年多後,整個人看上去也愈發清瘦輕盈了,膚色卻還是那麽珠圓玉潤,沒有因為愈發變瘦而顯得幹枯。


    一轉眼當年的小姑娘都十八周歲了,若是生在尋常富貴人家,這年紀已是


    劉妙淡淡一笑,親自把一盞茶遞給李素,身體也斜過來靠了靠,巧笑嫣然:“我還是一個時辰前才知道你今天要來,是你弟子諸葛亮告訴我的,他帶了幾個童子,先登山來打掃,晚上要觀星。


    我什麽都沒準備,一會兒要不一起吃個齋菜吧。你們這麽晚上華山,也不怕天黑了下不去?還是你準備住諸葛亮那個天文台?還是我這裏暖和,讓那些粗人護衛跟諸葛亮住天文台吧。一年多沒見了,也好煮酒論詩。”


    李素喝了茶,先解釋了幾句:“我不比阿亮,少年人爬山快。這次是跟他遊玩幾日,就迴長安。今年天下無戰事,我可能帶著他雲遊天下,春夏先去西域,冬天去嶺南,他也算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了。明年我就準備讓他別當靈台令了,大王另外給他個差事。”


    諸葛亮當個一年半宅家的靈台令,再請個長假遊曆一年,四舍五入可不就幹滿三年了,都能出師了。而且鬼知道明年繼續當京官會不會有危險,當然要換一個完全不需要去雒陽的職務。


    不光是諸葛亮,李素甚至今年會想辦法讓蔡邕告老,暫時別在雒陽當司空了,或者找個別的什麽借口先以三公外放一陣子,或者病休。


    其他劉備陣營被迫入主中樞的高官,比如劉巴這些有不可替代戰略才華的,也得想辦法縱然掛名大司農,平時也得絕大多數時間迴長安。


    最多隻有管寧這種隻懂禮樂儀製的、命不值錢的官員,要繼續當太常卿就當好了。


    反正天下不缺懂禮的人,哪怕死了還有郗慮程秉甚至孫乾這些同行頂上。而且就算袁術暴力殺進雒陽,也不會對管寧華歆孔融這種有清議美名的高官下毒手的。


    劉妙並不知道這裏麵的彎彎繞,還以為李素隻是對諸葛亮這個最得意門生的成長特別關照而已。


    說起諸葛亮的事兒,劉妙倒是忽然想起一些趣聞,問道:“對了,你知不知道你那個弟子,最近還有一些荊州名士巴結他呢,也不是多久之前的事兒,就這個天文台造好了之後。


    有些荊州名士慕名而來,有時候也借他的地盤觀測。聽說那個叫黃承彥的,前年冬天跟著閻象來弘農的,禦前辯天被駁倒了,後來還虛心求切磋。


    幾個月前,我還見那黃承彥帶了個黃頭發的小姑娘上山,似乎也是求得了諸葛亮允許借給他們看。那小姑娘最多十二三歲年紀,不過搞懂了天文台的原理之後,聽說也能說出些對望遠鏡旋轉軌道改良的意見呢,似乎小小年紀就頗擅工巧。”


    李素微微一驚:“不至於吧?才十二三歲的小姑娘,這就看上阿亮了?阿亮自己都得再過仨月才滿十六周歲呢。”


    劉妙狡黠一笑:“我哪告訴你那小姑娘看上諸葛亮了?我隻是轉述我看到的,你自己心髒,老是把男女友情往那些方麵想。難怪剛才忸怩作態,不好意思住我這兒呢。你就不能坦坦蕩蕩跟我徹夜長談,吟詩作對聊聊修仙辟穀的妙法?”


    李素一時心虛語塞,幸好他也沒尷尬多久,第二杯茶剛拿上手,外麵就傳來喧嘩。


    顯然是諸葛亮在天文台上,看到下麵來了大隊人馬,知道是李素來了,所以下山迎接。


    李素連忙收拾了一下衣擺,劉妙也換了一副端莊聖潔、凜然不可侵犯的冰山表情,法相莊嚴裙擺整齊挺括地引著李素出去。


    她的閨房可不方便第二個男人進來,會客還是到前麵第三進掛著“天地”二字供奉的正堂比較好。


    誰讓漢朝的時候,後世那些道家供奉的東西都還沒有總結出來呢,而且道這個字被張角張魯這些邪惡的野心家暫時玩壞了。


    妙真人隻供天地二字,李素看在眼裏,怎麽看怎麽別扭,覺得像是誤入了鎮元大仙的五莊觀,就差一棵人參果樹了。


    “弟子見過恩師。”諸葛亮的拜見,才把李素從胡思亂想中拉迴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浙東匹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浙東匹夫並收藏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