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對於這一問題,鄭經暫時還隻進行了陳述,尚未給師舒一個信服的答案。
鄭經當然也清楚這一點。
隻不過他連貫的表述被張籍的解釋打斷了而已。
因此,他立即說道:“依我看,以上這些解釋,都並不十分準確。”
他的解釋開始了。
既然有爭議,那就說明,不管是鄭康成的解釋,還是何晏的解釋,亦或是他人的解釋,都不夠準確。
那就否定它們,重新來解。
“想要正確理解這個‘格’字的含義,我覺得有必要對比《禮記·緇衣》裏另一段類似的話。
“《禮記·緇衣》裏寫道:‘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
“在這裏,‘格心’與‘遁心’相對,而遁心可以理解為逃避之意,那麽相對應,格心則可以理解為歸服之意。
“再聯係《論語》中那一句的上下文,因此我認為,這個‘格’字,準確的解釋應該為歸服於正道。”
鄭經的完整解釋來了。
又一次引經據典,在對比之後再進行解釋。
如此一來……
師舒愣住了。
不用說,這絕對是一個全新的解釋,或者說,這是在何晏以一個“正”字來解釋那個“格”字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那麽這一解釋能讓他心服口服嗎?
他細細斟酌了起來。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按鄭經的解釋,這一句的大致意思,是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隻會追求免於犯罪受懲罰,但卻沒有廉恥之心;而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製去感化他們,那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有歸服正道之意。
這樣解釋對嗎?
很難再繼續質疑。
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求的都是一個道字,天道,人道,王道,百姓之道,正道,邪道……
因此,用歸服於正道來解釋這個“格”字,似乎更符合孔子原話的意思。
最為關鍵的是,鄭經的解釋還引用了《禮記》中的內容來進行對比,這樣一來,不管是誰,都很難對這一解釋繼續挑刺。
除非這人有本事把六經之一的《禮記》也否定。
至少師舒是沒有這個本事的。
唉,這家夥明明那麽年輕,卻怎麽啥都懂呢?
難怪連張籍都說他儒道雙精通!
因此,此時的他,隻能是一聲歎息,一時間不肯表態來承認。
“妙妙妙,浪之的這一解釋,實在是再合理不過了。”
張籍卻又有話說了。
一開口就是連連稱秒。
不僅如此,他還故意問起了師舒:“梓文先生你認為呢?”
對此,師舒又能說什麽?
他隻能點頭表態道:“確實有理。”
這算是承認了鄭經已完美地解答了這一問題。
“那就請梓文先生繼續。”
張籍又說道。
示意師舒對鄭經進行下一步的考究。
穀吱
師舒卻是先歎了一口氣。
經過第一個問題的考究之後,此時的他,已經意識到,鄭經似乎比他預想的還要厲害幾分,因此他也已經意識到,他接下來所精心準備的那些問題,十有八九也是難不倒鄭經的。
既然難不倒對方,那說明什麽?
說明自己所提起的這一論證,完全是自討沒趣,其最終的結果是,讓對方踩著自己的聲名來名揚天下!
可事到如今,他還能怎麽辦呢?
隻能硬著頭皮繼續。
關於《論語》,其實他是預備了好幾個問題的,但此時他已經覺得,沒有必要繼續就論語來發問了。
那下一個問題是關於《孟子》的。
“我的下一個問題是關於《孟子》的。
“《孟子》裏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這三不孝分別指什麽?”
第二個問題來了。
這也算是《孟子》裏較為有難度的一個問題,因為在《孟子》裏,關於不孝,提了一個數字,但卻並沒有直接例舉是哪三不孝,這就導致了後人在讀《孟子》時,對此頗感疑惑。
隻不過這一問題對於鄭經來說,則更是沒難度,他直接迴道:“漢末趙岐在《孟子章句》裏寫,這三不孝,分別指的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對此,我是頗為認可的。”
師舒又一次愣住了。
他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因為關於孟子的三不孝,古往今來,能完整地講述出來,並且讓人信服的實在是不多,唯一的一個,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儒趙岐。
隻不過趙岐雖然也算是漢末儒學大家,可他的著作並不太引人重視,流傳到市麵上的,極為罕見,因此,師舒原本以為,年輕的鄭經理應是沒有看過《孟子章句》的,誰知……
唉,如此看來,在博覽群書的鄭浪之麵前,再提這種沒太高難度的問題已經沒有意義了!
他又暗暗歎了一口氣。
既然普通難度沒意義,那就隻能放大招。
啥大招?
若要說《孟子》裏最具爭議的問題是什麽,那絕對非他的性善論莫屬。
眾所周知,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而荀子提出了性惡論,這兩大論點,到底誰對誰錯,千百年來始終沒有定論,隻不過自司馬遷著《史記》之後,儒家開始有了尊孟貶荀的傾向,結果讓性善論占了上風。
在鄭經所著的《三字經》裏,開篇的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在師舒看來,鄭經也是尊孟貶荀,傾向於性善論的。
這絕對是一個明顯的漏洞!
因此,師舒已早已精心就此準備了一個論題,準備跟鄭經好好來辯上一辯。
這就是他準備的大招。
“那關於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你又是怎麽看的?”
他輕輕地問了出來。
越是有難度的問題,就越是該用簡單的語氣問出來,這樣才極具衝擊力。
因此,在問完之後,得意地盯住了鄭經,準備就此給鄭經來上一記決定勝負的猛擊。
隻不過此問題一出,台中央的張籍臉上卻浮現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
啥?
你竟然拿性善論和性惡論來考究鄭浪之?
這明顯是一個送分題啊!
你這未免也太孤陋寡聞了一點吧!
這確實是一個送分題。
聽到這一問題,鄭經也愣住了,他也沒想到,師舒竟然會把這樣一問題主動送到了他麵前,這讓他忍不住想:
要不要來個一擊致命?
鄭經當然也清楚這一點。
隻不過他連貫的表述被張籍的解釋打斷了而已。
因此,他立即說道:“依我看,以上這些解釋,都並不十分準確。”
他的解釋開始了。
既然有爭議,那就說明,不管是鄭康成的解釋,還是何晏的解釋,亦或是他人的解釋,都不夠準確。
那就否定它們,重新來解。
“想要正確理解這個‘格’字的含義,我覺得有必要對比《禮記·緇衣》裏另一段類似的話。
“《禮記·緇衣》裏寫道:‘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
“在這裏,‘格心’與‘遁心’相對,而遁心可以理解為逃避之意,那麽相對應,格心則可以理解為歸服之意。
“再聯係《論語》中那一句的上下文,因此我認為,這個‘格’字,準確的解釋應該為歸服於正道。”
鄭經的完整解釋來了。
又一次引經據典,在對比之後再進行解釋。
如此一來……
師舒愣住了。
不用說,這絕對是一個全新的解釋,或者說,這是在何晏以一個“正”字來解釋那個“格”字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那麽這一解釋能讓他心服口服嗎?
他細細斟酌了起來。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按鄭經的解釋,這一句的大致意思,是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隻會追求免於犯罪受懲罰,但卻沒有廉恥之心;而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製去感化他們,那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有歸服正道之意。
這樣解釋對嗎?
很難再繼續質疑。
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求的都是一個道字,天道,人道,王道,百姓之道,正道,邪道……
因此,用歸服於正道來解釋這個“格”字,似乎更符合孔子原話的意思。
最為關鍵的是,鄭經的解釋還引用了《禮記》中的內容來進行對比,這樣一來,不管是誰,都很難對這一解釋繼續挑刺。
除非這人有本事把六經之一的《禮記》也否定。
至少師舒是沒有這個本事的。
唉,這家夥明明那麽年輕,卻怎麽啥都懂呢?
難怪連張籍都說他儒道雙精通!
因此,此時的他,隻能是一聲歎息,一時間不肯表態來承認。
“妙妙妙,浪之的這一解釋,實在是再合理不過了。”
張籍卻又有話說了。
一開口就是連連稱秒。
不僅如此,他還故意問起了師舒:“梓文先生你認為呢?”
對此,師舒又能說什麽?
他隻能點頭表態道:“確實有理。”
這算是承認了鄭經已完美地解答了這一問題。
“那就請梓文先生繼續。”
張籍又說道。
示意師舒對鄭經進行下一步的考究。
穀吱
師舒卻是先歎了一口氣。
經過第一個問題的考究之後,此時的他,已經意識到,鄭經似乎比他預想的還要厲害幾分,因此他也已經意識到,他接下來所精心準備的那些問題,十有八九也是難不倒鄭經的。
既然難不倒對方,那說明什麽?
說明自己所提起的這一論證,完全是自討沒趣,其最終的結果是,讓對方踩著自己的聲名來名揚天下!
可事到如今,他還能怎麽辦呢?
隻能硬著頭皮繼續。
關於《論語》,其實他是預備了好幾個問題的,但此時他已經覺得,沒有必要繼續就論語來發問了。
那下一個問題是關於《孟子》的。
“我的下一個問題是關於《孟子》的。
“《孟子》裏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這三不孝分別指什麽?”
第二個問題來了。
這也算是《孟子》裏較為有難度的一個問題,因為在《孟子》裏,關於不孝,提了一個數字,但卻並沒有直接例舉是哪三不孝,這就導致了後人在讀《孟子》時,對此頗感疑惑。
隻不過這一問題對於鄭經來說,則更是沒難度,他直接迴道:“漢末趙岐在《孟子章句》裏寫,這三不孝,分別指的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對此,我是頗為認可的。”
師舒又一次愣住了。
他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因為關於孟子的三不孝,古往今來,能完整地講述出來,並且讓人信服的實在是不多,唯一的一個,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儒趙岐。
隻不過趙岐雖然也算是漢末儒學大家,可他的著作並不太引人重視,流傳到市麵上的,極為罕見,因此,師舒原本以為,年輕的鄭經理應是沒有看過《孟子章句》的,誰知……
唉,如此看來,在博覽群書的鄭浪之麵前,再提這種沒太高難度的問題已經沒有意義了!
他又暗暗歎了一口氣。
既然普通難度沒意義,那就隻能放大招。
啥大招?
若要說《孟子》裏最具爭議的問題是什麽,那絕對非他的性善論莫屬。
眾所周知,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而荀子提出了性惡論,這兩大論點,到底誰對誰錯,千百年來始終沒有定論,隻不過自司馬遷著《史記》之後,儒家開始有了尊孟貶荀的傾向,結果讓性善論占了上風。
在鄭經所著的《三字經》裏,開篇的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在師舒看來,鄭經也是尊孟貶荀,傾向於性善論的。
這絕對是一個明顯的漏洞!
因此,師舒已早已精心就此準備了一個論題,準備跟鄭經好好來辯上一辯。
這就是他準備的大招。
“那關於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你又是怎麽看的?”
他輕輕地問了出來。
越是有難度的問題,就越是該用簡單的語氣問出來,這樣才極具衝擊力。
因此,在問完之後,得意地盯住了鄭經,準備就此給鄭經來上一記決定勝負的猛擊。
隻不過此問題一出,台中央的張籍臉上卻浮現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
啥?
你竟然拿性善論和性惡論來考究鄭浪之?
這明顯是一個送分題啊!
你這未免也太孤陋寡聞了一點吧!
這確實是一個送分題。
聽到這一問題,鄭經也愣住了,他也沒想到,師舒竟然會把這樣一問題主動送到了他麵前,這讓他忍不住想:
要不要來個一擊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