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配的問題一談妥,接下來確實就很好談了。
“浪之,既然如此,就不如由你來定一個具體的編撰方案如何?”
在得到了他想要的利益後,駱斐主動提議道。
這是明確把主導權交到鄭經手裏的意思。
其實這很正常,要知道,編撰標準教材的事原本就是鄭經提議的,再加上張籍又極力推崇他,而印刷的事又缺不了鄭經的書局,這主導權駱斐想不讓都很難。
“那我就卻之不恭了。”
而對此,鄭經也沒有半點謙讓的意思。
他也確實沒打算推讓。
要知道,對於編撰教材這事,他不插手則已,一旦插手,那他要編撰的,一定是一套希望能永世流傳的標準教材,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得主編者的水平足夠高明。
毫不客氣地說,真要論對四書五經的理解,這世上能有人高明過他?
基本上沒太大可能。
打個比方說,論對《論語》的理解,如今的張籍可能已經算得上是這個時代的天花板級別,可真要跟鄭經比,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道理很簡單。
張籍這邊,因受這個世界知識不流通的局限性,因此他所看的《論語》注釋版本是相當有限的,能看個五六個版本就很了不得了。
而鄭經那邊,所熟悉的版本起碼不下十幾個,毫不誇張地說,從漢至民國,所有流傳到了後世的版本他幾乎都熟悉,其中就包括這個時代暫時還沒出現的,宋朝朱熹的《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等經典注解版本。
這還不是決定差距的重點。
重點在於,後世的那種學術研究氛圍,以及信息的暢通程度,遠不是這個時代所能比的。
打個比方說,《論語》中的一句:朝聞道,夕死可矣!
同樣一句,有人翻譯成“早上聽說了道,晚上就可以死了”,還有人會翻譯成“如果早上聽到了道,那麽就算晚上死了也可以”。
怎樣翻譯或理解才是最為正確的?
這樣的小問題,到了後世,就會有無數專業人士去深入研究,然後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嚴謹者甚至會就此專門來寫論文。
而這些學術性成果,鄭經是可以輕鬆看到的,這就意味著,他其實是集多家之言於大成。
在這一點上,張籍是遠遠沒法比的。
但這也還不是真正的差距所在。
真正的差距在於認知上的巨大鴻溝。
打個比方說,對於一個道字,這個時代的人還停留在對聖人關於道的定義的理解上,而鄭經則已經跳到了千年之後,結合科學的認知以及中西方學術的比較來思考。
也正因為如此,他不僅能重新定義道,還能定義得讓人無從反駁。
同樣的道理,四書五經裏,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那些是精華,那些是糟粕,這時代不會有人比他更熟悉。
也隻有他,才能真正把握住去蕪存菁這一關鍵。
這一點才是最為重要的。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來先給這套教材的編撰定一個基調,按照我的想法,可以歸納成一句話,就是‘內容要統一,注釋要準確,譯文要通俗’。”
他緊接著又開口了。
其實這事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難度。
毫不誇張地說,假如多給他一點時間,他都不需要其他人來幫忙,他自己一個人就可以輕鬆搞定。
這說法確實不誇張,要知道,接下來要編撰的這套教材,假如按照他的標準來看,頂多也就相當於後世的中學到大學本科的水準,屬於普及級別的,而不是專業級別的,根本就用不著太深奧。
穀貯
這樣一來,編撰起來就簡單了。
就以編輯《論語》為例。
假如是編輯專業級別的《論語》,那就得像何晏所著的《論語集解》,或朱熹所著的《論語集注》那樣,先列原文,然後又列舉前人是如何來理解這一句的,然後再寫下自己的看法,有必要的話,還得引經據典地來解釋一番。
而編教材就簡單了,他完全可以弄一本鄭玄的《論語注》來,《論語》原文照搬,注釋也照搬最為合理的,然後通俗話翻譯一下原文,就可以輕鬆搞定。
這樣一來,一本書頂多就花上他兩三個月時間,還不用費他什麽腦細胞。
原文,注釋,譯文,教材的內容就是這麽簡單,既不用標注引用之處,也用不著引經據典地來論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做到“內容統一,注釋準確,譯文通俗”即可。
就這麽簡單。
當然,就算是這麽簡單,從未編過教材的駱斐和張籍也還是有所不解。
駱斐即可就說道:“還請浪之具體解釋一番。”
“所謂的內容統一,是指原文標準化,比如說《論語》,分為《魯論語》、《齊論語》及《古文論語》三個不同版本,但現在最被廣泛流傳的,是以張禹的《張侯論》為藍本的版本,那咱們的教材也可以以此為藍本。
“至於注釋要準確,是指為古本做注解的很多,我們取其最準確最無爭議的即可,而不必著名出處。
“譯文要通俗則很好理解,意思是但凡識字的,看了就能懂其中的意思。”
鄭經又不得不費了一番口舌來解釋一番。
“嗯,有理,確實該如此。”
張籍立即就對他所定的基調表示了認可。
駱斐也點了點頭表示對基調的認可,但緊接著他卻說道:“確實有理……不過……同一內容,若是有不同的注解,那如何來判定哪一注解才是正確的呢?”
爭議也就此來了。
鄭經卻是笑了笑。
“基調定下了,咱們再來定編委會成員。”
他卻沒有直接迴答,而是說起了下一要點,並且直接把後世的編委會這一概念給引用了出來。
緊接著他又說道:“編委會由三級組成,最上麵是總編,負責全套書的統籌和最終審核,然後每本書都有一主編,主編之下再設編輯若幹來輔助。”
《華夏早報》目前所采用的編輯製度也被他借用了過來。
“毫無疑問,總編是我等三人。”
緊接著他又加了一句。
“嗯,認可,以你為主,我跟非文先生來輔佐於你。”
張籍又立即表態。
並再次強調了鄭經的主導地位。
至於駱斐,雖然對處於輔導地位心有不甘,但也還是點頭表示了同意,但緊接著卻又說道:“你還沒講一旦出現爭議將如何處置。”
“這編委一確定,爭議的處置就簡單了,原則上,編輯聽主編的,主編聽總編的,實在是遇到難以定奪之爭議,解決的方法則很簡單,誰能辯贏我,就聽誰的。”
鄭經的解決方案來了。
不服來戰!
張籍:“……”
駱斐:“……”
德王爺:“……”
夠囂張!
“浪之,既然如此,就不如由你來定一個具體的編撰方案如何?”
在得到了他想要的利益後,駱斐主動提議道。
這是明確把主導權交到鄭經手裏的意思。
其實這很正常,要知道,編撰標準教材的事原本就是鄭經提議的,再加上張籍又極力推崇他,而印刷的事又缺不了鄭經的書局,這主導權駱斐想不讓都很難。
“那我就卻之不恭了。”
而對此,鄭經也沒有半點謙讓的意思。
他也確實沒打算推讓。
要知道,對於編撰教材這事,他不插手則已,一旦插手,那他要編撰的,一定是一套希望能永世流傳的標準教材,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得主編者的水平足夠高明。
毫不客氣地說,真要論對四書五經的理解,這世上能有人高明過他?
基本上沒太大可能。
打個比方說,論對《論語》的理解,如今的張籍可能已經算得上是這個時代的天花板級別,可真要跟鄭經比,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道理很簡單。
張籍這邊,因受這個世界知識不流通的局限性,因此他所看的《論語》注釋版本是相當有限的,能看個五六個版本就很了不得了。
而鄭經那邊,所熟悉的版本起碼不下十幾個,毫不誇張地說,從漢至民國,所有流傳到了後世的版本他幾乎都熟悉,其中就包括這個時代暫時還沒出現的,宋朝朱熹的《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等經典注解版本。
這還不是決定差距的重點。
重點在於,後世的那種學術研究氛圍,以及信息的暢通程度,遠不是這個時代所能比的。
打個比方說,《論語》中的一句:朝聞道,夕死可矣!
同樣一句,有人翻譯成“早上聽說了道,晚上就可以死了”,還有人會翻譯成“如果早上聽到了道,那麽就算晚上死了也可以”。
怎樣翻譯或理解才是最為正確的?
這樣的小問題,到了後世,就會有無數專業人士去深入研究,然後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嚴謹者甚至會就此專門來寫論文。
而這些學術性成果,鄭經是可以輕鬆看到的,這就意味著,他其實是集多家之言於大成。
在這一點上,張籍是遠遠沒法比的。
但這也還不是真正的差距所在。
真正的差距在於認知上的巨大鴻溝。
打個比方說,對於一個道字,這個時代的人還停留在對聖人關於道的定義的理解上,而鄭經則已經跳到了千年之後,結合科學的認知以及中西方學術的比較來思考。
也正因為如此,他不僅能重新定義道,還能定義得讓人無從反駁。
同樣的道理,四書五經裏,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那些是精華,那些是糟粕,這時代不會有人比他更熟悉。
也隻有他,才能真正把握住去蕪存菁這一關鍵。
這一點才是最為重要的。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來先給這套教材的編撰定一個基調,按照我的想法,可以歸納成一句話,就是‘內容要統一,注釋要準確,譯文要通俗’。”
他緊接著又開口了。
其實這事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難度。
毫不誇張地說,假如多給他一點時間,他都不需要其他人來幫忙,他自己一個人就可以輕鬆搞定。
這說法確實不誇張,要知道,接下來要編撰的這套教材,假如按照他的標準來看,頂多也就相當於後世的中學到大學本科的水準,屬於普及級別的,而不是專業級別的,根本就用不著太深奧。
穀貯
這樣一來,編撰起來就簡單了。
就以編輯《論語》為例。
假如是編輯專業級別的《論語》,那就得像何晏所著的《論語集解》,或朱熹所著的《論語集注》那樣,先列原文,然後又列舉前人是如何來理解這一句的,然後再寫下自己的看法,有必要的話,還得引經據典地來解釋一番。
而編教材就簡單了,他完全可以弄一本鄭玄的《論語注》來,《論語》原文照搬,注釋也照搬最為合理的,然後通俗話翻譯一下原文,就可以輕鬆搞定。
這樣一來,一本書頂多就花上他兩三個月時間,還不用費他什麽腦細胞。
原文,注釋,譯文,教材的內容就是這麽簡單,既不用標注引用之處,也用不著引經據典地來論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做到“內容統一,注釋準確,譯文通俗”即可。
就這麽簡單。
當然,就算是這麽簡單,從未編過教材的駱斐和張籍也還是有所不解。
駱斐即可就說道:“還請浪之具體解釋一番。”
“所謂的內容統一,是指原文標準化,比如說《論語》,分為《魯論語》、《齊論語》及《古文論語》三個不同版本,但現在最被廣泛流傳的,是以張禹的《張侯論》為藍本的版本,那咱們的教材也可以以此為藍本。
“至於注釋要準確,是指為古本做注解的很多,我們取其最準確最無爭議的即可,而不必著名出處。
“譯文要通俗則很好理解,意思是但凡識字的,看了就能懂其中的意思。”
鄭經又不得不費了一番口舌來解釋一番。
“嗯,有理,確實該如此。”
張籍立即就對他所定的基調表示了認可。
駱斐也點了點頭表示對基調的認可,但緊接著他卻說道:“確實有理……不過……同一內容,若是有不同的注解,那如何來判定哪一注解才是正確的呢?”
爭議也就此來了。
鄭經卻是笑了笑。
“基調定下了,咱們再來定編委會成員。”
他卻沒有直接迴答,而是說起了下一要點,並且直接把後世的編委會這一概念給引用了出來。
緊接著他又說道:“編委會由三級組成,最上麵是總編,負責全套書的統籌和最終審核,然後每本書都有一主編,主編之下再設編輯若幹來輔助。”
《華夏早報》目前所采用的編輯製度也被他借用了過來。
“毫無疑問,總編是我等三人。”
緊接著他又加了一句。
“嗯,認可,以你為主,我跟非文先生來輔佐於你。”
張籍又立即表態。
並再次強調了鄭經的主導地位。
至於駱斐,雖然對處於輔導地位心有不甘,但也還是點頭表示了同意,但緊接著卻又說道:“你還沒講一旦出現爭議將如何處置。”
“這編委一確定,爭議的處置就簡單了,原則上,編輯聽主編的,主編聽總編的,實在是遇到難以定奪之爭議,解決的方法則很簡單,誰能辯贏我,就聽誰的。”
鄭經的解決方案來了。
不服來戰!
張籍:“……”
駱斐:“……”
德王爺:“……”
夠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