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盧大人到底想幹嘛?
鄭經還在揣摩盧勳的真正用意。
盡管他都盧勳並不甚了解,但畢竟在虹縣見過一麵,並且還受了他的一副字,因此他也曾向顧傾城及席希明等人稍稍打聽過這位盧大人的來曆。
據他所知,這位盧大人是出身於小富之家,跟世家根本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但卻靠自己的苦讀,成為了太正元年的探花郎,並且跟德王爺極為交好……
一位非世家出身,並且靠自身才華和努力升上來的官員,竟然會跟世家占同一個隊列,建議他珍惜世家的背景?
打死他都不信。
要知道,根據他所掌握的曆史知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整個統治階層,也是分為幾個相對矛盾和對立的集團的,一是起源於北方的老牌世族,二是南方的新興士族,三是渴望打壓世族和士族,鍾意於寒門士子的皇權階層。
因此,對於盧勳能和德王爺交好他表示理解,可若是說盧勳還有心向世族靠攏,那他就真不信了,因為就算盧勳想靠攏,那也得世族樂意接受他才行。
這麽說來,盧勳明顯是對我挖坑?
他已經大致推測出了這一點。
既然有了如此的判斷,那接下來就好辦了。
“嗬嗬,盧大人,不知你是否熟悉鄭玄鄭康成先生。”
他立即就笑著問出了一位名人。
鄭玄鄭康成,東漢末年山東高密人,有名的大儒、經學家,因同宗同源,跟滎陽鄭氏先祖,同樣有名的大儒、經學家,東漢大司農鄭眾,並成為先鄭後鄭。
他這問題問得稍稍有點突兀,因此盧勳楞了一下,迴道:“自然是知曉的。”
“在鄭氏先人裏,我視康成先生為楷模。”
鄭經立即又加了一句。
這差點就把盧勳搞迷糊了,他心想,你這迴答,跟我問你的問題有啥關係?
也好在他也是儒家之人,對秦漢之後極為有名的大儒鄭玄的生平還是極為了解的。
鄭玄,自幼家貧,但極為好學,十二歲就能誦讀和講述五經,有神童之稱,畢生潛心於經義,無心仕途,多次拒絕朝廷的招攬,連位列九卿之位的大司農都被他推拒。
而在學術成就上,有《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毛詩傳箋》等著作流傳於世,被視為儒家經典的標準注本,收入九經。
如此一想,他就大致明白了鄭經的意思。
細想起來,鄭經確實跟鄭玄有很多相似之處。
同樣出身於家貧;
同樣早而聰敏;
同樣精於經義;
……
“你的意思是說,你跟康成先生一樣,有誌於經學,而無心於仕途?”
他驚訝地問出了他最後的推論。
鄭經迴道:“是的,對於這一點,王爺應該早就知道了。”
“確實如此。”
德王爺立即出聲作證。
“既然我無心於仕途,那鄭氏再家大勢大,對我又有何意義?再說,以我的本事,我又用不著再貪圖鄭氏那點家底。”
鄭經又拽拽地補充了一句。
立即就聽得盧勳相當的無語。
是啊,假如他真無心仕途,那又哪裏還用得著滎陽鄭氏的扶持?而若是論賺銀子的本事,恐怕連滎陽鄭氏都妒忌吧?
隻不過,你能不能稍稍謙虛一點啊?
他忍不住啞然一笑,衝著德王爺說:“伯容,如此看來,我還是小瞧浪之之誌了。”
這是在給自己台階下。
這也意味著,他對鄭經的考驗已經結束,已不再擔心鄭經會屁股往世家那邊歪的問題。
既然考驗已經結束,那就可以論論道了,早在上次在虹縣第一次見麵時,他就曾為鄭經來去匆忙,不能與他徹夜長談頗感遺憾,那這一次,他就要補上這一遺憾了。
論什麽?
當然是論他最為關心的話題:時弊。
自魏晉以來,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時間裏,整個天下是四分五裂,每一個朝代,延續時間都不會超過一百年,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但具體的原因是什麽?
答案其實也是現成的。
一是西晉八王之亂後的遊牧民族的內遷,漢民族的割據及小數民族的崛起,導致了長達上百年的戰亂和融合,尤其是西邊和北朝那邊,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裏,戰火似乎從未停息過。
而南朝這邊,雖然不存在較為嚴重的民族碰撞和融合問題,但卻是麵臨另一問題,那就是寒門和世家大族的碰撞,以及新興勢力和傳統勢力的碰撞,同樣導致政權不斷更迭。
這兩大原因,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
包括當今聖上。
也包括盧勳。
而現在,他就想跟鄭經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看看能否從這位未來的大儒嘴裏,找到問題的有限解決辦法。
“浪之,那你能否再說說,你為何無心仕途?若是按照儒家的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像你這樣的有識之士,不理應為朝廷效力,為天下人著想才對嗎?”
他立即又順著原來的話題問道。
隻不過這一次,他不再是挖坑,而是直接用儒家主張來框鄭經。
《大學》開篇雲:“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的來源。
這也是能把儒家讀書人框得死死的一條,哪怕像鄭玄那樣的大儒,一旦麵對朝廷的招攬,也隻能以稱病守孝等為借口婉拒,而不能直接說:我無心仕途。
因此在盧勳看來,既然鄭經視鄭玄為楷模,那就還是把自己當成儒家人,但卻又沒有守孝、身體有恙等借口,那就沒理由不為朝廷效力才對。
在他看來,隻有先把鄭經給框住,那他接下來才有理由,讓鄭經從治國平天下的角度來幫他出謀劃策。
鄭經:“……”
這盧大人怎麽這樣啊?
我都自斷前程了,你還不肯放過我?
非得逼我來狠的?
鄭經還在揣摩盧勳的真正用意。
盡管他都盧勳並不甚了解,但畢竟在虹縣見過一麵,並且還受了他的一副字,因此他也曾向顧傾城及席希明等人稍稍打聽過這位盧大人的來曆。
據他所知,這位盧大人是出身於小富之家,跟世家根本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但卻靠自己的苦讀,成為了太正元年的探花郎,並且跟德王爺極為交好……
一位非世家出身,並且靠自身才華和努力升上來的官員,竟然會跟世家占同一個隊列,建議他珍惜世家的背景?
打死他都不信。
要知道,根據他所掌握的曆史知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整個統治階層,也是分為幾個相對矛盾和對立的集團的,一是起源於北方的老牌世族,二是南方的新興士族,三是渴望打壓世族和士族,鍾意於寒門士子的皇權階層。
因此,對於盧勳能和德王爺交好他表示理解,可若是說盧勳還有心向世族靠攏,那他就真不信了,因為就算盧勳想靠攏,那也得世族樂意接受他才行。
這麽說來,盧勳明顯是對我挖坑?
他已經大致推測出了這一點。
既然有了如此的判斷,那接下來就好辦了。
“嗬嗬,盧大人,不知你是否熟悉鄭玄鄭康成先生。”
他立即就笑著問出了一位名人。
鄭玄鄭康成,東漢末年山東高密人,有名的大儒、經學家,因同宗同源,跟滎陽鄭氏先祖,同樣有名的大儒、經學家,東漢大司農鄭眾,並成為先鄭後鄭。
他這問題問得稍稍有點突兀,因此盧勳楞了一下,迴道:“自然是知曉的。”
“在鄭氏先人裏,我視康成先生為楷模。”
鄭經立即又加了一句。
這差點就把盧勳搞迷糊了,他心想,你這迴答,跟我問你的問題有啥關係?
也好在他也是儒家之人,對秦漢之後極為有名的大儒鄭玄的生平還是極為了解的。
鄭玄,自幼家貧,但極為好學,十二歲就能誦讀和講述五經,有神童之稱,畢生潛心於經義,無心仕途,多次拒絕朝廷的招攬,連位列九卿之位的大司農都被他推拒。
而在學術成就上,有《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毛詩傳箋》等著作流傳於世,被視為儒家經典的標準注本,收入九經。
如此一想,他就大致明白了鄭經的意思。
細想起來,鄭經確實跟鄭玄有很多相似之處。
同樣出身於家貧;
同樣早而聰敏;
同樣精於經義;
……
“你的意思是說,你跟康成先生一樣,有誌於經學,而無心於仕途?”
他驚訝地問出了他最後的推論。
鄭經迴道:“是的,對於這一點,王爺應該早就知道了。”
“確實如此。”
德王爺立即出聲作證。
“既然我無心於仕途,那鄭氏再家大勢大,對我又有何意義?再說,以我的本事,我又用不著再貪圖鄭氏那點家底。”
鄭經又拽拽地補充了一句。
立即就聽得盧勳相當的無語。
是啊,假如他真無心仕途,那又哪裏還用得著滎陽鄭氏的扶持?而若是論賺銀子的本事,恐怕連滎陽鄭氏都妒忌吧?
隻不過,你能不能稍稍謙虛一點啊?
他忍不住啞然一笑,衝著德王爺說:“伯容,如此看來,我還是小瞧浪之之誌了。”
這是在給自己台階下。
這也意味著,他對鄭經的考驗已經結束,已不再擔心鄭經會屁股往世家那邊歪的問題。
既然考驗已經結束,那就可以論論道了,早在上次在虹縣第一次見麵時,他就曾為鄭經來去匆忙,不能與他徹夜長談頗感遺憾,那這一次,他就要補上這一遺憾了。
論什麽?
當然是論他最為關心的話題:時弊。
自魏晉以來,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時間裏,整個天下是四分五裂,每一個朝代,延續時間都不會超過一百年,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但具體的原因是什麽?
答案其實也是現成的。
一是西晉八王之亂後的遊牧民族的內遷,漢民族的割據及小數民族的崛起,導致了長達上百年的戰亂和融合,尤其是西邊和北朝那邊,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裏,戰火似乎從未停息過。
而南朝這邊,雖然不存在較為嚴重的民族碰撞和融合問題,但卻是麵臨另一問題,那就是寒門和世家大族的碰撞,以及新興勢力和傳統勢力的碰撞,同樣導致政權不斷更迭。
這兩大原因,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
包括當今聖上。
也包括盧勳。
而現在,他就想跟鄭經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看看能否從這位未來的大儒嘴裏,找到問題的有限解決辦法。
“浪之,那你能否再說說,你為何無心仕途?若是按照儒家的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像你這樣的有識之士,不理應為朝廷效力,為天下人著想才對嗎?”
他立即又順著原來的話題問道。
隻不過這一次,他不再是挖坑,而是直接用儒家主張來框鄭經。
《大學》開篇雲:“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的來源。
這也是能把儒家讀書人框得死死的一條,哪怕像鄭玄那樣的大儒,一旦麵對朝廷的招攬,也隻能以稱病守孝等為借口婉拒,而不能直接說:我無心仕途。
因此在盧勳看來,既然鄭經視鄭玄為楷模,那就還是把自己當成儒家人,但卻又沒有守孝、身體有恙等借口,那就沒理由不為朝廷效力才對。
在他看來,隻有先把鄭經給框住,那他接下來才有理由,讓鄭經從治國平天下的角度來幫他出謀劃策。
鄭經:“……”
這盧大人怎麽這樣啊?
我都自斷前程了,你還不肯放過我?
非得逼我來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