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
古法油墨的原理?
別說是德王爺,就算是鄭經本人,也曾經以為,像油墨這種東西,是沒啥技術含量的,隨便弄點東西攪合一下就能用。
直到他的那個學生弄出那麽一古怪課題,他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大錯特錯,哪怕是一樣看似簡單的東西,一旦深入鑽研進去,就有著太多的學問和講究。
還是以油墨為例。
從油墨的理化特性來說,就有著密度、細度、透明度、光澤度、耐光性、耐熱性,以及耐酸、堿、水、溶劑性等學問和講究。
從油墨的印刷適性來說,就有著油墨與承印物,及其他材料與印刷條件相匹配、適合於印刷作業的性能講究,包括黏度、黏著性、觸變性、幹燥性等。
然後圍繞這兩大特性,油墨在設計之初,除了聯結料和色料和這兩大主料之外,還得添加很多輔料來達到滿足印刷需求的效果,比如說填充劑、稀釋劑、衝淡劑、防結皮劑、防反印劑、增滑劑、幹燥劑等。
也好在他的那個學生弄出了這麽一古怪課題,才讓他今天有可能如此輕易地弄出一份效果一流的古法油墨來,也讓他有能力來給大家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們曾試製過油墨對嗎?”
他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反問起來。
“是的,豆油和桐油都試過,結果發現……”
德王爺立即就接上了話。
既然鄭經的新型油墨已試製成功,並且效果還比最理想的結果還要好上太多,那他也就沒啥好隱瞞的了,大致說起了德意書局之前的油墨試製過程與結果。
是的,不管是豆油還是桐油,德意書局都曾嚐試過。
先試的是桐油。
隻不過與鄭經現在的油墨不同的是,沒有加麵粉、蜂蠟、豆油之類的,而是隻用了桐油和鬆煙,後來發現,這種油墨一印到紙上,幾乎整張紙都被滲透明了,效果根本就不理想。
後來又嚐試過用豆油、麻油,甚至是豬油、羊油、牛油之類的,結果卻是發現,用這些油來配置的油墨,一印上去,就很難幹,晾曬很久之後,用手輕輕一擦,都還能把字跡給擦糊,根本就不適用。
而現在,剛才那張印好的書頁到他手裏時,他用手指輕輕擦了一下,盡管剛印好的油墨還沒完全幹,還能擦出些許痕跡來,但並不嚴重,甚至連晾曬都沒必要,可以直接跟別的書頁疊放到一起也沒問題。
這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一點!
為了將其中的差距弄個明白,他已顧不上麵子不麵子啥的,立即說起了之前的試製過程跟結果來。
這是在鄭經意料中的事。
因為在後世,在石油係礦物油做溶劑製作油墨之前,先出現的就是植物油油墨,其中就包括曾被廣泛應用過的豆油油墨,也嚐試過單純用桐油來製作油墨。
大豆油油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隻適用於特定的紙張,對於大部分通用紙張,就容易出現幹燥偏慢、易蹭髒、易粘連等問題,所以很快就被石油基油墨徹底取代。
至於桐油油墨就更不必說了,那就是容易把紙張滲成透明,就好比有名的油紙傘,在用的是厚厚的紙張的情況下,都還是半透明的。
而且桐油油墨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桐油太容易揮發,在常溫下很容易幹,無法長久保存。
而他的學生靈機一動,把豆油和桐油合到一起,並加入蜂蠟、麵粉等輔料,就完美地解決了那兩種油墨所存在的問題。
甚至於說,其綜合效果甚至超過很多石油係礦物油油基油墨,至於原理,主要就是利用了桐油的熱聚合效應。
單獨用桐油製作油墨時,桐油極容易揮發,用不了太長時間,就容易幹枯結塊,讓油墨無法繼續使用。
但用桐油和少量豆油進行熱聚合反應之後,其所形成的連結分子,就能在油墨堆放時,在油墨表明形成一層油膜,防止桐油揮發,便於長期存放。
至於解決桐油易滲透的問題,則是麵粉的效果。
在油墨製作時,為保證最好的效果,往往需要添加多種輔料,而麵粉超強的吸附能力,就既能充當其中的填充劑,讓油墨不會過稀,又能起到防反應劑的效果,讓油汁不往紙張上滲。
至於蜂蠟,則是起到增滑劑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油墨的耐摩擦性和流動性,降低大部分油汁都有的黏度太強不易散開的特點,並提高膜層的光潔度,減少紙張拉毛現象。
這幾種簡單的材料結合到一起,取長補短,就製造出了一種近乎完美的古法油墨,這種油墨別說是拿到這個時代來印普通的書,就算擱在後世,也強過很多石油係礦物油溶劑油墨。
隻是這其中的物理化學原理,又怎麽跟眼前這些連元素周期表都不知道的人解釋呢?
鄭經原本是不想解釋的。
因為哪怕是麵對德王爺,他真不想解釋的話,他也完全可以一笑而過,那樣反而會更有逼格,因為這種油墨擱在這個時代,絕對算得上是錢途無量的重大商業機密,他不僅可以不解釋,還可以要求大家務必保密。
這絕對是合理的。
但他卻不想那麽做。
這是因為,一個墨家小魯的出現,讓他意識到,還有另一個人設也得立一立了,那就是格物致知高人的人設。
眾所周知,格物致知的概念是儒家提出來的,最早的出處是在《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可千百年來,儒家的格物致知卻僅停留在簡單的算術上,在其它領域卻無半點進展,直到王陽明那裏,才又重新強調格物致知。
反倒是從儒家出來的墨子,卻創作出了中國曆史上最早自然科學啟蒙著作《墨經》不說,還帶領墨家將工匠技藝發揚光大,製作出了不少領先於世界的工具和器械。
因此在鄭經看來,自己與其專注於儒家、道家、法家等人文領域的道,還不如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將墨家的道發揚光大,畢竟到了一千多年之後,中國的落後,就始於西方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畢竟科技才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
隻不過在此之前,他沒找到合適的機會,才沒有在數理化方麵發力,立自己格物致知高人的人設。
現在機會似乎來了。
“我說過,萬物皆有其特性,也就是萬物之道,一旦領悟了其中的道,想做到其實並不難。”
他順著德王爺的問題開口了。
再一次把原因扯到了一個道字上麵。
畢竟道是他自己重新定義的,天之道,天下萬物運轉的規律,人之道,人之法理道德,現在他這麽扯,也是相當合理的。
“你的意思是……”
隻是德王爺卻聽得有些迷迷糊糊,不懂。
“桐油,粘性極強,滲透力強,易幹,這是桐油的道。
“豆油,粘性同樣極強,滲透力較弱,但極不容易幹,這是豆油的道。
“此二者,無論用哪一種來調製油墨,都不合用,可若是將二者組合,取長補短,就能解決易幹和不易幹的問題。
“麵粉,吸附力極強,能大量吸附水漬、油漬,將其加入桐油和豆油的混合物中,便能解決滲透力強的問題。
“蜂蠟,滑膩,有光澤,將其加入後,不僅能解決油汁粘性極強,容易成團的問題,還能讓印出的字極具光澤。
“這便是原理。
“不僅如此,用此油墨印刷出來的字,理應還帶有防水、防腐、防蟲蛀等特性,因為這些原本就是桐油的道。”
鄭經的完整解釋來了。
句句沒有離開一個道字,也就是所有材料各自的特性。
在場這些人能理解的特性,並沒有涉及到太過於深奧的物理化學原理,但卻能把大家聽個目瞪口呆。
“哇,老師好厲害!”
死忠陳蒨武最先反應過來,興奮地拍起了小手。
“唉,沒想到,真是沒想到,沒想到浪之不僅在道的領悟方麵造詣相當了得,竟然在格物致知領域的學問也相當高深。”
德王爺的讚歎緊跟著也來了。
這是發自內心由衷的讚歎。
因為在他看來,能把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做出來可能是運氣,可若是在做出來的同時,還講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真本事,他不服不行。
啥?
這位書局的新主子,在道的領悟方麵造詣了得?在格物致知領域也學問高深?
同樣驚訝的小魯卻被德王爺的這一句給吸引住了。
說實在的,作為墨家傳人,他其實是在骨子裏就看不起隻會耍嘴皮子的儒家人的,可現在,他的這位新主子,卻讓他對儒家之人有了不同的觀感。
這麽說來,這位新主子更應該是墨家之人才對?
他忍不住如此想道。
這是對鄭經真正開始有了認同。
而德王爺卻興奮地說:“走,就食去,我必須得好好跟浪之喝上幾杯。”
醉香樓送過來的酒食早已到了,隻不過因為德王爺急於試墨,才涼在了那裏,現在,他想跟鄭經像老朋友一樣暢飲一番。
這也是在見證了新型油墨的誕生之後,對鄭經有了高度的認可。
隻不過他似乎忘了,今天他是過來抓女婿的。
古法油墨的原理?
別說是德王爺,就算是鄭經本人,也曾經以為,像油墨這種東西,是沒啥技術含量的,隨便弄點東西攪合一下就能用。
直到他的那個學生弄出那麽一古怪課題,他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大錯特錯,哪怕是一樣看似簡單的東西,一旦深入鑽研進去,就有著太多的學問和講究。
還是以油墨為例。
從油墨的理化特性來說,就有著密度、細度、透明度、光澤度、耐光性、耐熱性,以及耐酸、堿、水、溶劑性等學問和講究。
從油墨的印刷適性來說,就有著油墨與承印物,及其他材料與印刷條件相匹配、適合於印刷作業的性能講究,包括黏度、黏著性、觸變性、幹燥性等。
然後圍繞這兩大特性,油墨在設計之初,除了聯結料和色料和這兩大主料之外,還得添加很多輔料來達到滿足印刷需求的效果,比如說填充劑、稀釋劑、衝淡劑、防結皮劑、防反印劑、增滑劑、幹燥劑等。
也好在他的那個學生弄出了這麽一古怪課題,才讓他今天有可能如此輕易地弄出一份效果一流的古法油墨來,也讓他有能力來給大家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們曾試製過油墨對嗎?”
他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反問起來。
“是的,豆油和桐油都試過,結果發現……”
德王爺立即就接上了話。
既然鄭經的新型油墨已試製成功,並且效果還比最理想的結果還要好上太多,那他也就沒啥好隱瞞的了,大致說起了德意書局之前的油墨試製過程與結果。
是的,不管是豆油還是桐油,德意書局都曾嚐試過。
先試的是桐油。
隻不過與鄭經現在的油墨不同的是,沒有加麵粉、蜂蠟、豆油之類的,而是隻用了桐油和鬆煙,後來發現,這種油墨一印到紙上,幾乎整張紙都被滲透明了,效果根本就不理想。
後來又嚐試過用豆油、麻油,甚至是豬油、羊油、牛油之類的,結果卻是發現,用這些油來配置的油墨,一印上去,就很難幹,晾曬很久之後,用手輕輕一擦,都還能把字跡給擦糊,根本就不適用。
而現在,剛才那張印好的書頁到他手裏時,他用手指輕輕擦了一下,盡管剛印好的油墨還沒完全幹,還能擦出些許痕跡來,但並不嚴重,甚至連晾曬都沒必要,可以直接跟別的書頁疊放到一起也沒問題。
這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一點!
為了將其中的差距弄個明白,他已顧不上麵子不麵子啥的,立即說起了之前的試製過程跟結果來。
這是在鄭經意料中的事。
因為在後世,在石油係礦物油做溶劑製作油墨之前,先出現的就是植物油油墨,其中就包括曾被廣泛應用過的豆油油墨,也嚐試過單純用桐油來製作油墨。
大豆油油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隻適用於特定的紙張,對於大部分通用紙張,就容易出現幹燥偏慢、易蹭髒、易粘連等問題,所以很快就被石油基油墨徹底取代。
至於桐油油墨就更不必說了,那就是容易把紙張滲成透明,就好比有名的油紙傘,在用的是厚厚的紙張的情況下,都還是半透明的。
而且桐油油墨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桐油太容易揮發,在常溫下很容易幹,無法長久保存。
而他的學生靈機一動,把豆油和桐油合到一起,並加入蜂蠟、麵粉等輔料,就完美地解決了那兩種油墨所存在的問題。
甚至於說,其綜合效果甚至超過很多石油係礦物油油基油墨,至於原理,主要就是利用了桐油的熱聚合效應。
單獨用桐油製作油墨時,桐油極容易揮發,用不了太長時間,就容易幹枯結塊,讓油墨無法繼續使用。
但用桐油和少量豆油進行熱聚合反應之後,其所形成的連結分子,就能在油墨堆放時,在油墨表明形成一層油膜,防止桐油揮發,便於長期存放。
至於解決桐油易滲透的問題,則是麵粉的效果。
在油墨製作時,為保證最好的效果,往往需要添加多種輔料,而麵粉超強的吸附能力,就既能充當其中的填充劑,讓油墨不會過稀,又能起到防反應劑的效果,讓油汁不往紙張上滲。
至於蜂蠟,則是起到增滑劑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油墨的耐摩擦性和流動性,降低大部分油汁都有的黏度太強不易散開的特點,並提高膜層的光潔度,減少紙張拉毛現象。
這幾種簡單的材料結合到一起,取長補短,就製造出了一種近乎完美的古法油墨,這種油墨別說是拿到這個時代來印普通的書,就算擱在後世,也強過很多石油係礦物油溶劑油墨。
隻是這其中的物理化學原理,又怎麽跟眼前這些連元素周期表都不知道的人解釋呢?
鄭經原本是不想解釋的。
因為哪怕是麵對德王爺,他真不想解釋的話,他也完全可以一笑而過,那樣反而會更有逼格,因為這種油墨擱在這個時代,絕對算得上是錢途無量的重大商業機密,他不僅可以不解釋,還可以要求大家務必保密。
這絕對是合理的。
但他卻不想那麽做。
這是因為,一個墨家小魯的出現,讓他意識到,還有另一個人設也得立一立了,那就是格物致知高人的人設。
眾所周知,格物致知的概念是儒家提出來的,最早的出處是在《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可千百年來,儒家的格物致知卻僅停留在簡單的算術上,在其它領域卻無半點進展,直到王陽明那裏,才又重新強調格物致知。
反倒是從儒家出來的墨子,卻創作出了中國曆史上最早自然科學啟蒙著作《墨經》不說,還帶領墨家將工匠技藝發揚光大,製作出了不少領先於世界的工具和器械。
因此在鄭經看來,自己與其專注於儒家、道家、法家等人文領域的道,還不如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將墨家的道發揚光大,畢竟到了一千多年之後,中國的落後,就始於西方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畢竟科技才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
隻不過在此之前,他沒找到合適的機會,才沒有在數理化方麵發力,立自己格物致知高人的人設。
現在機會似乎來了。
“我說過,萬物皆有其特性,也就是萬物之道,一旦領悟了其中的道,想做到其實並不難。”
他順著德王爺的問題開口了。
再一次把原因扯到了一個道字上麵。
畢竟道是他自己重新定義的,天之道,天下萬物運轉的規律,人之道,人之法理道德,現在他這麽扯,也是相當合理的。
“你的意思是……”
隻是德王爺卻聽得有些迷迷糊糊,不懂。
“桐油,粘性極強,滲透力強,易幹,這是桐油的道。
“豆油,粘性同樣極強,滲透力較弱,但極不容易幹,這是豆油的道。
“此二者,無論用哪一種來調製油墨,都不合用,可若是將二者組合,取長補短,就能解決易幹和不易幹的問題。
“麵粉,吸附力極強,能大量吸附水漬、油漬,將其加入桐油和豆油的混合物中,便能解決滲透力強的問題。
“蜂蠟,滑膩,有光澤,將其加入後,不僅能解決油汁粘性極強,容易成團的問題,還能讓印出的字極具光澤。
“這便是原理。
“不僅如此,用此油墨印刷出來的字,理應還帶有防水、防腐、防蟲蛀等特性,因為這些原本就是桐油的道。”
鄭經的完整解釋來了。
句句沒有離開一個道字,也就是所有材料各自的特性。
在場這些人能理解的特性,並沒有涉及到太過於深奧的物理化學原理,但卻能把大家聽個目瞪口呆。
“哇,老師好厲害!”
死忠陳蒨武最先反應過來,興奮地拍起了小手。
“唉,沒想到,真是沒想到,沒想到浪之不僅在道的領悟方麵造詣相當了得,竟然在格物致知領域的學問也相當高深。”
德王爺的讚歎緊跟著也來了。
這是發自內心由衷的讚歎。
因為在他看來,能把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做出來可能是運氣,可若是在做出來的同時,還講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真本事,他不服不行。
啥?
這位書局的新主子,在道的領悟方麵造詣了得?在格物致知領域也學問高深?
同樣驚訝的小魯卻被德王爺的這一句給吸引住了。
說實在的,作為墨家傳人,他其實是在骨子裏就看不起隻會耍嘴皮子的儒家人的,可現在,他的這位新主子,卻讓他對儒家之人有了不同的觀感。
這麽說來,這位新主子更應該是墨家之人才對?
他忍不住如此想道。
這是對鄭經真正開始有了認同。
而德王爺卻興奮地說:“走,就食去,我必須得好好跟浪之喝上幾杯。”
醉香樓送過來的酒食早已到了,隻不過因為德王爺急於試墨,才涼在了那裏,現在,他想跟鄭經像老朋友一樣暢飲一番。
這也是在見證了新型油墨的誕生之後,對鄭經有了高度的認可。
隻不過他似乎忘了,今天他是過來抓女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