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王妃確實是看得暗暗心驚。
她原本以為,船上的這些士子,雖然對鄭經的才華佩服有加,但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驕傲,真要想讓他們死心塌地地跟著鄭經,那一兩個,三五個或許有可能,全部則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因此,對於鄭經的真理社拉成員之事,她一向抱著看熱鬧的態度,聽的多,但絕對不發表意見。
她怎麽也沒想到,船一到揚州,鄭經竟然又折騰出了一本《三字經》出來,結果讓船上所有的士子都做出了跟隨他的選擇。
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多股勢力的聯合。
別看這些士子還年輕,暫時還沒有步入仕途,可到了這個程度,都已經算得上是各自家族年輕一輩中的中堅人物了,家族對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支持。
而一旦他們成長起來,在仕途上有了好的開始,或在聲望上有了不錯的影響力,家族對他們的支持力度同樣也會加大。
這也就意味著,跟這些年輕士子交好,甚至還能幫到這些士子成長的鄭經,同樣也有可能獲得他們背後家族勢力的支持。
這樣發展下去,真是不得了!
說句誇張一點的,等他們成長起來之後,若是他們想造反,顛覆大夏朝,也不是不可能。
要知道,當年大夏朝先祖霸帝起事,最開始僅是獲得了吳興沈氏的支持,後來成規模了才陸續有別的世家的加入,最終卻成就了現在的大夏朝。
細思極恐。
那鄭經會造反嗎?
對於這一點,德王妃並不確定,雖然從目前來看,鄭經應該是沒這個心思的,但時勢變化所造成的意外誰也不敢保證,因此,她覺得自己有必要再跟鄭經長談一次。
一為試探他的心思,看他是否有不該有的野望、反骨。
而來,若是鄭經沒野望沒反骨,那她就更應該好好利用一番這股極具成長潛力的新勢力了。
於是,鄭經又一次被他請到了她的船艙。
“浪之,再過幾日就到了會寧了,你可有何打算?”
老調重彈,一個曾經被她問過的問題又從她嘴裏冒了出來。
鄭經楞了一下。
他心想,這個問題你不是已經問過我很多遍了嗎?
但他還是迴道:“真沒啥別的打算了,也就是編編書,然後把報紙給辦起來。”
這也確實是大實話。
盡管他有亂臣賊子之心,但他也知道,這事急不得,在機會來臨之前,他要做的,就是蟄伏,打基礎,除此之外,別的任何多餘的動作都不要做,否則的話,就會死的很難看。
而所謂的打基礎,無非就是賺錢,然後文化思想上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而不是急於去發展勢力,或挖空心思在仕途上往上爬之類的。
基於這一原則,他給自己定的小目標,確實也就是出書、辦報,然後就是賺錢。
德王妃卻又問道:“除此之外,你就沒想過在仕途上有所發展?若是有的話,王爺可以幫你舉薦,以免浪費你的大才。”
一記誘餌被她拋了出來。
正常情況下,士子想走仕途,最正規的途徑是參加會試,金榜題名,就能得到一個好的前程,基本上是縣令起步。
但也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舉子在出現官職空缺並且還有人舉薦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當官當吏的,像鄭經這樣的,若是有德王爺舉薦,那同樣也可以縣令起步,或者在朝中某個衙門當個小吏之類的,先積攢資曆和人脈。
尤其是後一種情況,不僅能積攢資曆和人脈,還不影響他繼續參加兩年之後的會試。
換做是其他士子,肯定是對此求之不得。
德王爺的推薦,那絕對是仕途捷徑啊,不比編書辦報之類的強得多?
鄭經卻搖了搖頭:“還是算了,走仕途幹些瑣事挺浪費時間的,我還是對道更感興趣,有誌於把正確的思想和文化傳遞給世人。”
德王妃錯愕。
對仕途不感興趣?
這是一心要效仿聖人,走思想傳播之道嗎?
眾所周知,古之聖人,包括老子、孔子、孟子、荀子、莊子等,都是無心仕途,幾乎都沒怎麽做過官,而是專心於道。
而現在,鄭經竟然也流露出了這樣的想法。
很明顯,她的試探算是失敗了。
她原本以為,失去鄭氏支持的鄭經,是在對仕途已看不到太大希望的情況下,才無奈選擇了往道的方向發力,誰知在她拋出了德王爺這一強力靠山之後,鄭經竟然還是不動心。
德王爺是誰?
那可是當今聖上的親弟弟啊!
有他舉薦,不必滎陽鄭氏的支持要強得多?
如此看來,他根本就沒什麽野望,更不用提什麽反骨啊!
古之聖人,有誰動過造反的心思?
這下她終於徹底放下心來。
這心一放下,想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了。
在此之前,她原本是沒打算跟鄭經提已經得罪沈家,沈家欲滅之而後快的事的,畢竟那是她的算計。
可現在,她卻打算鄭重提醒一下了。
看在鄭經一下子又團結了那麽多有背景的士子的份上。
在她看來,在沈家麵前,現在的鄭經已經不算是完全沒了還手之力,稍稍謹慎一點的話,說不定還能幫她攪一攪沈家和靖王那邊的局。
“那我可得提醒你,等到了會寧之後,你可得小心吳興沈家。”
她開始主動幫鄭經樹敵了。
別以為前天子被廢為靖王,沈家就失了勢,事實上,因為大夏朝建立之時的擁立之功,沈氏最大的勢力不是在朝中,而是在地方軍政,餘杭以南的很多地方,比如說廣州、交州等,軍政大權幾乎全部掌握在沈氏族人手中。
也正因為如此,弄得當今聖上都不敢輕易動沈家,結果是現在的五兵尚書之位,還是落在沈家人手裏,讓沈家把控著朝廷的軍政大權。
“別以為鄭家小姐的那封信,就一定能幫你洗脫拐帶鄭家小姐的冤屈,那頂多隻能讓鄭家不會對你怎麽樣,而沈家,勢必已將你恨之入骨。”
德王妃又換了一種說法提醒道。
她當然不會輕易承認,鄭經之所以會被沈家恨之入骨,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的算計。
緊接著,她細細跟鄭經解說起沈家在朝中的勢力來。
一副關愛有加的姿態。
鄭經:“……”
我人還沒到會寧,就已經有強敵在等著我了嗎?
她原本以為,船上的這些士子,雖然對鄭經的才華佩服有加,但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驕傲,真要想讓他們死心塌地地跟著鄭經,那一兩個,三五個或許有可能,全部則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因此,對於鄭經的真理社拉成員之事,她一向抱著看熱鬧的態度,聽的多,但絕對不發表意見。
她怎麽也沒想到,船一到揚州,鄭經竟然又折騰出了一本《三字經》出來,結果讓船上所有的士子都做出了跟隨他的選擇。
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多股勢力的聯合。
別看這些士子還年輕,暫時還沒有步入仕途,可到了這個程度,都已經算得上是各自家族年輕一輩中的中堅人物了,家族對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支持。
而一旦他們成長起來,在仕途上有了好的開始,或在聲望上有了不錯的影響力,家族對他們的支持力度同樣也會加大。
這也就意味著,跟這些年輕士子交好,甚至還能幫到這些士子成長的鄭經,同樣也有可能獲得他們背後家族勢力的支持。
這樣發展下去,真是不得了!
說句誇張一點的,等他們成長起來之後,若是他們想造反,顛覆大夏朝,也不是不可能。
要知道,當年大夏朝先祖霸帝起事,最開始僅是獲得了吳興沈氏的支持,後來成規模了才陸續有別的世家的加入,最終卻成就了現在的大夏朝。
細思極恐。
那鄭經會造反嗎?
對於這一點,德王妃並不確定,雖然從目前來看,鄭經應該是沒這個心思的,但時勢變化所造成的意外誰也不敢保證,因此,她覺得自己有必要再跟鄭經長談一次。
一為試探他的心思,看他是否有不該有的野望、反骨。
而來,若是鄭經沒野望沒反骨,那她就更應該好好利用一番這股極具成長潛力的新勢力了。
於是,鄭經又一次被他請到了她的船艙。
“浪之,再過幾日就到了會寧了,你可有何打算?”
老調重彈,一個曾經被她問過的問題又從她嘴裏冒了出來。
鄭經楞了一下。
他心想,這個問題你不是已經問過我很多遍了嗎?
但他還是迴道:“真沒啥別的打算了,也就是編編書,然後把報紙給辦起來。”
這也確實是大實話。
盡管他有亂臣賊子之心,但他也知道,這事急不得,在機會來臨之前,他要做的,就是蟄伏,打基礎,除此之外,別的任何多餘的動作都不要做,否則的話,就會死的很難看。
而所謂的打基礎,無非就是賺錢,然後文化思想上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而不是急於去發展勢力,或挖空心思在仕途上往上爬之類的。
基於這一原則,他給自己定的小目標,確實也就是出書、辦報,然後就是賺錢。
德王妃卻又問道:“除此之外,你就沒想過在仕途上有所發展?若是有的話,王爺可以幫你舉薦,以免浪費你的大才。”
一記誘餌被她拋了出來。
正常情況下,士子想走仕途,最正規的途徑是參加會試,金榜題名,就能得到一個好的前程,基本上是縣令起步。
但也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舉子在出現官職空缺並且還有人舉薦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當官當吏的,像鄭經這樣的,若是有德王爺舉薦,那同樣也可以縣令起步,或者在朝中某個衙門當個小吏之類的,先積攢資曆和人脈。
尤其是後一種情況,不僅能積攢資曆和人脈,還不影響他繼續參加兩年之後的會試。
換做是其他士子,肯定是對此求之不得。
德王爺的推薦,那絕對是仕途捷徑啊,不比編書辦報之類的強得多?
鄭經卻搖了搖頭:“還是算了,走仕途幹些瑣事挺浪費時間的,我還是對道更感興趣,有誌於把正確的思想和文化傳遞給世人。”
德王妃錯愕。
對仕途不感興趣?
這是一心要效仿聖人,走思想傳播之道嗎?
眾所周知,古之聖人,包括老子、孔子、孟子、荀子、莊子等,都是無心仕途,幾乎都沒怎麽做過官,而是專心於道。
而現在,鄭經竟然也流露出了這樣的想法。
很明顯,她的試探算是失敗了。
她原本以為,失去鄭氏支持的鄭經,是在對仕途已看不到太大希望的情況下,才無奈選擇了往道的方向發力,誰知在她拋出了德王爺這一強力靠山之後,鄭經竟然還是不動心。
德王爺是誰?
那可是當今聖上的親弟弟啊!
有他舉薦,不必滎陽鄭氏的支持要強得多?
如此看來,他根本就沒什麽野望,更不用提什麽反骨啊!
古之聖人,有誰動過造反的心思?
這下她終於徹底放下心來。
這心一放下,想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了。
在此之前,她原本是沒打算跟鄭經提已經得罪沈家,沈家欲滅之而後快的事的,畢竟那是她的算計。
可現在,她卻打算鄭重提醒一下了。
看在鄭經一下子又團結了那麽多有背景的士子的份上。
在她看來,在沈家麵前,現在的鄭經已經不算是完全沒了還手之力,稍稍謹慎一點的話,說不定還能幫她攪一攪沈家和靖王那邊的局。
“那我可得提醒你,等到了會寧之後,你可得小心吳興沈家。”
她開始主動幫鄭經樹敵了。
別以為前天子被廢為靖王,沈家就失了勢,事實上,因為大夏朝建立之時的擁立之功,沈氏最大的勢力不是在朝中,而是在地方軍政,餘杭以南的很多地方,比如說廣州、交州等,軍政大權幾乎全部掌握在沈氏族人手中。
也正因為如此,弄得當今聖上都不敢輕易動沈家,結果是現在的五兵尚書之位,還是落在沈家人手裏,讓沈家把控著朝廷的軍政大權。
“別以為鄭家小姐的那封信,就一定能幫你洗脫拐帶鄭家小姐的冤屈,那頂多隻能讓鄭家不會對你怎麽樣,而沈家,勢必已將你恨之入骨。”
德王妃又換了一種說法提醒道。
她當然不會輕易承認,鄭經之所以會被沈家恨之入骨,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的算計。
緊接著,她細細跟鄭經解說起沈家在朝中的勢力來。
一副關愛有加的姿態。
鄭經:“……”
我人還沒到會寧,就已經有強敵在等著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