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顧青青進入會議廳,現場更是騷動起來。
“定國公和顧大小姐來了,聽他們怎麽說。”
“定國公能夠平定漠南,相信對這次的事情也會有辦法。”
但其實,我自己多少斤兩自己是清楚的,從來沒有正式帶兵打過仗,連軍隊裏的一些基本我都不清楚,真要我在這種時候出謀劃策,指望我去擊退天啟的軍隊,那也太高看我了。
不過畢竟現在是定國公,頂著國公的頭銜,怎麽也得裝裝樣子。
獨孤景明還沒有到,最近的事情是一波接一波,西門衛風駕崩,原本首輔應該協助皇室選出新皇,順利完成過渡才是重中之重,豈知,天啟忽然發難,意圖對東海三郡出手。
這東海三郡一直存在爭議,星耀方麵無數次強調東海三郡是星耀的國土,天啟方麵也是一樣,且在曆史上也多次易主,天啟強大,就會落入天啟手中,星耀強大,也會被星耀納入版圖,反正到了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了,東海三郡到底是星耀還是天啟的。
倒是三皇子西門長生和六皇子西門衛風已經抵達會議廳,看到我和顧青青到來,都是客氣地向我們打招唿,要我們過去坐。
我和顧青青相視一眼,最後決定誰那邊都不去,在中間找了一個位置坐下。
我們抵達後沒多久,獨孤景明以及獨孤洪就急急忙忙進入會議廳。
在新皇還沒有選出來之前,國事大多由獨孤景明這個首輔暫時做主,皇室的事情則主要由西門傲然負責。
獨孤景明坐下後,抹了一把額頭的汗,一臉嚴肅地說:“在來的路上,又收到消息,平西侯已經緊急調集大軍,親自率軍趕往支援,相信應該能穩住局勢。”
我說道:“外交大臣那兒怎麽說?”
獨孤景明說:“外交大臣在收到消息後第一時間正式聯係天啟外交部,對他們的行為表示譴責,要求他們馬上撤軍,但是天啟方麵迴應,說是我們包庇天啟的叛徒姬雨晴、姬萱、姬元、姬壽等人,要我們馬上交人,否則的話一切免談。”
我聽到獨孤景明的話,當場就失聲笑了起來:“因為幾個天啟皇室的人員對星耀宣戰,他們也真是想得出這麽荒謬的借口。”
三皇子說:“什麽天啟的叛徒啊?”
獨孤景明說:“這就得問定國公了,定國公應該清楚。”
聽到獨孤景明的話,整個會議廳就轟動起來。
原來天啟方麵動武竟是因為天啟皇室的公主和郡主逃到了星耀境內。
大家不禁往我看來,姬萱的身份現在已經公開,和我的關係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所以無形中我就成了罪魁禍首。
“定國公啊,姬雨晴和姬萱畢竟是天啟皇室的人,咱們總不能因為天啟的人讓自己的國家承受損失吧。”
“這可不是私人問題啊,定國公,如果是真的,希望定國公以星耀為重,還是把人交出去吧。”
“哎,要是因為幾個外人,失去了東海三郡,那就沒法跟國民交代了。”
我聽到現場的聲音,不禁感到頭皮發麻,怎麽感覺事情又扯到我了,無緣無故背鍋啊。
眼見所有人都在看著我,等我的迴複。
我隻得站了起來,大聲說道:“大家靜一靜,聽我說幾句。”
現場迅速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
我略微整理了一下頭緒,說道:“天啟方麵的說辭大家就信嗎?難道真的是因為天啟的公主和郡主逃入咱們星耀境內,他們才會發動戰爭?請大家理智地思考一下,就算是想要逼我們星耀交人,也該有個交涉的過程啊,可外交大臣那兒沒有任何匯報,天啟外交部從來沒有知會過咱們。據我所知,天啟公主和郡主是由他們的人放行,進入咱們星耀境內,之後沒多久,天啟就發動了戰爭。在那之前大軍早已集結在邊境,借口說是演習,大家難道不覺得這是有預謀的嗎?我可以斷定,就算咱們交出人,天啟一樣不會撤軍。他們的目的很簡單,趁火打劫,看準咱們陛下駕崩,新皇還沒有確立之前的混亂時期,打算將東海三郡給奪走。”
獨孤景明聽到我的話沉吟起來。
現場不少人開始點頭,漸漸想明白了。
“是啊,如果真的隻是因為幾個逃入咱們星耀境內的人,怎麽可能會事先不做任何交涉,直接發兵?”
“大軍提前集結,一開戰就果斷無比,沒有任何拖泥帶水,這哪裏是因為幾個天啟的逃犯的問題?”
“天啟太狡猾了,自己把人放過來,自己又反咬一口。”
星耀一內閣大臣說道:“那定國公以為咱們該怎麽應對?”
我說道:“軍事上的事情我不懂,這些要軍部討論做決定,我隻是就事論事,說出了天啟方麵的真麵目。以我估計,姬勇這次發動戰爭還有一個目的,轉移天啟國內的注意力。”
獨孤景明說:“這又怎麽說?”
我說道:“姬勇日前謀害了天啟皇帝姬揚,並且逼死了英武親王,意圖登上帝位,但雖然他有姬耀的密詔,還找了人陷害姬揚和咱們星耀勾結,可依舊有人對他表示質疑。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最快最有效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就隻有一個,對星耀開戰,讓所有人的注意力放到戰爭上來。他這樣做還可以獲得很多好處,看準咱們星耀還沒有選出新皇的疲軟時期,拿下東海三郡時機最佳,一旦成功,他就會獲得極高的聲望,所有質疑的聲音都會消失。”
六皇子說:“定國公分析得很對。”
我說道:“所以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怎麽擊退天啟的軍隊,而不是想著和他們談判,談判是不會有結果的,就算交人,天啟難道真會撤軍?不會,現在已是到了拚刺刀的時候,不要報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且我們一旦交人,那就代表星耀向天啟低頭,有一必有二,以後他們得寸進尺,難道咱們就不斷退讓。”
“定國公和顧大小姐來了,聽他們怎麽說。”
“定國公能夠平定漠南,相信對這次的事情也會有辦法。”
但其實,我自己多少斤兩自己是清楚的,從來沒有正式帶兵打過仗,連軍隊裏的一些基本我都不清楚,真要我在這種時候出謀劃策,指望我去擊退天啟的軍隊,那也太高看我了。
不過畢竟現在是定國公,頂著國公的頭銜,怎麽也得裝裝樣子。
獨孤景明還沒有到,最近的事情是一波接一波,西門衛風駕崩,原本首輔應該協助皇室選出新皇,順利完成過渡才是重中之重,豈知,天啟忽然發難,意圖對東海三郡出手。
這東海三郡一直存在爭議,星耀方麵無數次強調東海三郡是星耀的國土,天啟方麵也是一樣,且在曆史上也多次易主,天啟強大,就會落入天啟手中,星耀強大,也會被星耀納入版圖,反正到了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了,東海三郡到底是星耀還是天啟的。
倒是三皇子西門長生和六皇子西門衛風已經抵達會議廳,看到我和顧青青到來,都是客氣地向我們打招唿,要我們過去坐。
我和顧青青相視一眼,最後決定誰那邊都不去,在中間找了一個位置坐下。
我們抵達後沒多久,獨孤景明以及獨孤洪就急急忙忙進入會議廳。
在新皇還沒有選出來之前,國事大多由獨孤景明這個首輔暫時做主,皇室的事情則主要由西門傲然負責。
獨孤景明坐下後,抹了一把額頭的汗,一臉嚴肅地說:“在來的路上,又收到消息,平西侯已經緊急調集大軍,親自率軍趕往支援,相信應該能穩住局勢。”
我說道:“外交大臣那兒怎麽說?”
獨孤景明說:“外交大臣在收到消息後第一時間正式聯係天啟外交部,對他們的行為表示譴責,要求他們馬上撤軍,但是天啟方麵迴應,說是我們包庇天啟的叛徒姬雨晴、姬萱、姬元、姬壽等人,要我們馬上交人,否則的話一切免談。”
我聽到獨孤景明的話,當場就失聲笑了起來:“因為幾個天啟皇室的人員對星耀宣戰,他們也真是想得出這麽荒謬的借口。”
三皇子說:“什麽天啟的叛徒啊?”
獨孤景明說:“這就得問定國公了,定國公應該清楚。”
聽到獨孤景明的話,整個會議廳就轟動起來。
原來天啟方麵動武竟是因為天啟皇室的公主和郡主逃到了星耀境內。
大家不禁往我看來,姬萱的身份現在已經公開,和我的關係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所以無形中我就成了罪魁禍首。
“定國公啊,姬雨晴和姬萱畢竟是天啟皇室的人,咱們總不能因為天啟的人讓自己的國家承受損失吧。”
“這可不是私人問題啊,定國公,如果是真的,希望定國公以星耀為重,還是把人交出去吧。”
“哎,要是因為幾個外人,失去了東海三郡,那就沒法跟國民交代了。”
我聽到現場的聲音,不禁感到頭皮發麻,怎麽感覺事情又扯到我了,無緣無故背鍋啊。
眼見所有人都在看著我,等我的迴複。
我隻得站了起來,大聲說道:“大家靜一靜,聽我說幾句。”
現場迅速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
我略微整理了一下頭緒,說道:“天啟方麵的說辭大家就信嗎?難道真的是因為天啟的公主和郡主逃入咱們星耀境內,他們才會發動戰爭?請大家理智地思考一下,就算是想要逼我們星耀交人,也該有個交涉的過程啊,可外交大臣那兒沒有任何匯報,天啟外交部從來沒有知會過咱們。據我所知,天啟公主和郡主是由他們的人放行,進入咱們星耀境內,之後沒多久,天啟就發動了戰爭。在那之前大軍早已集結在邊境,借口說是演習,大家難道不覺得這是有預謀的嗎?我可以斷定,就算咱們交出人,天啟一樣不會撤軍。他們的目的很簡單,趁火打劫,看準咱們陛下駕崩,新皇還沒有確立之前的混亂時期,打算將東海三郡給奪走。”
獨孤景明聽到我的話沉吟起來。
現場不少人開始點頭,漸漸想明白了。
“是啊,如果真的隻是因為幾個逃入咱們星耀境內的人,怎麽可能會事先不做任何交涉,直接發兵?”
“大軍提前集結,一開戰就果斷無比,沒有任何拖泥帶水,這哪裏是因為幾個天啟的逃犯的問題?”
“天啟太狡猾了,自己把人放過來,自己又反咬一口。”
星耀一內閣大臣說道:“那定國公以為咱們該怎麽應對?”
我說道:“軍事上的事情我不懂,這些要軍部討論做決定,我隻是就事論事,說出了天啟方麵的真麵目。以我估計,姬勇這次發動戰爭還有一個目的,轉移天啟國內的注意力。”
獨孤景明說:“這又怎麽說?”
我說道:“姬勇日前謀害了天啟皇帝姬揚,並且逼死了英武親王,意圖登上帝位,但雖然他有姬耀的密詔,還找了人陷害姬揚和咱們星耀勾結,可依舊有人對他表示質疑。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最快最有效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就隻有一個,對星耀開戰,讓所有人的注意力放到戰爭上來。他這樣做還可以獲得很多好處,看準咱們星耀還沒有選出新皇的疲軟時期,拿下東海三郡時機最佳,一旦成功,他就會獲得極高的聲望,所有質疑的聲音都會消失。”
六皇子說:“定國公分析得很對。”
我說道:“所以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怎麽擊退天啟的軍隊,而不是想著和他們談判,談判是不會有結果的,就算交人,天啟難道真會撤軍?不會,現在已是到了拚刺刀的時候,不要報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且我們一旦交人,那就代表星耀向天啟低頭,有一必有二,以後他們得寸進尺,難道咱們就不斷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