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張老丈,鄙人唐儉有禮了。”唐儉客氣的對這個老者拱了拱手。
“喔~喔~喔喔~”
一陣喧鬧聲傳來,原來是馬幫中的後生們都紛紛從高處一躍跳入了水潭中,他們在潭水中盡情的嬉戲著。
“先生,我等身上也多汗臭,也想入水洗洗。”
“好!去吧!注意莫去深水區。”唐儉笑著對來請示的便服小校說著。
很快,兩撥年輕人便耍在了一處,不分你我了。
唐儉簡單的梳洗了一番之後,走到一旁的崖邊看著遠處。
一眼望去,蔥嶺山勢險峻且峰巒疊嶂,不見盡頭。
唐儉不禁連連歎息著。
“怎麽?唐員外可是感歎蔥嶺路途艱辛?”
“老丈有所不知,這蔥嶺高山和東麵的大漠將整個大隋安西府一分為二。南北兩方消息隔絕,南北商旅都難以互通,這對我於闐百姓而言尤其艱難。”
“是啊!我馬幫行走蔥嶺一年最多與夏秋兩季來往兩迴,受馬力所限托運的貨物也不多。好在碎葉城中的胡商較多,老漢這托運過去的布匹尚能賣個好價錢。”
“張老丈,我來問你,從此地過去的山路還好走麽?還要走幾日方能到達山北平原?”
“嗬嗬!這蔥嶺的馬道倒也不難走,有些地段還能並排四馬前行。若是走的快,還有最多10日便能走出蔥嶺抵達山北。但要想到碎葉城的話,還需6、7日時間。”
“就是說要到達碎葉城至少還需半月?”
“嗯!至少半月。”張老丈撫須點頭道。
“若是朝廷撥款整修馬道,老丈以為如何?”
“嗬嗬!沒有必要。一是蔥嶺通行的時間較短,每年入秋不久便要降雪,蔥嶺的山道便被雪封而無法通行。而冰雪融化又要等到來年四月間。老丈以為拓寬馬道並不值得。再說,如今敦煌修建的寬敞道路即將連接於闐郡。老丈今年去碎葉城也可能就是最後一次了,今後的布匹便要販運至內地售賣,那時雖價格不如賣與碎葉胡商,但每次可用車多載貨物,想必也是極劃算的。”
“嗯~老丈說的有理。”唐儉聽了不禁點頭,心中一直存的改善蔥嶺道路通行的想法漸漸打消。
入夜,遠處山坳中的虎嘯和狼嚎絲毫沒有引起人們的恐懼,在幾堆篝火的映照下,兩撥人相安無事一覺到天明。
簡單的用過早飯後,張老丈的馬幫在前開路,唐儉一行人在後緊跟,又踏上了前往碎葉城的行程。
兩個月後,唐儉巡視安西府全境的長篇報告送到了餘杭。
此時,楊二正和穆先生及妻子一道流連於餘杭西湖的湖光山色美景之中。
在距西湖以西不遠的靈隱山中,靈隱寺龐大的寺院建築群在青山綠水的輝映下顯得格外莊嚴而肅穆。
這天,楊二未像往常那樣在去西湖遊玩,而是被迫留在了靈隱寺居士閣客房中研讀著剛由專使從長安送來的唐儉大作《安西巡檢書》並對其中的相關事項和隨行幕僚們進行著探討。
“沒想到唐茂約還有此韌勁,居然憑著一雙腳走遍了安西府。還寫就了這數萬言的《安西巡檢書》,著實不易啊!諸位,茂約在這書中最先倡導的便是將諾大的安西分為三府,以大漠為界分為安西都護府府和漠南都護府,在將碎葉城以西設為蒙池都護府,諸位都說說各自的想法吧!”楊二對在座的盧照鄰和曾去過安西府的長孫無忌說道。
“陛下,安西歸於我朝已經三年了,這三年間因為沙漠的阻隔,其實於闐、且末和鄯善三郡原本就難以聽命於安西府衙。特別是在每年的冬季世民更是對三郡鞭長莫及。到不如讓此三郡合並為一州府,以於闐特區為治所成立漠南府,同歸於闐張須陀和李建成管轄。而蒙池府,據下官所知,因太過偏遠,地廣人稀且漢民極少,世民也無暇顧及,不如就依唐儉所諫另成一州。”長孫無忌拱手說道,因李世民是他的妹夫,所以可直言其名。
“雞肋啊!蒙池府?據聞除了成片的草原和森林外,少有人煙。成了新的州府又能怎樣?難不成還要往極西之地遷民?依臣看,不如就讓其依托於安西府,暫由李世民管理。料也多不出多少政務來。”
盧照鄰不以為然的說道。他認為連人口都極少的地方,成立新的州府沒有意義。
“穆老以為如何?”
“陛下,唐儉眼光看的還是很長遠的。諾大一個安西府,光靠世民他們根本就無暇顧及到每個地方。現如今,世民抓的是原西突厥帝國最富裕的安西東部地區,這一地區人口稠密,漢胡融合最好。蒙池府雖然人口少,但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在世民無暇顧及之時,當把碎葉城以西地區單獨成立一州府,派專人前往治理。就算打不下糧食來,至少也可成為我中央王朝最大的馬場,那裏可是出產汗血寶馬的地方。”穆先生不能把話點明,隻能是點到即止。
“嗯!穆老所言極是。那裏不光是優良的馬場還是物產豐富之地,不能聽之任之。朕當從茂約之言,成立蒙池都護府,不過派何人前往鎮守呢?”
楊二說完,眾人聽罷也都低頭不語,派哪員大將前往極西的蒙池府駐守確實是個難題。
“陛下,依穆某看不如派一員忠實的突厥大將前往。那裏原本就是突厥人多,漢民少的地方,派突厥大將鎮守最好。”
穆先生提醒道,他知道任何一個漢軍大將都很難長期在那裏紮根,不光是水土不服的原因,還在於那裏實在太少漢民居住了。讓漢人官員去管當地突厥百姓,難度會非常大。
“穆老說的是!嗯~朕已有一個人選了。”
楊二說完,忙提筆書寫禦旨。
“刷~刷~刷~”的一陣筆走龍蛇後,禦旨書寫完畢。
“無忌,將朕的這封任命書送往京城防務部,著宇文防相和李靖火速辦理。”楊二將手書遞給長孫無忌說道。
長孫無忌接過禦旨,簡單瀏覽一遍後不由大驚,看向楊二。
“怎麽?朕選的蒙池節度使人選不好麽?阿史那蘇尼雖年邁了些,但其畢竟曾是突厥可汗王叔,在突厥人中有一定聲望。其子阿史那姆巴佩雖名聲不顯,但也對我大隋忠誠有佳。更令朕放心的是其孫阿史那社兒,受我大隋影響,已經成為我大隋年輕一代將領中的佼佼者,對我大隋更是忠心不二。有這祖孫三代為朕守衛邊疆,朕還有什麽不放心的呢?快去安排傳旨事宜吧!”
“是,陛下。”長孫無忌聽罷楊二解釋後,這才放心出去辦差。
“嗯!陛下這手以夷製夷之法,雖不利於蒙池民生發展,但可得一隻精銳的突厥騎兵,一旦征伐花剌子模,這支精銳騎兵定然可派大用。”穆先生點頭讚道。
對於阿史那蘇尼父子,穆先生並不熟悉,但對曆史上著名的突厥大將,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最為倚重的異族將領阿史那社兒的大名,他是知道的。
“是啊!一旦西征,阿史那蘇尼的突厥族精銳騎兵和侯君集的大隋精銳騎兵便是朕手中的兩個拳頭,定能砸爛花剌子模和波斯兩強。”
“陛下,臣這裏的李密來書,要如何應付?”盧照鄰見安西府的事情似乎商議完了,忙轉換話題問道。
“誒~盧公心急了,茂約疏中所言的第二項還未討論。李密的事情先放一放再說,不急一時。”
“陛下,唐茂約還有何時?”
“茂約先生一共提到三事,這第一件安西分治算有了眉目。可這第二件卻也是大事。茂約先生提議將駐紮武威的西部戰區西移至龜茲,此論已得防務部副相藥師將軍認可,現就等朕批複了。盧公覺得茂約此提議如何?”
“這~貌似可行。西部戰區年前已經擴編,足可將戰區部西移,各項軍事物資的儲備處也一並西移最好,此舉也為陛下西征預作準備。”盧照鄰答道。
“嗯!朕也是這麽想的,現如今武威城早已是我大隋腹心重鎮,不複為邊庭大城了。”
說完,楊二又提筆在桌案上寫就一篇調兵部署禦旨。剛一寫完,就見長孫無忌複入房中來。
“無忌來的正好,速將此書一並發往京城防務部。”
“是,陛下。”長孫無忌接過手寫禦旨後,再次出房去了。
“嗬嗬!微臣願聞陛下第三件安西大事。”盧照鄰笑著問道。
“嗬嗬!這第三件事情麽,就不怎麽好辦了。”楊二也笑著說道。
“陛下,是唐茂約向陛下要建設開發用銀麽?”
“差不多吧!朕還不知該如何迴他。”
楊二將唐儉的長篇巡記握在手中,起身走向門口,看向遠方成巒疊嶂的大小山峰。
“茂約建議修建碎葉城到貴山之間的公路。朕知道這條路不好修,就算路有了,但利用率也不高。”
“不高?陛下,若是同意修路,此路段也可納入我絲綢商道啊!我朝客商再去西方諸國豈不方便?何來利用率不高一說?”盧照鄰不解的問道。
“盧公,汝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先不說這條路修建難度如何,朕怕修通了我朝客商也不會再從那裏去往西方諸國。”
“陛下,何故有此顧慮?微臣常與客商打交道,他們獲取利益的企圖始終是有的,一旦道路修好,他豈能不用?除非還有更好的前往西方的道路。”
“嗬嗬~盧先生怕是說對了,正有一條更好的道路前往西方。”穆先生笑著插話道。
“穆先生,盧某願聞其詳。”
“君不曾聽說海上絲綢之路麽?”
“穆先生之意是近路不走,反走距離更遠的海路?這豈非本末倒置?”
“穆老之言確是真的。”
楊二接過話頭道,“走陸路雖然近些,但每次所載之貨物不多,且馬匹托運極易損壞貨物。這點遠遠比不上一條大船的載貨量,且不易碰碎那些價值不非的陶器,琉璃器皿等物。遠是遠了些,但行船之人並不勞累。”
“如此說來也有些道理。”
用船運貨肯定遠比馬匹運載的多,盧照鄰被一點撥頓時醒悟。
“可惜唐茂約及京城內務部諸臣都不清楚這點,還以為陸上絲綢之路是通往西方諸國的唯一通道。”
一時間,場麵沉悶起來。
這時,辦完事情的長孫無忌再次走進房來,見房中氣氛壓抑,眾人都憑欄遠眺不說話,便低聲問著一旁抱劍侍立的仲堅。
仲堅對著長孫無忌的耳朵小聲嘀咕著,就見長孫無忌邊聽邊點著頭。
“嗬嗬!陛下何必為此事煩惱呢?修建道路一事完全可交給世民和阿史那蘇尼兩人去商量著辦,朝廷無需為此操心的。”長孫無忌了解了緣由後不禁笑著拱手對眾人說道。
一句話點醒眾人,讓一件棘手的事情頓時變得簡單了。
“嗬嗬~無忌提醒的是,我等皆在此杞人憂天了。那條路有沒有條件去修,修了之後使用率如何?其實都不是我等想的,正該是世民的事情。”楊二一掃陰霾,笑了起來。
“陛下,既如此,這李密疏中所言~”
“盧公,今日天氣很好,不如同船遊湖,其他事情到湖上去說,走~”
“陛下,陛~陛下~唉!”盧照鄰還要多說時就見楊二已經率眾出房直奔湖邊去了,隻得歎息一聲後悄然跟上。
一行人登上遊船,遊船朝向飛來峰方向駛去。
“盧公,現在說吧!李密來書中說了什麽?”看向寬廣的湖水和遠處的青色群峰,楊二心曠神怡輕鬆的問著。
“陛下啊!微臣這裏不光有鮮州李密的來信,還有太行特區華公義將軍和安南州杜伏威將軍的信。”盧照齡舉著三封書信對楊二說道。
“嗬嗬!這麽多人給朕上奏疏?他們都說些什麽?”迎著湖風,大口吸著最為新鮮的空氣,楊二問道。
“說來這些人都是一個目地,陛下,他們都欲為上海港新城建設提供原木。特別是李密,他說鮮州現有古樹最多,足可用來做大殿梁柱之用。欲想成為新城原木提供地,還說這是為了鮮州閉塞,物產不多,隻有原木最多,可供新城建設之用。”4097
“喔~喔~喔喔~”
一陣喧鬧聲傳來,原來是馬幫中的後生們都紛紛從高處一躍跳入了水潭中,他們在潭水中盡情的嬉戲著。
“先生,我等身上也多汗臭,也想入水洗洗。”
“好!去吧!注意莫去深水區。”唐儉笑著對來請示的便服小校說著。
很快,兩撥年輕人便耍在了一處,不分你我了。
唐儉簡單的梳洗了一番之後,走到一旁的崖邊看著遠處。
一眼望去,蔥嶺山勢險峻且峰巒疊嶂,不見盡頭。
唐儉不禁連連歎息著。
“怎麽?唐員外可是感歎蔥嶺路途艱辛?”
“老丈有所不知,這蔥嶺高山和東麵的大漠將整個大隋安西府一分為二。南北兩方消息隔絕,南北商旅都難以互通,這對我於闐百姓而言尤其艱難。”
“是啊!我馬幫行走蔥嶺一年最多與夏秋兩季來往兩迴,受馬力所限托運的貨物也不多。好在碎葉城中的胡商較多,老漢這托運過去的布匹尚能賣個好價錢。”
“張老丈,我來問你,從此地過去的山路還好走麽?還要走幾日方能到達山北平原?”
“嗬嗬!這蔥嶺的馬道倒也不難走,有些地段還能並排四馬前行。若是走的快,還有最多10日便能走出蔥嶺抵達山北。但要想到碎葉城的話,還需6、7日時間。”
“就是說要到達碎葉城至少還需半月?”
“嗯!至少半月。”張老丈撫須點頭道。
“若是朝廷撥款整修馬道,老丈以為如何?”
“嗬嗬!沒有必要。一是蔥嶺通行的時間較短,每年入秋不久便要降雪,蔥嶺的山道便被雪封而無法通行。而冰雪融化又要等到來年四月間。老丈以為拓寬馬道並不值得。再說,如今敦煌修建的寬敞道路即將連接於闐郡。老丈今年去碎葉城也可能就是最後一次了,今後的布匹便要販運至內地售賣,那時雖價格不如賣與碎葉胡商,但每次可用車多載貨物,想必也是極劃算的。”
“嗯~老丈說的有理。”唐儉聽了不禁點頭,心中一直存的改善蔥嶺道路通行的想法漸漸打消。
入夜,遠處山坳中的虎嘯和狼嚎絲毫沒有引起人們的恐懼,在幾堆篝火的映照下,兩撥人相安無事一覺到天明。
簡單的用過早飯後,張老丈的馬幫在前開路,唐儉一行人在後緊跟,又踏上了前往碎葉城的行程。
兩個月後,唐儉巡視安西府全境的長篇報告送到了餘杭。
此時,楊二正和穆先生及妻子一道流連於餘杭西湖的湖光山色美景之中。
在距西湖以西不遠的靈隱山中,靈隱寺龐大的寺院建築群在青山綠水的輝映下顯得格外莊嚴而肅穆。
這天,楊二未像往常那樣在去西湖遊玩,而是被迫留在了靈隱寺居士閣客房中研讀著剛由專使從長安送來的唐儉大作《安西巡檢書》並對其中的相關事項和隨行幕僚們進行著探討。
“沒想到唐茂約還有此韌勁,居然憑著一雙腳走遍了安西府。還寫就了這數萬言的《安西巡檢書》,著實不易啊!諸位,茂約在這書中最先倡導的便是將諾大的安西分為三府,以大漠為界分為安西都護府府和漠南都護府,在將碎葉城以西設為蒙池都護府,諸位都說說各自的想法吧!”楊二對在座的盧照鄰和曾去過安西府的長孫無忌說道。
“陛下,安西歸於我朝已經三年了,這三年間因為沙漠的阻隔,其實於闐、且末和鄯善三郡原本就難以聽命於安西府衙。特別是在每年的冬季世民更是對三郡鞭長莫及。到不如讓此三郡合並為一州府,以於闐特區為治所成立漠南府,同歸於闐張須陀和李建成管轄。而蒙池府,據下官所知,因太過偏遠,地廣人稀且漢民極少,世民也無暇顧及,不如就依唐儉所諫另成一州。”長孫無忌拱手說道,因李世民是他的妹夫,所以可直言其名。
“雞肋啊!蒙池府?據聞除了成片的草原和森林外,少有人煙。成了新的州府又能怎樣?難不成還要往極西之地遷民?依臣看,不如就讓其依托於安西府,暫由李世民管理。料也多不出多少政務來。”
盧照鄰不以為然的說道。他認為連人口都極少的地方,成立新的州府沒有意義。
“穆老以為如何?”
“陛下,唐儉眼光看的還是很長遠的。諾大一個安西府,光靠世民他們根本就無暇顧及到每個地方。現如今,世民抓的是原西突厥帝國最富裕的安西東部地區,這一地區人口稠密,漢胡融合最好。蒙池府雖然人口少,但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在世民無暇顧及之時,當把碎葉城以西地區單獨成立一州府,派專人前往治理。就算打不下糧食來,至少也可成為我中央王朝最大的馬場,那裏可是出產汗血寶馬的地方。”穆先生不能把話點明,隻能是點到即止。
“嗯!穆老所言極是。那裏不光是優良的馬場還是物產豐富之地,不能聽之任之。朕當從茂約之言,成立蒙池都護府,不過派何人前往鎮守呢?”
楊二說完,眾人聽罷也都低頭不語,派哪員大將前往極西的蒙池府駐守確實是個難題。
“陛下,依穆某看不如派一員忠實的突厥大將前往。那裏原本就是突厥人多,漢民少的地方,派突厥大將鎮守最好。”
穆先生提醒道,他知道任何一個漢軍大將都很難長期在那裏紮根,不光是水土不服的原因,還在於那裏實在太少漢民居住了。讓漢人官員去管當地突厥百姓,難度會非常大。
“穆老說的是!嗯~朕已有一個人選了。”
楊二說完,忙提筆書寫禦旨。
“刷~刷~刷~”的一陣筆走龍蛇後,禦旨書寫完畢。
“無忌,將朕的這封任命書送往京城防務部,著宇文防相和李靖火速辦理。”楊二將手書遞給長孫無忌說道。
長孫無忌接過禦旨,簡單瀏覽一遍後不由大驚,看向楊二。
“怎麽?朕選的蒙池節度使人選不好麽?阿史那蘇尼雖年邁了些,但其畢竟曾是突厥可汗王叔,在突厥人中有一定聲望。其子阿史那姆巴佩雖名聲不顯,但也對我大隋忠誠有佳。更令朕放心的是其孫阿史那社兒,受我大隋影響,已經成為我大隋年輕一代將領中的佼佼者,對我大隋更是忠心不二。有這祖孫三代為朕守衛邊疆,朕還有什麽不放心的呢?快去安排傳旨事宜吧!”
“是,陛下。”長孫無忌聽罷楊二解釋後,這才放心出去辦差。
“嗯!陛下這手以夷製夷之法,雖不利於蒙池民生發展,但可得一隻精銳的突厥騎兵,一旦征伐花剌子模,這支精銳騎兵定然可派大用。”穆先生點頭讚道。
對於阿史那蘇尼父子,穆先生並不熟悉,但對曆史上著名的突厥大將,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最為倚重的異族將領阿史那社兒的大名,他是知道的。
“是啊!一旦西征,阿史那蘇尼的突厥族精銳騎兵和侯君集的大隋精銳騎兵便是朕手中的兩個拳頭,定能砸爛花剌子模和波斯兩強。”
“陛下,臣這裏的李密來書,要如何應付?”盧照鄰見安西府的事情似乎商議完了,忙轉換話題問道。
“誒~盧公心急了,茂約疏中所言的第二項還未討論。李密的事情先放一放再說,不急一時。”
“陛下,唐茂約還有何時?”
“茂約先生一共提到三事,這第一件安西分治算有了眉目。可這第二件卻也是大事。茂約先生提議將駐紮武威的西部戰區西移至龜茲,此論已得防務部副相藥師將軍認可,現就等朕批複了。盧公覺得茂約此提議如何?”
“這~貌似可行。西部戰區年前已經擴編,足可將戰區部西移,各項軍事物資的儲備處也一並西移最好,此舉也為陛下西征預作準備。”盧照鄰答道。
“嗯!朕也是這麽想的,現如今武威城早已是我大隋腹心重鎮,不複為邊庭大城了。”
說完,楊二又提筆在桌案上寫就一篇調兵部署禦旨。剛一寫完,就見長孫無忌複入房中來。
“無忌來的正好,速將此書一並發往京城防務部。”
“是,陛下。”長孫無忌接過手寫禦旨後,再次出房去了。
“嗬嗬!微臣願聞陛下第三件安西大事。”盧照鄰笑著問道。
“嗬嗬!這第三件事情麽,就不怎麽好辦了。”楊二也笑著說道。
“陛下,是唐茂約向陛下要建設開發用銀麽?”
“差不多吧!朕還不知該如何迴他。”
楊二將唐儉的長篇巡記握在手中,起身走向門口,看向遠方成巒疊嶂的大小山峰。
“茂約建議修建碎葉城到貴山之間的公路。朕知道這條路不好修,就算路有了,但利用率也不高。”
“不高?陛下,若是同意修路,此路段也可納入我絲綢商道啊!我朝客商再去西方諸國豈不方便?何來利用率不高一說?”盧照鄰不解的問道。
“盧公,汝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先不說這條路修建難度如何,朕怕修通了我朝客商也不會再從那裏去往西方諸國。”
“陛下,何故有此顧慮?微臣常與客商打交道,他們獲取利益的企圖始終是有的,一旦道路修好,他豈能不用?除非還有更好的前往西方的道路。”
“嗬嗬~盧先生怕是說對了,正有一條更好的道路前往西方。”穆先生笑著插話道。
“穆先生,盧某願聞其詳。”
“君不曾聽說海上絲綢之路麽?”
“穆先生之意是近路不走,反走距離更遠的海路?這豈非本末倒置?”
“穆老之言確是真的。”
楊二接過話頭道,“走陸路雖然近些,但每次所載之貨物不多,且馬匹托運極易損壞貨物。這點遠遠比不上一條大船的載貨量,且不易碰碎那些價值不非的陶器,琉璃器皿等物。遠是遠了些,但行船之人並不勞累。”
“如此說來也有些道理。”
用船運貨肯定遠比馬匹運載的多,盧照鄰被一點撥頓時醒悟。
“可惜唐茂約及京城內務部諸臣都不清楚這點,還以為陸上絲綢之路是通往西方諸國的唯一通道。”
一時間,場麵沉悶起來。
這時,辦完事情的長孫無忌再次走進房來,見房中氣氛壓抑,眾人都憑欄遠眺不說話,便低聲問著一旁抱劍侍立的仲堅。
仲堅對著長孫無忌的耳朵小聲嘀咕著,就見長孫無忌邊聽邊點著頭。
“嗬嗬!陛下何必為此事煩惱呢?修建道路一事完全可交給世民和阿史那蘇尼兩人去商量著辦,朝廷無需為此操心的。”長孫無忌了解了緣由後不禁笑著拱手對眾人說道。
一句話點醒眾人,讓一件棘手的事情頓時變得簡單了。
“嗬嗬~無忌提醒的是,我等皆在此杞人憂天了。那條路有沒有條件去修,修了之後使用率如何?其實都不是我等想的,正該是世民的事情。”楊二一掃陰霾,笑了起來。
“陛下,既如此,這李密疏中所言~”
“盧公,今日天氣很好,不如同船遊湖,其他事情到湖上去說,走~”
“陛下,陛~陛下~唉!”盧照鄰還要多說時就見楊二已經率眾出房直奔湖邊去了,隻得歎息一聲後悄然跟上。
一行人登上遊船,遊船朝向飛來峰方向駛去。
“盧公,現在說吧!李密來書中說了什麽?”看向寬廣的湖水和遠處的青色群峰,楊二心曠神怡輕鬆的問著。
“陛下啊!微臣這裏不光有鮮州李密的來信,還有太行特區華公義將軍和安南州杜伏威將軍的信。”盧照齡舉著三封書信對楊二說道。
“嗬嗬!這麽多人給朕上奏疏?他們都說些什麽?”迎著湖風,大口吸著最為新鮮的空氣,楊二問道。
“說來這些人都是一個目地,陛下,他們都欲為上海港新城建設提供原木。特別是李密,他說鮮州現有古樹最多,足可用來做大殿梁柱之用。欲想成為新城原木提供地,還說這是為了鮮州閉塞,物產不多,隻有原木最多,可供新城建設之用。”4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