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你再說一遍。”
“將~將軍,盟主他死了,真的死了,小的在涿郡城頭上親眼看到沒,盟主父子的人頭了。”
“啊?這~這可如何是好?眼看大隋滅了高句麗國,其水師必然前來虎平討伐我等,現在盟主又被砍了首級,我等便在無外援可期了。”
“魏家主何須害怕,本王這虎平島已經經營了數年,豈是大隋水師輕易能夠打上岸的?如今,盟主既然身死,我義軍不可一日無主,哼哼!某看,這盟主之位非李某莫屬了,後漢王你說呢?”李子通麵露猙獰之狀看向一旁的劉黑闥。
“李王爺既然要坐這盟主之位,劉某自然不去爭了。但有所命,劉某一定遵從便是了。”劉黑闥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已經知道在李子通的地盤上,自己便失去了與他爭奪盟主之位的機會了。現在李子通在問,於是便順勢應了下來,以免得罪這位生性多疑且殘暴前渤海王。
“嗬嗬!既如此,本盟主必不虧待劉將軍。諸位呢?”李子通等著三角眼掃向一眾關東士族家主們。
“我等皆願推渤海王為義軍盟主,但有所遣,我等悉聽遵命。”在座眾家主異口同聲的應道,誰都不敢在此時此地得罪這個陰險的瘦矮矬子。
“嗬嗬嗬嗬~好!諸公奉吾為主,本盟主便吩咐手下殺牛宰羊,盡起好酒,今夜本盟主作東宴請諸公同醉。”
“我等恭祝盟主~”眾人頗為識趣的應承道。屋內一片歡喜頌揚之聲,一時間全都忘了剛剛死去的前盟主楊玄感,更是將即將到來的大隋水師拋在了腦後,無人顧及。
就在虎平島李子通府內群魔亂舞之際,奉領軍元帥李靖之命前來虎平島征剿叛軍餘部的萊州灣水師魯明月部已經慢慢的靠近了。
安排完了鮮州善後事宜,楊二再次登上了他的那艘極為寬大奢華的龍舟,順著永濟渠一路南下,他要趁秋天未到完全到來之時趕迴京城長安。
這一次親征,時間又在不知覺間過去了大半年,現在讓他在船頭上已經感到了一絲秋意的涼來。
“世兄,前麵將到臨濟城了,今夜可在臨濟暫住,明日再行不遲。”仲堅見楊二佇立船頭目及遠方一動不動,便上前來輕聲說道。
“臨濟?怎麽又到臨濟了麽?”楊二一聽臨濟二字突然有所感。
“是啊!世兄,就是11年前小弟和出塵師妹陪世兄來過的臨濟。不過,如今的臨濟已經成了一所大城了,不似11年前我等到過的那個小鎮。”
“哦~為兄記起來了。這時間一晃竟都過了十餘載了,也不知臨濟禪院的玄一長老還健在麽?”楊二想起了曾經拜訪臨濟禪院時的情景,一幕幕閃現在眼前,就彷如昨日般清晰。
“世兄,那玄一長老多半是沒了的,記得那時他已是耄耋之年了。”
“既然天意讓為兄再到臨濟,不如明日在此多盤亙一天,再去那滹沱河邊的臨濟禪院拜望一番。”
次日一早,楊二梳洗完畢,身穿便服領著一眾護衛家將騎馬前往臨濟城東南方的臨濟寺。
一路走來,一路感慨無限。
沿途風光早已不是11年前模樣了,滹沱河此時也不再是一條蜿蜒小河,而是被徹底拓寬拓直成為了永濟渠的一條重要支流,河麵上也多有來往客貨大船。
要說沒有改變的就隻有還是那座小橋後麵的臨濟禪院,它仍舊處在蒼鬆翠柏之中,仍舊是那樣的怡然幽靜,仿佛超然與凡世一般。
楊二早早便下馬,步行在這片綠色長廊之中,一股神聖之感從內心油然而生。
正如昨日船上仲堅所說,年邁的玄一長老早於8年前便故去了。楊二為此頗覺傷懷,執意前往處於寺院後方的塔林瞻仰。
拜祭完玄一安葬的那處陵塔之後,楊二再次尋到那處刻有“臨濟宗典”有名的石碑,靜心下來觀摩了這座石碑良久之後,這才算了卻了心願,離開了這座有名的寺廟,踏上了歸途。
“仲堅,記得當初玄一長老要為兄緊守“公平”二字,為兄當時身為晉王,麵對天下不公無能為力。現在為兄已為天下之主,這11年來,未曾歇息過,不是在四處征伐就是在征伐四處的路上。以汝看,為兄可還算的待人接物公平,當得起這公平二字麽?”
“世兄,我朝周遭敵人不除,對我國便毫無公平之言,現在四海承平,八方來賀,可說是公平了,世兄當得起這兩個字。”
“仲堅畢竟是修道之人,這俗世也看的透徹。但為兄距離“公平”二字尚差的遠呢!更莫提“公開、公正”了,自古帝王何曾有過真正的公開、公平、公正呢?除非改換帝製為民主共和。”楊二心有所感,不禁口不擇言起來,好在身邊盡都是心腹之人。
“世兄,你說什麽?何為民主共和?”原本一心向道德仲堅不免要刨根問底尋求答案。
“民主共和?嗬嗬~為兄也實在是說不清,但似乎也沒啥鳥用,駕~~”楊二突然想起了後世發生在武昌的那場革命,細想一下,仿佛沒了帝製,民主共和喊得震天響,到頭來,舊中國還是一樣的混亂,一樣的不堪,一樣的看不到“三公”,不禁啞然而笑,策馬狂奔起來。
迴到客棧剛一落座,留守客棧的梁師泰便遞上來了一封書信。
“哦?同文賢弟的來書。”一看信皮落款寫著蕭瑒的名號,楊二便是一喜,忙拆開來看。
“陛下,末將聽送書人說,江南叛軍逃亡海上了。”梁師泰說道。
“嗯!對,同文信中也這麽說起。隻是尚不清楚章昭達等欲往何處去?這~”楊二邊說邊站了起來,突然在腦海中冒出來的一個想法,自己都覺得有些荒謬,不禁需要仔細揣度一番。
“師泰,去把太智先生叫來。”
“是。”
不一會兒,李太智便匆忙來到楊二房中。
“陛下,喚微臣可有要事吩咐?”
“嗬嗬!坐,哪來的要事?朕叫汝過來隻是閑聊一二。”見李太智慌亂的樣子,楊二笑了。
“既如此,微臣便同陛下隨便聊聊,不知陛下要聊哪方麵的事情?”
“太智先生,你先看看。”說著,楊二將桌案上的蕭瑒來信遞給了李太智。
“嗬嗬!這是好事啊!大海茫茫無邊無涯的,闖入進去便是個死。微臣恭喜陛下了,恭喜陛下再無內憂之惱也!”李太智起身笑著拱手說道。
“嗬嗬!先生先別忙著恭喜朕。朕倒是不想他在海上輕易死去。”
“哦?陛下此為何意?難道不想江南叛匪伏誅麽?”李太智不解的問道,越發的看不清眼前這位年輕君主的想法了。
“他若還在陸上不曾出海,朕願意看他滅亡。但出了海綿,朕便不想他死了。”
“陛下,您這是~”楊二一席話,更加讓李太智一頭霧水了,完全猜度不到楊二的想法。
“太智先生,朕是這麽想的,說出來汝為朕揣摩一番,以免迴朝之後再被魏玄成彈劾數落。”
“陛下請講。”
“朕欲借江南叛軍之力,掃蕩東海諸島。以免了朕的水師費勁去討。”
“啊?陛下這是要在大海之上行驅虎吞狼,借刀殺人的計策啊!不過,江南叛軍若攻克外海島嶼,仍舊與我朝為敵,反有了落腳的根基,微臣對陛下之計不敢苟同,往陛下三思。”
“若是,將狼打死後,朕又馴服了這匹猛虎,將殺人的刀收歸己用呢”
“啊!這個~”李太智頓時無語,心中直念,陛下真是個占便宜沒夠的主,貌似這個想法太過匪夷所思了些。
“先生以為,若是朕在合適的時候對章昭達等人進行招安,他等能接受朕的好意麽?”
“這個~或可接受吧!除非陛下對他等罪行既往不咎,還另有賞賜。”
“嗬嗬!他等起事與楊玄感截然不同,楊玄感是要朕的天下,置朕與死地,與朕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而章昭達等人卻是愚忠,隻想複辟陳國,與朕並無大仇。對陳國而言,他等皆是忠義之士,人品其實不差。”
“嗯!陛下見說的是,這驅虎吞狼之計或可行。”李太智弄明白一切之後,不覺點頭說道。
“師泰,去叫董柯。”
“是。”
很快一陣腳步聲傳來,屋中二人抬頭觀望之際,就見董柯匆忙跑入,氣喘籲籲的拱手對二人便拜道:“陛下、李相,喚在下那旁使用?”
“董檢使稍侯,待朕寫就一封家書,到了前麵黎陽城後,汝替朕去趟建康城,將書信交給揚州刺史蕭瑒。”
“是,陛下。”董柯拱手應道,隨即站到一旁靜靜等候,隻待楊二在桌案上奮筆疾書著。
片刻之後,家書寫就交予等待的董柯拿去。
“陛下,據微臣所知,東海之上除已被我朝占據的琉球大島外並無其他島國。陛下欲使其為我所用,那將劍指何處呢?”李太智沉吟著說道。
似乎這句話點到了關鍵處,楊二聽了也一時不知如何迴答,隻得走迴到地圖前查看著。
“是啊!要驅趕他到何處去呢?”楊二邊自言自語邊查看著大隋東部海域。
“如今看來隻有兩處大島對我朝還算有些意義。這裏~還有這裏~兩處。”楊二指著圖上兩個一南一北的大島對湊過來看圖的李太智說道。
“陛下,微臣以為江南叛軍必去倭國地界搶占一島嶼立國;至於這南邊這處嘛?此島名蘇祿,中間隔著我朝的海外大島琉球,我琉球港現有我琉球水師駐紮,恐江南海上叛軍不敢從我琉球水師身邊經過。是故,向東去奪倭國一島嶼的可能性最大。”
“嗯!分析的不錯。再說蘇祿島據餘杭灣也很遠,他搶的商船能否去的也成問題。從航行距離看,應該是去倭國。不過,他就不怕倭國距朕的鮮州過近,就不怕朕留守在鮮州金海口海港處的膠州水師嗎?”
楊二有些不相信叛軍的膽量,雖然內心是很想看到江南叛軍去攪擾倭國的。
“陛下,若是想用這叛軍當刀使,就該提供其方便。若下一步陛下想拿下蘇祿群島,那就傳旨琉球水師不動,放江南海上叛軍通過去搶蘇祿;若是陛下看中了倭國島嶼,那就讓金海口駐紮的膠州水師一部也不動,甚至先全部撤迴母港膠州灣,讓叛軍放心為陛下去打那倭國。”
“嗬嗬!朕正有此意。蘇祿島國現在還是莽荒之地,島上沒有國家,僅有些原始的部落土著,這蘇祿群島遲早都是我朝的,且根本無需多費手腳。倒是這倭國,現在正仿效我朝建立起了政權。就讓江南海上叛軍為朕去攻打倭國吧!傳諭鮮州李密將金海口水師調迴膠州灣,以免叛軍攻打倭國時瞻前顧後的不用力。再有,傳諭各部水師不得追剿逃往海上的江南叛軍。”
“嗬嗬!陛下,就差沒給叛軍糧食了。陛下這手驅虎吞狼計也使得太過明顯了些。”
“嗬嗬!不管他章昭達叛軍能否識破此計,對他們來說都沒得選。不去攻打倭國,就會亡於我大隋水師炮艦之下。去了倭國或許還能打出一片新天地來。哼哼!到時朕再去招安他等,連人帶地全收。師泰,派人去傳諭朕的口諭吧!”
“是,陛下。”一旁一直靜聽二人交談的梁師泰應了一聲後轉身出去了。
“陛下,如今我朝周邊除了高原吐蕃之外,可說是全部平定了,若要擴土便需向西,不知陛下下一步怎樣安排?”
“朕不去打吐蕃,料他囊日輪讚普也不敢輕易下高原,暫時可說西南方向不會再有戰事。而朕也該將重心轉到國民經濟和民生發展這上麵來了。如今我朝百姓雖說大部已無溫飽之憂,但遠未達到富裕富足的地步。接下來,朕要設法讓百姓過得更好,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若要征服西方強國,如波斯、阿拉伯和拜占庭等帝國,我朝還需更加強大才行。至少5年內朕不打算再對外用兵了。”
大隋帝王號龍舟一路向南順風而行,經過黎陽城時並未停留而是徑直駛向了對麵的板渚碼頭。
接下來的行程,楊二便棄船而改行陸路官道迴京,因為東都洛陽城時必須要去看看的。
幾年下來,洛陽城早已在王德的經營下變了模樣了。
“將~將軍,盟主他死了,真的死了,小的在涿郡城頭上親眼看到沒,盟主父子的人頭了。”
“啊?這~這可如何是好?眼看大隋滅了高句麗國,其水師必然前來虎平討伐我等,現在盟主又被砍了首級,我等便在無外援可期了。”
“魏家主何須害怕,本王這虎平島已經經營了數年,豈是大隋水師輕易能夠打上岸的?如今,盟主既然身死,我義軍不可一日無主,哼哼!某看,這盟主之位非李某莫屬了,後漢王你說呢?”李子通麵露猙獰之狀看向一旁的劉黑闥。
“李王爺既然要坐這盟主之位,劉某自然不去爭了。但有所命,劉某一定遵從便是了。”劉黑闥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已經知道在李子通的地盤上,自己便失去了與他爭奪盟主之位的機會了。現在李子通在問,於是便順勢應了下來,以免得罪這位生性多疑且殘暴前渤海王。
“嗬嗬!既如此,本盟主必不虧待劉將軍。諸位呢?”李子通等著三角眼掃向一眾關東士族家主們。
“我等皆願推渤海王為義軍盟主,但有所遣,我等悉聽遵命。”在座眾家主異口同聲的應道,誰都不敢在此時此地得罪這個陰險的瘦矮矬子。
“嗬嗬嗬嗬~好!諸公奉吾為主,本盟主便吩咐手下殺牛宰羊,盡起好酒,今夜本盟主作東宴請諸公同醉。”
“我等恭祝盟主~”眾人頗為識趣的應承道。屋內一片歡喜頌揚之聲,一時間全都忘了剛剛死去的前盟主楊玄感,更是將即將到來的大隋水師拋在了腦後,無人顧及。
就在虎平島李子通府內群魔亂舞之際,奉領軍元帥李靖之命前來虎平島征剿叛軍餘部的萊州灣水師魯明月部已經慢慢的靠近了。
安排完了鮮州善後事宜,楊二再次登上了他的那艘極為寬大奢華的龍舟,順著永濟渠一路南下,他要趁秋天未到完全到來之時趕迴京城長安。
這一次親征,時間又在不知覺間過去了大半年,現在讓他在船頭上已經感到了一絲秋意的涼來。
“世兄,前麵將到臨濟城了,今夜可在臨濟暫住,明日再行不遲。”仲堅見楊二佇立船頭目及遠方一動不動,便上前來輕聲說道。
“臨濟?怎麽又到臨濟了麽?”楊二一聽臨濟二字突然有所感。
“是啊!世兄,就是11年前小弟和出塵師妹陪世兄來過的臨濟。不過,如今的臨濟已經成了一所大城了,不似11年前我等到過的那個小鎮。”
“哦~為兄記起來了。這時間一晃竟都過了十餘載了,也不知臨濟禪院的玄一長老還健在麽?”楊二想起了曾經拜訪臨濟禪院時的情景,一幕幕閃現在眼前,就彷如昨日般清晰。
“世兄,那玄一長老多半是沒了的,記得那時他已是耄耋之年了。”
“既然天意讓為兄再到臨濟,不如明日在此多盤亙一天,再去那滹沱河邊的臨濟禪院拜望一番。”
次日一早,楊二梳洗完畢,身穿便服領著一眾護衛家將騎馬前往臨濟城東南方的臨濟寺。
一路走來,一路感慨無限。
沿途風光早已不是11年前模樣了,滹沱河此時也不再是一條蜿蜒小河,而是被徹底拓寬拓直成為了永濟渠的一條重要支流,河麵上也多有來往客貨大船。
要說沒有改變的就隻有還是那座小橋後麵的臨濟禪院,它仍舊處在蒼鬆翠柏之中,仍舊是那樣的怡然幽靜,仿佛超然與凡世一般。
楊二早早便下馬,步行在這片綠色長廊之中,一股神聖之感從內心油然而生。
正如昨日船上仲堅所說,年邁的玄一長老早於8年前便故去了。楊二為此頗覺傷懷,執意前往處於寺院後方的塔林瞻仰。
拜祭完玄一安葬的那處陵塔之後,楊二再次尋到那處刻有“臨濟宗典”有名的石碑,靜心下來觀摩了這座石碑良久之後,這才算了卻了心願,離開了這座有名的寺廟,踏上了歸途。
“仲堅,記得當初玄一長老要為兄緊守“公平”二字,為兄當時身為晉王,麵對天下不公無能為力。現在為兄已為天下之主,這11年來,未曾歇息過,不是在四處征伐就是在征伐四處的路上。以汝看,為兄可還算的待人接物公平,當得起這公平二字麽?”
“世兄,我朝周遭敵人不除,對我國便毫無公平之言,現在四海承平,八方來賀,可說是公平了,世兄當得起這兩個字。”
“仲堅畢竟是修道之人,這俗世也看的透徹。但為兄距離“公平”二字尚差的遠呢!更莫提“公開、公正”了,自古帝王何曾有過真正的公開、公平、公正呢?除非改換帝製為民主共和。”楊二心有所感,不禁口不擇言起來,好在身邊盡都是心腹之人。
“世兄,你說什麽?何為民主共和?”原本一心向道德仲堅不免要刨根問底尋求答案。
“民主共和?嗬嗬~為兄也實在是說不清,但似乎也沒啥鳥用,駕~~”楊二突然想起了後世發生在武昌的那場革命,細想一下,仿佛沒了帝製,民主共和喊得震天響,到頭來,舊中國還是一樣的混亂,一樣的不堪,一樣的看不到“三公”,不禁啞然而笑,策馬狂奔起來。
迴到客棧剛一落座,留守客棧的梁師泰便遞上來了一封書信。
“哦?同文賢弟的來書。”一看信皮落款寫著蕭瑒的名號,楊二便是一喜,忙拆開來看。
“陛下,末將聽送書人說,江南叛軍逃亡海上了。”梁師泰說道。
“嗯!對,同文信中也這麽說起。隻是尚不清楚章昭達等欲往何處去?這~”楊二邊說邊站了起來,突然在腦海中冒出來的一個想法,自己都覺得有些荒謬,不禁需要仔細揣度一番。
“師泰,去把太智先生叫來。”
“是。”
不一會兒,李太智便匆忙來到楊二房中。
“陛下,喚微臣可有要事吩咐?”
“嗬嗬!坐,哪來的要事?朕叫汝過來隻是閑聊一二。”見李太智慌亂的樣子,楊二笑了。
“既如此,微臣便同陛下隨便聊聊,不知陛下要聊哪方麵的事情?”
“太智先生,你先看看。”說著,楊二將桌案上的蕭瑒來信遞給了李太智。
“嗬嗬!這是好事啊!大海茫茫無邊無涯的,闖入進去便是個死。微臣恭喜陛下了,恭喜陛下再無內憂之惱也!”李太智起身笑著拱手說道。
“嗬嗬!先生先別忙著恭喜朕。朕倒是不想他在海上輕易死去。”
“哦?陛下此為何意?難道不想江南叛匪伏誅麽?”李太智不解的問道,越發的看不清眼前這位年輕君主的想法了。
“他若還在陸上不曾出海,朕願意看他滅亡。但出了海綿,朕便不想他死了。”
“陛下,您這是~”楊二一席話,更加讓李太智一頭霧水了,完全猜度不到楊二的想法。
“太智先生,朕是這麽想的,說出來汝為朕揣摩一番,以免迴朝之後再被魏玄成彈劾數落。”
“陛下請講。”
“朕欲借江南叛軍之力,掃蕩東海諸島。以免了朕的水師費勁去討。”
“啊?陛下這是要在大海之上行驅虎吞狼,借刀殺人的計策啊!不過,江南叛軍若攻克外海島嶼,仍舊與我朝為敵,反有了落腳的根基,微臣對陛下之計不敢苟同,往陛下三思。”
“若是,將狼打死後,朕又馴服了這匹猛虎,將殺人的刀收歸己用呢”
“啊!這個~”李太智頓時無語,心中直念,陛下真是個占便宜沒夠的主,貌似這個想法太過匪夷所思了些。
“先生以為,若是朕在合適的時候對章昭達等人進行招安,他等能接受朕的好意麽?”
“這個~或可接受吧!除非陛下對他等罪行既往不咎,還另有賞賜。”
“嗬嗬!他等起事與楊玄感截然不同,楊玄感是要朕的天下,置朕與死地,與朕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而章昭達等人卻是愚忠,隻想複辟陳國,與朕並無大仇。對陳國而言,他等皆是忠義之士,人品其實不差。”
“嗯!陛下見說的是,這驅虎吞狼之計或可行。”李太智弄明白一切之後,不覺點頭說道。
“師泰,去叫董柯。”
“是。”
很快一陣腳步聲傳來,屋中二人抬頭觀望之際,就見董柯匆忙跑入,氣喘籲籲的拱手對二人便拜道:“陛下、李相,喚在下那旁使用?”
“董檢使稍侯,待朕寫就一封家書,到了前麵黎陽城後,汝替朕去趟建康城,將書信交給揚州刺史蕭瑒。”
“是,陛下。”董柯拱手應道,隨即站到一旁靜靜等候,隻待楊二在桌案上奮筆疾書著。
片刻之後,家書寫就交予等待的董柯拿去。
“陛下,據微臣所知,東海之上除已被我朝占據的琉球大島外並無其他島國。陛下欲使其為我所用,那將劍指何處呢?”李太智沉吟著說道。
似乎這句話點到了關鍵處,楊二聽了也一時不知如何迴答,隻得走迴到地圖前查看著。
“是啊!要驅趕他到何處去呢?”楊二邊自言自語邊查看著大隋東部海域。
“如今看來隻有兩處大島對我朝還算有些意義。這裏~還有這裏~兩處。”楊二指著圖上兩個一南一北的大島對湊過來看圖的李太智說道。
“陛下,微臣以為江南叛軍必去倭國地界搶占一島嶼立國;至於這南邊這處嘛?此島名蘇祿,中間隔著我朝的海外大島琉球,我琉球港現有我琉球水師駐紮,恐江南海上叛軍不敢從我琉球水師身邊經過。是故,向東去奪倭國一島嶼的可能性最大。”
“嗯!分析的不錯。再說蘇祿島據餘杭灣也很遠,他搶的商船能否去的也成問題。從航行距離看,應該是去倭國。不過,他就不怕倭國距朕的鮮州過近,就不怕朕留守在鮮州金海口海港處的膠州水師嗎?”
楊二有些不相信叛軍的膽量,雖然內心是很想看到江南叛軍去攪擾倭國的。
“陛下,若是想用這叛軍當刀使,就該提供其方便。若下一步陛下想拿下蘇祿群島,那就傳旨琉球水師不動,放江南海上叛軍通過去搶蘇祿;若是陛下看中了倭國島嶼,那就讓金海口駐紮的膠州水師一部也不動,甚至先全部撤迴母港膠州灣,讓叛軍放心為陛下去打那倭國。”
“嗬嗬!朕正有此意。蘇祿島國現在還是莽荒之地,島上沒有國家,僅有些原始的部落土著,這蘇祿群島遲早都是我朝的,且根本無需多費手腳。倒是這倭國,現在正仿效我朝建立起了政權。就讓江南海上叛軍為朕去攻打倭國吧!傳諭鮮州李密將金海口水師調迴膠州灣,以免叛軍攻打倭國時瞻前顧後的不用力。再有,傳諭各部水師不得追剿逃往海上的江南叛軍。”
“嗬嗬!陛下,就差沒給叛軍糧食了。陛下這手驅虎吞狼計也使得太過明顯了些。”
“嗬嗬!不管他章昭達叛軍能否識破此計,對他們來說都沒得選。不去攻打倭國,就會亡於我大隋水師炮艦之下。去了倭國或許還能打出一片新天地來。哼哼!到時朕再去招安他等,連人帶地全收。師泰,派人去傳諭朕的口諭吧!”
“是,陛下。”一旁一直靜聽二人交談的梁師泰應了一聲後轉身出去了。
“陛下,如今我朝周邊除了高原吐蕃之外,可說是全部平定了,若要擴土便需向西,不知陛下下一步怎樣安排?”
“朕不去打吐蕃,料他囊日輪讚普也不敢輕易下高原,暫時可說西南方向不會再有戰事。而朕也該將重心轉到國民經濟和民生發展這上麵來了。如今我朝百姓雖說大部已無溫飽之憂,但遠未達到富裕富足的地步。接下來,朕要設法讓百姓過得更好,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若要征服西方強國,如波斯、阿拉伯和拜占庭等帝國,我朝還需更加強大才行。至少5年內朕不打算再對外用兵了。”
大隋帝王號龍舟一路向南順風而行,經過黎陽城時並未停留而是徑直駛向了對麵的板渚碼頭。
接下來的行程,楊二便棄船而改行陸路官道迴京,因為東都洛陽城時必須要去看看的。
幾年下來,洛陽城早已在王德的經營下變了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