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我見過真跡
莊覺彥滿是認真的說道:“這幅竹林殘碑圖著實不錯,你拿著送給關爺爺,我嘛我爸媽已經送過東西了,我就送這幅蘭草圖就可以了。”
錢夢媛心中一喜,隻是麵子上多少有些過不去。
“八百多萬,買一幅蘭草圖,小莊你真的不心疼呀?”錢夢媛挑眉,美眸盯著莊覺彥笑道。
莊覺彥心中自然是滴血,但也不後悔:“隻要能討得夢媛你開心,再貴也沒關係。”、
“好,那我就收下啦!”
錢夢媛拿過字畫,美眸看著莊覺彥。
這份人情雖然收了下來,但是對莊覺彥的好感,反倒是隻減不增。
莊覺彥在公司的職位不過是法務經理,錢家在公司的股份占比不過百分之三,每年的分紅收入加上薪酬,獎金,整個莊家的年收入不過才剛剛過千萬。
這時候莊覺彥能一擲千金買下竹林殘碑圖送人,明顯在力所能及之外。
如果說一下花八百多萬隻是為了討歡心的話,未免也有些太過意氣用事。
“嘿,人情我收下了,不過錢我可不收。”錢夢媛看著那個老頭說道:“八百多萬,就便宜你了,記在我華天集團的賬上。”
錢夢媛說完,便拿著竹林殘碑圖看著趙斌乖巧道:“趙斌哥哥,我還是破費了,你不會怪我吧?”
趙斌聳了聳肩,似乎說,你又不是花的我的錢,你執意要花,我也沒有必須要攔著的道理。
這時候老者反倒是得了便宜還賣乖:“這竹林殘碑圖在這林書苑之中堪稱特品墨寶,今天恐怕是這位先生慧眼蒙塵了幾分。”
老者說的話,做的事情倒也不算有什麽毛病,這時候商品賣出去,自然要讓顧客心中稍微舒服一些,讓顧客感覺到物有所值,畢竟雖然這林書苑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但也不是不需要迴頭客的。
這種不差錢的客人自然要伺候的服服帖帖,隻有讓他們心滿意足了,才有可能再次光顧。
錢夢媛這時候心裏倒的確是矛盾,一方麵她實在是太喜歡這幅畫了,另一方麵趙斌卻是覺得價超所值了,側麵則是在貶低這幅畫。
“你別胡說,我趙斌哥哥不會看錯的,他說不好,那就是不好,你如果再敢說,這畫我便真的不買了!”
老者這時候一滯,急忙閉上了嘴,惺惺一笑,反倒是再也不敢說什麽了。
此時最為生氣的莫過於莊覺彥,這時候緊緊握著拳頭,手中的那幅蘭草圖都被握的出現了許多褶皺。
“不知道這位先生能不能在這裏再找出來一副比這幅竹林殘碑圖還好的畫出來,讓我長長見識?”莊覺彥這時候開口說道:“你剛好是夢媛的朋友,今天不妨一同去壽宴,關老先生是古玩大家,讓他老人家評判一下,看你的慧眼究竟如何。”
莊覺彥說完之後,心中還不有的冷聲鄙夷了一聲:“而不是在這裏裝模作樣。”
趙斌掃視了一下四周,道:“這幅竹林殘碑圖的確算是這些字畫中品質最高的一副。”
“那不就得了,裝什麽狗尾巴狼!”莊覺彥腹語一聲,臉上滿是不屑的看著趙斌。
老者這時候臉上也是笑意盎然,說白了,原來眼前這個看上去有幾分道行的年輕人,不過也隻是徒有其勢,根本沒什麽真本事,真的讓他挑選的時候,他卻是沒有本事挑選了。
“這竹林殘碑圖並非出自董奉之手,而是後人臨摹。”趙斌開口說道。
若是別的畫,趙斌或許還沒有太大的把握去何人爭辯。
但是這董奉的畫,他卻是再了解不過。
自西周以來,天下古醫傳承斷斷續續,自扁鵲醫術神授之後,古醫與中醫分道揚鑣,古醫傳人或許相隔數百年才能出現一位傳人。
不巧,三國時期的董奉,正是古醫傳人之一。
趙斌淡淡道:“杏林春暖之董奉,治病不取分文,隻要病重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輕病者栽杏一株。極為高風亮節,其共做兩畫,竹林殘碑圖和蒼雲逐日圖,我有幸見得真跡。”
老者此時臉色微怔,有些許慌亂。
錢夢媛則是轉過頭去,看著老頭冷聲質問道:“這幅畫果然是假的?”
老者則是急急忙忙的開口說道:“千萬別聽他胡說八道,竹林殘碑圖時隔已久,真跡早就已經化成灰燼了,這個雖然不是真的出自董奉之手,但也是出自大家之手,的確是真跡。”
趙斌看著錢夢媛笑道:“也不要為難他了,字畫想要保存,條件極為苛刻,三國時期的字畫若想保存到今天絕不可能,更何況造紙術出現於西漢,改良於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才盛行,當時繪畫作品流傳下來的,多為縑帛和磚畫,這幅竹林殘碑圖雖然有曆史的沉澱,但不過三百多年的曆史,應該是出自明代醫家倪士奇之手。”
不巧,這位倪士奇同樣也是古醫傳人。
錢夢媛聽到趙斌的話,臉上浮現出了幾分驚異讚歎的神色。
而那位老者也是心中對趙斌佩服萬分。
對於這幅墨寶的來曆調查,老者可謂是嘔心瀝血,拜訪了無數名家,以及收藏大家。
無論從任何地方都看不出來是誰的墨寶,明代畫家逐一排除,竟是絲毫無法料到這是誰的畫。
趙斌則是淡然,他們不知道這幅畫出自誰手倒也正常。
古醫一脈流傳甚窄,況且古醫傳人極為低調,東漢魏晉,華佗、張仲景兩位中醫大家名譽華夏,但同為建安三神醫的董奉卻極少被人所知。
而醫術神授的倪士奇更是宛如泯滅在曆史的車輪之中,甚至如果不是《兩都醫案》的流傳,恐怕名字也未必會被後人所知。
這竹林殘碑圖的真跡,趙斌在《天藥經》中有幸目睹,而且曆代古醫傳人,又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便是喜歡模仿臨摹此圖。
一是真跡之中,一筆一劃之間都有靈氣盎然,看似平平無奇,但暗藏諸多玄機。
二是這竹林殘碑圖中,有諸多對《天藥經》的感悟,因此臨摹之中,後來之人更容易發現修習之不足,從而彌補。
莊覺彥滿是認真的說道:“這幅竹林殘碑圖著實不錯,你拿著送給關爺爺,我嘛我爸媽已經送過東西了,我就送這幅蘭草圖就可以了。”
錢夢媛心中一喜,隻是麵子上多少有些過不去。
“八百多萬,買一幅蘭草圖,小莊你真的不心疼呀?”錢夢媛挑眉,美眸盯著莊覺彥笑道。
莊覺彥心中自然是滴血,但也不後悔:“隻要能討得夢媛你開心,再貴也沒關係。”、
“好,那我就收下啦!”
錢夢媛拿過字畫,美眸看著莊覺彥。
這份人情雖然收了下來,但是對莊覺彥的好感,反倒是隻減不增。
莊覺彥在公司的職位不過是法務經理,錢家在公司的股份占比不過百分之三,每年的分紅收入加上薪酬,獎金,整個莊家的年收入不過才剛剛過千萬。
這時候莊覺彥能一擲千金買下竹林殘碑圖送人,明顯在力所能及之外。
如果說一下花八百多萬隻是為了討歡心的話,未免也有些太過意氣用事。
“嘿,人情我收下了,不過錢我可不收。”錢夢媛看著那個老頭說道:“八百多萬,就便宜你了,記在我華天集團的賬上。”
錢夢媛說完,便拿著竹林殘碑圖看著趙斌乖巧道:“趙斌哥哥,我還是破費了,你不會怪我吧?”
趙斌聳了聳肩,似乎說,你又不是花的我的錢,你執意要花,我也沒有必須要攔著的道理。
這時候老者反倒是得了便宜還賣乖:“這竹林殘碑圖在這林書苑之中堪稱特品墨寶,今天恐怕是這位先生慧眼蒙塵了幾分。”
老者說的話,做的事情倒也不算有什麽毛病,這時候商品賣出去,自然要讓顧客心中稍微舒服一些,讓顧客感覺到物有所值,畢竟雖然這林書苑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但也不是不需要迴頭客的。
這種不差錢的客人自然要伺候的服服帖帖,隻有讓他們心滿意足了,才有可能再次光顧。
錢夢媛這時候心裏倒的確是矛盾,一方麵她實在是太喜歡這幅畫了,另一方麵趙斌卻是覺得價超所值了,側麵則是在貶低這幅畫。
“你別胡說,我趙斌哥哥不會看錯的,他說不好,那就是不好,你如果再敢說,這畫我便真的不買了!”
老者這時候一滯,急忙閉上了嘴,惺惺一笑,反倒是再也不敢說什麽了。
此時最為生氣的莫過於莊覺彥,這時候緊緊握著拳頭,手中的那幅蘭草圖都被握的出現了許多褶皺。
“不知道這位先生能不能在這裏再找出來一副比這幅竹林殘碑圖還好的畫出來,讓我長長見識?”莊覺彥這時候開口說道:“你剛好是夢媛的朋友,今天不妨一同去壽宴,關老先生是古玩大家,讓他老人家評判一下,看你的慧眼究竟如何。”
莊覺彥說完之後,心中還不有的冷聲鄙夷了一聲:“而不是在這裏裝模作樣。”
趙斌掃視了一下四周,道:“這幅竹林殘碑圖的確算是這些字畫中品質最高的一副。”
“那不就得了,裝什麽狗尾巴狼!”莊覺彥腹語一聲,臉上滿是不屑的看著趙斌。
老者這時候臉上也是笑意盎然,說白了,原來眼前這個看上去有幾分道行的年輕人,不過也隻是徒有其勢,根本沒什麽真本事,真的讓他挑選的時候,他卻是沒有本事挑選了。
“這竹林殘碑圖並非出自董奉之手,而是後人臨摹。”趙斌開口說道。
若是別的畫,趙斌或許還沒有太大的把握去何人爭辯。
但是這董奉的畫,他卻是再了解不過。
自西周以來,天下古醫傳承斷斷續續,自扁鵲醫術神授之後,古醫與中醫分道揚鑣,古醫傳人或許相隔數百年才能出現一位傳人。
不巧,三國時期的董奉,正是古醫傳人之一。
趙斌淡淡道:“杏林春暖之董奉,治病不取分文,隻要病重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輕病者栽杏一株。極為高風亮節,其共做兩畫,竹林殘碑圖和蒼雲逐日圖,我有幸見得真跡。”
老者此時臉色微怔,有些許慌亂。
錢夢媛則是轉過頭去,看著老頭冷聲質問道:“這幅畫果然是假的?”
老者則是急急忙忙的開口說道:“千萬別聽他胡說八道,竹林殘碑圖時隔已久,真跡早就已經化成灰燼了,這個雖然不是真的出自董奉之手,但也是出自大家之手,的確是真跡。”
趙斌看著錢夢媛笑道:“也不要為難他了,字畫想要保存,條件極為苛刻,三國時期的字畫若想保存到今天絕不可能,更何況造紙術出現於西漢,改良於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才盛行,當時繪畫作品流傳下來的,多為縑帛和磚畫,這幅竹林殘碑圖雖然有曆史的沉澱,但不過三百多年的曆史,應該是出自明代醫家倪士奇之手。”
不巧,這位倪士奇同樣也是古醫傳人。
錢夢媛聽到趙斌的話,臉上浮現出了幾分驚異讚歎的神色。
而那位老者也是心中對趙斌佩服萬分。
對於這幅墨寶的來曆調查,老者可謂是嘔心瀝血,拜訪了無數名家,以及收藏大家。
無論從任何地方都看不出來是誰的墨寶,明代畫家逐一排除,竟是絲毫無法料到這是誰的畫。
趙斌則是淡然,他們不知道這幅畫出自誰手倒也正常。
古醫一脈流傳甚窄,況且古醫傳人極為低調,東漢魏晉,華佗、張仲景兩位中醫大家名譽華夏,但同為建安三神醫的董奉卻極少被人所知。
而醫術神授的倪士奇更是宛如泯滅在曆史的車輪之中,甚至如果不是《兩都醫案》的流傳,恐怕名字也未必會被後人所知。
這竹林殘碑圖的真跡,趙斌在《天藥經》中有幸目睹,而且曆代古醫傳人,又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便是喜歡模仿臨摹此圖。
一是真跡之中,一筆一劃之間都有靈氣盎然,看似平平無奇,但暗藏諸多玄機。
二是這竹林殘碑圖中,有諸多對《天藥經》的感悟,因此臨摹之中,後來之人更容易發現修習之不足,從而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