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越下墓
曹玄明對於《天藥經》的了解程度,對於趙斌來說依舊是一個謎團。
就如同曹玄明本人一樣,根本沒有給趙斌看透的機會。
江寒閑來無事,喝了一杯茶水之後已經接著又倒了一杯。
趙斌這時候才開口說道:“氣異病患者身體並沒有任何損傷,但發病之後卻是真實的痛感,惟一的可能便是氣異病所謂的病原體紊亂了病人的氣息,從而在發病的時候,導致器官暫時性的出現了休克麻痹的現象。”
趙斌的推斷並非空穴來風。
他查探了病人的身體之後,也見識到了病人發病之後的情況。
在沒有發病的情況下,病人的身體情況與正常人毫無差別。
但是二號發病前後趙斌都是看在眼裏的,咋發病前夕,病人的心髒便開始逐漸的變緩慢了幾分。
這意味著氣異病並非玄之又玄的疾病,發病前後病人的確是出現了器官衰竭的情況。
雖然這氣異病的病理十分奇特,但這也算是給了趙斌一些解決的辦法。
“你觀察的很細致,”曹玄明點了點頭,說道:“病人的氣息在體內運轉的時候,和普通人相比也是有幾分差別的。”
聽到曹玄明的話,趙斌宛如茅塞頓開一般。
如果說病人發病前夕的器官病變是直接的情況的話,那氣息這種便是內在因素。
而趙斌卻是沒有觀察的如此細致。
隻是此時一個細節,趙斌便對曹玄明敬佩了幾分。
氣息最為難以捉摸,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一個點。
或許是因為被氣異病發病情況給幹擾了,倒是這時候趙斌一直忽視了氣息的重要性。
趙斌知道氣異病患者發病的時候,氣息會異常紊亂。
但是在簡單的查探之後,發現病人未發病之前的氣息與常人無異之後,便對不在把病人的氣息放在心上了。
此時一語點醒夢中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時候趙斌論醫術的造詣,是不如曹玄明的。
這並非偶然,也並非與醫術無關。
真正的大師,往往是在細節上便足以令人敬佩。
曹玄明能夠發現病人尋常時候氣息運轉的差別,自然也證明了他的經驗和醫術十分老道。
“從調養氣息入手?”趙斌開口問道。
這時候語氣之中已經隱隱約約有幾分恭敬地神色。
這讓江寒十分意外。
作為旁觀者的江寒,最能感覺到兩人態度的轉變。
之前對斌哥而言,似乎對曹玄明大多隻是謹慎和試探。
但此時卻已經有了幾分敬佩和恭敬。
反觀曹玄明,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態度始終是一如既往地謙和。
這種人的淡定和平靜足以令人稱讚。
對於趙斌的詢問,曹玄明則是毫無藏匿的說道:“氣息是導致病人發病的根本,從氣息入手,至少方向是對的。”
“之前你給病人用氣血通脈丸便是這個出發點,效果似乎的確不錯。”
趙斌此時也就將兩人之間的那層窗戶紙徹底捅破。
而此時,曹玄明才微微一笑:“不錯,正是《天藥經》之中的氣血通脈丸,至於效果,你也看到了,對於重症患者效果極佳,但是對於普通患者,還是有些雞肋,總的來書,氣血通脈丸的藥理是沒有錯的,隻是相比於病人的病,這氣血通脈丸多少有些粗糙了。”
趙斌點了點頭,隨之腦海中便將《天藥經》的內容幾乎是一字不漏的迴想了一便。
氣血一篇在《天藥經》中是一大章,著重用了許多墨水去詳述。
因為氣血經脈和《脈經》也有幾分聯係,因此就連《脈經》之中也有一些敘述。
比如氣血通脈丸雖然是《天藥經》的治病藥方,但是在《脈經》之中卻是穩固根基的補品。
而此時氣血通脈丸效果顯著,很顯然也給趙斌了許多思路。
氣血一篇如氣血通脈丸的丹藥記載的不少,比之弱的不計其數,比之強的卻寥寥無幾。
更重要的是氣血通脈丸作用頗為寬泛,對於調理那些氣息極為紊亂的重症患者有奇效,對於氣息隻有些許紊亂的普通患者,卻實在是捉襟見肘。
因此通過了解曹玄明這位先行者所總結的經驗,趙斌也能少走許多彎路了。
“九草益氣丹怎麽樣?”
趙斌開口問道,同時目光死死地看著曹玄明。
如往常一樣,曹玄明始終是神色淡然:“九草益氣丹是氣血一類的奇藥,即便是普通人吃九草益氣丹也是能有極大的益處,不過九草益氣丹煉製十分麻煩,而且現在洛川的情況也需要大量的藥物支持,這種要求極為細致的藥物,批量生產,絕非容易的事情。”
趙斌這時開口說道:“這也是我唯一顧慮的事情了,九草益氣丹藥材低廉而且常見,藥材是肯定夠的,但是那種能夠達到煉藥要求的高品質藥鼎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趙斌此時雖然苦惱,但是卻也是從旁敲打著。
之前曹玄明用氣血通脈丸來給重症病人治病的時候,趙斌就已經猜測曹玄明是有藥鼎的。
曹玄明也是個明白人,這時候也開口笑道:“我這裏有藥鼎,不過此藥鼎隻能救十數位病人。你需要的是能救治數萬病人的藥鼎,我這個,不合適。”
趙斌問道:“有那種藥鼎麽?”
能救數萬人的藥鼎,若是從其稀有程度和價值上來說,足以稱之為國寶。
這種藥鼎如果真的有,隻可能出現在國家博物館中。
隻是這時候曹玄明則是說道:“有,且我知道在哪裏。”
趙斌眼眸中閃過一絲驚喜,看著曹玄明急忙問道:“不知在何處?”
曹玄明拿起已經又熱變溫的茶杯,將茶水一飲而盡。
“北邙嶺越下墓。”
“越下墓?”
趙斌此時看著曹玄明,眉頭微皺。
作為一個洛川人,北邙嶺是不可能沒有聽過的。
古人有雲“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山是千百年來奠定的風水寶地,北邙山上可謂是新墳壓舊墓,墓室層層疊疊,是考古界一大不可多得的寶藏。
隻是作為一個洛川人,趙斌卻是對越下墓沒有絲毫印象。
曹玄明對於《天藥經》的了解程度,對於趙斌來說依舊是一個謎團。
就如同曹玄明本人一樣,根本沒有給趙斌看透的機會。
江寒閑來無事,喝了一杯茶水之後已經接著又倒了一杯。
趙斌這時候才開口說道:“氣異病患者身體並沒有任何損傷,但發病之後卻是真實的痛感,惟一的可能便是氣異病所謂的病原體紊亂了病人的氣息,從而在發病的時候,導致器官暫時性的出現了休克麻痹的現象。”
趙斌的推斷並非空穴來風。
他查探了病人的身體之後,也見識到了病人發病之後的情況。
在沒有發病的情況下,病人的身體情況與正常人毫無差別。
但是二號發病前後趙斌都是看在眼裏的,咋發病前夕,病人的心髒便開始逐漸的變緩慢了幾分。
這意味著氣異病並非玄之又玄的疾病,發病前後病人的確是出現了器官衰竭的情況。
雖然這氣異病的病理十分奇特,但這也算是給了趙斌一些解決的辦法。
“你觀察的很細致,”曹玄明點了點頭,說道:“病人的氣息在體內運轉的時候,和普通人相比也是有幾分差別的。”
聽到曹玄明的話,趙斌宛如茅塞頓開一般。
如果說病人發病前夕的器官病變是直接的情況的話,那氣息這種便是內在因素。
而趙斌卻是沒有觀察的如此細致。
隻是此時一個細節,趙斌便對曹玄明敬佩了幾分。
氣息最為難以捉摸,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一個點。
或許是因為被氣異病發病情況給幹擾了,倒是這時候趙斌一直忽視了氣息的重要性。
趙斌知道氣異病患者發病的時候,氣息會異常紊亂。
但是在簡單的查探之後,發現病人未發病之前的氣息與常人無異之後,便對不在把病人的氣息放在心上了。
此時一語點醒夢中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時候趙斌論醫術的造詣,是不如曹玄明的。
這並非偶然,也並非與醫術無關。
真正的大師,往往是在細節上便足以令人敬佩。
曹玄明能夠發現病人尋常時候氣息運轉的差別,自然也證明了他的經驗和醫術十分老道。
“從調養氣息入手?”趙斌開口問道。
這時候語氣之中已經隱隱約約有幾分恭敬地神色。
這讓江寒十分意外。
作為旁觀者的江寒,最能感覺到兩人態度的轉變。
之前對斌哥而言,似乎對曹玄明大多隻是謹慎和試探。
但此時卻已經有了幾分敬佩和恭敬。
反觀曹玄明,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態度始終是一如既往地謙和。
這種人的淡定和平靜足以令人稱讚。
對於趙斌的詢問,曹玄明則是毫無藏匿的說道:“氣息是導致病人發病的根本,從氣息入手,至少方向是對的。”
“之前你給病人用氣血通脈丸便是這個出發點,效果似乎的確不錯。”
趙斌此時也就將兩人之間的那層窗戶紙徹底捅破。
而此時,曹玄明才微微一笑:“不錯,正是《天藥經》之中的氣血通脈丸,至於效果,你也看到了,對於重症患者效果極佳,但是對於普通患者,還是有些雞肋,總的來書,氣血通脈丸的藥理是沒有錯的,隻是相比於病人的病,這氣血通脈丸多少有些粗糙了。”
趙斌點了點頭,隨之腦海中便將《天藥經》的內容幾乎是一字不漏的迴想了一便。
氣血一篇在《天藥經》中是一大章,著重用了許多墨水去詳述。
因為氣血經脈和《脈經》也有幾分聯係,因此就連《脈經》之中也有一些敘述。
比如氣血通脈丸雖然是《天藥經》的治病藥方,但是在《脈經》之中卻是穩固根基的補品。
而此時氣血通脈丸效果顯著,很顯然也給趙斌了許多思路。
氣血一篇如氣血通脈丸的丹藥記載的不少,比之弱的不計其數,比之強的卻寥寥無幾。
更重要的是氣血通脈丸作用頗為寬泛,對於調理那些氣息極為紊亂的重症患者有奇效,對於氣息隻有些許紊亂的普通患者,卻實在是捉襟見肘。
因此通過了解曹玄明這位先行者所總結的經驗,趙斌也能少走許多彎路了。
“九草益氣丹怎麽樣?”
趙斌開口問道,同時目光死死地看著曹玄明。
如往常一樣,曹玄明始終是神色淡然:“九草益氣丹是氣血一類的奇藥,即便是普通人吃九草益氣丹也是能有極大的益處,不過九草益氣丹煉製十分麻煩,而且現在洛川的情況也需要大量的藥物支持,這種要求極為細致的藥物,批量生產,絕非容易的事情。”
趙斌這時開口說道:“這也是我唯一顧慮的事情了,九草益氣丹藥材低廉而且常見,藥材是肯定夠的,但是那種能夠達到煉藥要求的高品質藥鼎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趙斌此時雖然苦惱,但是卻也是從旁敲打著。
之前曹玄明用氣血通脈丸來給重症病人治病的時候,趙斌就已經猜測曹玄明是有藥鼎的。
曹玄明也是個明白人,這時候也開口笑道:“我這裏有藥鼎,不過此藥鼎隻能救十數位病人。你需要的是能救治數萬病人的藥鼎,我這個,不合適。”
趙斌問道:“有那種藥鼎麽?”
能救數萬人的藥鼎,若是從其稀有程度和價值上來說,足以稱之為國寶。
這種藥鼎如果真的有,隻可能出現在國家博物館中。
隻是這時候曹玄明則是說道:“有,且我知道在哪裏。”
趙斌眼眸中閃過一絲驚喜,看著曹玄明急忙問道:“不知在何處?”
曹玄明拿起已經又熱變溫的茶杯,將茶水一飲而盡。
“北邙嶺越下墓。”
“越下墓?”
趙斌此時看著曹玄明,眉頭微皺。
作為一個洛川人,北邙嶺是不可能沒有聽過的。
古人有雲“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山是千百年來奠定的風水寶地,北邙山上可謂是新墳壓舊墓,墓室層層疊疊,是考古界一大不可多得的寶藏。
隻是作為一個洛川人,趙斌卻是對越下墓沒有絲毫印象。